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情书》是一本由罗尘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本书从序言就挺吸引我,让我有种一定要把它读完的想法,挺喜欢作者的叙述方法,看起来不累,故事也挺好的。有一句话一直在整本书中重复,我在想它有几层含义,值得深思。
●我承认我是被这个小布尔乔亚风格的名字吸引了。可男主企图通过寻找到所有的ex来找到失去已久的能力-----爱。这在我看来是愚蠢而不可取的。结尾还不错,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或许是一种方法。
●12年读时,只感觉作者既矫情又不真实。14年读时,开始相信故事基本都是真的。16年再读,除去所有感受,只想和作者一起喝个大醉。往事已如风,但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
《最后的情书》读后感(一):每一段爱情都应该有情书
《最后的情书》不是一个怠慢情节的故事。书里讲述了一个都市流浪者深情而绝望的爱情,这种直指人心的爱情融合了作者罗尘的丰盛情感,安抚着我们没有安全感的青春,堪称中国版的《分手信》。
每一位即将进入爱情的或已在爱情中的人都应该读;
每一位写过情书或者收到过情书的人都应该读;
每一位体验过青春的迷茫与美好、爱情的幸福与忧伤的人,都应该读。
刚开始不是特别喜欢作者的笔调,可是后来跟着他的感觉走,每一个章节都会令你特别的难过。我一度不敢再拿起这本书,因为有关这本书而产生的细密的痛会令我整夜地失眠,甚至对于爱情,产生了超越于自己年龄的深深的怀疑。可是终于还是忍不住会再次拿起,接着品读。这种心理上的反应,类似于一种自虐行为,痛并挨着,爱并痛着。
《最后的情书》读后感(三):一些摘录。
1.问题是剪不掉的 它就像一簇毛发,你穿的再多,也只不过是掩盖了它们。
2.所有分离并永远消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彼此心安,或是怀念。
爱一个人是不需要努力的,你看见了她你就爱上了她,这是上天的安排,3.当人们为了苦苦爱上一个人而折腾不休时,他们的爱早已经偏离了本质,但持续的,不断地去爱一个人,就需要努力了。
4.我仿佛站在这个世界的外沿目睹着一场永不停息的大雨试图将这个肮脏的世界洗白。
5.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倒霉蛋一样坐在这里,上帝一按按钮,满满一火车皮的垃圾就覆盖在了我的头上。
6.谁也看不出谁带着内伤,谁又真正的健康。
7.当腹部被完美的填充时,除了那些顽固的精神萎靡患者,一般人都会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8.不至于让你因为孤独而 变得弱智。
9.仿佛人间真谛都一包包地装在裤子口袋里,随时拿出来都能啪啪作响 。
10.我知道我是渺小的,如果来一阵大风,我将轻飘飘地告别这个世界。我无法回旋,我无法停留,可是我知道我做过什么,我爱过什么,我并不仇恨这一切。
《最后的情书》读后感(四):男人30岁前的最后一次无病呻吟
在《读库》上看过罗尘写的《三线人》,他的文章让我对那段时期特殊而庞大的群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这篇文章,我记住了作者,所以才阅读了他的这本书。
因为满怀期待,所以才会落差明显。这本书洋洋洒洒几百页是要倾诉男人30岁即将到来的恐慌和迷茫?是在爱中兜兜转转后的无病呻吟?作者塑造的小说主人公何为害怕结婚,他认为他失去了爱的能力,狗屁!真正的失去了爱的能力,是不会去开启任何一段恋爱的。该书的第二部分何为重点回顾了他的历任女友,没有说分手的原因,只是在细数他们重逢后,每任女友还是跟他和平共处,甚至可以共枕而眠,从温旧梦,他找到答案了吗?他找回爱的能力了吗?他只是在炫耀吧。
和每任女友都相处的这么好,扯淡所谓的没有爱的能力,如果你没有爱的能力,难不成完全是依靠强劲的性能力维持和她们的交往?不想结婚可以理解,但把原因归咎于没有爱的能力,并因此去开启了一段寻找爱能之旅就未免可笑。
罗尘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好迈入30岁。他写这本小说,很可能是想借何为的身份来记录或者是回顾他的一些感情的经历,纪念是为了忘却,把过去的情感尘封起来,以便轻松迈入新的生活。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只不过是一个即将迈入30岁男人的年龄恐慌,无病呻吟于情感和生活的迷茫。
《最后的情书》读后感(五):最后的情书
没有人预知我们的结局,亲爱的,没有人预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拥抱,我们吻别,我们像所有人潮中的少男少女一样邂逅,又别离,带着伪装的面具自我过活,以为浮生若梦。可我不希望这样,我想挽留住它,我想让它永存,这是我的使命。无论岁月斑驳了多少容颜,无论年轮增添了多少皱纹。
你爱过我,生命,就在那个午夜,你休想否让。
顺着作者的逻辑,写下了罗尘版本的开篇,无须踌躇,也无须黯淡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人光辉,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我敢断言作者一定是个不太自信的人,拖沓繁冗的序幕时刻在动摇读者的耐心,害怕身背骂名遗臭万年?不过,我偏偏喜欢他这样的独树一帜,深呼吸,然后道上一句:我真得准备好了。
我没能和苏婷修成正果是否过分遗憾,我的步伐没能赶上半天前迈出家门的那双脚,是命中注定吧。她和我永远隔着半天的时差,东西半球的距离。我们都是缺乏爱的能力的一类人,在爱中浮沉,在爱中迷茫,在奢靡中纸醉金迷,在责任下胆怯懦弱。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份责任,不想承担责任的人不配去爱。当爱情降低浓度,我们是否还愿意给爱人一个名份,不言山盟海誓,不语地老天荒,只用双手为她撑起一个家的形状。
作者的寥寥几笔轻而易举蛊惑了我。“我和厉小曼分手后,我曾一夜夜地坐在池塘边抽烟,每根烟上我都用笔小心翼翼地写上厉小曼的名字,我想这样一来,我就能将她吸进肺里,留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永远不会离开。”堪称失恋后最强大的自我毁灭式疗法,如果不是爱到深处,何必作茧自缚呢。“在奔赴未来之前,请允许我先将自己埋葬。”有时候我也想像作者这般没心没肺地喊上一句,这简直就是为爱好逃避的我量身定做的箴言。与它有异曲同工的另一句是“世界在这一边,我真想睡到另一边去。”逃避是我的本能,在直面冲突之前我不想活得太尴尬。最喜欢的莫过于作者的发呆论——找一个舒服点的姿势,点上一根烟,安安静静地凝视着某处,脑子里什么都不要想,放松,彻底地放松下来,和时间说再见,和眼前说Bye-Bye,没有什么是需要你去做的,也没有什么是值得你去花时间思考的,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凝视,凝视眼前的空气,不要太使劲,也不要太专注,你需要找到一种似望非望的感觉,你并不是在凝望它,也不是特意想看清楚什么,空气不存在了,眼睛也不存在了,最后,你也不存在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发呆的最高境界。多好啊,我们随时可以用它来抵抗无聊,破解生命,消融永恒。
而现在我能静下心来默默地咬文嚼字,这是我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的一种安身立命的方式,也是我对生命最后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