文章吧手机版
《制造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23 03:37: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制造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制造中国》是一本由葛凯 (Karl Gerth)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8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造中国》精选点评:

  ●囫囵吞枣地读完了。 视角新颖,从经济史尤其是消费的角度看待中国民族国家的创建,或者说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研究消费文化。 作者目标很宏大,但在实际的研究中,似乎并没有达到这些目标。 读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指代不明确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从对民国时期中国的抵制外货和倡导国货运动的事件史梳理出发,详细分析这一过程中,政权对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策略与方法,并考察这种建构与消费主义在民众中弥散之间的互动关系。无论是对于史料的搜集和梳理,还是融政治分析于社会史、文化史视角之中的研究手法,都很值得学习。

  ●观点不多,而且写的太长了

  ●消费作为景观符号,不仅进入到私人领域之中,同时还因为界定了消费者的身份认同从而被人观赏。近代中国的消费行为也就因此与民族主义的形成彼此纠缠在了一起。【葛老师写的书。太他妈。好看了

  ●奥克斯:大敌当前,我们应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格力这个时候搞我,简直于民族大义不顾,于国之大局不顾。上纲上线最让人讨厌,但没办法,民族主义与消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以上海为例,讨论的阶层与范围削弱了观点的可靠性。出发点不错。

  ●消费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在20世纪前三十年的逐渐增长,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上找到了结合点,进而使得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脆弱的民族工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形态加持,其发展恐怕会比本位面更加困难。 所选取的时间段避开了抗战期间,有些遗憾。

  ●没有和“国货”本身的质量以及消费者心理结合起来讨论颇为遗憾。国家权力在民族主义的“商战”中所攫取的果实的确让人触目惊心,可是“国商”们再奸再“爱国”,也无能为力吧,如果荣毅仁之类红色资本家真的有本真心的心路历程就好了。此书不涉及49后也是一个遗憾。

  ●第一感觉就想到了王冠华的《寻求正义》一书,但是在学术关怀与研究深度上欠缺比较多。《制造中国》主要对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概观式地研究,认为国货运动的高潮一般与民族危机时刻相互联系起来,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政府力量的集中,民族主义开始介入到普通平民的生活之中。换言之,消费主义制造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从而制造了现代中国。但是因为原料、技术,尤其是关税的问题,使得国货运动无法取得想象中的成功。作者的研究深度不足,个案研究也相对比较简略,国货运动如何影响影响普通民众,不同阶层参与的程度与目的,以及这场运动与未来中国的“自力更生”的想法联系都是可以继续深入的研究方向。

  ●用民国的广告、档案等进行的社会研究,史学研究。与北大一派的文学研究对材料的关注很像。借鉴其中对二十世纪初女性消费主义的研究。

  《制造中国》读后感(一):国货背后的忧思

  好书再版,总是好事。

  收到这本书时,正值韩国乐天在中国某些媒体上几乎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略微让人宽慰的是,好像比当年家乐福门口聚集着一堆群情激奋的“爱国者”稍好一些,很多人对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爱国”深感忧虑。不管怎样,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早就不新鲜了。《制造中国》讲述的就是抵制这货抵制那货(就是不晓得抵制蠢货)的故事。其中“男人形象的民族化”、“女性消费群体的民族主义化”、“塑造爱国企业家”三章(节)——看到这等题目,就诱人得很。拿男子形象来说,所谓人靠衣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是一个剧变期,新民国政府早期就“迅速而且有力地为男性形象制订了新标准,即:无辫子的发行、前额不留发、穿着西式服装”。于是乎,孙中山式的西装革履就成了当时“标准男人”的装束。由此可见国货运动影响之一斑。

  尤其悲哀的是,“中国人要用中国货”的国货运动在二十世纪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迄今仍时不时跳出来煽风点火,余威不减。优质的“国货”固然可以用,但把“国货”当作噱头,大肆宣传唯有使用“国货”才算“爱国”的“歪理”,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制造中国》读后感(二):历史的循环

  19世纪中期,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固定在了非常低的税率上,以兜售“洋货”以及生活方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政府都缺乏禁止洋货消费以及控制西方生活方式渗透的能力,而国家存亡与中国工业的健康发展之间的关联是牢不可破的,所以通过“抵货”“国货”运动,进行民族主义的消费运动是不多的出路,日常的消费行为成为普通中国人反帝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也常常被利用,政府和商人通过道德上、法规的强制约束获得税收和利润。国货运动如果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显著,并没有改变长年的贸易逆差,但是从文化、制度以及观念传播上来说得到了深远的影响,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融合构成了现代中国的基础。

  到如今,全球化进程的逐渐深化,除了基础的农产品和初级的加工产品之外,纯粹的国货越来越少。一台丰田的汽车,由日本设计、日本的核心技术、在中国的工厂、使用国产的零件、由中国的工人组装。一台国产品牌的汽车,由意大利设计、使用日本的发动机、德国的变速箱、在中国的工厂、使用国产的零件、由中国的工人组装。纯粹的“中国商品”指的是用中国原材料,由中国工人,在中国人的管理下,在中国人拥有的工厂里制造的,这样的国货区分将会愈发的因难。

  然而更人担心的是民粹主义借助爱国主义运动的盛行:

  “跳舞究与爱国主义有什愿关系?”我确实困惑不堪。

  “你在与洋人跳舞,你同洋人跳舞看起来非常快乐,这肯定就是不爱国的。”

  物质一直在丰富,历史总在循环。

  《制造中国》读后感(三):相伴相生、相爱相杀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多,蜗居着读的。原以为摆脱了家务,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读书,后来发现,“闲暇”主要是心境而非时间。

我一直很反感民族主义,自外于“民粹”,觉得所依赖的理论有太多bug、太多人为因素,其中又尤以“抵制X货”为甚。自己作为一个“国货”从业者,深知其中的吊诡和高级黑,甚至会有些非理性的反感。所以当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之后,立刻来了兴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不是大家惯常认为的先有民族主义再有支持国货,而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民族主义是一种以后天贴先天的情感模式,必须要落实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才能获得共鸣。中国的民族主义发展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入侵而来,但这两个主义都离普通人的生活挺远的,容易陷入空喊口号状态。“国货运动”自甲午战争之后在中国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兴起,自有其原因:

1. 来自欧美尤其是日本的“洋货”,逐渐占据了中国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人)的日常生活,人们有很大机会接触到这个标签;

2. 消费文化随着收入的上升而逐渐兴起,商品也不再仅仅是用品,而带有某种文化特质,具备引起形而上联想的能力;

3. 本土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洋货”、“洋商”以及“洋厂”的处处压制,不另辟蹊径很难翻身;

4. 一战期间欧美生产能力的退潮让国货有了长足发展,而一战结束后的洋货回潮则让本土工商业者心有不甘;

5. 国民政府的成长给了国货更多的话语权,在没有实际的关税控制能力时,提倡国货成了国民政府的一种凝聚人心、发展可控工业的重要选择。

民族主义情绪其实只能是在民族自信心上升阶段才能产生的情绪,国货运动则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与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发展过程暗合,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真实地参与宏大叙事,不管影响力实际如何。

1949年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世界主义理想,与民族主义的矛盾直到与苏联闹翻后才算基本解套,之后中国扮演的是一个第三世界救世主的角色,这个世界主义的追求和民族主义的追求不冲突。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的大政方针之下,“外”仍然总是被当成一个“非我族类”的存在,“利用它”而不是“融入它”的“自力更生”是一直存在的“国货运动”的变身暗流,直到现在,灯塔国居然也祭起这杆大旗后,终于形成了直接的对抗。

最后评价一下这本书,我觉得写法上类似普利策奖得奖的《拥抱战败》,细节丰富,但视野不够宽,分析也不够深,读着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不算是本好书。

  《制造中国》读后感(四):消费与制造

  文/韵竹

  “消费主义”这个词,依托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十九世纪末,西方各国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加上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这一背景下,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运行的一剂良药。为实现这一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变成了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这时候,“生产”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指产品的生产,同时也是消费欲望和激情的生产。换言之,只有“生产”出一批具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出,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消费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历史沿革,相关著作汗牛充栋,如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法国十九世纪末的研究,可谓史料丰富,理论体系也相当完备。而有关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则是付之阙如。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凯的《制造中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这是一本对近代中国制造业和消费文化的研究专著,既回应了西方理论,又在社会文化史层面丰富了有关近代中国“现代性”和“民族主义”话语的讨论。

  本书围绕“消费”和“制造”两方面展开。清末民初的中国,积贫积弱,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国货维持会”应运而生,多次发起“抵制洋货、支持国货”的运动,将消费者购买国货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在一起。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货展览会”的论述。本雅明曾提出,世界博览会是商品拜物教的朝圣之地。参展国之间相互比拼,彰显出资本主义世界丰硕的物质成果。在这里,商品的交换价值大于一切。葛凯对此做出进一步发挥,认为近代中国的国货展览会调转方向,试图把市场价值与民族国家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民族主义消费的梦幻世界”。全书图文并茂,内容涵盖《申报》上的广告、中华国货维持会和国货展览会的实景照片,并附有作者的详细分析。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图片中的平板玻璃橱窗和展示柜,营造出一种透明的视觉空间感,将展品(国货商品)与观者(消费者)分隔开来,间接赋予商品某种“神圣感”。据历史学者威廉·利奇的研究,玻璃橱窗的展示方式,折射了观者对物品的矛盾态度:拒斥与渴望。越是拒斥,就越可能引起更强烈的渴望。而在“国货展览会”中,这种渴望不仅可以满足个人需求,利于商品销售,对帮助国家实现“救亡图存”,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号召国人抗日救国、抵制日货的广告

  本书另一个创造性论点,是对国货运动与妇女关系的论述。妇女不仅是其中的参与者,也是民族主义消费者的代表。一些运动提倡者认为,母亲是家庭的核心,妇女有义务监督和劝告家中的男性购买国货、抵制洋货,并培养下一代对国货的热情,否则就认为她“没有尽到孝道”。由此可以看出,支持国货与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与之相反,摩登女性(以妓女为代表)因一味追逐洋货,被人们称作“时髦的叛国者”。而香水和化妆品,竟也沦为“满足女性自我放纵、具有叛国色彩的商品”。

  有关商品的制造,作者以著名化工实业家、“味精大王”吴蕴初为例,论述其如何借鉴外国核心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终于摆脱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制造出“天厨牌味精”,在海内外华人市场深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吴蕴初日后将所得盈利回馈国家,用来制造轰炸机,在机身上书写“天厨”二字,以突出说明这些飞机间接由喜爱食用“天厨”牌味精的爱国消费者购买。以上这些鲜为人知、几近被人遗忘的历史细节,经由作者打捞,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管窥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变迁。而爱国企业家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为救亡图存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看到日军铁蹄肆虐中华,一腔爱国热血的吴蕴初捐资12万元,通过德国禅臣洋行购买了一架容克k-47攻击机送给中国空军,并被命名为“天厨号”支援抗战。

  在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舶来品依旧受到国人青睐,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也深受欢迎,与苹果、三星日渐平分秋色。中国的高铁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并协助欧美国家、援助非洲国家建设发达的铁路网,足以证明我国的科技实力今非昔比。然而文化产品的输出,却是前方路漫漫。当我走过尖沙咀的广东道、南京的新街口、北京的东方新天地,看到LV、迪奥、香奈儿等欧美奢侈品牌的广告顶天立地:型男靓女身着高级成衣,手提精致的箱包,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引得无数行人驻足观看。明知这样的瞬间美丽而不真实,明知这是商家故意而为,却还是没能抵住诱惑,在绿灯亮起之前,拿起手机记下了这一刻。回头却禁不住想,我们中国的手工制品和服装,像传统苏绣、云锦和旗袍,何以没能在世界时尚舞台成为主导力量?如何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现代化转型,提升品牌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以上问题,仍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

  图片来源:

  http://www.echinatobacco.com/html/site27/kztbbd/43414.html

  http://www.tingredian.com/mil/2016/12-12/s67457.htm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制造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