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史 1867—1960》是一本由[美] 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 [美] 安娜·J.施瓦茨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当时要做货币政策的东西,所以看了一本英文版的,对中文版的很期待哈~
●太复杂
●无比详尽地介绍货币史,下午略读了一下,觉得需要借回来慢慢看
●我翻完了这本书(翻书的翻,而非翻译的翻),但除了作者所强调的那个论点意外,远没有看懂。然而,只记住货币变化能够引起经济变化这个论点本身,意义甚微。
●以前没标的
●
●编号:A-12。弗里德曼最后一章其实把话挑明了:数量论之所以不可信,是因为集权下的货币政策强大到足以重构利率期限结构,所以不要被“面纱论”蒙蔽双眼(以及MMT真是太幼稚了)。
●Money talks. 準備看第二遍…
●囫囵吞枣看完一遍,留待以后再读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读后感(一):真相不止有一个
书中确实有很多与货币有关的数据,但是其重点明显倾向于当局的货币政策,同时,对国际收支及资本流动明显缺乏关注,对美元取得世界货币这一过程毫无叙述。译为美国货币史则嫌题目过大,如译为美国货币政策史,私以为远比美国货币史合适。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读后感(二):蓦然回首
去年研究了两个月怎么在美国卓越把这书的原版买到,当时一直在研究是办张建行的卡还是办招行的一卡通,然后就是过年,然后就是开学,开学后到书店逛,很偶然间看大这书,奶奶的,还真的就是弗里德曼学究天人的这本,没说的,拿下,居然打了八折。
正在啃中~~~~~~~~~~~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读后感(三):货币主义的圣经,但....
学术上讲,美国人总体上明白弗的货币主义理论并且承认其学术价值(就是基本上承认那是正确的),然而实践中,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都是遇有经济危机或比较大的衰退就压价短期利率,向市场大最放水(注入流动性),搞得水位居高不下(货币供应量和实际通胀)。伯南克当然是学而优则仕,本来就是学术上很有两刷子的,但其能从个名教授当上联储主席,主要还是因为使他被称为HELICOPTER BEN的立场表态说明他的政治正确和成熟(这个同志,政治上靠得住)吧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读后感(四):如何读本书不会困
大二在二手书摊就买了,放在书架上,研二才有兴趣读完。虽然专业就是经济学,但是自己本科的知识储备太不够了。我觉得这本书的对象应该是学者,政策的官员和史学家吧,其他经济书籍的不一样,罗列大量经济现象,推理出经济规律,而本书充满了专业技术词汇,(货币存量,货币流通速度,存款通货比例,存款准备金,贴现率,金本位,银本位,公开市场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指标的描述性变化,最后给出自己的结论,很像论文集,并不是在对我们说故事。所以如果是读故事的心态,会想睡觉的。如果带着对美联储的,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作用的疑问来读会有一些惊喜。我发现可以像读论文一样先看1百多个的图表,观看货币的存量的发展。然后建立自己的观点,再读书会不那么容易睡觉的。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读后感(五):一部印钞史
去年下半年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不是通俗读物,应该是教科书级别的吧,希望能短时间内可以读完。可是读了一百来页就放弃了。
后来先去读完了《力挽狂澜 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立马觉得可以继续这本书了,为了提起进一步的兴趣,我还是先读了《十年轮回 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才开始重新拾起本书。
终于,今天晚上好不容易读完了这大部头,五百页,还得回过头来把序言和附录看看,加深一下对这本著作的理解。
总的感觉是不确定翻译的质量高低,因为很多地方仔细思考就有相反意思的理解,不确定这是我本身无法理解的原因还是翻译的粗糙了。
本书存在大量的假设和推论,很多问题只是记录和探讨,并无定论,当然,毛估估的判断和观点还是有的。本书记录的九十多年的美国货币历史,很惊讶在内战结束后的几十年绿钞时期居然就是信用货币发行机制,然后回归金本位、银币之类,到后来的脱离金本位,直至近代完全的信用货币的回归。
总的来说,本书给我的印象是货币政策伤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紧缩措施,或者是说不够宽松,也就是没有大大咧咧的直接印钞。这样简单的逻辑确实震惊了我,难道这样也可以?
好像应该是不太可以,依赖货币的宽松就像吸毒成瘾,联想到保罗沃尔克的力挽狂澜,简单的措施就是咬着牙根坚持紧缩,毫不顾及经济发展的降速运行,人们生活痛苦的抱怨。
这样两本书连起来看,基本上把历史阶段串联起来了,回头再回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