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9-18 16:2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未来总统物理课》是一本由R·A·穆勒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精选点评

  ●科普读物

  ●适合文科生科技政策制定者的速成书

  ●非常赞的科普书,脑补了许多美式动作片里的情节,尤其是环保和反恐方面的。如果能和UCB读书会的那些专门搞研究人士们一起读这本书,肯定带劲作者主要是在说物理,重点清晰,对伦理只是点到为止翻译诙谐味道

  ●本书胜在问题高度。1.环保的都昂贵,为了发展经济中国一定会继续使用廉价煤炭;2.核电站倒未必多危险,而是核废料上万年也无法消解;3.最大的环保资源恰恰是节能,如果中学看到,我大概会立志要做科学家研究节能设计

  ●那个X光试鞋机太棒了啊,我宁愿被辐射

  ●很好的一本书。很适合给普通公众读。

  ●很好的科普读物,了解了不少核物理方面的知识内容也很通俗易懂

  ●每一门学科都有这样一本书该多好啊。

  ●「云太复杂了,支离破碎又相互影响,它们的反射依赖所在高度和厚度,它们还在不停地运动。有时它们还带来降。这一切对物理学家计算来说都太复杂了。」

  ●2009年英文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读后感(一):”掉那些你以为正确其实并不正确的东西

  应该是读大三时候在某杂志上看了本书的节选和推荐,看到作者应用物理知识来解构事实,真正觉得原来平常学的各种物理知识点生活如此紧密,时就在卓越网上买了,结果拿到书一放放到现在,已经工作快6年了。虽然境已大不相同,还是看完了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其实我真的不会读书,或者只会死读书。

  我太渴望通过读一遍书,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所以真的很累,回想过去,我真正能记住的是凭兴趣看的书,而功利性极强的书,真的都忘了。我一度以为自己喜欢数学,可是考研失败后到现在,脑中看过的数学书连名字记不清了,有时候整理书架看看那时密密麻麻的写在书上的数学笔记,除了感慨当时的用功,只剩下一声叹息。

  数学要求严谨逻辑条理,恰恰是我的不足我不善于应用所学的,特别不善于联系所学的内容,所以当看到别人能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来解释一样事的时候,就会感觉醍醐灌顶,正如本书所展现的那样。其实书中所用的物理学知识,并不超过高中范围,但却将当时的身边热点一一道尽。有些事情,听着害怕,可是物理学告诉我们,不用太担心恐怖袭击);有些事情,看上去美好,可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目前并不实用(氢能源);有些事情,看上去伟大,可是并无大的科学意义(载人航空);有些事情,看上去紧急,也要用合适的手段(温室效应)。

  最要紧的是要有一颗思考的心,不要人云亦云,因为看是去对的事情,可能是”摘樱桃“而得,总要”三思而后行“,科学就是要验证,能再现,总要有科学的精神,才能做一个独立的人。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读后感(二):运用头脑,探究真相,切莫武断

  只是因为有超过短评字数的感慨而已

  1、我们看到的如此平滑的叙述,一件一件的科学突破与前进,其实浓缩了多少代科学家的努力。

  2、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实,多探究几个为什么便没了主意。就像核武器、恐怖主义、可再生资源等等,我们以为我们知道那么回事,可是细细问来却发现什么都不知道。这本书打开了疑问,理清了事情本身的样子。

  3、最大的收获便是看待问题的高度与全面,其实所有的事情都不如政客或者新闻那样的脸谱化,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被一件事的某个方面迷住了全貌,以为好是那么的好,坏是那么的坏,事情都具有多面性。

  比如,太阳能很好,但是你要计算成本和效率;氢能并不是那么回事,而电动车有电池瓶颈。

  运用头脑,探究真相,切莫武断。

  -------------------------------------------------------------------------

  关于碳排放的部分,摘录一段《一沙一世界》

  中国的高排放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工业化进程,因此中国减排的弹性和空间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即时没有任何新的技术突破,通过从高排放工业向低排放工业转型,通过采用已有的更先进更清洁的技术,中国都可能实现大幅度的减排而不妨碍经济增长。可以说,中国在这几十万亿的新市场上天生具有“比较优势”。

  -------------------------------------------------------------------------

  以下是吐槽:

  1、24小时都是骗人的,核弹根本没那么容易搞!!!

  2、大冰期小冰期,我想到了三体乱纪元好吗

  3、关于环保的部分,太阳能电池、电动车,作者说只能是有环保意识的有钱人玩的玩意了。想到米格说,大部分积极响应我们绿脑袋的人都是良好教育、收入中高、家庭背景良好的人群。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读后感(三):Quick Facts最重要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顾名思义,是以科学顾问的身份向未来总统进行的物理教育。总统不需要知道技术细节,也不会去学习长篇理论。总统需要知道的信息必须简单易懂、条理分明、事实确凿。

  对于科学家来说,很多人知道怎么从理论计算出具体问题所需要的数字,或者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测量参数,但是当与人、尤其是与总统这种重要人物探讨科技政策时,不会有人给你时间去计算或者测量,你必须对数字手到拈来。

  这就是科学顾问发挥作用的方式:提供quick facts。

  以下摘录书里提到的一些有用或有趣的事实:

  1kg TNT能量=1百万卡路里

  汽油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同等质量的汽油比炸药能量高15倍。炸药的猛烈是因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 食物的能量比汽油只差大概半个量级。

  由于氧气不足,撞进世贸大楼的飞机的燃油缓慢燃烧,使得钢架在几百度的低温下逐渐软化,当一根钢柱弯曲时,剩余重量转移到剩下钢柱上;当一层楼以一定速度落到下一层时,冲量造成下一层也垮掉,于是一层层加码,整个楼房雪崩一样全部崩塌。

  在相同能量下,在美国煤比汽油便宜20倍。所以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污染更大但很便宜的煤。相同重量下,汽油的能量是煤的2倍,是乙醇的1.4倍,丁醇的1.1倍。煤生油采用Fischer-Tropsch法。

  数字:1m^2的正午阳光是1000w,也即一小时是1度。1km^2的阳光=1GW=一座大型发电厂。 1马力=735W,一辆车一般需要30-50马力,所以即使可以将太阳能百分之百转化,完全由太阳能实时供能的汽车也是不可行的。必须靠蓄电池。

  疾病的阈值效应:低于阈值身体可以修复,不会造成伤害。核辐射的阈值是100rem。半数致死量(LD50)是300rem。 美国的普通环境辐射量是每年0.2rem。

  临界质量:33英镑 U235可以制造一个铀弹,每次反应生成中子数为2,需81代分裂结束。13英镑 Pu(钚)239可以制造一个钚弹,每次反应生成3个中子,51代反应结束。核能发电厂反应堆平均1个中子和1个核子反应。

  受控核聚变:

  1. 托克马克 用磁场约束处于等离子态的高温气体

  2. 激光点燃聚变:国家点火装置 NIF

  3. 冷聚变:mu子催化聚变

  低地球轨道(LEO) 地球同步轨道(GEO) 中地球轨道(MEO)

  GPS卫星发出信号与GPS接收器联系(而不是相反),3颗卫星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地球赤道一小时运动1000英里。

  重力加速度是强大的加速度,3s内加速到66英里每小时(已经达到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

  科学实验并不需要载人飞船,无人飞船足够。载人飞船多半出自政府公关需要。

  人体发射热量功率为50W。一天食物在一天的平均功率为100W。一半以热辐射形式散发。

  地球轨道位置的微小变化有10万年的周期。现在已知地球近100万年有长度为10万年的温度周期,一个周期包括约9万年的冰河期和1万年的间冰期,之间温差高于10F。不过最近一个间冰期已经持续12000年,而约1万年前正是人类农业的开端。(也就是说,如果这个间冰期仅有10000年,冰河期将于公元前后到来,那时的人类可能无法招架另一个冰河期而灭亡。)目前温度是在继续上升。

  温室效应机理:大部分阳光可以透过大气加热地球,地球以红外辐射形式散热,但一部分被极性分子气体吸收(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散热不良。若没有痕量极性分子气体,地球温度将在12F(-11摄氏度,低于冰点),地表将无液态水。但当二氧化碳急剧上升(目前上升了36%),地球温度会进一步升高。

  由于二氧化碳增加,海洋pH值降低,由弱碱性变得中性化。对海洋生物(如珊瑚)将造成巨大影响。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读后感(四):要学会科学的看世界

  作者教导我们要会看数字,很多事情科学家们的认识与媒体说的存在很大的差距。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将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这本书很有意思,科普著作不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也要普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

  恐怖袭击

  看太多好莱坞电影的话,恐怕很多人都会以为恐怖分子的核袭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书中告诉我们,永远都不要相信电影的情节,永远!制造并引爆核弹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和昂贵的费用,这些即使是很多国家恐怕都承受不起,更别说恐怖分子了。而且现在的核弹都有预防措施,未经授权无法启动,甚至可能会在非法交易时自行破坏起爆系统。

  而另一种经常见诸于媒体的恐怖袭击方式——脏弹,也就是普通炸弹,但是含有放射性物质,通过爆炸(不是核爆炸)把放射性物质散布出去。但是实际情况是,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用脏弹进行过恐怖袭击,因为从科学上来说它达不到实际的恐怖效果。首先未爆炸的脏弹的辐射就足以把使用它的恐怖分子杀死(而防止这些辐射需要数吨的铅才可以),而爆炸的脏弹,其辐射量则被完全稀释,根本达不到大面积杀伤的目的(其实我们平时随时都生活在轻量无害的辐射中,脏弹爆炸后的辐射并不比日常的辐射量高多少),其所发出的辐射对人体完全无害。除非爆炸在极小的范围进行,但是这又达不到恐怖袭击的目的。

  能源

  其实现在核能是相当安全的,切尔诺贝利的事故是因为他们的核设施缺少必要的安全装置造成的。广岛和长崎因核爆而感染癌症的人,他们的癌症真的是来自于核爆吗?书中说,从概率上来说,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即使没有核爆也同样会得癌症,之所以会造成这种错误认识,是因为公众感觉上认为癌症发病率要比实际罕见的多的缘故,而其实并不然。而更为难的事,根本无法确定那些人是真的因为核爆而染上癌症,根本无法做出区分。甚至自然得癌症的人的统计误差都要比真正因核爆而得癌症的人数要大。

  用什么新能源可以替代石油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呢?广为宣传的电动汽车的确是清洁能源,但是成本过于高昂。这主要是电池的成本。电池的寿命用尽后,更换电池的费用使得其使用成本甚或要高于汽油车。氢燃料汽车的效率很高,但是目前的技术下,氢燃料的储存需要很重的设备,用在汽车上后并不见得经济。

  可再生能源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生物燃料是重要的清洁能源,但是提供足够燃料的作物种植所需的大面积土地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痛的问题。太阳能也非常不错,只是目前效率太低。清洁煤技术对中国是个好东西,中国是煤炭大国,媒的成本也很低,但是清洁煤技术的瓶颈在于把二氧化碳储藏所需的高昂成本。而现在经常会提到的碳存储,则可能会造成水源酸化。风能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风能并不环保,巨大而又广袤的风车阵列会杀死鸟类,制造噪音,破坏野生环境。

  太空

  中国现在也大力在搞载人航空。真的需要人上太空吗?作者认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即使像美国,也完全没有必要搞载人太空。目前的科技水平,宇航员的危险性太高,死亡率甚至高于上战场的水平。而且也极其不经济。即使像哈勃望远镜如果需要维修,发射机器人去做就可以,而最经济的做法其实是再发一个哈勃上去。即使是NASA,载人航空的意义也被认为更多是引起公众对太空的兴趣,而不是促进科学的进步。而实际情况是公众对太空的兴趣更多的时候不是在太空人身上。那么中国呢?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人类引起的吗?IPCC的报告其实说的是,90%的可能来自于人类的影响,而还有10%的可能与人类无关。媒体上常常看到说,全球变暖导致南极的冰正在加速融化,但是IPCC的报告却认为全球变暖会增加南极的冰。因为全球变暖导致更多的水蒸发,更多的水蒸气在南极变成更多的雪降下来,形成更多的冰。

  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认识目前还极其有限。我们目前知道,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飓风增加,也可能不会;可能影响降雨,也可能不会;可能让两极失去很多冰原,也可能不会;海洋表面的水的酸度可能会增加,可能会对海洋生物有害,也可能无害。而对全求变暖,更为糟糕的是,我们目前最高的温度记录是1998年,此后的年份温度都没有超过他。如果继续这样延续,公众可能会失去兴趣,从而减少追随者。而且气候的变化对地球而言是长期的,我们目前还无法真正预测这种长期的变化。这是一种杞人忧天的模式,一直在叫嚷天要塌了,可一直没塌,人们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而真要塌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读后感(五):穆勒痛批载人航天

  穆勒是载人航天的反对者,他在书中痛批载人航天是形象工程。

  穆勒在书中给出的载人航天的死亡几率是2%。也就是100次射人上天,可能会有两次失败。当然,对于我国才射了2次的载人航天,这死亡的阴影应该还没笼罩过来。

  对于美国而言,他认为NASA把航天说得过于安全,说得好像是例行公事一样。而NASA的另一个错误则是把载人航天说成能够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穆勒则认为这恰恰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哈勃望远镜坏了怎么办?真的需要派宇航员去维修吗?其实经济上更可行的方案是射一个新的上去,而不是花费更高昂的代价派宇航员去修理。

  关于太空中的科学实验,穆勒认为太空船是一个拙劣的实验平台。在太空船的环境下,人类是一个极大的干扰源:人会发出噪声、热辐射、发出振动,甚至人体产生的极其微弱引力也会随着人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干扰到太空实验的灵敏度。换句话说,在载人的航天器里做实验,将必然提高实验的成本。穆勒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200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奖项目COBE(宇宙微波背景探测器)当年之所以被拖延了许久,就是因为NASA认为需要用载人的飞船去发射它,而不是无人火箭。

  最近20年来太空计划的辉煌成果,无论是COBE,还是GPS,无论是间谍卫星,还是火星探测,所有这些辉煌成果的共通点就是“无人”。穆勒认为,至少未来20年内,完全没有必要派人上天去做工作,机器完全能够做得更好。

  ASA认为载人航天能够刺激公众对太空的兴趣,因此要一直把载人航天搞下去。穆勒很讽刺的举了一个例子来反驳这个观点。他所见到的对太空感兴趣的大学生们,张贴墙报所用的图片都是恒星诞生、恒星爆炸、星系等的图片,几乎从未看到过宇航员的出现。而这些照片都是仪器拍摄的,如果宇航员去拍摄,还不可能拍摄到如此清晰的照片。

  最后,附上1977年2月3日人民日报的社论, 全文如下:

  天上·人间

  樊庆荣

  卫星飞太空,人间苦难重,这是当今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写照。不过苏修自己并不这样认为,而美其名曰“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说“发达”,倒也“发达”。看一看太空,苏式飞船和卫星的确为数不少。可惜,飞船卫星虽多,究竟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为了和美帝争霸太空,近几年来,苏修 叛徒集团不惜投下重资,引起苏联人民的强烈不满。早在一九七五年间,就有读者投书苏修报刊,要求缩减用于空间的拨款,“腾出资金”用来“提高人民的物质福 利事业”。结果招致苏修《新时代》杂志御用文人的痛斥。它指责苏联人民的这一正当要求是“错误的观点”,甚至给写信人扣上企图“使生产陷入僵局”,“使经 济陷入停滞状态”等等大帽子,妄图以此封住苏联人民之口。

  然而,苏联人民的不满情绪并没有因此而平息,这使苏修一小撮人颇为作难。最近,《新时代》杂志又一次披挂上阵,进行辩解。所不同的,这一次是抬出来了一位苏联宇宙飞行员向读者进行现身说教。

  这位太空人承认苏联宇宙研究的确是“非常费钱”,然而,据说“宇宙研究不仅能补偿所消耗的费用,而且会带来利润。”这就是说,苏修的所谓“太空作业”竟是 一桩一本万利的买卖。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利润”从何而来呢?莫非真有“月宫宝盒”一类的玩艺儿等待着克里姆林宫的冒险家去打开吗?显然不是那么一回 事。苏联的科学家也曾承认,宇宙资源的开发还是一个遥远的事情。

  尽管如此,这位“宇宙飞行员”还是要苏联人民相信,发射卫星是有利可图的。“利润”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地面。他说:“通过在宇宙空间所拍摄的照片,可 以发现地球深处所埋藏的财富。已经发现了地下水库和矿床。”在这里,他尽管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却在无意之中供认了,苏联在太空搞那么多飞船、卫星,目的 之一是为了搜集经济情报,攫取地球上的矿藏、财富。这真是一语泄露了天机,只不过他还是故意回避利用间谍卫星收集别国的军事情报这一重要事实。而后者同样 是苏修在国外攫取最大利润所必不可少的。谁都知道,苏修的“克格勃”遍及世界各国,他们伪装成外交官、商人、海员、学者、记者、游客等等,到处大搞间谍活 动,虽说狡猾多端,还是经常失风、被捕、被逐。现在又飞到太空去搞间谍勾当,来个天上、地上,双管齐下,端的是安全可靠!

  通过苏修御用舆论工具这一喋喋不休的说教,能否堵住苏联人民之口,是十分可疑的。不过,这却道出了苏修大搞所谓太空研究的一点“秘密”,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自我揭露,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