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9-08 19: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读后感100字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是一本由萧耳 等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427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9-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精选点评

  ●一个打了鸡血时代……

  ●很浅

  ●曾经,我是多么迷恋那个年代!

  ●图片很多,蜻蜓点水

  ●向这个豪迈的时代致敬

  ●其实还行,连贯性不错

  ●发条橙。。

  ●六十年代西方艺术哲学政治文化的整理和总结信息量大,普及读物

  ●入门级~~

  ●可以再去看看《伤花怒放》。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读后感(一):60年代的游览

  仿佛到60年代的繁华迷茫,一直认为这是一段非凡的历史,离我们如此近,却又如此远,对实在着迷。

  刚好,这本书解答了一些疑惑,好希望它能是彩色的,视觉文字冲击感觉才是60年代的的标志

  内容科普性质的读物,想看那种品论很多,值得思考启发的文字的就不行了。毕竟,作为历史,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也许每个读者的不同评价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解

  喜欢最后的采访报道,可以对60年代思考很多。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读后感(二):杂志介绍文章

  之前对这本书期望很高,但拿到手一看还是不可避免失望了。作者毕竟是媒体从业人员,导致这本书最终写出来也是这类的杂志文体,最终呈现的只是对60年代介绍的浮光掠影甚为可惜。文中的时尚符号大部分指的是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60年代的代表性人物,如迪伦和沃霍尔缺乏对符号背后深入洞见反思书里面真正值得看的倒是最后附录里对中国社科研究院程巍的采访,那才是真正学术性的、有参考价值东西。如程巍所说,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运动,是继承大革命工业革命没有完成的“文化革命”,没有“文化革命”资产阶级会有一种处境,在文化上自我感觉很低,低于贵族。而那个年代无论是文学电影、时尚、哲学、音乐、政治各方面爆发,都跟这种之前压抑了许久的“亚文化”上位息息相关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读后感(三):最好的时代

  写得不太好 不明作者是要干嘛 单从每个小篇来看都是非常好的杂志文章 但从整本书来看 很杂乱 不知道作者行文结构 没有一个统一主题 可能是因为作者是记者出身 每篇介绍都客观地无比枯燥 但如果作者本来的目的就是给读者60年代文化生活一瞥的话 目的还是达到了

  精华部分在于后记采访程巍的部分 一对比提问的作者与作答的程巍 两个人理解深度完全区分出来了 程巍的几句话真是说到里去了 “回忆有点以乌托邦的形式出现,回忆把某些东西净化了,于是生活在现代的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对60年代的想法充满了浪漫化的色彩”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倾向;向往生活在一个世,而不是平庸的时代”

  程巍在后记里简短回答所表达的跟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里要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我们都在向往某个过去的时代 认为那是最好的时代 而事实上 我们生活的当下才是最好的时代

  如果作者能重编的话 希望能按照三大运动:反战 反文化 民权 三个部分来分类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读后感(四):60年代繁华之幻象

  在看这本书之前,20世纪60年代对我而言还是混乱又熙熙攘攘的存在,在我花了两天时间把这本大纲一般的书读完之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的面容才逐渐清晰生动了起来。点到而止的表述也恰到好处,每位名人每部作品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构成这一辉煌年代的一部分,没有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之分,要做到面面俱到就会显得繁杂不堪,作者也尽量保持了客观理性的视角来加以呈现。

  其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序言里,作者引用了一位学者的话说“回忆把某些东西净化了,于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60年代的想法充满了幻想”,这句话可谓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60年代的反抗,看起来具有突破性的抗争何尝不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冲动行为,而反抗的过程,性与暴力,有多少人是在真正反抗,又有多少人只是趁机暴露了自己人性之恶?有哪些个性行为是真的打破牢笼,又有多少所谓“艺术”不过是无理取闹,哗众取宠?60年代毕竟才离我们只有50年,时间还不足以去鉴别60年代有多少精华与糟粕,但确定的一点是,60年代并非像吹捧的那般不可比拟,而是像其他所有时代一样泥沙俱下,瑕瑜互见。

  反观现世,追求爆款,追随“网红xx”,跻身“小粉红”,微博上无论大事小事就听风便是雨,立刻开始战队表态,盲目的行为不仅在不需要言论负责的网络,更是充斥着生活的角角落落,社会开始趋同,我们在这个应该来说更加多元的时代反而愈发保守,是我们忘记了自己有可以特立独行的权利,忘记了自由的美好?还是我们在座的不过是目光短浅,用随波逐流来增加自我认同感的“大多数”,敢于用特立独行来生活的,无论60年代还是现代,向来都是少数,60年代全民的叛逆就是全民追求“精神理念爆款”,追捧的先锋名人就是“精神理念网红”?亦或是社会的包容度从来就极低,60年代乃至更多的追求自由的运动其实从未起到作用,只是带来了自由的假象?思考这些问题真的身心俱疲,感觉自己就如寄于文明长河之中的蜉蝣,为始终没法开启上帝视角而郁郁寡欢。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读后感(五):60年代的繁华才是早熟又虚荣的我曾经最向往的奢烂

  多年后重读,编排确实堪称非常一般,虽然我也就是个小读者,但这本书,也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符号”。

  在OTR工作时还是2014年,SX老师也才来一个月,作为祖籍挨着的老乡,不管是吃饭还是上参加座谈节目时甚至告诉我们终于把天使轮融资谈妥也永远低头玩手机老大K就让他带我我熟悉周边。

  当时我是办公室的第7个员工…不过s老师确实靠着自己努力很快成了编辑部负责人,我挺佩服他。

  哪怕吵过架,但人依旧照顾我,哪怕以前的执行主编L**公开说过他写东西格局小,而且没有思想,其实我偷偷知道L真名,还挺好听呢。

  某天中午吃饭,依旧是老板回家吃,合租的俩个人有人做好饭,万人迷老公的原型买手大哥和唯一的美术设计王老师自己去浪,剩下我和s搭伙,幸好我两都是苏北人,虽然差了10岁,但吃饭不会有分歧。

  吃饭时候我跟他说来OTR10多天,才发现如果把亚文化领域当做工作对待时,以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在电影和美剧中的零星发现压根凑不出什么好题材来。

  向来沉浸在迷之世界(他吃饭时也这样我当时也习惯了)的s老师抬起头,笑了笑,给我夹了一筷子鱼香茄子,说“没事,我回去给你介绍几本书,并不是太入门的级别,可你看得懂放心,ky也给我不少书单,回头有好的我再继续告诉你。”一碗米饭下去,难得的他又来了一万,扒拉了点给我,又吃了几口,抬头抹了抹小胡子上的饭粒,冲我说:“你现在还负责采购是不,一会拿公司账号买点书给编辑部,我下午报备。”

  回到了办公室,我念叨了一句,每次到办公室,我心里都有种怕被人误会的感觉,你说他就不能给自家门口上面那“中医按摩理疗”的牌子给撤了?拿着书从库房走出来的s老师说:“对我来说,更有了一种我们大隐于市的伪装感。”

  对于这样的文艺脑袋,我明知咱们就在通州的马路边上,平时除了要上高速的车只有流浪狗来跟我要包子吃,也不知道算不算隐。

  他拿出来的,就是这本《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果然是我肯定看得懂的。

  从小早熟,刚刚19岁还带点虚荣心的我,对60年代的繁华和奢烂感很向往。

  有些人觉得带着年代感的东西都很“老套”,甚至“俗气”,其实历史都只是滚轮。

  荒木经惟对裸体和生殖器的拍摄堪称沉迷,我的朋友圈里,棺木喜欢拍摄各种年龄段女人的身体,美好,却不带情色,曾经(或者在职)某个周刊工作的摄影师兔子头陈先生,看着为人一本正经,拍摄的作品却又都是捆绑系,22岁那一年,我曾经一度因为不好意思所以不敢打开朋友圈。

  可谁又说,60年代的文化,不会是经典?

  这些符号,就是时间的一个个小节点,而去了解这些,也是了解了人和时光的一小部分。

  就像我们现在两张纸巾才能擦一次鼻涕,到了废土末日?有黄金也买不到!

  60年代的繁华才是早熟又虚荣的我曾经最向往的奢烂,在一本书里,能看到把60年代风用文字和图片拼接起来,对于我来说,已经不用期盼可,如今有很多复古系列,大家对类文化也更加重视。

  而这这本书,能让大家系统性的学到欧美60年代时,那份年轻人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中所以在时尚方面的种种变化才是最主要的。

  本文由:卞格格 原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