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23 01:4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100字

  《彼得•卡门青》是一本由[赫尔曼•黑塞]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卡门青》精选点评:

  ●对于黑塞的第一部作品有很多很多想说的,小说里也传递出他早期的一些作品风格,有一点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意思,准备等所有的作品全部读完了之后一起说说。

  ●不够精彩但让人内心平静

  ●黑塞的第一部作品,有很明显的早期风格,每次读黑塞的书,都仿佛在回忆以前的自己。看到有很多评论说黑塞的书里到处是基情,其实,在那个年龄,友情是比爱情更先觉醒也更脆弱的东西。有点像缩小版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黑塞和罗曼罗兰的私交也非常好。

  ●赫尔曼黑塞的第一部小说,已经奠定了他的小说风格,文字语言的优美隽永,情节段落的曲折动人,心理描写的细腻柔软,总是会给人带来治愈,美好,创伤的修复,还有对于未来的向往。

  ●读的挺舒服的…… 原谅我睡着了好几次…… 前面二十几页貌似都在写风景,不是写的不好,是真的有点催眠啊…… 不过到后期也明白作者如此写的道理。 人生就是场短暂的旅途,而身边的人与自然就是最美的风景。

  ●我学会了将人生视为短暂的旅程,自己是个徒步的旅人,无论经历如何,乃至最后从人间消逝,都不会激起任何涟漪。专注追寻人生目标、一个钟爱的梦想,不再觉得自己无可替代。即使在途中偷闲,一整天躺在草地上吟诗作对,尽情享受眼前的美好也不会良心不安。

  ●确实值得一读

  ●改变我一生的书

  ●感觉第一次这么错愕地翻过页,发现,恩?说完了?

  ●二十多岁的黑塞让人感慨天赋这回事。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一):我的彼得.卡门青

  我不知道黑塞,只是无意间看到彼得.卡门青。目光略过,还以为是塞黑。然而当你合上全书,才发现粗线条的故事勾勒和优美细腻的笔触,早已将你引入自己的彼得.卡门青。

  我想起初中时的萝西,想起那让人无法直视的双眼和费尽心力制造的“偶遇”,以及总是徒劳无功地想象着对方的一切。沉默的举动却又避免对方知晓,所谓的"壮举"只是为了让对方荣耀。

  我想起高中时的阿格莉叶蒂,想到开始时近乎厌恶的态度和不期而遇的美丽,以及自己那不善交际却又渴望关注的性格衍生的种种怪异举动。然而所有的回忆,都在躲避夏季的暴雨中戛然而止。那一刻,我意识到幸福在接近,却只是擦肩而过。

  我想起大学时的伊丽莎白,她那独特的人格和感染力,无数次抚平充斥我心中的愤怒。只是爱情并非是为了使人幸福,而是要让我们知道承受的极限。

  我还想起那时的娜尔蒂尼,面对一份确信无法给予回应的深情,除了躲避,还如此令人难堪;还有那时的李亚特们,都在我的未来中逐渐死去。

  今天的我,再次回到那遗失的记忆,抚摸时间与永恒留下的烙印。我惊喜的发现,萝西、阿格莉叶蒂、伊丽莎白,以及娜尔蒂尼、李亚特,都比那时来得更加美丽。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二):《彼得·卡门青》中自然描写的力量

  《彼得·卡门青》

  黑塞这部不长的关于青春的小说充满着成长的蓬勃力量,像一泓清泉灌注到如今锈迹斑斑的世俗社会,让人甘之如饴的同时又悔恨交加。小说大量笔墨洒遍在故乡的山川湖泊、果园屋舍、风雨花草以及人物风情,主人深深地沉浸期中,聆听品尝大然地味道,卡门青那富足灵心的灵魂是孕自大然的,他从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旖旎风景中汲取日后创作的养分。他的童年教导不是来自父母的管教,中文提到“我难以说明父母对我幼时的成长有什么特别的助益,或者阻碍。”父母的责任在自然界的眷顾下变得微不足道,但他也强调他传承了母亲些许生活智慧、沉默寡言的个性和对上帝的信仰,就父亲而言,则揶揄到继承了千杯不醉的本领;在少年为进入学习之旅前,他提及“青山、湖泊、暴风雨和太阳都是我的朋友,它们说故事给我听并教导我成长。”在卡门青入学后,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并未停下,自然万物作为生命体的存在,也为卡门青在学校受到身体和心里的伤害彷徨时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学校和教科书上的知识在他看来是琐碎难解的,他追求的是具体知识之后的蕴藏着的纯粹的知性,这又在不知不觉将他引入那些伟大的诗人光辉灿烂的殿堂,从有别于自然的维度中体验生命的芬芳和纯美。我想,童年的经历和体验对人生是举重若轻无法弥补的,书中的卡门青自小具有非凡的感性认知和对事物的纤豪毕现的体悟,这两个因素或多或少影响着往后他进入“真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此外黑塞生活在一个科技物质发展和繁荣的时代,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推动,物质的改善并没有带来精神世界的提升,主人公卡门青所钟爱的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文化渐趋消散走向衰败,这可以说是个危险的信号,旧有传承被中断势必导致社会文化选择的混乱和错位。黑塞从而倡导一种救赎性的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思想也与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非常契合,去感受自然的造化,去追寻质朴的生活,远比沉溺于五光十色的大都会更符合人的本质!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三):读书摘记:彼得·卡门青

  这是一个乡村文人的追求,成长,挣扎和乡愁。

  主人公自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也是偏向内心叙述的游记:在乡间的生活中,燃起对文艺的追求,各处旅行探寻,经历种种,遇见又失去,最终随心回到故里。

  作者黑塞对于阿尔卑斯山诗意般的描写栩栩如生,看书的时候不禁让我泛起对那里的向往。每一章节的小故事都隐隐牵动着作者的心路成长,爱情的懵懂及一时冲动,友情中对自己行为的懊恼和反省,对世界认知中的变化。

  人生每个阶段的经历让我们对生活产生不同的观点,此时我的认知,就是此刻我所信仰的真理。摘录了书中的段落,纯属因为喜爱,共鸣或者欣赏,并非说明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

  1)我发觉,觉得部分人想的以及关注的,都在社会、国家,还有科学、艺术和教育方面。只有极少数人不为外在目的,只为自我成长,寻找自身与时间和永恒之间的关系。

  2)长此以往,强壮而纯美的酒神一直是我的挚友。谁有他的强壮?谁能如此魅力、神奇、热情、愉快又抑郁?他即是英雄,也是魔术师;他是爱神也是兄弟;他能化不可能为可能;他会为贫瘠的心灵注入奇妙的诗句;他把我这个隐士与农夫变成过往、创作者和先知;为飘荡的生命之舟倾注新的命运;将遇难搁浅的人送回湍急的人生激流。

  3)死神就像一位严父,把迷途的孩子领回家,即冷酷又无比的可靠与仁慈。我突然又明白,死亡是聪明的兄长,我们可以放心地把自己托付给他,他会知道在我们有所准备的适当时刻前来。我也突然懂得,原来痛苦、失望和悲愁不是为了惹恼我们,使我们气馁或者无地自容;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使我们心智成熟,臻于完善。

  4)世人无从了解大自然,努力探寻的结果,只会徒增迷茫,更加抑郁。我们不了解,一颗挺立在艳阳下的树、一块饱受风霜的石头、一只动物或一座山,其实各有各的生命与沧桑,它们也有生活、苦痛、挣扎、快乐,甚至死亡。

  5)我的一些观点也满满在改变。对于自己正脱离青年、迈向成熟,没有感到遗憾,因为我学会了将人生视为短暂的旅程,自己是个徒步的旅人,无论经历如何,乃至最后从人间消逝,都不会激起任何涟漪。

  6)好一段时间,我发觉自己不再有任何进步,只是一味迷失在琐碎里。起先我把缺失归咎于自己,不久即认清心中的失望,是因为从身边的社交圈中,我无法觅得要找的人。我需要的不是有趣的人物,而是一种典型。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四):悬浮于天地间的云

  在这篇不长且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中,我再一次感受到黑塞迷人的魅力。与《荒原狼》带着撕裂痛感的苦苦思索不同,小说更多呈现的是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兴奋、失落、孤独、谦逊与日渐成熟。

  一、自然

  黑塞对自然的热爱不是世俗的观赏性的满足,也不是带着抽象玄思的品鉴,而是一种无比单纯的爱情,可以进而达到永恒的境地。

每当愁绪夜里来袭,我会倚窗坐好几个小时,毫无睡意。凝视漆黑的湖泊、映在苍天画布上的群山剪影,以及高挂的星星。心中一股强烈又怯怯的甜蜜,仿佛美丽的夜景,正带着非难的眼神看着我;星星、青山与湖泊企盼一位懂得它们的美丽和隐含的苦痛,并代为表达出来的人,而我似乎就是这个人。以诗传达大自然的讯息,应该就是我的工作。只是我没有仔细想过该如何完成这个使命;只感觉美丽而庄严的夜,沉默却急切地等待着我的回应。

  万物缄默,亘古如斯。流云、飞鸟、山岚、波涛……一切都如初始般自在,而人类却随着文明的脚步日渐复杂、雅致、做作甚至卑劣。回归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回到动物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用自然洗涤内心夹杂的一切浑浊,重新找寻失落的“通灵”能力。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都在探寻回归之路。宗炳是南朝宋的画家,晚年时,他无法出游,于是将平生所游皆作于画上,并说:“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卧游”虽然带有借山水体玄的味道,但未尝不是在以山水清音来澡雪精神。倪瓒的画往往阒寂无人,且常于山水中置空亭一座,似乎在等待什么,“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其实空亭在等待一个能听得懂山水的生命与沧桑的知音。卢梭曾经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描述过这样一种状态: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紧紧掌握现在,不论它持续的长短都不留下前后接续的痕迹,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单单这一感受就足以充实我们整个的心灵;只要这种状态继续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不是残缺的、贫乏的和相对的幸福,而是圆满的、充实的、使心灵无空虚欠缺之感的幸福。我在圣皮埃尔岛上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我或者躺在随风漂荡的船中,或者坐在波涛汹涌的湖边,或者站在一条美丽的小河旁或流水冲激砾石潺潺作响的溪边,孤独一人,静静沉思。

  在自然世界中寻得自然状态,这或许就是诗性精神所在,也是获得爱与快乐的源泉,更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虽然写作《彼得·卡门青》时黑塞只有二十多岁,但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与思索却如种子般根植在他心中,所以读他后来写作的《堤契诺之歌》时,从那些以博爱之精神关怀自然万物,同时将自我坦露于自然之中的文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弥漫于其中的简单、有趣、温暖的生命体悟。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隐居既不现实,也纯属奢望。我曾经想象过陶渊明所描述的乡村隐居,可惜如今的乡村早已被市场经济和都市化浪潮冲刷得面目全非,哪里再去寻“南山”?哪里再去寻“素心人”?再说,习惯了现代文明提供的一切便利,恐怕也很难适应那种粗朴而简单的生活。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忽略身边的一切,当我们将温暖而诗性的目光停留在落叶、归鸟、寒月、疏星上,或许会得到片刻的心灵安宁,虽然短暂但弥足珍贵。

  二、真诚

  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的虚伪和撕裂,我们不得不扮演某种并不喜爱的角色,甚至到最后麻木地成为了角色本身,从而失去了真实的内在自我,这个话题在《荒原狼》里有更深刻的探寻。其实,关于真诚的思索早已萌发在青年黑塞的心中:

我很讶异,人类和其他自然万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以谎言为外表裹了一层保护膜。我不久就从熟人身上观察到这个现象。由于没有人识得自己真正的内在,所以每个人都不得不幻想一个角色来扮演。我自己也有同样的情形,实在难堪,有些想就此放弃继续探索人类。况且,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层保护膜极其重要。四处都可发现它,甚至小孩身上也是。无论有意无意,这些孩子宁可模仿某个角色,也不愿意凭直觉坦诚自己。

  特里林在《诚与真》中说:“只有当一个人成为一个个体的时候,他才越来越多地生活在私人空间里。”在我看来,一个人若想真正地、本质地是他(她)自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摆脱或不受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关系或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制约;二是具备反观自我的情感自觉或理性自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构筑“内空间意识”。可惜的是,很多人错将自私看作真诚。仔细剖析就会发现,自私其实是角色扮演中的自我保护,在任何戏剧场景中都维护所饰角色的利益,即使是维护公共权益,也是角色使然,而非真诚使然。

  实际上,一个真诚的自我到底应该是安静而获得生存意义的灵魂,还是一个被角色扮演不断撕裂的现代性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简言之,真诚的自我到底应该是平静而充实的,还是躁动而撕裂的。现代社会是我们进行角色扮演的舞台或背景,撕裂不可避免,也就意味着社会造就了它所鄙视的伪君子们。但另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社会(或国家)也极有可能利用人们对真诚的渴求来宣扬公共的善、无私的坦诚,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若一切都被意识形态操控,那就极可能形成一种对人性真实的否定,造就一种集体自我的巨大幻象,进而将真实的人性、自我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这是更为可怕的事情。

  对黑塞来说,现代社会的自我撕裂是真实,回归内在的平静自我是真诚,不过前者是无法长期忍受的,甚至可能导致精神分裂,所以不得不由撕裂之“真实”回归平静之“真诚”。那又该取径何处呢?在小说里,黑塞将友情、知识与写作、故乡的风景与亲情视作回归平静、愉悦的路。关于友情,他说“唯有它(友谊)使我挣脱了惰性,让年轻岁月免于颓废,保持黎明般的清新。直到今天,我仍认为真诚的友谊是世上最美好的宝藏。”关于知识和写作,他说:“我相信,在这些吹毛求疵的知识后头必定蕴藏着纯粹的知性,一份探究真理的执着。透过这些,我将明白历史中的黑暗混沌、民族间的战争,以及每个灵魂恐惧的缘由。”关于故乡,他说:“故乡群岭皆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宽广浅绿的平地。这番感触前所未有,我的内心充满不安、害怕与悲伤,宛如被判了刑,终身只能在平坦的国度前行,永远失去拥有故乡山峦的权利。”

  黑塞带着孤独忧郁、愤世嫉俗、宽容博爱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以及行走于其中的人和自然万物,有失落,有苦痛,也有欢欣和陶醉,最后在复杂的感悟中渐渐成熟。最令我感动的是,黑塞对成长心境的诸多描述与我的成长心路暗暗契合,只不过对我来说朦胧一团的心灵状态却被年轻的黑塞清晰地予以描述。

仿佛人类欲望的写照,总是徘徊在上帝的天堂和卑微的大地之间,它们也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际域,带着凡世的梦想,将污秽的灵魂依偎在纯洁的天边。它们是所有流浪、追寻、渴望与乡愁的永恒象征。正如云彩心向往之并且倔强地飄游于天地之间,人类的灵魂也战战兢兢地徘徊在有限的时间和永恒之间。孤独和寂寞包围着我,生命就这么从身旁流逝,无从卷入其中,也未曾有烈火般的激情或刻骨铭心的感动,引我脱离茫然的恍惚之境。

  也许,生命本就是一段风景,其中蕴含了许多次四季轮替,也潜藏着若干个生离死别,只不过在时间的皴染下,有些人的生命风景会逐渐清晰,而有些人则终其一生都是模糊一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