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学生》是一本由约翰•勒卡雷 / John le carre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90*1240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勒卡雷的坏习惯这本全出来了:慢,游,痴。哦对了,这本的看点在香港,所以BBC给不出钱来拍,擦擦桌子直接拍《人马》去了。
●喜歡⋯⋯但全是內傷啊
●这一本卧床期间读下来,确实非常枯燥。只是又不自觉地被枯燥背后的宏阔天地所吸引——想来,勒卡雷爷爷大概也有把整个世界(尤其是现实世界)都放到一本书里的梦想吧?
●20100922.我以前那么迷勒卡雷,可这本一点儿也找不到感觉:( 欲望和贪婪 压抑和伪装 背叛和出卖 都是间谍小说的老生常谈 没啥吸引人的。。。唯一罕见的男主角浪漫之举却鲁莽灭裂 最后被毫不留情的击毙。对我来说这书最大的意义 就是稍微分散我的注意力 不致于被感冒完全搞死~~我读了一天同时也做了一天水龙头
●1、本书中杰里东南亚之旅,写的不错,然而实在有点莫名其妙,完全没有必要。和最后的抓捕之间的关联也不大,还是我太笨没看懂?2、作者说为了写这书,走遍东南亚。完全可以理解作者不惜牺牲故事的连贯性,也要把素材全部用进去的心情。3、翻译很不好么?不至于吧,有好多很用心很妙的句子。
●按顺序:萌→萌→史爸爸你渣死了→萌→我操→就这样?!→*堵心* (另外觉得宋瑛堂老师的翻译虽然很怪但果然就是台湾风格,习惯了之后觉得大家每人都增添了一番俏皮……
●翻译其实没有网上评论的那么糟糕,的确有些不通顺的或别扭的语句,但全书整体是清晰流畅的。和《锅匠》相比,人物的塑造更丰满更活跃更跃然纸上。并且,偶尔带点瓜三色彩的幽默很有趣。另外,1974年左右的香港,真的如书中描述的那样,充斥着对Chairman Mao的崇拜以及各类红色标语?
读完以后觉得对得起语文老师了,如果有英文原著对照的话,相信外语水平也一定会见长的。天哪,要多少字数才能发表啊,豆瓣难道是教育部派出的督察机构检测全民写作水平的吗?呵呵。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是不是自己小学的算术全还给老师了呢,我数来数去也有50字了吧,居然还是太短。
《荣誉学生》读后感(二):史迈利
史迈利的形象其实和电影《锅匠》中的形象有些许差别,我心中的史迈利是外表更加普通的中年男人。
不得不说,相比英国更有名的福尔摩斯,史迈利更加趋近我的内心,即使我非常喜欢福尔摩斯。
那个男人,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人声鼎沸的场合下,他一个人默默垂着头,似要睡着一般,脸深深埋入阴影的样子。
像是一个一生都在阴影中生活的人,对这个世界无声的呐喊。
《荣誉学生》读后感(三):史迈利三部曲要打起12分精神阅读
也不知道是翻译原因,还是著作本身就是这样,情节曲折,读起来也曲折,整整花了3个礼拜的睡前时间总算看完第二部。
500多页啰嗦下来,出场的人很多,发现作者对人物刻画很擅长,第一部里出现过的几个人物还是保持原有特点,而新角色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看书时候能同时在脑海里勾勒出这个人物的大致样子。
虽然花了很长时间,死了很多脑细胞,此系列还是值得看的,前提是静得下心来。
第三部《人马》暂时束阁。
《荣誉学生》读后感(四):荣誉学生
史迈利找出潜伏的苏联间谍后,对情报组织进入了大改组,接着就是逆向推理,通过知道的、苏联所需要的、以及所隐瞒的资料进行反向推理,得到情报。不过这只是重建的开始。真正的工作才开始。 通过这种逆向推理,史迈利发现了卡拉(苏联情报巨头史迈利的大对头)建立了一个五十万美元的帐户,于是抽丝剥茧找到了香港的柯先生,可是柯先生究竟为什么值这么多钱呢(当时是越战时期,美元非常值钱)?又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史迈利揭露出惊天内幕,柯先生的弟弟是中国的高级官员,知道海军方面几乎所有装备的内幕,而这个人也是卡拉的潜伏在中国的间谍。 此故事表现着间谍工作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搜集资料的现场工作,007就是干这个的;而另一个则是分析资料,从巨量信息中得到有价值的情报。很现实主义的作品。
《荣誉学生》读后感(五):这个故事太拖沓,基本跟卡拉没关系
本书是 “追寻卡拉”的第二部,抛开这个译本的质量糟糕以外,本书本身也一般,跟其他两部的水准不符。
大致情节如下,圆场想抓卡拉的小辫子,结果发现苏联一直往亚洲地区汇大量钱款,钞票几经转途,终点接棒人是一个香港富豪,但这个财主本人并没有从事间谍行为,也从来没动用过这些钱。然后圆场往深处挖掘,发现这个财主的弟弟才是苏联的汇款对象,是一个卡拉安置的,潜伏在中国大陆高层的地鼠,被认为是一个中国的情报金矿。但这个香港财主本人已经不缺钱了,而且兄弟情深,不想让弟弟再继续为苏联卖命,打算偷偷把他弟弟弄到香港去。圆场跟美国人联手,在他弟弟上岸的时候拿获这个地鼠。
其中有个叫威斯特贝的圆场外聘情报员,负责打探香港富豪过去是如何企图投运他弟弟出大陆的情报,但最后威斯特贝感情用事,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还打算去阻止他弟弟去香港,结果还死在了枪下。
这个小说的水分太多,也就是废话太多,一个简单的故事,讲了500页,不相干的情节穿插了很多,如威斯特贝辗转于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地的经历,控诉战争对亚洲的摧残。
勒卡雷的小说有这个毛病,喜欢插入很多所谓人性跟间谍行动的良心对抗,或者就是西方世界对落后地区的漠视和抛弃。他的小说<<女鼓手>>也有类似情节,我个人觉得,这些情节可以有,但不能太泛滥,
即使是知名的职业作家,也应该在小说里控制自己表达的欲望。要不然整个小说的情节气氛,会因为过多的注水而味道大减。
英国的小说,似乎都喜欢唠唠叨叨掺进一些不相干的内容,比如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凡是长篇的都是如此。又比如 格林的<<一支出卖的枪>>,本身写得极好,精彩之极,但中间有好几段大段的无聊阐述,美中略显不足。
但格林的<<人性的因素>>是个例外,完全是另一种间谍小说,多年之前读过,至今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