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的女人》是一本由毕飞宇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哺乳期的女人
●奇怪,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刻意的雕琢的痕迹,看了他的小说课后,他原本的颇有诗心的描写都竟然都成了匠气
●虽然都只读过一本,可是觉得比苏童写得好。个别用词很传神,用的比喻句也很多,更有些句子像是在写诗一样。只可惜都太短
●只看了这一篇,有点苏童
●中短篇就是写得好啊!
●读了以后发现和我自己写的某篇小说好像啊...哺乳期的女人 不过我好像比他这篇写得要好一点。。。
《哺乳期的女人》读后感(一):阴霾得要死
好像鬼故事
开始都是偷情,到《祖宗》那一篇,众子孙逼死老奶奶,还敲掉她的牙,虽然没有直接写,但是一点点渗出来,就更慎的慌了。
后面一部分,和《玉米》一些文章有重合的部分,作者少年儿童时的记忆在里面,还略感温暖。他写的南方乡间生活,还是挺好看的,他描写的荷尔蒙气息的青春也好看,也感人。
“说到底成长是需要机遇的,成长的进度只靠光阴有时候反而难以弥补。”摘自《玉米》
集中多数作品是讲浩劫时期,某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那些触目惊心的时刻完成他成长的仪式。成长是爱与恨的纠葛,是善与丑的较量,是懵懂未知的启迪。
男人还剩下什么 中以男人的口吻讲自己出轨以后,六岁半的女儿的态度
怀念妹妹小青 1975年的春节 玉米都是特殊年代一个女孩的命运。
《哺乳期的女人》读后感(三):断桥镇的忧伤
断桥镇是一个带着水乡气息的小镇,随着年轻人的纷纷外出淘金,如今的小镇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整个断桥镇是古老而安详的,然也是忧伤的。石巷,夹河,石桥,此地铺排的阁楼依山旁水。人们沿着水路消逝,从不留下背影,有的只是太阳和无痕的水面。在毕飞宇的笔下,断桥镇如同其名,置身于日落日出之外,温暖而苍凉,岁月在这里静好,安静是这里的主旋律,静水孕着忧伤,阳光下的青苔映着不变的苍瑟。
断桥镇的忧伤,更起因于7岁的旺旺,7岁的旺旺在还没来得及学会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表达内心的渴求的时候,他的眼睛便直通心灵地表述着他纯真的忧伤。
旺旺本不叫旺旺,只因他终日提着“旺旺”饼干或者“旺旺”雪饼,那是远在异地的父亲爱意所在。旺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是奶奶用不锈钢碗和不锈钢调羹喂大的孩子,不锈钢的光亮带着冰冷的寒气,笼罩着旺旺的童年和他关于母亲的记忆。
旺旺是忧伤的,父母只是每年过年的时候回家带上六天,每当他刚开始熟悉父母的味道,准备用全部的热情依赖过去的时候,往往会扑空,父母的远去给旺旺留下的只是只是瞳孔里一颗冬天的太阳,一汪冬天的水。
处于哺乳期的惠嫂散发出来的母爱的光辉与味道深深地勾起了旺旺的企盼和忧伤。善良贤惠的惠嫂,以一位母亲的心情体味着旺旺的忧伤,她决定用无私的母爱去关注、疼爱旺旺,可是故事却在旺旺爷爷的责打声中,在人们的议论声中,在惠嫂母性的吼声中结束。旺旺要是只是妈妈,缺少的只是母亲的温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下的忧伤,最后,无言地落下帷幕。当着这种忧伤由在阳光下不得不躲闪、逃避到黑暗处的时候,它还是忧伤吗?
《哺乳期的女人》读后感(四):错位亲情的感伤
断桥镇是这么一个美丽、古老、安详的小镇,年轻人的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小镇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这里的人们与石巷、夹河和石桥相交隔,夹河水面留着人们的背影,映着静好的岁月。
旺旺是断桥镇里那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小孩子们的代表,7岁的他,本应该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打滚,而不是每天坐在自家的石门槛上看行人。旺旺的名字是因为他每天都吃着爸爸叮嘱旺旺饼干,旺旺从来没有吃过母乳,据说是因为旺旺妈妈天生没有汁,妈妈就把旺旺和一副不锈钢碗加调羹送到奶奶那儿去了,他是奶奶用不锈钢碗和不锈钢调羹喂大的孩子,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回来住几天,但旺旺总觉得陌生,稍微熟悉一些的时候,他们就要走了,所以旺旺他在还没来得及学会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表达内心的渴望的时候,他的眼睛便直通心灵地表述着他纯真的忧伤,并且,这忧伤被惠嫂看在眼里,懂在心里,或许是因为惠嫂刚刚生完小孩,所以身上散发着母性的光辉,也便能够读懂旺旺眼神里的忧伤。在旺旺第一次咬了惠嫂之后,惠嫂并没有觉得受到了侮辱,在大家说笑的时候,她也笑,是因为她一直把旺旺当做一个孩子,就像她怀中抱着的婴儿一样,都是纯真可爱的孩子。当惠嫂发现旺旺被爷爷关在家里的时候,她主动来给旺旺送水果糖,同时也看到了旺旺那种让所有当妈妈的女人看了都心酸的眼神,那是渴望爱的眼神。最后,惠嫂主动让旺旺吃母乳,却意外地被旺旺拒绝,旺旺拖着哭腔说:“我不,不是我妈妈。”这句话调出了旺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也深深刺激着惠嫂的内心,她完完全全地懂了这个小孩子。文章的最高潮,惠嫂的泪水泛起了一脸青光,像母兽,有些惊人,她凶悍异常地吼道:“你们走!走!你们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受伤的母亲的怒吼,也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为孩子的怒吼,如果这一怒吼能够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感情,那该有多好。镇上的人们懂得再多,也不会了解这种亲情错位的感觉,一个纯真的小孩子,最需要不就是父母的爱与关怀。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大人们总是忽略孩子们的内心,认为他们还没有长大,不懂什么是感情,其实在孩子们的心里,他们什么都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们应该多关注亲人的感情和心灵,而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经济。
《哺乳期的女人》读后感(五):多重意象里的赞颂指向
对植根断桥镇的强大母性生命力的赞颂。 仅有老弱妇孺的断桥镇是年轻人们的故土,对新生命的“哺育”使它有着强大的母性生命力。文本通过多个意象表现了对这种生命力的歌颂。 文本开篇便交代了断桥镇的地形构造:“三米多宽,铺满青砖,蜿蜒曲折的石巷”,“四米多宽,反着光,倒映着拱桥的夹河”。石巷又干净又安详,夹河不记事、姿态龙钟。年轻人对于断桥镇的态度是“他们不喜欢断桥镇上的石头与水的反光,一到岁数便向着远方世界蜂拥而去。断桥镇的年轻人沿着水路消失的无影无踪,都来不及在水面上录下背影。”他们不安于平静与贫穷,要外出打工挣钱。年轻人如同离巢觅食的鸟儿,飞向广阔的未知的世界。石巷与夹河孕育了新的生命,新生命到了一定的阶段又离去,一来一去,暗示着小镇的母体属性。随后,这两个意象在文本中几次出现,成为了人物情绪的触发点。“旺旺看见那条雪白的乳汁喷在墙上,被墙的青砖吸净了”,这里石墙成为意识载体,表现亲情缺失的旺旺对母爱的强烈渴望;“一边依山,一边傍水。一边忧伤,另一边还是忧伤。”两处的忧伤是旺旺追求母爱却被遏制抹杀的痛苦,是惠嫂身为哺乳期的女人天生的对稚儿的不忍与怜爱。石墙与夹河两个意象在文本中的几次出现,体现出的是母体对生命悄无声息的孕育和无差别奉献,并赞扬这种纯粹而珍贵的情感。
相对于石墙和夹河的润物细无声,惠嫂的乳房则是在文本中多次“高调”出现,作者对其进行了细腻生动的白描:从“乳房硕健巨大,在衬衣的背后分外醒目,而乳汁也就源远流长了,给人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印象”到喂奶时“因乳水的肿胀洋溢出过分的母性,天蓝色的血管隐藏在表层下面。”,再到“惠嫂侧身站到墙边,双手握住了自己的奶子,用力一挤,奶水就喷涌出来了,一条线,带着一道弧线。”从旺旺的视角出发,在他看来,惠嫂的乳房“自己会放射出阳光来,有一种半透明的晶莹效果”,是近乎圣洁,近乎妖娆的;奶水是天蓝色的,温暖却清凉;散发出的奶香味则不绝如缕的将自己缠绕住,裹住。文本中运用通感,调动了旺旺的视觉,嗅觉,触觉,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母乳之于旺旺的巨大诱惑力,后文中旺旺被惠嫂拖出去再一次直面乳房时,“旺旺被那股气味弄得心碎”颇有近乡情怯的意味。对乳房的全方位圣洁化描写,是对母性的最高肯定与赞颂。沃伦认为,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乳房”的意象在文本中多次重复,已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乳房所代表的母体的圣洁、慈爱与生命力,成为贯穿文本的歌颂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