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禅学的黄金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9-15 20:20: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禅学的黄金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禅学的黄金时代》是一本由吴经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禅学的黄金时代精选点评

  ●出版日期是2009-7-1,其实这本书应该在台湾很早就出版了.

  ●什么是自性

  ●简要的历史,有点类似畅销书感觉,但是里面的内容斋,坐,朝彻。 形而上学开始是以学术面孔出现的,后来则是通过文学传播的。

  ●读了两遍还会再读

  ●买不到实体书,残念。。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5日捐赠

  ●不愧是传统文化保存得较好的台湾,其间大师功力也是能够读出来的。

  ●我过最好的禅宗作品

  ●看之前对禅宗一无所知,看过后已有一定了解,但是里头的公案还是看不懂~

  ●此书于两年前请于广州光孝寺。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然不堪回首矣。

  《禅学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一):须留意错漏

  对禅宗有兴趣者,可以此书为入门读物之一,据书中众多线索延伸扩大研读。

  可能因为是英译本,颇有些错失处。如六祖从湖北黄梅出走后,避居岭南,错为“江南”;松尾芭蕉被称为日人写芭蕉;几处提到“他真是老婆心起”(不懂,也许是说菩萨心肠?)

  编辑难辞其咎

  《禅学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二):禅

  吴先生是一位老人,是一位民国时代的老人,而民国时代的老人大抵会是聪明渊博可爱的。吴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可睿智的民国老人。

  正如这本书的译者序言中所说:禅是不能说的,“道得也三十棍,道不得也三十棍。”吴先生不仅说了禅,还老老实实的讲了禅,像一位工笔画家一样,一丝一点地将500多年禅宗黄金时代的繁华风貌细细的描绘老实的没有一点偷懒,老实的不像禅。

  禅是需要悟的,吴先生将“禅”的风貌丝丝描绘了出来;而将悟留给了所有的读者,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禅”。

  《禅学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三):读不懂的书也可以读

  最近在读《禅学的黄金时代》,这么一本书,也没有几句话是看的懂的。然而晚上读上一段,却常常会睡不着。坐在这里想想,总觉得天过得如同梦里一般,到了晚上,却又清醒异常思维活跃,不肯睡去。

  虽然读不懂,却自以为禅学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更倾向于是认识自我与世界的一种哲学,是一种很容易误入歧途追寻认知方式。禅宗的祖师大概赞同一个想法“不可说,说了便是错”。可是又不能不说,所以,他们都说了很多很多奇怪的话,产生很多让人费思量,甚至莫名其妙的公案。

  可是读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参不明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其实不太明白世上存在在另外一些系统的人,所以存了一份好奇,只是存了一份好奇。如果他在你眼前,你要问他什么呢。问他开悟了又怎样?不开悟又怎样?永生了又怎样?然后等着他的棒或喝,或者一拳,或者根本被视为无物,扭头便走。

  人是一种奇怪的存在,以前我以为是我自己奇怪,现在才发觉是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奇怪的存在,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整个人都很放松。很多问题,想或不想都没有关系,如果你在想,只是这个问题来了,你与他共生。如果没在想,那岂不是更好。所以困惑过“在父母未生我前,我是怎样的一个我”的我,吃到的西瓜味道并没有变呀。

  《禅学的黄金时代》读后感(四):禅学主要人物笔记

  初祖:达摩

  理入和行入。行入有四种: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信心铭》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顿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自性三宝:觉、正、净。

  三身: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自行化身佛。

  慧能五弟子: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永嘉玄觉、南阳慧忠、菏泽神会

  马祖道一

  师从怀让。

  马祖三弟子:南泉普愿,西堂智藏,百丈怀海。

  石头希迁

  师从慧能、行思、怀让。

  弟子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

  药山惟俨传法于云岩昙晟,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

  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崇信传德山宣鉴、宣鉴传雪峰义存而续传于云门文偃。义存的别系经玄沙师备、地藏桂琛而传法于清凉文益。

  《参同契》

  百丈怀海

  师从马祖道一。

  “百丈清规”

  黄檗

  师从怀海。

  赵州从谂

  师从南泉普愿。

  沩山灵佑

  沩仰宗初祖。师从怀让。

  仰山慧寂

  同为沩仰宗初祖。师从灵佑。

  洞山良价

  曹洞宗初祖。参拜与南泉与沩山。

  曹山本寂

  曹洞宗二祖。师从洞山。

  五位颂: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

  五阶段:向,奉,功,共功,功功。

  《禅学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五):唐朝——禅学的黄金时代

  《禅学的黄金时代》

  作者:吴经熊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该书以深入浅出的手法,生动活泼的文字,叙述禅宗自达摩印心,惠能开宗,及五传灯的盛况。不仅故事生动,引人入胜,而且对公案的透视,人物的描写,禅境的烘托,尤多精辟的见解。

  1、禅的起源: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一朵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牟尼高兴的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达摩是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自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宗的初祖。

  禅,印度认为指一种精神的集中,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中国祖师的了解,禅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对自性的一种参证。汤姆士默灯认为“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也可以说,禅师门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铃木大拙认为“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庄子“真人”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代的禅师,最显著的是临济义玄,和他开展出来的临济宗都以真人为最高境界。庄子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是“夫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这是强调存在先于知,这也是禅的一大特色——先存在而后能知。禅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在六祖慧能手中,才形成了中国的禅宗,自他以后的大禅师像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石头布迁,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赵州从稔,药山惟俨,和黄檗希运等都把禅宗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而演化为禅宗的五家。其实这五家都是源流共沐的。虽然有他们各自的宗风,但都来自于慧能,而植根于老庄。

  沩仰宗强调机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间的差别。沩山在得意忘言这一点上是和庄子完全相同的。

  曹洞宗以自忘来完成自我的实现。

  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

  云门宗一面逍遥于无极,一面又回返人间。

  法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禅宗可以说是道家结合了佛家的悟力和救世的热情所得的结晶。假如佛学是父亲,道家是母亲,那么禅宗这个宁馨儿不可否认的,是比较像他的母亲了。

  2、壁观婆罗门——达摩

  3、中国禅的祖师——慧能

  4、慧能的伟大贡献——顿悟法门

  达摩所传的道被后代禅师归纳为四句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教外别传:这句自豪感的意思是说菩提之道,是以心传心的。经书只是唤起我们自悟的一种方便而已,在读经之外,还有其他的法门可以使我们开悟。这种开悟完全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和”的个人经验。所有外在的东西都只是自我的一种反应,所有外在的教理都只是自性的一种回响。不要执着于这种反应回响,唯心史观有能见到自性,才知道什么是真我。精神方面的智慧,不像一般的知识可以由智力去传授;它是必须用你的整个的身心去经验,去实践。正如慧能所说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不立文字:这句话里的“立”字是指建立起一种法式。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应执着于经中的文字,也不应认为别人依照我们的话便可得到解脱,譬如当慧能谈到“自性真空”时,深怕别人执着空,便赶紧说:“各位听我说到这个空字可别执着于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执着于空。如果静坐时使自己的心完全空掉了,那便是一种槁木死灰的顽空”。

  事实上,真空就是无限的真实,万法都在人的心中。

  接着他说:“执着于空的人,常常诽谤经书,主张抛弃一切文字,如果真的抛弃文字,那么他连说“不立文字”的话也应该抛弃,因为这句话也着了文字之相”。

  慧能反对过份执着于“不立文字”,他又说:“这个不立两字,也是一种文字,如果看到别人运用文字,便冒然的加以批评,这种人不仅是自己迷惑了,而且还犯了恶意诽谤经书之罪”。

  可见“不立文字”的真正用意是不执着于文字,并不是完全否认文字在求道上的方便功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见性,正是所谓:“能够见性的人,不论立文字也好,不立文字也好,他本身永远是来去自由,无滞无碍的。应用的时候,立刻可以运用,对答的时候,立刻可以回答。尽管他与物周旋,而不离自性。达到了逍遥自由的定境,这就是所谓的见性”。

  直指人心:“心”是一个不易把握的字,当我们一谈到心时,便会感觉得很混淆,但这个心却是禅的关键。不了解神宗所谓的心,就不会了解什么是禅的最高目标是见性成佛,但必须由这个心去见性,所以我们必须先来看看这个心。

  在坛经的开宗明义第一章中,叙述慧能在大梵寺讲法,一开头便说:“菩提就是自性,这个自性本来清净,我们只要把握这个心,但可立刻成佛”。 慧能所谓无念,是指我们的心不染着于物,但这并不是要我们断绝一切思想,因为那样又会落入“无”的窠臼。道是使我们能逍遥自在的,可是偏执的心,却使外界的一切变成了我们的桎梏。人生的最大悲剧是只执着于方法,而忘了目的。“我们的心即使不执着于善恶,但也不可沉入于空寂,应该广学多闻,才能认识自已的本心;了解佛所说的道理。我们更应与世俗和谐相处,不囿于人我的差别观念,唯有这样,才能直达菩提,真心不动。”

  见性成佛:在慧能的眼中,见性就是成佛。他曾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在中国思想史上,慧能有关人性的见解,可以本之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慧能正像孟子一样,认为我们的性和真实合一,即是他所说:“一真一切真”。  在慧能眼中,菩提就是悟,佛就是悟者,正如他所说的:“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传统佛学都归依佛、法、僧的三宝,但慧能却归依觉、正、净的三宝。这种解释是一个多么激烈的革命啊!他描写自性三宝的作用说:“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他在这里所谓的内外,只是就自性作用的效果而言。其实自性本是绝对的,是超越时空,超越了一切言语所能表达的属性。慧能的哲学超越方面似老庄,在重视人生方面似孔孟。他认为一切经书都为人而立,并强调自性有般若之智。他说:“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5、踏破天下的神驹——马祖道一

  6、禅门的龙虎——百丈怀海和黄檗希运

  “百丈清规”一书,虽然该书原本是百丈怀海所写的,但今天保存在大藏经里的,却是元朝百丈德辉的作品(成于公元一二八二年)。不过这本书完全采自百丈怀海的著作。由于这本清规的产生才真正奠定了禅宗的制度。出家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接着还要做到:“不坐高广大牀,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得蓄钱金银宝物,不非时食”。 达到了这五戒后,才正式剃度,做个成色十足的和尚。他那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话,已成为各宗佛家的格言了。

  7、风趣的古佛——赵州从稔

  8、石头门下的后继者

  9、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祐

  10、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

  11、临济宗的祖师临济义玄

  12、云门宗的祖师云门文偃

  13、法眼宗的祖师法眼文益

  14、禅的火花

  时间和永恒

  在禅宗的文学里,有两句名诗:“成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两句诗,有如一线初升的曙光,射入了我们的心扉,使我们在永恒之流的第一个跃动中,震惊于天地的悠悠,万化的静寂。也就在这一跃动之间,有了形,有了色,有了生命,有了活动,没有人知道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这是玄之又玄的问题,能够感触到这个神秘的存在,将会所我们带入了一个极度新奇而快乐的世界。

  “寂寞古池塘,青蛙跃入水中央,泼刺一声响”。古池塘正像“万古长空”般的静寂,青蛙跃入水中央的那声泼刺,犹如“一朝风月”。世界上还有比在永恒的沉寂中,突然爆发出的那一声空谷之音,更为优美,更为扣人心弦的吗?的确,每天都有创造的曙光,每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一切都是第一次,也都是最后一次。上帝不是死亡之神,而是生生之神。

  一朝风月

  善能是南宋的一位禅师,他曾发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思想说:“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且道如何是一朝风月?人皆畏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会与不会,切忌承当”我们把握现在,体悟当前,别错过宇宙人生中的每一事,每一物。正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夜夜是春宵,日日是好日。

  祥瑞

  处辉真寂禅师刚做方丈时,一位和尚问他:“我听说释迦牟尼说法时,地上开出金色的莲花来。今天是你的就职典礼,有什么祥瑞可见啊!”这位新方丈说:“我只是‘扫却六前雪’罢了。”这段故事说明一个真正得道的人,是无须涂上任何奇异的色彩。释迦牟尼说法时的金莲,只是宗教上的渲染而已。禅宗却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所以他们反对神通,主张“平常心是道”。道不远人,在“扫却门前雪”的这一简单平常的行动中,就可证道。

  呵笑呵一

  求道切忌拘泥不化,把普通人情之常,看得过于严肃,过于玄妙。杨歧的笑,是因事之可笑而笑,其笑本身并无意义。可是守端过于认真,拼命去研究杨歧为什么而笑,这便有点缘木求鱼了。在禅宗史上,不知有多少的和尚,像守端一样,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举动而失眠整夜。

  巧解难题

  禅师们常常故意用进退两难的方法,把学生们逼得走投无路。如天衣和尚在翠峰明觉门下学道时,明觉曾给他一个难题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那个都不对”。

  香严智闲禅师有一次也以同样的难题考问僧徒说:“求道之事正像一个人用牙齿咬住树枝,高高的悬空吊着。下面有人突然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假如他不答,便是他的不知;假如他回答,则一开口便掉下来摔死。请问究竟怎么办”?这时,虎头招上座正好在场,他便站起来说:“我们不必问他在树上怎么办?请你告诉我,他在未爬上树之前,是怎么样的?”智闲听了哈哈大笑。

  义端禅师是南泉普愿的大弟子,有一次他对僧徒说:“语是谤,寂是诳,语寂向上有路在。”

  法云禅师是云门宗的人物,有一次对僧徒说:“假如你进一步,失道;退一步,失物。不进不退,则像一块石头般的无知”。当时一位和尚问:“如何才不致于无知啊”。法云说:“舍偏除执,尽你的可能去做”。这个和尚又问:“我们如何才能不失道,又不离物?”法云回答:“进一步,同时,又退一步。”

  以上所举的四个公案,虽然巧妙各有不同,但都是用进退两难的问题,逼学生舍执除偏,以达到是非两忘,善恶双离的境界。第一个公案,说明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只有偏担折断,水桶倒翻,一切打破,才是最真的事。第二个公案,问未爬前是什么,也就是要舍弃答与不答,而直证本来面目。第三个公案,是不落于言筌,不耽于寂默,而探取向上一路。第四个公案,是进即退,退即进,双即又双离,以达到绝对圆融的境界。

  公开的秘密

  黄龙祖心禅师和诗人黄山谷相交甚密,有一天,山谷问黄龙入道的秘密法门。黄龙回答:“孔子不是曾说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吗?你对这些话有什么想法?”当山谷正要回答时,黄龙便插嘴说:“不是,不是”。弄得山谷莫名其妙。又有一天,山谷陪黄龙游山,看到遍地满桂花,黄龙便问:“你闻到桂花香吗?”山谷回答:“是的”。黄龙又说:“你看,我一点也没有隐瞒你吧”!山谷大悟,深深的作了一个揖说:“你真是老婆心切”。黄龙笑着说:“我只是希望你回家罢了”。

  黄龙希望山谷回的是什么“家”?这个家就是本来面目,就是最亲切的自然。春花秋月。青山绿水,一切都现成的在眼前,自然之门是洞开的,道就在其中。可是山谷不知,偏要拼命寻求秘密法门。所以黄龙暗示他一切现成的,要他舍高深而归于平淡,回到那个他曾迷失了的“家”去。

  向上一路

  禅师们精神高扬,永远的追求向上一路。但最有趣的是,从另一个观点来说,他们的向上一路,又是向下的。正如有人问继成禅师:“如何是向上一路”?继成回答说:“你还是向下去体会吧”!

  “不想享受一切,而享受了一切,不想占有,而占有了一切,不想成就一切,而成就了一切,不想知道一切,而知道了一切”这种相反相成的理论和老庄思想共鸣,庄子曾说:“至乐无乐”。老子也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又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其实,老子也正是告诉我们唯有知而不自以为知才是真知。

  哑子吃蜜

  俗语说:“哑子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哑子吃蜜,哑子做,与哑子吃黄莲一样,尽管他们尝到的味道是甜是苦,但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烦恼。这在世俗的眼光中,当然是一种悲哀。但对于禅宗来说却正要我们学习哑子一样,无论是苦、是甜,或是梦,都不足与外人道。最犯忌的就职像鹦鹉一样,心中毫无所得,只在嘴巴上乱说,而流于文字禅,口头禅。

  奇异的菩萨

  善慧菩萨即是闻名的傅大士,生于公元四九七年,是一位出色的禅宗的先锋。据说善慧曾有一诗:“道冠儒履佛袈裟,会成三家作一家”。铃木大拙“禅是宗合了儒、道、佛三家,而用之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假如这种说法不错的话,那么,善慧早已开了先河。善慧曾有两首偈子,常为禅家所称引:“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善慧是那里的一位奇人,但他这种奇异行为以禅宗思想来年,却毫无奇异可言。他的不讲经,只是表明道的不可说;他的见圣驾而不动,只是强调真人之最尊;他的奇装异服,只是说明他不拘于一教,而要融三家为一体。

  出家回家

  和尚们骄傲的自称“出家”。禅师们一致认为道在自己心中,宝藏也在自己家中,因此求道觅宝,不必苦苦向外追求,只要返向内心,在自己家中就可享用不尽了。也许人在福中不知福,必须浪子回头,才知家的温暖;必须出家以后,才能真正的回家。不过这时的“回家”,已经与“出家”时的那个“家”完全不同,已不是那个尘俗的家,而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导演上帝,或让上帝自演

  “想忘乎道术”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所谓“相忘”就是大宗师篇里的“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也即是慧能所谓的“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的意思。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和禅的相通之处,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禅和道的“想忘乎道术”。

  禅的形而上基础

  禅,虽然是不可思议的,但它并非没有形而上的基础。它的形而上的本质可以从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中看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章和禅宗思想的关系,可以简述如下:

  第一点:道是无可名状的,任何言语文字都隔了一层,不能表达真境,我们只有用直观去亲自体验。祖师的言语只是唤起你的直觉,而不是把道从外面灌输给你。“名”之所以为“名”,也只是唤醒你心中之道的一种方便法门而已。

  第二点:道是超乎名与无名的,从绝对的真如来说,它是无名的;但从相对的现象来说,它又是万物之母。

  第三点:道包含了本体和现象,是两者的共同渊源。道这所以以包含这两者,乃是因为它超越了这两者。这种包含和超越之相生相成,是玄之又玄的。

  第四点:由于玄之又玄,所以我们不能理解它。但我们本就是玄妙的一体,我们活于其中,动于其中,存于其中,深入其中而直达“众妙之门”。正如宗教哲学家默灯研究道家和禅宗,曾说:“进入绝对的门是大开的,我们好像掉入了无限的深渊;虽然是无限的,却又在我们的周遭。在这个平静和无声无息中,我们掌握了永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禅学的黄金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