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永恒的父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06 20: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永恒的父亲》读后感锦集

  《永恒父亲》是一本由[法]安娜·科西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6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的父亲》精选点评

  ●绝对好书 成长之中寻找 也寻找自我 更寻找那朦朦胧胧的根

  ●总觉得 这本书 其实是对自我的我一个寻找过程 父亲 是一种挂念 是一种支持 更是一个可以“听”我自言自语对象 时间 就是那么静静流淌 存在过的痕迹是不能被抹灭的 于是 存在就成了永恒

  ●父爱

  ●相粗糙了。

  ●守陵人与小姑娘奇妙故事

  ●那时,苏菲九岁,我十岁……

  ●果然还是不喜欢外文翻译出来的小说

  ●在喀什新华书店发现的2本,接着<柑橘柠檬啊>当作童话,至少们都很简洁.没有社会化生存的烦琐.

  ●恋父情结 二战的余伤 寻根情怀,一个让人向善,变得安静的故事

  ●埋种子,找影子

  《永恒的父亲》读后感(一):小姑娘的

  写法特别

  这种写法,一个人,一个视角曾经高中时候自己用过,可惜老师说没有协调性。。。。。。。。。。

  这种淡淡的貌似没有太多扭捏的写法刚刚好突出故事中的故事~~

  暖暖的,想起自己的心绪也曾经被这样温暖过~

  想起故事中还会有自己的感动进去,融合进来,虽然无法体会没有父亲的孩子渴望,但是写得那么细腻自然 也就会感觉到

  《永恒的父亲》读后感(二):永恒的奇怪

  我认为这本书,作为暑假的一个消遣确实不是什么好主意,一直以来,中国向往的大团圆结局在这里只能找到一点点令人匪夷所思东西

  看来,思考也是分高下的;

  当我看完这本书,感觉难受

  当我再看一便,还是觉得脑袋不够

  不知道是这本书触及到人最敏感话题之一,让人觉得这是禁区,谁碰了就象是有人犯了禁忌一样惹人不高兴。还是它本来就是一本消极的书。总之,这总是提醒到我的愚昧以及无知好象我是不会思考动物一样,好了

  《永恒的父亲》读后感(三):寻找慰藉旅程

  这是今年4月人民文学出的新书,并不是太起眼,只是单纯喜欢它的封面和网络上便宜价格,买了放在书架上一个多月,经历地震的书架,竟奇迹般的把这本书“震”到了触手可及的地方,于是2个多小时后,这本100多页的小说也就被看完了。

  故事还是比较简单,9岁的犹太小女孩失去了父亲,每年都会固定的时间来坟前祭拜,从不懂什么叫死,渐渐明白涵义,守墓人的经历页贯穿了一条线,使情节更错综。

  那个叫苏菲的女孩渐渐成长,最初只是觉得不能和父亲在谈话,模糊知道死亡就是永远,而她那种想找人替代父亲的角色的心情却是无法隐藏的。所谓恋父情节,每个女孩都有杀死自己母亲取而代之的意识,有时只是意识潜得太深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而苏菲说过,很庆幸自己的父亲死了,死了就不和妈妈在一起了,自己就可以永远的拥有父亲了。苏菲也一直在周围的男人身上寻找父亲的影子,最初是喜欢上了一个温柔的医生,为此会想一直生病,到后来,爱上了严厉的研究生老师,她臣服于他的权威中,甚至上逼着他把自己的处女之身献给了他……

  一直在思考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相关东西,却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现,或许真的是要一些特定的条件,这些潜意识才会浮现出来吧!

  还想说的是,这本书作为一本小说还是有许多非常理能解释的东西,比如说,苏菲在墓上放的信和那些第二日突如其来的死亡,还有苏菲结婚后尝试了许多方法却一直不孕却在去了犹太教堂后听了教士的话以后却突然有了孩子……我想这些是作者故意为了拉远和现实的距离而这样写的吧!

  《永恒的父亲》读后感(四):关于缺席的故事

  罗豫/文

  如果要在书架上制造戏剧性效果,法国女作家安娜·科西尼这本《永恒的父亲》,一定要与另一本同样薄的小册子放在一起:法国当代女作家玛丽·尼米埃的《沉默女王》。玛丽的父亲罗歇·尼米埃是法国同时代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二十五岁便以一本《蓝色轻骑兵》一举成名。安娜·科西尼的父亲雷诺·科西尼则是法国享有盛名的漫画家,他和艾尔贝特·育特若一同创作的形象阿斯特利克斯和奥勃利克斯闻名于世。两位作家均早年丧父,她们的成长道路,尤其是这两本作品的诞生,都与他们的父亲——确切地说,是父亲的缺席——关系密切。然而两本书形式和风格大异其趣,虽说二人身世上同病相怜,创作上,却未必惺惺相惜。

  与玛丽相比,安娜的文学风格,与当代众多法国作家似乎是主动隔开了一段距离。在不少中国读者心中,塞纳河、左岸一类的词语,早已染上一层让人销魂的色调。或许与此不无关系的是,法国作家喜欢在文学作品中一面借用当地各种地名专名人名的魔力,一面也试图为这种魔力添砖加瓦。在尼米埃笔下,父亲如雷贯耳的大名和让人扼腕的早逝,已经是《沉默女王》文本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玛丽·尼米埃努力要展现的,是身为名作家罗歇·尼米埃的女儿特有的情感。相形之下,安娜·科西尼则刻意避开自己的身世,着力于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缺席和葬礼如何塑造了一个孩子。”她克制内敛的文笔,更让故事透露出叙事组诗的味道,像是从情感上十分腻歪的法国吹来的一股清风。

  《永恒的父亲》主人公苏菲九岁那年,懵懂地参加了她父亲的葬礼。鲜花、墓地、棺材、悲伤……有意识的生命开始未久,苏菲还不知道什么叫不,什么叫永远,什么叫永远不。苏菲每年都到墓园来,和父亲说话,并留下一封写给已逝或在世熟人的未寄出的信。如果说玛丽·尼米埃希望利用他人提供的信息在心中重建一个父亲形象,那么安娜·科西尼笔下的苏菲则一直在现实里寻找能够填充“父亲”这个空缺席位的人。

  在苏菲一封封书信所展示的心路历程尽头,她听从一位犹太拉比的建议,将父亲的遗体迁葬至犹太人专用墓地。目睹父亲再次下葬,苏菲交上了何为“永远不”的答卷。那个空缺的席位,不再为已离世二十一年的父亲保留,而要安排给即将诞生的孩子。

  同样被缺席所塑造的,是扫墓人马克斯。二战初期,马克斯的父母暗中举报了和马克斯青梅竹马的犹太女孩哈娜一家,致使他们被陌生人带走,从此音信全无。马克斯与留给哈娜的空位相伴,经历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

  逝者已去,长留后人心中的,究竟是他的只言片语、轶闻艳事,还是那个空缺所带来的欲哭无泪、手足失措?玛丽·尼米埃与安娜·科西尼各自的诠释,再加上中国式的“音容笑貌,永留我心”,已是一幅相当让人期待的未亡人精神地图的雏形。

  《永恒的父亲》读后感(五):哭墙之下,尘嚣掩埋

  苏菲的十一封信,被写出来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所表达的那些愿望,能够被塞进哭墙那滚热的石头缝隙里去。当所有的噩梦和期盼都随时光褪去颜色,垂垂老矣的马克斯怀揣着这些信来到了耶路撒冷的哭墙之下,这才明,它们不是寄给墓碑这唯一一块石头的,还有其他石头在等着它们。

  故事从懵懂孩童目睹的沉重死亡开始。小女孩苏菲九岁那年,父亲因病早逝,她平生第一次去了公墓,牵着妈妈的手就跟在大街上一样。她觉察到周围大人们的异样,却兀自品味着这种特殊的感受。在这片墓地上,只有她和她扔下去的金合欢花面无悲伤。对于孩子的头脑来说,“死亡”这个决定性的词太难,她更不知道作为犹太人的后代,自己先验地承载着些什么。然而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重构了这一切对于苏菲的意义。此后的每一年,苏菲都会来到这个墓园,献上金合欢花,跟父亲独自说上很长时间的话,有时还在那凄清冰冷的坟头放上一封落满尘嚣的信。她一直都在现实中找寻那个缺失的空位,无论是童年生病期间的阿德里昂医生还是大学时期的古法语教师亨利,仿佛都让她看到逝去父亲的影子,感受到某种情人意味的精神寄托,以至于后来她给逝去的妈妈这样写道:“爸爸的死对我来说就像是离婚,这离婚正合我意。既然我没能成为他的妻子,我要为他守寡……”

  通过墓园,这个频频出现的语境,苏菲与故事中另一位主人公马克斯被串联在了一起。年近花甲的马克斯是墓园的守墓人,那年葬礼结束,众人纷纷散去,他走上前来蹲到和苏菲相当的高度与她说话,淡淡地问候“你好”,然后互留姓名。此后的每一年,他们都在这个墓园短暂相逢,简单攀谈,成为默契的朋友。与苏菲一样,这儿也有马克斯精神上的坚守。二战时期,曾与他有过海誓山盟的犹太姑娘哈娜突然被身份不明的人带走,一去不回,杳无音讯,留给他的只有哈娜父亲竭尽一生编撰的一本伊地语-犹太语字典。从此,马克斯开始了无望的等待,守着这本字典在墓园终其一生,坚定地找寻着字里行间的意义。当与苏菲的命运不期而遇时,马克斯冥冥中感到多了一桩使命,那便是悄悄搜集苏菲放在父亲墓前的信。他奇怪,这孩子的信从来没有信封,只是轻轻一折,她是否知道这样的信会被吹向哪里,又会被怎样的人打开。马克斯参不透孩子只言片语的含义。

  而苏菲,她不知道自己在找寻空位的路上其实一直错位。直到婚后迟迟不孕,她听从奶奶的托梦,去找犹太拉比,并谨遵建议,以犹太教的仪式重新安葬父亲。再次目睹父亲下葬,已是二十二年之后,苏菲这才好像一夜长大。她对父亲喃喃低语:“我接受了你的死,接受了你的缺席。我开始明白,接近你的躯体所剩下的东西,这并不能让你听到我的声音。”苏菲勇敢地让父亲魂灵归根,也决绝地掩埋了那些缠绕心灵多年的尘嚣。她满心欢喜地想着,栅栏门的另一头,还有丈夫在等着自己,不久的将来,他会搂着自己的肚子,感触孩子的萌动,这一切,都是她生命中全新的开始。

  《永恒的父亲》一书可以有很多种解读的维度。序言把它定义为一部集生活气息和历史深度为一身的自传体小说,早年丧父和犹太血统分明有着作者安娜•科西尼真实的人生烙印。我却固执地纠结于小说的寻根情怀。犹太拉比给苏菲的谕示,仅仅是源自宗教或者种族吗?或许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一种人生态度:爱人逝去,活在世上的人们究竟该掩埋什么,又如何继续。甚至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在我看来也饶有值得追溯的哲学意味,“苏菲”令我想起了《苏菲的世界》里探索哲学世界的小姑娘,而“马克斯”则自然而然让人把他与具有犹太血统的哲学大师马克思联系起来。

  末了,读到马克斯将苏菲总共写下的十一封信按序塞进哈娜父亲的那本犹太语字典,并带到哭墙之下静心冥想,他说:“二十二年,二十二个希伯来字母,我们每个人说出一个字母,让另一个人去学”,我特地留意到全书的章节恰恰也是二十二,并且在每一个年份下面都印有一个希伯来字母。我怔怔地望着那些线条出神,那是陌生的,遥远的,神秘的,像极了片片雪花,飞扬,落下,与他们的回忆相伴,于我们的生命回响。

  注:“哭墙”为耶路撒冷犹太教圣迹,它是犹太民族两千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许多徘徊不去的祈祷者,或以手抚墙面、或背诵经文、或将写着祈祷字句的纸条塞入墙壁石缝间,以求心愿的实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永恒的父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