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的结构》是一本由霍华德·加德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66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0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与通识那本书结合起来读可以建立禀赋,天赋,36个学科与行业之间联系,结合大师的创造力那本书可以了解自己8年个体化历程中如何自然生长的过程,无意识如同种子自然生长的个体化历程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的我懂了人类禀赋和人格的奥秘,突然感觉自己活得好稳
●感觉不尽准确
●一本人类认知发展的基础理论系统介绍。虽然很枯燥,但读完很开拓思维。
●这本书虽然过于学术,有些沉闷,但却让人很收益的一本书。当我在大学时期阅读这本书之后,我的人生有所改变。当然也非常感谢,加德纳教授的理论,今天我的书《我为青春狂》能得到大家的好评、
●不知道这本书当年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总之如今读着吧 没有什么点get到。感觉作者一直再说“这个理论这么受欢迎这本书卖的如此之好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但即便出乎我的意料 但它如此之火 我还是能理解的,原因xxx” “我现在的研究 我以后的计划”。文章措辞也不怎么喜欢,太自我 太主观。嗯,就这样。
●: B848.5/4022-3
●评分很高,但是我怎么看懂
●智力如何分类的理论之一,加入了作者引以为傲的音乐智能。对智力的研究受限于测试方法,有点像个环:按照对智力的人为分类进行测试,再把测试结果作为依据来定义智力。之所以有名大概主要是因为搞了套教育培训。译文很不流畅,一眼看过去没有一句话是直截了当的
《智能的结构》读后感(一):空间智能和语言智能顶尖的编导人才
青春期就找到自己热爱专业的人,而我直到24岁才找到热爱的专业,可是随后的现实压力太大迫使我无法调换专业。
触发了我的出身情结,因为我16岁的时候还是一个读图思维层次的小镇青年
语言智能读的比较细。证实了想出的融化天花板的方法是正确的。很高兴自己没有掉头。
是对人控制系统的整体解剖。某种程度上类似生物学上的大脑分区。阐释的立体,单语言智能部分,霍华德就提及了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包括语言学的词义、语用等分支。
完全可以深挖坑,把6个章节,每部分的智能独立成书。有意义的是,加德纳用了三分之一的厚度给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收到的评论,其不确定性,其他研究途径,以及实际应用。
《智能的结构》读后感(三):1被社会噪音和激素驱动得错误规划2好风(贵人,行业市场需要与认可度,政策)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状态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客户,对于风口的把握非常敏感,每次找工作,都瞄准风口行业。一开始的时候,互联网金融比较火,于是投身P2P行业。干了一年,在线教育又兴起,于是又转向互联网教育行业。没过多久,区块链大火,于是又一腔热血干起了区块链。毕业时间只有3年,工作却换了4、5份,每次追随的都是风口行业。后来,当他再次跳槽找工作时,却发现越来越难。因为他的简历很难看,换了很多工作,而且是在不同的行业,既没有专一的核心技能的积累,又缺乏深度的行业理解。他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陷入了困境,无法前行。 职业规划的大忌:只关注外部机遇,---
《智能的结构》读后感(四):20170330拆书之《智能的结构》
首先必须承认瞅瞅君目前无聊透顶(不好不好不好),其次最近又犯了一个不好的毛病:眼高手低,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
同时,也发现瞅瞅君对于合集类的书籍的厌烦,直接影响就是鉴于目前市场80%都是“编著”,余下15%是“戏说”,还有4%的“纯理论”甚至是“纯演讲稿”......怎么看都是过分!
UT,目前大概是瞅瞅君的烦躁期,为了猫大人的夏季美国游,硬着头皮啃......读书之乐趣立马减半啊!
《智能的结构》读后感(五):社会博物智能和存在智能顶尖的学者
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 我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内容观点自认为分析中国老社会的构造(或云结构)有精到之处。——梁漱溟 梁氏为一肯用心并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国以来,肯对国家根本问题用心,从而提出其主张如梁漱溟者,实在不多。——胡秋原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乡村建设理论》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中国文化要义》多次加印,累计印数达36000册。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