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山仓林食 ©
物道君语:
只因为家里的团圆饭,
一家人举杯赏月,
月圆中秋夜,饭桌团圆时。
饭桌之上,有朴素的团圆,
图1|---Lix--- ©
图2|山仓林食 ©
饭桌即家,从小到大,藏着我们一生。
对游子来说,饭桌是故乡;
为什么中国人想家时,
因为你在那里,可以寻到回家的路。
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
图|莴苣 ©
中国父母育人,多在饭桌上。
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图1.2|朱哥哥矣 ©
黄昏日落,父亲在饭桌上点一盏油灯,
一把酒壶,一个盖碗,一把烟筒,一本书。
陪着旁边端坐的老猫,慢条细理地剥着蟹壳。
到了中秋,父亲就把饭桌挪到月光下,
跟孩子们讲吃蟹之雅:
先折蟹脚,后开蟹斗……
图|山仓林食 ©
仍旧如那月下吃蟹的父亲一般,
保持一种难得的风雅与体面。
饭桌上熟悉的味道,
总会想起少时父亲的劝诫,
图|山仓林食 ©
中国人的饭桌,似乎自带一种治愈的功效,
富有一种东方的美学韵味。
李安是一个擅长在饭桌上创作的人,
他的每一部电影里,
都有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的场景。
这当然源于他真实的生活经历,
中年李安在好莱坞的电影事业受到挫败,
靠着妻子的微博薪水过日,
过上一种居家买菜的煮夫生活。
这样的无所作为,让他很伤自尊,
后来的他曾经开玩笑地说过:
“如果他有一点骨气,也许都会剖腹。”
当时的李安,差点想放弃电影梦,去学计算器,
但在吃饭之时妻子跟说,“学计算机的那么多,不差你李安一个。”
但这些负面念头,都在饭桌之上被打消了。
后来许多场合,每当他应酬的时候,
吃到好东西,总是遗憾不能跟家人分享。
只因家里的饭桌,就是治愈他的地方。
中国人吃饭不藏事,什么都可以在饭桌上讲。
大到人生决定,小到鸡毛蒜皮。
生活里有苦有喜,但我们会把苦藏在心中,
然后点起炉火,把喜变成食物,呈上饭桌,
一家人围坐在灯火旁,互相慰藉,
无论光景如何,只要端起碗筷,
我们就能走得踏踏实实。
即便是跌得满身是伤。
饭桌之上,自有一口热汤让我们心安。
图|山仓林食 ©
饭桌之上,是父母的等候
中国有一顿饭,叫团圆饭,
每逢年关节日,父母就会守着饭桌,
等着天南地北的孩子回家。
此时吃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家团圆、乐乐呵呵。
图|山仓林食 ©
一个人无论脚步走多远,都依然期待一顿团圆的饭桌。
即便少年变白发,味蕾还记得家里的味道。
蔡澜说:到了这把年纪,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就喜欢什么地方的菜。
食评家二毛最难忘的是母亲做的南瓜酿菜,
因为小时候只有家里来客人才有得吃。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饭桌上就经常出现这道菜,
母亲想弥补他童年某种味道的缺失。
这就是蔡澜说妈妈菜最好吃的缘故了,
因为饭桌之上,有执勺人的心意。
随着那些食物,一次次演绎。
图|风一样的婶子 ©
但时光流逝,团圆时日短。
梁实秋每逢吃到美味食物之时,就常想起双亲,
没有能好好地供养他们。
父亲喜欢冷饮,酸枣汤、樱桃水,
但他没来得及置备冰箱,父亲便走了。
母亲爱吃火腿、香蕈、蚶子,
他也没来得及尽力供养。
团聚与别离,新生与老去,欢喜与悲伤,
只有饭桌边的父母,一年比一年老。
正是岁月无情,所以每次团聚重逢才显得珍贵。
图|山仓林食 ©
在过往的孤寂岁月里,
父母承受着烟火熏染,
烹制了丰盛的菜肴,
只等着子女回家。
有人等来了阖家欢乐,
有人苦等半生,却等不来一次团圆。
中秋节近,别让守候的父母,
面对空荡荡的饭桌。
图|大卫张炜 ©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物道生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