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是一本由孙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14元,页数: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3.
●里面的人…好诡异,一个个都只是是革命烈士,不似常人。细节细致入微,但是总觉得人物刻画不够丰满立体
●只看了《荷花淀》,其他文章不知如何,但这一篇不真实,一条简评说得好,只有革命性,没有人性
《荷花淀》读后感(一):回忆孙犁《荷花淀》
短评超12字 但并不想删
——
初中的时候,读过的文章节选里面有这个。当时,真的是节选了里面最好的场景描写。一直念念不忘,结果因为各种原因,总是错过这本书。今天,终于借到了最老版的《荷花淀》。
《荷花淀》读后感(二):最难得的是“纯粹”
100次读后感:010《荷花淀》 现在返回来偶然看了孙犁的荷花淀 就是散文 甚至就是随手笔记吧 先不说 这写的纯朴不纯朴 至少那个年代的人是真“纯朴” 不过 没有那个年代的纯朴、纯粹 革命 也不会有那么多不可能的奇迹 任何的成功 只有一个代名词 就是纯粹 事业 爱情 皆如此 一直觉得 那时人们的思想 是一个洗脑培训成功的典型案例 人们思想可以高度一致到那种程度 真的是 不可思议
《荷花淀》读后感(三):人如其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孙犁先生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写自己身边的风土人情。
看过很多描写抗战的小说,要不就是完全忽略女性,要不就是描写个别女英雄。令人感动的是他笔下的平平常常的农村抗战妇女,她们并没有太多知识,却并不愚昧,心灵淳朴而有做人的良心。从先生的字里行间,能看出对普通女性的尊重。
先生的文风也真正如同荷花一般,君子之风。朴实、淳朴,仿佛在惊心动魄的故事,哪怕涉及生死爱恨,也可以云淡风轻地讲出来。似乎这个人永远宽容,永远不会生气,永远会用包容的心对待生活。有君子之风,也依旧是真实,真诚。
先生每篇散文的结尾几乎都是点睛之笔,浑然天成。
随手摘录几句。
那种苦雨愁城、酷柳败路的印象,很自然地一扫而光。
战争,充实了我的青春,也结束了我的青春。
彩云流散了,留在记忆里的,仍是彩云。莺歌远去了,留在耳边的,还是莺歌。
他写童年,写战争,写亲情,困苦似乎都被他一笔带过。总之,先生用最朴素的文字写最朴实的人、最真实的生活,文笔,也最真诚。
很棒的散文!
《荷花淀》读后感(四):人型自走宣传机——读《荷花淀》《嘱咐》
(一)《嘱咐》
孙犁是革命文学作家,又是文学理论家。其代表作《白洋淀》很有名,被称为像抒情诗一样的短篇小说。然而个人却非常不喜欢这篇小说。有人说孙犁接地气,“否则写不出如此生活的场景”。我看这到是一篇如偶人一样的机械的宣传小说。故事很简单,我革命的八路军副指导员打跑了日本鬼子,回家探亲;之后八路家属送高大全去打“白匪兵”。里面主题是非常狭义:第一就是日本人都是八路打跑的;第二就是“白匪兵”抗战时躲在后面,现在坐飞机与我们抢胜利果实,“他们造的罪孽是多么重!要把他们完全消灭!”
里面的高大全好无一点感情,像一台自走的宣传机器。每个毛孔都散发的正确与真理。与阔别多年妻子相见,既没有“双照泪痕干”;也没有“阿拉那一卡”,他的妻子既没有抱怨也没有娇嗔。这两台宣传机器就一个目的,就是要消灭敌人,所有人物的对话都假的不能再假!
虽然这样,从细节入手,小说也未必一点可观之处都没有。但也就是一部中等水平的样板戏小说而已。
(二)《荷花淀》
《荷花淀》写的是总体战的小说。当然写的是抗战时自卫。这也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地方。
小说毫无人性,我说的人性是人的生气。是区小队民兵与妇救会歼灭日本鬼子小队的故事。战争经过比打电子游戏还游戏。说的好听是像提现了革命乐观主义与我军横勇无敌的战斗力。说不好听就是抗战神剧的小说版。
《荷花淀》读后感(五):荷花澱往事。
書名:《荷花澱》 作者:孫犁 摘錄: 1 月亮升起來,院子裡涼爽得很,乾淨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裡跳躍著。 2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好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裡,澱裡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3 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裡撈上一個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裡去。那個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了。 4 後面大船來的飛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這幾個青年婦女咬緊牙制止住心跳,搖擼的手並沒有慌,水在兩旁大聲的嘩嘩,嘩嘩,嘩嘩嘩! 讀後感: 在溫軟的水鄉上演了一出“巾幗不讓鬚眉”的好戲。還沒讀多少其他類似題材的小說,因此不能比較。但是從語言上就似乎和這種戰爭抗日題材有所齟齬,然而通篇讀完卻是另一番風味,沒有說教,沒有激情昂揚的抗爭,沒有你死我活的血拼,由於語言多用詞組或小句子以構成意象,又不時會描景寫物如葦眉子、荷葉荷花等,就連與日本人的交斗中,也仿佛如一幀幀電影畫,詩意籠罩。 主題是選擇了那個年代老生常談的抗戰,革命意識強烈的作者自然主張的是抗戰的光輝勝利,因此哪怕是這樣的小戰役也是最終以我方勝利為終。但由於選取的角度不是衝上前線直面敵軍的男人,而是那些似乎在荷花澱只能餵孩子和編草席的女人,這樣的故事似乎讓我們看到戰爭的另一面,有無奈,必須面對丈夫出家一人面對整個家庭,有自豪,也有驚險和心中升起的無畏,甚至最後選擇不拘女性身份參加戰鬥,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同于站在主流意識形態中對戰爭時女性的看法,對於同為女性的我,感觸頗深,也激起了我心中勇氣的生發。唯有一點,似乎不解,這樣健康光明的心態真的廣泛而普遍地存在在戰爭時期嗎? 5月2日 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