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情感教育》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情感教育》经典读后感10篇

  《情感教育》是一本由(法)福楼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4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教育》读后感(一):读《情感教育》:KAFKA极喜欢,吾却一般

  1、因为卡夫卡喜欢它,所以阅之。一曲成长小说。继承了遗产,然后混迹于所谓上层,欧洲老式婚外恋情节(18、19世纪一代人都热衷此活动、也热衷写),最后与老友感叹韶华虚度。虚不虚度,不都如此么?此类所谓永恒的母题,为夜里沙漠添一粒沙罢。

  2、我想,或许卡夫卡看罢此书顾影自怜,觉得其经历自己有几分神似。主人公与卡夫卡都想着“生活在别处”,生命的最后却颇幻灭。卡夫卡也有一个好朋友

  3、难道此书是卡夫卡年少时候看的,比较容易影响。如果他30岁之后再看,或许没感觉?无数人在年青时,都会碰上自己喜欢的书,与“文学史”无关。

  4、此书,囊括了无数无聊人的人生之旅,他们至今如此。

  《情感教育》读后感(二):给单纯可爱的弗雷德利克

  看完了《情感教育》,忍不住喜欢弗雷德利克的单纯可爱。在他生命中的这四个女人中,阿尔努夫人始终是她的挚爱。在她们最后一次见面时,我们可以想象阿尔努夫人的苍老丑陋程度,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她优雅、贤淑的姿态,但弗雷德利克对此却没有太大的感触,阿尔努夫人始终是他心中的女神,是理想的幻影,在心中珍藏和保护着这么多年。但他最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才不愿在现实中去碰触她。可能有人会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并不否认,但能将一份理想呵护一生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弗雷德利克是个一辈子踩在云做的海绵床上的傻瓜,却傻得有几分可爱。

  他身上有很多缺点,不学无术、庸庸碌碌、坐吃山空优柔寡断……我们也看到他在巴黎魔窟里越陷越深,与萝莎妮的风流韵事,对党布罗斯夫人财产地位的觊觎,但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野心家,他的心是水做的 ,柔软又太重感情,所以他才会为了爱离开萝莎妮,为了爱与党布罗斯夫人决裂。他成不了人间喜剧里的拉斯蒂涅,只是平庸无奇的普通人故事中的戴洛里耶到是个十足的野心家和大骗子,不过结果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福楼拜在结尾处的描写,写两人尽弃前嫌、畅谈过去,其实蕴含了一种对人和人生的包容人心人性也许是这世上最难琢磨的东西,当青春激情不再,留下的只能是美好的回忆

  书中的四个女人——阿尔努夫人、萝莎妮、路易丝和党布罗斯夫人分别代表了弗雷德利克的四种追求:理想、肉欲、现实和财富,弗雷德利克是个典型的理想家。在小说结尾处他最终意识到路易丝才是真正适合他的终身伴侣,正是在情感教育的重点意识到现实的可爱,但为时已晚,命运是个爱开玩笑的顽皮孩子,总在人伸手去抓时躲开了。不过好在弗雷德利克永远是个理想家,对现实的失意总是表现麻木和迟钝,因此,不会有太深的伤痛悔恨

  让那些爱做梦的人活在梦的五彩中吧,即使梦醒也值得回味!

  《情感教育》读后感(三):"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

  一八六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居斯塔夫.福楼拜发表了第三部长篇小说《情感教育》。这部小说在当时的反响并不是特别好。福楼拜在写给乔治桑的信件抱怨:“您的老行吟诗人被报刊痛诋一气,请看星期一的《宪政报》,和今晨的《高卢人报》,说得干脆而不留情面。指视我为白痴和恶棍”。另一方面支持的一方却态度暧昧谨慎,不能带给他多少安慰。许多喜爱《包法利夫人》的读者,对他的新著也并不买账。因此,有人甚至将此视为福楼拜创造力衰竭的先兆。《情感教育》引起这种反映是由理由的。相较于作者以往的小说,《情感教育》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性的情节,也没有对典型精细入微的集中刻画。它更像是一部氛围小说,一部超前了一个世纪的20世纪小说。一种我目前都无法言明的氛围或色彩萦绕在整部小说之中。资产者的日常琐事,如搬迁、旅行、商务活动、婚姻聚会咖啡馆里的闲谈;以及1848年的大革命有关内阁变动的谣言、街上的游行、街垒战、攻占王宫等等,像蒙太奇一样拼凑、闪现而来。此时,人物如弗雷德里克,已经不像包法利夫人那样主导着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故事发生地的变迁,更像是一朵小黄花飘浮于大小事件构成的河流之上,只是其中稍稍显眼的点缀而已。另外,作者对“物” (如客厅中盆景、家具、护壁板、枝形的水晶吊灯、地毯、画幅、沙发灯光妇女容颜和衣饰)的精细繁琐的描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似乎多多少少也淹没了人物的形象。如果怀抱类似与《包法利夫人》的期待视野阅读这部小说,人们必定会迷失于其中,感到无法把握小说的叙事节奏。这对于追求故事中的传奇色彩的19世纪法国人来说,《情感教育》确实有点难以接受(这只是针对小说的技巧而言,其他的因素,比如福楼拜的政治观点肯定也触怒了不少人)。

  就主题而言,《包法利夫人》与《情感教育》仍有有一些相似之处。两书都很巧合地涉及到“通奸”这个恒久的母题。有婚姻的存在必有越轨之事发生。禁忌似乎是专为那些打破禁忌的人存在。不同的是,《情感教育》的叙事对象不再是包法利夫人,而是夫人的情人。如果我们对小说加以简化, 认为《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情爱纠葛,那么《情感教育》也可以说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在这同一类型的叙事结构中,都涉及到了两起通奸事故,更有意思的是,两个中心人物的气质也很相仿。无论是包法利还是弗雷德里克都具有不谙世事的罗曼蒂克的气息,并最终因此在社会中沉沦。当弗雷德里克因为对阿努尔夫人的爱慕无处倾诉常常无端哭泣时,我们仿佛能见到包法利夫人的影子附在了他的身上。

  有关包法利夫人暂且不表,弗雷德里克的沉沦则可以从他对三位妇人追逐中找到些许暗示。阿努尔夫人,萝莎奈特,当布勒兹夫人。他正是通过对这三个夫人(或他人的情妇)的依次追逐,通过他的柏拉图的爱,充满肉欲的爱,利害攸关的爱,通过追逐目标的越来越物质具体化,通过他的一次次妥协和更改来逐步完成他的沉沦,或者所谓的“情感教育”。

  跟他所追逐的妇人一样,他在事业上的追求也越来越功利、物质。当弗雷德里克与他早年的好友戴洛里耶再次相遇,他们于炉火边回忆、交谈、总结自己度过的一生。在感叹一事无成同时,惊异地发现他们早年的志愿原来是写一部哲学批评史或是大部头的小说,而不是追求爱情权利。只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偏离了预设的轨道,现在一切都为时太晚了。小说以两位友人从逛妓院(“土耳其女人那儿”)狼狈逃窜回来之后,费雷德里克发出的喟叹结束。“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也许,这是对他们一生最精辟的总结了!这一声嬉戏式的感叹,遮不住两位虚度年华者的辛酸惆怅。法国作家亨利.特洛亚说:“这本小说,福楼拜要描写的,不仅仅是一种流产的爱情,而是个人凡庸的戏剧,在人生的进程中,意与岁去,早年的梦想只得到俯顺日常的现实。”说到底,《情感教育》是“一部写意志薄弱和人生失败的小说”。

  《情感教育》读后感(四):狂暴的激情驱散了往日的梦想——读福楼拜《情感教育》

  一代大师福楼拜深居简出,却也喜欢谈论爱情,但同时他似乎总是怀着对自身存在过的浪漫主义情结的嘲讽,这种嘲讽越是强烈,只能反证他本身有很重的浪漫病。“爱玛天性多感”,“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对被浪漫主义时代裹挟的人们是又爱又恨,他挖苦的是浪漫主义时代病,是周边浪漫主义一代人,浪漫主义作者,浪漫主义读者,乃至估计也曾深受浪漫之害的自己。

  浪漫主义者怕总是自作多情,有意无意地用自己想像中的世界取代周遭的现实,于是他们总是生活中失败者

  1、不作不死

  《情感教育》中的弗雷德里克•莫罗是一个失败者,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因为爱情而一事无成的人,这里的无成也包括他梦寐以求的一段爱情。一开始他就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阿尔努夫人,故事从1840年发展到1867年,尽管渐渐赢得对方的心,但他最后得到的只是对方赠予的一缕白发。福楼拜不忘讽刺他的“女神”,刻板、拘谨、笨拙,耽于幻想。这是他唯一的真爱,从可望不可即,到可即不可望——女神老了。当然,其间他追求过其他女人,笔者归结如下:出于肉欲的爱——罗莎奈特——结束于厌倦,追求过出于金钱和权势的爱——当布勒兹夫人(又是什么夫人,好色的法国人当年光明正大淫乱如斯)——结束于内心的刺伤。不一而足。还有一段送上门的幼稚的爱——路易丝,结束于拒绝以及事后的想吃回头草而不得。或许弗雷德里克不能像爱玛•包法利那样激起你的几分同情,因为他有时候真的也算是自作自受。

  2、一无所获

  理想之爱,肉体之爱,爱情买卖,无一成功,当作家,当画家,当演说家,当政客,当大资本家,无一实现。1848年前后法国社会风起云涌,弗雷德里克原是有社会抱负的人,但因为爱情,顾此失彼,他的政治表现比周遭哪个配角都要失败。

  个人感觉,福楼拜在把握弗雷德里克对女主角的爱情心理方面,确实是非常精准而具震慑力的,与他的老友屠格涅夫有个一拼。(19世纪的美丽爱情故事总是好色而不淫,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罢不能。)感觉屠格涅夫应该会给本书以较高评价,即便只是考虑到弗雷德里克与屠翁有时都是对想吊死的一棵树耿耿于怀的人。不过,真正的爱情本就如此吧,都是共通的,人类之间的基因毕竟差别小于人类与其他物种。据说福楼拜把自己年少时的初恋体验融入了本书中,因此使得极尽挖苦之能事的他竟然还时不时让本小说飘荡几屡淡淡的爱情诗意——除非我看错了。

  3、事实与梦想

  阿尔努夫人的原型是福楼拜15岁时遇到的一见钟情的对象艾丽莎(也是有夫之妇,不能怪福楼拜,可能与社会习俗有关),对方大他11岁,时为1836年。《情感教育》最终完成于1869年——与小说发生起止时间1840年至1867年基本吻合。

  追求的是希望,得到的是回忆,这是永恒的循环。或许悲剧有时候本来只是发生在浪漫主义者自身的内心?你从你内心出发,让悲剧弥漫于你的整个世界,而事实上你的死活,你的青春的消逝与局外之人有有何干系?没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是不会同情也不屑于去理解浪漫主义者的。更何况那个年代,那个时空早已逝去。狂暴的激情驱散了往日的梦想,可我们怎么办呢?如果你也是个梦想者、幻想家?离开那个时空我们连被挖苦嘲讽的机会都没有,在我们这个不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不屑,永恒的不屑。可是话说回来,你的梦想真的被驱散了吗?还是你的灵魂一遍遍地重新苏醒,苏醒得九死不悔——“只要你一句话”。

  梦会醒,梦想是永恒的,它在心中的某个角落随时可能唤醒你,除非你精神已死。

  4、补几句

  顺带想补说几句,福楼拜除了会挖苦浪漫主义者,还喜欢挖苦当时很时髦的形形色色社会主义者。本书中有一人物叫塞内卡尔,其人一出场就像个俄国虚无主义者,其后愤世嫉俗中渐露专制本性,最后顺理成章地沦为拿破仑三世的打手。

  还有,马尔克斯缠绵悱恻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看作是向《情感教育》致敬之作。

  《情感教育》读后感(五):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我觉得中国教育最失败的一点就是,它让人丧失了阅读经典好奇心

  即使是在今天依旧能在许多经典著作的前言里看到的老生常谈都是:描述了资产阶级空虚幻灭的人生,讽刺了物欲横流的社会的喧嚣浮躁,揭示了主人公XXX的堕落......

  面对着这样的介绍还能继续有兴趣往下看这书的,无疑是有超凡的耐力和受虐倾向,以及不畏惧洗脑的勇气

  但事实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恰恰在于其不为意识形态服务,在于其揭示了普遍的关于人的命题。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的谁谁谁,而只是单纯的人,那些能够有喜怒哀乐,有梦想有幻灭,有迷惘困惑心灵

  在阅读福楼拜之前,我长久地寻找着自己喜欢的作者,除了托尔斯泰之外难有共鸣。直到《包法利夫人》中那句“渥毕萨尔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她渴望死,又渴望去巴黎”,“她害的病,看上去,就像脑子里头有了雾一样”,福楼拜用利落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描述一个外省的女子,其冷静客观的语言组织下爆发出惊人的悲剧力量。对于包法利夫人,你可以说她虚荣幻想着不属于自己阶层的生活,但在我看来,她不过是理想主义而已。她的毁灭与自身的无能有关,但更多与生活本身的绝望本质有关。

  顾长卫的《立春》里, 面貌丑陋的王彩玲一心想去北京,还想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她在众人眼中成了一个笑话。可是谁能保证自己的内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王彩玲的影子。谁不曾有过遥远的想望,不曾扮演过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的常态及其继续,无非是一种在日复一日的规律和漠然里慢慢作罢的挣扎。

  福楼拜一生深居简出,读者们往往被扉页上“大文豪”“泰斗”这样的字眼吓退,猜测他过于宏大严肃,缺乏趣味。但我恰恰认为他是我读过的最敏感细腻的作者,他的写作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上的个人主义中心倾向。他关心的是广义的人,关心的甚至是倾向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某些命题,尽管他并不曾看到过那个时代。包法利夫人读多了浪漫小说,于是希望自己也能生活其中,你能责怪她不努力吗?在那个年代里,她做了一个女人能够做的一切去争取她希望的人生,她装点房屋,她修饰服饰,她鞭策丈夫,她在通奸中将情人当做拯救她的天梯。可为什么她依然失败了,死去了;有人说因为她没有用丈夫有限的钱财去打理土地,经营生意。这种解释无疑是荒诞可笑的,在理想主义者的世界里,他们恰是为了逃离某种生活而做梦,他们的梦想之所以无法实现,恰是因为他们拒绝通过平庸的路径将其达成。所以包法利夫人必须绝望地死去,她的梦想必须在男人的无能和虚伪中惨烈地破碎,理想主义者的死亡看似荒诞,然而背后确有形而上的真相隐隐闪动。

  如果小说有性别之分,那么《包法利夫人》属雌雄,《情感教育》则属雄性。

  说它属雄性并非由于主人公弗雷德里克是男性,而是因为,如此擅长描摹人心、阐发生命真相的福楼拜,在这里用巨大的篇幅描摹了法国的革命、阶层、人际关系与政治变迁。较之《包法利夫人》那样一部发生在外省的静谧的悲剧而言,这部围绕着巴黎的小说显然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前者,有时也因其过分复杂给阅读增添了不少难度,当然也减少了许多趣味。比如说,我基本上从来没在人物形象上区分清楚过塞内卡尔、雷冉巴尔、杜萨迪埃等人,但也许福楼拜想达成的恰恰是这样的感觉,在宏大背景下,人面匆匆,各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均不值得信任。弗雷德里克混迹在资产者和无产者之间,幽灵一般参与和见证着二者的斗争,然而最终他发现,资产者伪善、道貌岸然,无产者奸佞、见利忘义。在这所有的一切之中,只有永恒的女性值得朝拜和想望。

  弗雷德里克一生作过许多梦,梦想政治、革命、权力和声望,但那些都是他轻飘飘的幻想,唯有阿尔努夫人是真正严肃的渴望。作为完美的女性,在罗莎奈特这种肤浅肉欲的情妇和当布勒兹夫人这样阴险狠毒的姘头之间,阿尔努夫人肃穆、洁净,像一尊安静的女神像,让弗雷德里克想触碰却又缩回手去。他在巴黎的经历类似于《尤利西斯》里的漫游,是无根的,易变的,缺失方向的,在历史的炸裂年代下成长的青年,很难做到坚守什么不变更的真理。对于弗雷德里克而言,这个真理即是爱情。福楼拜描写他的时候显然没有描写包法利夫人时那种亦爱亦恨的复杂感情,因为你很明显能被包法利夫人的痛苦击中,而弗雷德里克的诸多情绪,我更愿意将其解释为迷茫。这种迷茫来自历史深处,来自动荡年代下人心的赤裸暴露和之后长久难看的尴尬,也来自生命本身的荒谬和疲惫。

  多年以后,他作过的梦都一一尘埃落定,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有为青年沦为了一个窘涩的小资产者,这个时候,他爱了一生的女人终于前来委身于他,她摘下帽子露出一头白发,他才明白一切都结束了。后来他与数次背叛他的好友戴洛里耶再度重归于好,他谈起对他的背叛,两个人都不介意。这是唯有福楼拜才写得出的情节,他深知人生的荒谬和疲惫,苦心坚持的东西终将幻灭,于是他让他的主人公变得对一切都无甚所谓,无有触动。在一种近乎黄昏的淡漠里,不动声色地接受了一切。弗雷德里克在一无所有的中年,常常与朋友聊起他们的少年时代,他们怀着巨大的恐惧和好奇,出入土耳其妓院的回忆,两人都认为这是“最美好的经历”。

  阅读福楼拜即是如此,他写得了包法利夫人这样一个外省女子封闭幽怨的一生,也写得了弗雷德里克这个被宏大背景裹挟着的青年的人生。但他并非伟大于此,他的伟大在于,在他的时代,福楼拜就已经发现什么是悲剧中最动人的力量,那是人生的无可奈何,岁月的悄然变迁,对人的失望和生活的残酷,这些现代性的命题,至今是令人困惑并痛彻的元素,可他早就明白了,他远远地躲开,写下这些文字给后人看。

  《情感教育》读后感(六):少男与熟女旷日持久的精神恋爱

  我特意看了一下福楼拜的介绍,发现《情感教育》发表于他47岁的时候,也就几乎相当于弗雷德里克与戴洛里耶在炉火边感慨人生的年岁:回忆过去,那些是最好的的年代,而如今,只剩下些可以虚度的年月。

  毛头小子——弗雷德之于阿尔努夫人——熟女,的爱,是一种货真价实的爱情还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呢?如果他们真的结合了,会不会真的演出一场悲剧,就像再次相逢时弗雷德赫然发现阿尔努夫人的满头白发一样——容颜总要逝去,肉体总要消弥,没有几个女人能有杜拉斯般幸运。

  弗雷德周旋于交际花、贵族遗孀、乡村少女及梦中女神人妻之间,有精神、有肉体也有交易,最后变得对一切没感觉,发誓永不结婚,这便是他受到的全部情感教育,据说乏善可陈。然而,如果换一种人生,换一种际遇,对于情感可接受的教育又会有如何的多姿多彩呢?我总觉得差不了多少,无非是:爱与被爱,不爱与不被爱,只是一个排列组合的问题。

  当然,一个故事放到一个时代大背景中去写就会变得生动与立体起来,比如法国永不间断的起义与镇押,革命与复辟。

  《情感教育》读后感(七):自作自受

  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付出的牺牲太多了,如果不是视为信仰般坚持着,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尤其是一个无须为生寸考虑的人。贵族,有名望,富家子弟的努力总是格外的具有说服力。

  为了小说的场景,查阅无数的资料,研究人物和潮流的服装,了解拍卖过程,对于自己的文字陈述,也是反反复复斟酌再三。

  过于客观的人总是容易悲观,只知道莫泊桑是福楼拜先生的徒弟,没有想到还有那么多的大师都是他的徒弟。拥有一双客观的眼睛,能够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外,看到生活的终点,这样的一生肯定是绝望的。还好,他一直都信仰艺术,从来没有放弃过艺术。相比较,莫泊桑就比较悲哀,理性的思想使他在那个时代,看不到希望,最后终于完全绝望。

  看情感教育之前先看了包法利夫人,也许因为是翻译作品,所以失去了福楼拜最大的艺术魅力——无可挑剔的文笔功夫。

  前面的篇幅,觉得讨厌弗雷德里克,而对于戴洛里耶却有一些同情,对于他自己的人生,想的还是很明白的,他勤奋,有明确的规划,也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拼搏,虽然透露出他结交朋友过于明显的目的性。

  越看越觉得弗雷德里克一无是处,每天无所事事,骗本就积蓄不多的母亲的钱,来追求自己的感情,但凡他有一点男儿志气,都应该自己想办法找一份工作来挣钱,然后追求自己的感情。

  不过弗雷德里克的懦弱和失败,也总能在他可怜的母亲上找到原因,她的一切行为,都预示了她必定会养出这样的儿子。

  一个没有财富积累的年轻人,唯一拥有的就是一无所惧的闯劲,弗雷德里克仅存的这一闪光点,也被她的母亲消磨殆尽,她一直想召唤回儿子,希望儿子能够留在身边,然后过着小城市那种一眼望到终点的生活。

  意志经不起摧残,友情更不用说了。弗雷德里克一直向戴洛里耶吐苦水,终于让人麻木,让人确信,他本就该如此一无事处。

  福楼拜成功地让我厌恶弗雷德里克到极致,他懦弱,却又挥霍无度,知道自己失去财产的时候,没想做任何的努力,听凭于母亲的安排,拿到了叔父的财产,又开始挥霍无度,这样的人的存在,就是浪费资源,也说明那个时代必须经历改革,否则迟早灭亡。

  当他拿到财产,再次返回巴黎的时候,为了找到阿尔努夫人不惜各种代价,这样没有理想没有志气的男人,也就只适合当情夫了,因为他注定懦弱,没有担当。

  之前还觉得戴洛里耶好过弗雷德里克,可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可能永远闪光呢,那时候的法兰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无耻的强迫朋友帮忙,竟好像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被拒绝以后,竟然无比的愤怒,难道在请人帮忙的时候,不是应该早就备好了两个答案:帮或不帮吗?

  拿弗雷德里克和阿尔努来谈论爱情,实在显得有些可笑,他们把端庄贤惠而又正派的阿努夫人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却又肆意滥情地对萝莎奈特大献殷勤。

  想想弗雷德里克也是可怜,几乎没有真心朋友,于索奈一直想着问他借钱,戴洛里耶也是想拿他做向上爬的梯子。

  享受被爱是人的本能,弗雷德里克迷恋,路易丝对他的痴情,却又迟迟不肯给路易丝一个明确的答案,他自负信仰爱情,却在单纯的爱情面前如此的自私。

  法兰西真的是精神国度吗?为什么现在的我根本都理解不了那个时代的混乱关系,阿尔努夫人,阿尔努,弗雷德里克,萝莎奈特这四个人中我只觉得阿尔努二人的思想是正常人,尤其是阿尔努,他竟然可以和弗雷德里克平静的共享萝莎奈特,而且他对萝莎奈特的迷恋丝毫不影响他对妻子的爱。当布勒兹夫妇和弗雷德里克的关系就更奇葩了,对于法兰西文学里面,常常出现的上流社会的情妇情夫的身份,我实在是目瞪口呆!

  路易丝天真不失勇敢,单纯而又执着,这样的女生能够满足男人渴望被认同的虚荣心。阿尔努夫人,正派,有学识,有担当,又得体,又美貌一个完美女人的化身,这样的女人,越得不到,越是觉得难能可贵,最后容易被人的精神世界理想化。萝莎奈特,美貌,风情,懂得挑逗,虽然低级趣味了一点,却能够激发最原始的兽性,更何况她也有纯情的一面,她渴望爱情,面对金钱并不贪婪。当布勒兹夫人看似高贵,有风度,拥有万贯家财,处于上流社会,是可以成为男人通往上流社会生活中的好帮手的,这样的女人,必须足够精明,否则只会一次一次的轮为工具。

  女人还是没有怨气的时候最可爱,弗雷德里克又能保证他可以面对整日怨妇似的阿尔努夫人而依然热爱如初吗?她是完美女性的化身,却还是逼得自己的丈夫不愿意在家多待一秒。女人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孩子算不上事业。

  萝莎奈特比弗雷德里克高尚太多,至少她的钱是她出卖自己挣得的,不靠骗,不靠施舍,她的爱情像淤泥中的荷花,一个不能自保的女性,却可以那样无所求地爱一个一无所有的男戏子,对于弗雷德里克也是,她被生活逼迫地如此需要钱,甚至已经有了弗雷德里克的孩子,她还是不愿意问他讨一分钱,如果阿尔努夫人和萝莎奈特一定要比较的话,我更喜欢萝莎奈特,阿尔努夫人到底也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她看似神圣不可侵犯,她也想要情夫,也打算献身,不过被弗雷德里克婉言谢绝了而已,不过她给自己的奸情一个崇高解释:理想的爱情!可笑的女人!无论是她还是弗雷德里克都没有任何的资格,来指责和谩骂萝莎奈特!

  再聪明的女人也经不起爱情的诱惑,女人很容易沦为政治的牺牲品,被看作上升的阶梯,这是是在讽刺女人,面对爱情的时候没有头脑吗,还是讽刺男人侮辱了这种伟大的情感?爱情本来是美好的,可面对利益,怎么就一文不值了呢

  看到弗雷德里克没有娶到路易丝,我还是兴奋的,虽然这不是作者刻意的报复他,因为福楼拜总是那么客观,幸好他有戴洛里耶这样卑鄙的朋友,我才能够看到他们两个如此心酸的结局,觉得很解气。

  他们浪费光阴,也活该一无所获。

  《情感教育》读后感(八):20140405看完《情感教育》

  首先说翻译,我觉得王文融的翻译读起来非常流畅,读起来感觉不错,没有读过李健吾的,一开始因为《包法利夫人》只迷信他的好,但我现在觉得如果找不到李译,这一版也很不错。

  与《包法利夫人》相比,在一个情节上让我感觉到了戏剧性的巧合,弗雷德里克与阿尔努夫人的约会因阿尔努儿子生病而失之交臂,弗雷德里克对阿尔努的怨恨转化成他堕落的动机。他跑去找萝斯奈特满足他的欲望,从而开始与她同居。这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但对我而言多少有点刻意安排的痕迹。

  福楼拜的小说对物品细节、习俗、人物的服饰的描写令人惊叹。关键词叫做“风俗志”。整个小说是那个年代的风俗志。这样详尽的外部环境描写中的人物的心理描写又是如此细腻,让人受到感动。引用《人民文学》对评价福楼拜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目光和角度的话“一个具有特定风俗、风景和秩序的地方,平凡人物的选择和命运获得史诗般的力量,在他们身上,深藏着某些影响和塑造千万人的因素,结构和动态。”

  我有意识的注意小说对政治派别的描述。自觉几乎毫不相差的可以套用到今天的中国,只做稍微的调整。共和党人是激昂的自由派,教

  会的势力是儒教那帮人、尖刻凶狠的社*会*主义者是五毛愤青、荒淫的虚伪的资产者对应中产的富豪、傲慢残酷的贵族可以对应高*官。保守和激进、革命中各色人物的嘴脸等等。我看的时候就联想这些。

  小说中有一些很少被触及的东西,比如很要好的朋友之间的疑忌的心理。弗德里克明明是别有所图,却顶着帮助朋友戴洛里耶的名义去做的事。戴洛里耶因为在财产上依赖于弗德里克而掩饰的对他懦弱的轻蔑在一个极端的场合不经意的流露出来而被弗德里克发觉。等等这些不堪的真实。

  弗德里克对情欲的妥协和为自己的软弱找的种种借口。以大方宽容为借口向自己隐瞒自己的懦弱。他为什么会喜欢当布勒兹太太,为什么她让他得到自己权力欲的满足,感到自己很有力量,还是我无法理解部的心理活动。不解但又觉得可信,其中有一句“情感的衰萎使他变得非常冷静和理性”让我印象深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情感教育》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