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铁生以自己对苦难的探索,企图给他人以救赎。在对人性,神性或人性中的神性的挖掘中,走入哲学的深思领域。史铁生尽管在行动中有所不便,但在精神上比大众走得更远,更远。有些人你读或者不读,并不会有太大差别,但你不应该错过史铁生。
●很疼。
●史铁生不可错过的随笔集
●思辨意味浓厚。他在生死之间挣扎,却向死而生。两性关系、生命意义、社会关系等诸多问题的探讨直指人心。有些事情,真的是这样没错吗。大抵不是。令人钦佩的灵魂。
●在2010年的最后2天里,看到这本书的作者离开了人世。对这本书的评论怎么写都是肤浅,对于自己来说,认识和理解总归还是太浮于表象了。建议都来读读他的书,无论领略多少,总是一种净化。如今的城市空气污浊,交通拥堵,如今的人们虚情假意,追逐利益,一切都显得过于慌张,凌乱。失去了美好本来的滋味,再多的调味也是鱼龙混杂罢了。
●生命可贵
●好! 看的第一部史铁生的随笔集,十分出彩。每次不开心或是想不开什么,就会看看。
●恰巧今天还看了《云图》
《病隙碎笔》读后感(一):记得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本书,应该说是啃,也做了很多笔记,曾经找到太多共鸣
很久之前读的,对于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认同,依稀还记得史铁生对性的认识,跟圣经很接近,作者很有洞察力,记得史铁生写过一本《昼信基督夜信佛》,史老师没有真正认识基督,我觉得很可惜
《病隙碎笔》读后感(二):怀念史老师,愿一路走好!
“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读后感(三):前往 则携光明一同
“黑洞是通往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入口,黑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足以使光坠入无法逃离。如今人类已经通过x射线望远镜等设备,在宇宙中发现了疑似黑洞的天体。”
“那光被黑洞吸走了,光不是越来越少了么,宇宙会越来越黑的吧。”
“白洞是光的出口,与黑洞对应,白洞的寻找过程依旧在进行中”
“白洞没有找到么,宇宙真的会越来越黑么”
幼时追问过的事,今晨的曦光中又被我想起,伴着不眠的眼。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到底找到白洞了吗。
在我心里,那仿佛是,光从黑暗中涅槃重生后的起点。
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沉重的夜屏住了灯光的亮。
流逝间,夜不是黑暗的,是黑的。太阳不是光明的,是白的。
夜的时间里,长久的死寂耳语道:“没有盼望的心,是觉不出光明的。”
风胁迫住树影,将他置于死地般的摇晃,我心生恐惧,失声呐喊“许我一束光”
“不惧则不笃信”
主为了考验约伯的诚心,屡次施难于他。约伯向主鸣不平,主不语亦不许诺。
铁生说,真正的信仰,不许给你荣华富贵,甚至连健康平安都不能满足;真正的信仰,只带给你绝望,和绝望后渺茫的光亮。
不见而信的人有福了,福不一定是被许给的。
信即前往;前往,则携光明一同
《病隙碎笔》读后感(四):科学与哲学
在死神的附近徘徊久了,在鬼门关溜达过一圈的人,总会多那么几分我们体会不到的智慧和领悟,或关于神的主旨,或关于生死意义。
生了二十四年病的史铁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文笔把他所感悟到的精神和在最孤独的时期回忆起的往事,帮我们娓娓道来。所谓病隙碎笔,就是以很多篇随想,日记,和作者想说的东西组成的,所以不浮夸的修饰和简约但精辟的语言把他的形象塑造成一个姥爷,坐在摇椅上,慢慢地说着他的琐事,并在每一件小事情后都加一个自己的哲学领悟 - 着实很像一个喜欢说“小故事,大道理”的老头子。他话虽不多,但因为善用比喻,他几个比喻就能把我们需要两三句话的想法表达清楚,语言的美感也不亚于现代诗词。
如“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沓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如“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时候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步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那些我们都会有过怀疑的日常矛盾,都被史铁生贴切的语言和不难理解的哲学概念给概括了。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有过的想法,或者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存在的事实,只是无法用这么禅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没办法把逻辑和思路理得像他那么清晰。读完书以后的好些天,我都反复琢磨着这些道理,特别是关于信心,因为作为一个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何尝不是那样虚无的呢?我们每天都安慰自己,现在的努力以后会有回报的,但这难道都不是因为相信自己所以才会有的想法吗?不过在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就算未来离自己很不切实际,觉得害怕和不安,但也没有关系,因为信心虽然不会给我任何保障,但至少能在我一个人挑灯夜读的时候给我些许安慰。
于是,在几个温暖的午后,我靠着沙发,酌着清茶,慢慢地听史先生给我说着他用一生悟出来的道理和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从病痛,插队的经历,到后面更深的生存意义的讨论,甚至到婚姻爱情观的探索,书中无时不刻都透着哲学和科学的理论,让人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面更容易了解比较飘渺和虚幻的哲学概念。作者也不是以为
《病隙碎笔》读后感(五):文学是什么
关于写作丨《病隙碎笔》读后感
史铁生说,据说已经有了一种电脑软件,输入一些性格各异的人物,输入一个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战争,悬疑,恋情,寻宗问祖,行侠仗义,再输入一种风格,惨烈悲壮,情意缠绵或野狐禅,或大团圆,然后电脑就可立即编一个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不满意,按一下某键,它便咔嚓咔嚓一阵运行,又有一个异于前的故事扑面而来。所以作家没有用了吗?
若内心充盈,思维鲜活,而不只是靠素材的堆砌,格式化的套路来写作的话,就不怕这种电脑。
这种电脑软件必然要打败一大批人,写作终究是要归于心魂,遍阅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都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探索中学习,在总结中进步。的确是好的途径,但若文章里只有这些所谓的素材堆砌,思维也是别人的冷饭回锅再出盘,总觉得无趣。
作为一个人,这奇妙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其鲜明,根本还是要靠绵绵心流来创作倾听,古老的世界也可以不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就像爱情故事你侬我侬,是那样相似,历史也是那样,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但用了心,总能上演精彩。
摄影技术再神奇,终究取代不了绘画艺术。
写作纵然孤独,但充满希望。是汪洋中的一条船。是荒烟蔓草中的一条路。
黑夜漫长。白昼之下看到的花花绿绿,歌舞升平,更容易被人接近。然而要相信夜色迷人,要愿意在微弱的光束中探索灵魂深处的秘密。
写作者的眼睛和心都应该纯澈,普通的双眼看到的流于表面的东西,在脑中拼凑一番,再次呈现给读者,仍旧很寡味。黑夜有无限可能。
如果是一具毫无生气的尸骸,那么即使是成殓在辉煌高级的棺杶,装扮裹覆精美华丽衣冠,终究也是腐败的气味,而如果生动鲜活,哪怕如幼童般懵懂,天真,但他都在成长的路上。
所以对待写作要有赤子之心。要珍惜自己的内心,就像鸟儿爱惜它的羽毛,虽然这个内心,需要不断不断地去完善。
等待内心的那个戈多,即使他永远不会来到身边。就像思想家弗兰克的《生命的意义》中说的,生命的意义不是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有人说写作也是个手艺活。遣词造句,修炼文采是需要匠人精神的,打磨文字的过程的确是匠人精神,但文学本身还是心流。再者真正的匠人精神和艺术的品格已经融合了,不过如果从一开始都没有尊重自己心底的声音,那么手艺打磨的再漂亮,与艺术本身还是迥然有异的。
艺术源于生活,却不同于生活,这里说的是不能光写自嗨的文字的意思。高谈虚伪的论调,不是艺术,而原原本本复制生活,写日记和流水账,也不是文学。
史铁生说,中国人缺乏对心魂的关注,于是限制了中国的艺术以及中国人心魄的伸展。
人活一世,做梦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与自己的梦相依为命。
打破僵死,开拓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