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琴女与耶稣之笛》是一本由哥舒意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值得一读
●其实槽点还是蛮多的=v=
●当时因为黄金娼妓那个节选而买了这本书,结果几度觉得实在读不下去……Orz 故事不算糟糕,甚至是尽其所能把各种吸引眼球的元素都安排进去了;也说不上到底是哪里让我反感……大概、我猜,是叙说的能力吧,那种平淡无奇的笔法、短句凑成的段落、刻意强调的品位,真是……很难啃。还有,我表示这个结局,多么耐人寻味呀……!可是我没有兴趣去探究了。
●才气只能说一般
●没有评论那么酸,这就是国内流行文学魔幻文学青春小说的优秀作品。
●很棒的风格 越到后面越停不下来 作者本人也很亚萨西!(*´艸`)
《夜之琴女与耶稣之笛》读后感(一):舒意,我终于看见了!
一直期待你的书啊,你还答应给我签名版能。
可是你在上海,怎么给我签啊!!
我不管!
99的书单还没看到
我还有2个礼拜就高考了
这本书等我考完了再读!
《夜之琴女与耶稣之笛》读后感(二):夜日
但是依然想说些话,因为和这本书以及他的作者的那种若远若近的距离。
我认识哥舒意其实时间也有几个月,因为在hansey的《ALICE》上共同有文章,我拿到那期的样书最先看到的就是他的小说《夜之琴女与黄金娼妓》,感觉诡异,了然,又觉得没有参透。
偶然在豆瓣上结识了哥舒意,才得知原来这篇小说就是他最新长篇的节选。终于,我现在手边拿到了最后的故事。见到了它完整的模样。
在MSN上与哥聊过几次,感觉他话不多,为人诚恳低调,又善待他人。也知道他现在是全职作家,我十分佩服他这种洒脱。我虽然与他相差几岁,但是感觉在任何界面都远远负于他,这本小说所表达的意境和层面我就很难超越。
恩是的。他是如此让我觉得美好的人。虽然书后他的照片看起来有点鬼马,而且他看起来也不过二十几岁的样子。
《夜之琴女与耶稣之笛》读后感(三):时间,这立于不败之地的君主.
十年后的我是未知,可以肯定的只有我不能再以同样的方式借到第三本.
或许我很快在某处某个书店买到,
或许我会忘掉它,在很多年后无意发现那第三本,然后把它买下来,却忘了前两本,
或许永远想不起来,在尘封的记忆里留下一段没有结尾的故事,
又或许第三本根本不存在.
记忆保存在灵魂里,也保存在身体里.
如果没有人翻开,记忆就只是记忆而已.
我不等待,只是静观未来的降临.一切都是必然.
时间无法后退,但未来可以改变.
改变后就再也无法回到改变前的状态.
我花了一天时间读了这本书,
用这一天,我原本可以做完微观经济学的作业,但我没有.
失去的时间,经济学老师称之为机会成本,已失去的时间,沉没成本.
假设我是理性的,说明看这本书所得到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
我不懂,但可以记住,直到有一天顿悟.
那一瞬间来临的时候,希望我不会犹豫.
《夜之琴女与耶稣之笛》读后感(四):现实于梦幻的穿梭
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念完了它,直至入睡,还沉浸在情节之中,精神处于亢奋状态。也许是荷蒙库鲁斯一词和那扇门,不知道有人是否与我有一样的同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眼前不停的晃过《钢之炼金术士》中的那扇门,那扇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的门,那扇有许多眼睛窥视这个时间的门。
当然,书和那部动画片是完全不同的情节,说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故事在琴女的梦幻世界与徐可雅的现实世界中交替穿梭。梦境似是现实,现实又似是梦境。对于人们熟悉的那些魔幻的元素,狼人,吸血鬼,精灵又给了不同的定义。耶稣之笛,圣经,二战,将不同的故事中用一根无形的线将情节串联。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力的一本作品
看到楼上的人评述,做一点小小的补充哦
徐可雅和薇奥莱特会有一个女儿吗?这个女孩会不会解救他们呢?那么这个女孩如果出生,命运之轮会如何转动?
许多年之前看过《圣痕》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这部电影,我只看了一遍,却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十多年前看的,但是故事的情节我依然可以清晰的复述。我想这个故事(恶+夜)对我来说也是如此,一遍,就可以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了。
《夜之琴女与耶稣之笛》读后感(五):序列之魅
2007年元旦,在去往厦门的飞机上,读到了刊登在《收获》上的《恶魔奏鸣曲》。当代小说里,很少有一本能够令我在甫阅之时一阵激灵,彷佛被某种力量一下子吸进那个作者营造的世界(宛如黄金娼妓将吹笛人拖入镜中)。从此就记住了哥舒意这个名字。
难忘的并非内容,而是行文的节奏与韵律,是种从来未闻未知的奇异组合。后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却没有发现特别的意象和句法,但那种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般的震颤仍然存在。
我只能将这一切归结为从哥舒意内心流淌出来的乐章在某个时刻和我发生了共鸣,激荡开我内心蒙昧处的某一扇门。
文字和音乐的魔力就在这里,捻断数茎须所得不过是吟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就可以更替乾坤。
到现在这本《夜之琴女与耶稣之笛》,那种撩人的旋律依然贯穿始终,不过实话实说,较之上一本稍显微弱。也许是因为这一年多来我所经历的,已经改变了自我的内心韵律。
就是这样奇妙。文字、音符、数字本来都是一些零落的碎片,但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就可以创造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那可以打开时间之门的旋律,也不过是千万种组合中的一种。
多年前看《玻璃球游戏》,一直想知道的就是到底什么是“玻璃球游戏”。阅读完哥舒意的两本书后,却突然明白了书中所言的“每一场游戏无不是将采撷自不同领域的思想精华予以集中归纳后,再进行互相重新排列、整理、组合与互相对比的,无不是对一切永恒价值和形式的迅速回溯,无不是一次穿越精神王国的技艺精湛的短促飞行。”
这不是什么书评,只是感谢书的作者,让我经历了奇异的旅行,打开了内心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