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一本由[法]居斯塔夫·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是永远也不可能在谎言、焦虑和内疚中找到的。我的心好像尘土,在你的步子后边飞扬。
●读到最后两章幻灭 决定加一星.福楼拜用最客观的方式 写出了他最痛恨鄙视的东西.麦克尤恩的切瑟尔海滩上 结尾处一晃到了许多年后 而福楼拜则穿越回了最青涩的青年时光 除了唏嘘 别无他感
●读完SE记#喜欢李健吾的翻译行文风格,简练的文字画面感非常强非常美:“...她笔直的鼻子,她的下巴,她的全身,衬着碧空清清楚楚。”“...逃出一股鸢尾的馥香”诸如此类;很细节,门房茶房各种仆从的称谓俱译出,动作场景刻画几乎身如临境;注释之细,革命时期所涉各种事件缘由人物简介都交待到。只是疏漏却也不少。看到1/4处换了一个译本,翻看前文感觉解答了之前许多疑惑
●福楼拜借两个男人表达了终极意义上的悲观:理想的爱情、热烈的欲望、可耻的野心以及懊悔的天真全部都是虚空。政治和艺术,革命和阶级,没有哪一样可以拯救这个冲向现代的即将分崩离析的世界。
●白露
●卡夫卡在给鲍威尔的信中说:“然而《情感教育》却是一本多少年来使我感到亲近的书,达到这种亲切程度的人顶多也不过二三个而已;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打开它,它就使我震惊,使我欲罢不能,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这位作家的精神上的孩子,即使是个可怜的、愚钝的孩子。” 几欲放下,为了这段话还是坚持读完了。感谢卡夫卡,多谢福楼拜
●From Honolulu to Tokyo
●当我们在说“幻灭”的时候,我们并不真正遵守它的意思,真的幻灭只会让人放下、醒悟,过去心不可得。只有妄执实有的人才会在说这个词的时候伤感。如果你的理性不够坚实,那么愚蠢必占主导,而理性又往往会在事后梦里说梦,福楼拜们和他的读者们就是这样的人。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既害怕又欲罢不能。怕被愚蠢主宰,但又放不下。
●李健吾的译文让现在的读者看着特费劲,一句话看好几遍也抓不住意思。不喜欢这个译本。
《情感教育》读后感(一):为什么活着?
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能力的大小,是完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 为了得到她,可能要做出巨大的牺。但是自己却碌碌无为,他咒骂上天,骂自己无能,他被情感所迫,神魂不安,急的团团转。 第一,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有教养的阶级;一个人是不是高尚,要看他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他们又埋怨自己没有遇到机会,没有合适的环境,自己没有生在好的时代。 过去我们有远大的抱负,希望日后能成大器,没想到一事无成。 情感教育·就是看一个优柔寡断的年轻人如何把一副好牌打烂的。弗雷德里克就像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让我感到反胃和不解。青年沉迷于爱情,却不知为此断送了前程。一个只为了爱情而活得男人,最后势必因为爱情而死。那,他有什么意义呢?碌碌无为的一生吗?
《情感教育》读后感(二):絕非如書名純粹:《情感教育》
終於看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費時近一個月──非長篇大論,純粹敝人閱讀龜速。主角福賴代芮克,周旋於四個女人之間。雖不及《包法利夫人》深刻,也不如〈一顆簡單的心〉動人,但許多地方寫得生動有趣,文字有血有肉,結尾尤其迷人。跨越時代的藩籬,文化的隔閡。
容我於此節錄,全書最喜歡的一段:
你的形態,你的些微動作,我全覺得在人世有一種超人的重要。我的心好像塵土,在你的步子後邊飛揚。你對於我的作用,好比一片月光,在一個夏天的夜晚,一切是香,是柔柔的影子,是白,是無限;對於我,你的名字含有靈同肉的快樂,我重複著你的名字,想用我的嘴唇吻你的名字。我不往以外想了。我所想的阿爾魯夫人,就是你日常的模樣,帶著她的兩個孩子,溫柔,嚴肅,耀眼似地美麗,而且那樣良善!這個形象消滅了此外一切的形象。我用得著往那上面想!因為我心裡永遠留著你的聲音的音樂和你的眼睛的光輝。
《情感教育》读后感(三):浅谈《情感教育》
每个作家所流露出来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感到沉重,似乎看到了更加立体且深厚的世界解剖面;读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是一种被故事情节所牵动的畅快感,急于想了解故事的结尾;读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一种弥漫着贵族的任性;读狄更斯的《双城记》是文字的细腻,愈加迷恋;读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女性视角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带着活泼和个性。而读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俨然是一本谜一样的作品,要说它的主要内容,恐怕又不明条理,因它完全是像生活一样的琐碎,又不知不觉地趟出了一条路。而福楼拜的文笔,太让人崇拜。不像雨果的大构思,大背景,不像大仲马又精心构思故事发展。福楼拜,更加生活。
这是讲述一段青年男子弗雷德里克的感情纠葛。围绕他对一个已婚女人阿尔努太太的暗恋,相恋,分离的过程。弗雷德里克,是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小青年,父母本想让他归乡发展,他却一心恋着阿尔努太太,又得知一个银行家唐布罗士先生可以介绍他到国务院供职。他便义无反顾地去了巴黎。
这是一群年轻人在社会上的奋斗历程,其中和弗雷德里克最要好的朋友戴洛立叶,是一个一心想编写一本理论巨著的年轻人,而弗雷德里克爱好空虚,突发地想去学画画,又想写小说,想写华尔兹圆舞曲,却都半途而废。书中这样描写这两位年轻人“戴洛立叶垂涎的是钱财,把钱作为制奴他人的强有力工具,加入她是富翁,他就可以使许许多多人倾倒,就能名噪四方,雇三个秘书供自己使唤,每周举行一次政治盛宴。弗雷德里克一心想的是给自己不知一座清真寺的宫殿,成天躺在开司米的沙发床上,听着喷泉潺潺细语,让成群的黑人书童伺候着他,谈到末了,这些梦想的东西竟变得如此确切,好像他过去的一切已经丧失殆尽,不禁痛苦万分。”两位一起谈梦的年轻人,从开始的肺腑之交,到中途互相冷淡,最后年过半百一同惋惜着过去种种。作品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时代的悲伤,对年轻人空怀理想和抱负的无情挫伤。历经磨难,最终该堕落的堕落,该平庸的平庸。残酷的岁月掠去的不止是不再回来的青春年少,更是一颗热血沸腾的心。
故事情节不时被打断,又不知不觉被衔接。好的作品,并不是在有意创作什么,更多的是在描写,不自觉地将一种人生状态流露出来。福楼拜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他力求精品。读过他最著名的《包法利夫人》,然而给我的感觉和这一本《情感教育》是两种体验,情感教育更加细腻,让人得以细细品味。《包法利夫人》读过这么久之后,还依然对包法利夫人走在那条长街上所流露出来的痛苦历历在目。
经历半生,回首后痛悟:那就是我们有生以来的良辰美景了。
《情感教育》读后感(四):从福楼拜开始学习怎么读小说
中国中学普及教育里有一个福楼拜,他和贾岛类似,是一个在“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中徘徊不已的苦行老夫子;他伟大而外别无特征。在大学文学系有一个福楼拜,他是现代文学先驱、节制叙事典范、卡夫卡的首要影响者和各类评论家都推崇备至的文体家。传记中的福楼拜三十三岁开始单身,和作家们柏拉图式精神交流的同时,也偶尔光临妓院并从不讳言(见WIKI)。更不用说他一生只写过四五本小说,但评论量惊人,评论专著无数。
《情感教育》是其倒数第二本小说(《布瓦尔和佩居谢》是最后一本),也是最受推崇的一本(《包法利夫人》是最流行的一本)。我得承认,若没有一些评论打底,我看不出其中的好处。普通读者最容易看到的当然是这条线索:忧郁外省青年爱上纯洁已婚美妇,经历种种波折,不乏多愁善感的感情进退,结论是“他梦想的爱情失败了”,原因是“感情太重”且“不走直线”P128。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到第二帝国期间的历史群像当然也波澜壮阔,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为财产、为权力、为异性,不外如此。他们谈论政治时也是各怀心思,其实并不真正热衷于政治本身:有的是怕丢掉财产,有的是想乘势赚得权利,也有的是被偏狭的道德感激励或压抑的激情大爆发。而对“被浪漫主义的浅薄面毒害的男主”和他“梦想权势”、“逻辑太多”的“哲学家”密友来说,历史背景则去得更远。总之本书从情节上来说更像是“成长小说”的老套:最后,“主人公和世界和解了,并且在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如获得了一份工作,并成了一个世俗的人,和其他的人一样。由此,他成了他过去非常鄙视的世界的一部分。”(见百度百科“成长小说”条目。)
但这不是全部。读小说时,纳缚科夫和James Wood的声音在背后隐隐响起并不是件坏事,特别是对像我这种看粗制滥造肥皂剧都会涕泪交加的人来说。他们随时提醒我,小说作为叙事艺术,是种智力构造,它有结构、有故事线、有叙事速度、有叙述语气。。。情节(那多容易让人入迷的情节啊)只是粗略的故事线,而且并不是每个好小说都必备——事实上,只要上述任何一方面出色,就能算得上一个还不错的小说。小说也并不多需要真情流露或是真诚。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是足够敏感,足够感情澎湃,他根本不会去写小说。但前提不是充足条件,好小说作者往往需要克制自己那些漫无止境的抒情欲望,并把握好节奏。小说不作道德教育,非道德是它的前提。小说也不应该用来追求或颂扬美,不管是高贵还是节制,不管是勇敢还是淡定。小说只用来发现和表现真实。它的首要功能,是在任何一种教条中打开一个嘲讽的缺口。。。所以荒谬应该写,困难的道德选择应该写,因为这些东西,每个时代都在花样翻新。
《情感教育》读后感(五):。。。
能不能帮帮我写一下阿尔努夫人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 麻烦大家了 不知道从何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