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镜中爹》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14 16: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镜中爹》读后感精选

  《中爹》是一本由至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71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9-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镜中爹》精选点评

  ●前半部分不错 后半部分感觉有拼凑的嫌疑然也可能是因在大陆出版删减的原因

  ●几度感动

  ●寻找父亲经过感人,尤其是熟悉的南京地名,很亲切。对作者小时候在台湾的经历很感兴趣。不过此书稍嫌琐碎了。

  ●一翻就要掉眼泪

  ●好书,拿到后端坐了一晚上。有点泪流满面趋势

  ●情真意切,感人。

  ●历史厚重血肉温情娓娓道来沧桑细腻并存。好书,值得一看。

  ●比《我们台湾这些年》好看哈。

  ●满篇的台湾和南京,是收看high点,只是作者写得太罗嗦了

  ●之前在和导师聚会上同门大瓜推荐了这本书,但是一直都没看。每次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经过这排书架总要把这本书拿来翻两下,看看其中的图片什么的,在重复了这个动作十次以上之后,终于决定借回来看看。虽然在行文结构上本书还是有令人遗憾的部分,但是其中饱含的真挚情感却让人不忍卒读。在读这本书的几天内,满脑子都是张人和事,仿佛自己融入了这个被海峡分开60年之久的家庭悲欢离合同时又想到若非作者及其亲友身份地位特殊,恐怕也寻不着这许多线索,更多为时代所累的相似经历的家庭,怕是就这样骨肉分离不了了之了。这段时间正好看了不少父子关系文学作品,自己也写了回忆自己成长中和父亲相处故事联系自己再读此书,竟是戚戚焉的。

  《镜中爹》读后感(一):小人物命运

  读的过程中,我便在想,如果有可能,我下次要好问问舅公当年去台湾的情况。因为里面有很多不幸,所以我不敢问,只能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些事情

  今天,家庭分裂的伤害仍在延续。这又是另一个故事

  《镜中爹》读后感(二):生命总归会有奇迹

  一种淡淡的感动回荡在其中

  看作者从开始得到最终的信息可以说 生活 真的是会有奇迹的

  庆幸自己出生在发达社会

  至少还有网络的方式 可以了解对方生活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而不会如作者一样 连父亲在那里都无法知道

  《镜中爹》读后感(三):现实的故事,小说情节

  在杂志上看到《镜中爹》的简介,被吸引住了,即时打开电脑订购。

  如书的封面上的文字所道:“六十年前,上海码头,那条去台湾的大船,圆了儿时的乘船,却隔绝了一生的父子情;分离五十年后,万里寻父,三线布局群策群力,再续情缘。”这就是故事最好的概述。由于作者与父亲的长相极似,人到中年,对镜如见爹,想爹就照镜,所以书名曰“镜中爹”。

  作者张至璋于1995年底发表了一篇题为《镜中爹》的文章(本书的首章),获得世界华文文学奖。其岳母林海音女士看了深受感动,积极鼓励作者寻找,就出现了书中的其他情节。

  张至璋是一位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资深电视新闻从业员,曾担任台湾华视的记者、新闻主播,澳洲广播公司新闻编辑与节目主持人。因此,书中叙事的编排也如电视记录片中,不断有历史镜头穿插,可以不加改编直接摄制成一部电视记录片。

  在海峡两岸,镜中爹不是个案。一湾浅浅的海峡,又隔阻出多少寻常百姓悲欢离合的故事呢!

  《镜中爹》读后感(四):隔岸观火

  今天刚好经过十六码头和和平饭店,就突然想起了这本书,当年作者也是和父亲在此一别,六十年后骨灰都没有见到。

  国难和家恨不是一般人能遇到,特别是我们这一代来说,别说国,家的概念都在我们内心渐行渐远。

  如果作为作者,我会对父亲有一种憎恨,当年为什么少了一张票,为什么事后没有及时赶上末班船,活活丢失了自己的天伦之乐和父亲丈夫义务。可作为局外人,却只能是一种深深的心痛,为他的妻离子散,为他的辛苦后半生,为他晚年的穷困潦倒,为他死后的海葬。为他没有多活几年见到自己的儿子而遗憾。

  台湾也有白色恐怖时期,也有多少人在矿难中没有出来,在战场有去无回,甚至这种深陷大陆失去联系的特殊国难,但总体来讲,看台湾、国外人的书和剧,说来说去看的还是一种温暖,一种人性,一种积极向上。

  《镜中爹》读后感(五):捐躯

  一本书,一种人生,一个残缺的家庭。读完《镜中爹》后,有沉重的窒息感,是历史年轮的脚步所迫,还是政治斗争的必需?那些因为战争而失去亲人、因为国家内部分裂而骨肉分离的家庭,痛和遗憾从此如影随形。这样的情景怎能让人不伤感呢?他们只不过是为政治捐躯了亲情的人流中的千万分之一而已,政治从来都是这么残酷。

  有著名作家给这本书写评,说一个怀抱历史悲怨的人,不可能完成这本书;一个不能温柔透视历史的人,也不可能完成这本书;一个没有赤子情怀的人,更不可能完成这本书。作者是大智慧的人,历史前进中的每一分子,渺小的微不足道,我相信作者懂这个道理,不是不悲怨,只是恰好生于乱世,无从躲避这场斗争。我想这大概也是那个年代千万家庭的缩影,父亲的牺牲成全妻儿的太平和幸福,母亲的隐忍和思念,是千万个父母的缩影吧?还有很多比这个家庭更悲痛的故事吧?想来让人悱恻难安。

  生于和平年代,大概真的无法深刻体会那个战乱时代带给大众的苦楚,洒几滴同情泪?写几句悲怀的日志?表现形式都太过稚嫩了,历史、政治都有太多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简单说说,简单写写,都是一己之见,不见得客观,一诉己怀而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镜中爹》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