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上册)》是一本由[美] 克雷顿·罗伯茨 / [美] 戴维·罗伯茨 / [美] 道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5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了一个多月。。。
●叙述宗教影响国家政权,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政治方面有一定见解。庄园经济,圈地运动,都有宗教与王权贵族的参与。
●科普向
●中国历史课本将周到清一概归为“封建社会”,显然是食苏不化。英国封建社会的“封臣的封臣不是封臣”的惯例,和中国郡县制将皇权一杆子插到底的状态是安全不同的。然而,封建之下有制约,历史走向也就完全不同了。
●无与伦比!!!有数据有背景有解读,是非常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英国史(上册)》读后感(一):读史
不适合没有欧洲历史基础的读者,需要有很多的背景知识,比如基督教历史,罗马史,适合历史爱好者,读西方史的顺序应该是世界通史,然后区域通史(比如罗马史、波斯史、阿拉伯史等),然后宗教史,然后才是国别史,这样会有由浅入深,由粗至细,渐入佳境的感觉,而且比较不会产生很多困惑,因为西方世界和我们在文化宗教方面有很多不同。
这几年也读了一些历史书,这一本是最喜欢的,基本上是一本想象中的历史书。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社会,每个方面都编织得很严谨。作者不急于得到结论,建立因果关系的时候很小心,容纳了大量的复杂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下笔很省,但是其背后隐含的价值观非常深思熟虑细腻稳健,令我这种在革命文化的相当响亮的余音中长大的人即使自我纠正到了四十多岁也仍然感到无声的震动。而且他们也隔三岔五讲一讲那个时代的生活形态,非常符合我个人化的文学化的期待。很喜欢作者。
另外,从头到尾都在感慨他们的运气怎么那么好,几乎根本没有走过弯路回头路,日积跬步地越来越文明,经常打仗也都是带来了好的后果,例如加强了议会的权力,提高了政府的效率。真是嫉妒啊。尤其是前些天看阿拉伯历史,一直在说那块土地的贫瘠,对于那个地区的历史来说,那贫瘠也真的是最有解释力的。英国人,一个岛上谷物牛羊铁和煤全都有了不说,单说打仗,也几乎全是在欧陆打,多幸运啊,不大不小一个岛。假如他们旁边始终有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骁勇的游牧民族!怎么可能只在很零星的时段有那么一点点的常备军呢,有了强大的常备军,专制就不远了吧。幸运啊。这书写的好,可能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史料实在是充足,一直和平,啥都没焚过坑过,然后还没完没了的议案法案判例啥的都现成的。
《英国史(上册)》读后感(三):框架
《英国史》
青铜:铜锡合金 巨石阵。
凯尔特人:村庄部落
罗马人:传播政治,艺术。较温和,但不彻底。城镇文化只影响了少数大乡绅。主要目的为掠夺贵金属资源。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安托尼长城。
盎格鲁–撒克逊:海盗~雇佣兵~殖民者。England有盎格鲁人疆土的意思。皈依基督教,奥古斯丁。英格兰君主制创立,Alfred大帝。郡和区的出现,部族君主制转向地域君主制。领主关系,君主,郡主,大乡绅。血仇报复转为司法赔偿制度,广造修道院Abbey,敞田制度私有与合作耕作结合。
维京人带来了英语的ill,thrive,bread,egg
诺曼人:William the Conqueror/Bastard 封建主义,出现骑兵,骑士制度,国王专权,诺曼人垄断权力,凯尔特人沦为农奴。王权教权斗争。
安茹王朝:三圃法取代轮耕法,羊毛大量出口,12世纪文艺复兴发现自然科学,拉丁著作,罗马法。制定普通法。亨利二世暗杀教会主教。查理一世狮心王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约翰王被迫签《大宪章》。
13世纪
贵族与骑士处于上层。庄园与村庄,城市与行会并存。宗教热情泛滥,哥特式建筑兴起。大学孕育于修士。亨利三世迫于男爵为首的贵族签署《牛津条例》,但无实际效力。爱德华一世穷兵黩武,征讨威尔士✔,加斯科涅✔,苏格兰✘。常年重税使教会和商人联合,促成议会的成立。
战争与危机1307~1399
爱德华二世因专权被贵族谋杀。爱德华三世为父报仇,出征法国,百年战争。为筹军费,爱德华三世重开议会,下院地位提高。黑死病从中亚传入,劳动力锐减,庄园制崩溃,农民起义。出现罗拉德派和政治上约翰反教权主义。英国民族意识出现,文学上乔叟,法律,宗教建筑都变为英国式。查理二世被谋杀,专制主义失败。
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1399~1485
亨利四世继承身份不硬。亨利五世终身致力征服法国,英年早逝,未果。亨利六世年幼,君主政体衰落。玫瑰战争,duke of york,earl of somerset莎士比亚的错误。爱德华四世恢复王权。经济萧条与经济变化并行,旧贵族地主衰败。中世纪后期文化贫瘠,但公学广立。新兴商人出资修建教堂。查理三世残忍杀害爱德华四世继承人,约克家族尽失人心。
亨利七世1485~1509都铎王朝
夺占土地与圈地运动。工业:城市与农村,纺织业,金属业,逐渐形成行业垄断。自由使贫富差距出现。商业贸易:国内贸易为主,国际贸易出台航海条例。权利的巩固,武装镇压反对派。王权的复苏,维护和平。意大利和文艺复兴新学术。并不能看做中世纪与现代的分界线。
战争与宗教改革1509~1547
亨利八世主战,力图成为大陆巨头。与凯瑟琳离婚,与安妮再婚,生下伊丽莎白,与为此怂恿议会与罗马教皇决裂。亨利八世推行新教,解散修道院,任用克伦威尔进行政府革命,建立枢密院。耗费巨资远征法国,苏格兰未果。新教主义势力增长。
新教与天主教1547~1558
omerset推行宗教改革。凯特起义,农民要求自由,somerset及共和党倒台,诺森伯兰公爵把持政权。1551年经济危机,货币贬值,布料出口下降,采取垄断措施,开辟新航路市场的应对措施。英国开始黑奴贸易。爱德华死于肺结核,玛丽女王继位,恢复罗马天主教,进行宗教迫害。嫁给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发动对法战争,加莱沦陷。
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
伊丽莎白立新教为国教,暴力平息天主教,清教。软禁苏格兰玛丽女王。经济恢复,航海发现美洲新大陆virginia。与西班牙无敌舰队海战。伊丽莎白确定君权神授。乡绅阶层发展。慈善帮助乞丐与流浪者。伦敦的支配地位。文坛marlow,莎士比亚戏剧,spensor诗歌,胡克散文。tudor都铎王朝结束。
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英国1603~1640
詹姆士一世继承王位。铺张浪费,议会颁布《垄断权法案》剥夺国王特权。放任宫廷宠臣特别是他的基友干政。实行亲西班牙的政策。查理一世热爱文艺复兴艺术,关闭议会,专制。经济萧条。英国向外扩张。
英国革命1640~1660
查理财政危机,进军苏格兰,引发英国革命。宗教(清教)改革失败。查理带领骑士党与新军圆颅党战斗,独立派取得最终胜利,公开处决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最终实施军事专制。进行海外扩张,征服爱尔兰,苏格兰,征战西班牙,赢得敦刻尔克。克伦威尔死后,查理二世复辟。英国革命培育了个人自由和代议政府的观念。
复辟与革命1660~1689
牛顿等科学革命。复辟时期商业发达,宫廷追求享乐,社会乡村生活很少受影响。复辟解决办法最显著特点是将经济政治与社会权力交给英国乡绅。查理为天主教攻打荷兰失败,复辟解决办法失败。议会出现辉格党反皇和托利党保皇。詹姆士二世背离国教,传播天主教。光荣革命请回荷兰的玛丽和威廉,颁布权利法案。
战争与社会
安妮女王上台。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联合欧洲多国反法国胜利,对英国来讲也是王位继承战争。战争军费促使英格兰银行成立,政府出售公债。马尔伯勒即churchill为英国军事统帅,胜利后党争激烈,英国商业发展迅猛,社会贫富差距大,咖啡流行,散文时代,婚姻求偶逐渐自由,家庭成员逐渐平等,颁布苏格兰和平法。乌特勒支条约,英国背离盟国,订立和平条约,结束战争。乔治一世上台。
《英国史(上册)》读后感(四):以其幅员、位置、人口而论,算是创造了奇迹。
阅读此书期间同时还观看了BBC十五集纪录片《英国史》。
引用中译本序的一段话最好地描述了此书:“迄今为止,中国仍未翻译出一部特别适合中国读者、尤其是想初步了解一下英国历史的中国读者阅读的英国通史著作。现有的翻译作品中,有些太陈旧,有些过偏颇而太富有倾向性,有些只是断代史,有些是历史的一个纵切面,有些很有权威性但尤其不适合中国读者,有些则史学的方法与观念过时、赶不上当代学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克莱顿·罗伯茨、戴维·罗伯茨和道格拉斯·R·比松合写的《英国史》中译本问世,它正是这样一部合适的英国通史作品。”顺便提一句,读完这部经典译作后,再回顾去年春节看的《英格兰简史》,后悔不已,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由于进入了英语国家的国别史,故较为重要的节点在书评中同时会加注英语原文。
经典的国别史著作总是以地理概况和人类迁徙路线开篇的。比起《俄国史》和《法国史》里关于地理冗长单调的描述,《英国史》关于地理的论述简洁、清晰且富有启示意义。北部的苏格兰高地和西部的威尔士偏远山区,与以东南平原为主的英格兰地区的划分就是地理带来的直接影响。将英国作为一个整体与欧洲大陆的位置结合起来看,则显得更加微妙。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约公元前6000年,在那一年,北海的海水淹没了连接不列颠与欧洲大陆间的陆地,使得不列颠与欧洲相隔21英里的距离。这种不近不远的距离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使得英国成功避免了岛国通常所具备的封闭与停滞,可以顺利接触到环地中海文明的成果并且使得常规性贸易很早即成为可能;二是这个距离在对外防御方面足以成为天然屏障,英国只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抵御外来入侵即可,而无需像德国法国这种大陆国家那样建立强大的陆军常备军,由此产生了更为深远的意义,正是由于国内军事武装相较欧洲大陆国家的淡化,为英国在率先发起现代政治制度及工业革命方面铺平了道路;三是在关键时刻尤其是政治动荡与战争时期,可以有效地与欧洲大陆划清界限,这就是为什么在拿破仑和希特勒两波浪潮之下欧洲都视英国为最后的堡垒。按照中国人的话来说,这21英里真是进可攻、退可守。
通过遗迹考古能依稀看出旧石器时代的样貌,其中赫赫有名的巨石阵(Stonehenge)可谓是集宗教、政治、天文、历法、科学意义于一身的大成者。直到罗马入侵之前,由于没有塔西佗(Tacitus)这样的历史学家,所以不列颠的历史线条比较粗糙,但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则是凯尔特人(其实是操凯尔特语的种族总称)的到来,他们使得不列颠具备了现代文明的特点-铁器、货币、王国、祭祀和艺术。凯尔特人的德鲁伊教(Druid)算是英国皈依基督教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公元前55年,在伟大的尤利乌斯凯撒带领下,罗马帝国开启了罗马不列颠时代。对于当时的罗马世界来说,不列颠真可谓世界的尽头,然而对黄金、矿藏的追求加上帝国的对外扩张惯性,最终将不列颠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当然,仅限于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以南。帝国带来了罗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纵贯英格兰的道路、几何对称的艺术审美、拉丁语、
整个中世纪都未被超越的乡村别墅设施。不过罗马式的生活仅限于上层社会和城镇居民,广大的农民生活几乎没有改变。而这一切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都成了过往云烟。
刚从罗马帝国控制下挣脱出来的不列颠,旋即迎来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统治。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原居住在北海沿岸的日耳曼人,他们更注重其共同的日耳曼来源,而非部族的区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统一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将较小的王国并入三个大国-诺森伯利亚、麦西亚和威塞克斯;第二步则是威塞克斯战胜其他两国。而第二步骤中的威塞克斯统一趋势主要来自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而最终形式上的统一则在他的孙子阿特尔斯坦。这期间与维京人入侵者的关系十分微妙,当然以抗击为主,但也有划线分而治之,比如著名的丹法区。
1066年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黑斯廷斯战役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也不过分,当然这离不开幸运女神的眷顾。与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敌对的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联合了挪威国王的托斯提格,由于北风的缘故,威廉舰队停留在了诺曼底,倒是托斯提格与维京人先与爱德华展开了对决。赢了的爱德华绝对属于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节奏,恰逢此时南风送来了征服者威廉,后来的事情就是如此了。1066的英国历史的突然转折,标志着在商业、宗教和文化上英国与欧洲大陆而非斯堪的纳维亚联系了起来。辛辛苦苦的权力还不是为了利益,随着而来的末日审判书(Doomsday Book)则显得顺理成章,BBC纪录片给了个很好的提示,末日审判书可以在短短六个月内收集齐整个王国各家各户的财产信息,实则还是依靠了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行政网络,并证明它的高效。除了奠基者威廉一世带来的风云际会,诺曼王朝的后续相较之下略微乏善可陈,最终败落于威廉一世的外孙斯蒂芬,一位缺乏能力和政治手腕的弱势国王手里。由此标志着诺曼王朝三代易主,八十八年的长度也蛮好记的。
大名鼎鼎的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又名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粉末登场,第一代国王亨利二世正是征服者威廉的曾外孙,其实从1066年往后,英国所谓的王朝更替,无非不是父系直线往下而已,但基本都带有某种程度的血缘关系,这就完全不同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王朝更替,咱可是实打实的彻底换班子。不过话不能说死,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不就是表兄弟关系嘛。由于后续的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都是从1399年的理查二世逝世后分出的支系,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安茹王朝包含这两支支系的时间段,这样一来可就是浩浩荡荡的332年(1154-1485)!全盛时期的安茹帝国版图一度拥有从苏格兰边境至地中海的辽阔疆土,简言之就是一个英格兰+半个法兰西,除了亨利二世那会和斯蒂芬的内战外,基本都是靠婚姻继承等非军事手段实现的。
终于可以和文艺作品联系起来,马上就形象得多了。创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乔叟就生活在安茹王朝,好莱坞电影《勇敢的心》更是我最钟爱的电影之一,里面的爱德华一世和爱德华二世那生动的形象原来和史实符合程度还挺高,不过电影里苏菲玛索怀上的孩子即后来的爱德华三世在历史上更加重要。王朝建立者亨利二世最大的标签应该就是开创了普通法,其次的标签应该就是家庭不幸,情妇太多导致妻子嫉妒、两个儿子早逝、生下两个儿子造自己的反,悲叹一下。狮心王理查一世,可谓是最不“英国”的英格兰国王,我怎么看怎么觉得他就是拿英格兰当作来钱的商铺,好像没有丝毫对治下王土的感情。此外就是狮心王理查的盛名来自于何处?就是各种闹腾+十字军东征的奇遇+对国内的横征暴敛?费解…不过最热闹的仍旧当属爱德华三世,在其治下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War)以及由于百年战争极大促进了英格兰的民族情感以及英语的使用,这得感谢对法国的憎恨连带对法语的憎恨。同等重要的是,因为战争靡费巨资,缺钱的爱德华三世为了更多的税收必然诉诸议会的协助,无形中提升了议会的重要性特别是下院的定期召开。最后,同时期爆发的黑死病可谓雪上加霜。爱德华三世恐怕做梦都没想到,以他为起点派生出了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两个分支。这两大家族不到百年的玫瑰纠缠,我就简略带过了。
都铎王朝,对今天的英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该王朝的核心集万千于亨利八世,他和他的小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合计统治英国84年,都铎王朝就是以他为核心的上下三代人构成。换妻、弑妻、换妻、弑妻相关的风流和绝情使得他成为轶闻趣事的最佳男主角,无怪乎美剧《都铎王朝》以亨利八世为男主角可以拍四季。亨利八世那震惊世界的离婚案,引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天主教廷,创立了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使得英国国王成为世俗和宗教的共同主宰。很多文献说英国的宗教派系斗争源自斯图亚特王朝,但我始终认为这得追根溯源到亨利八世,他本人奠定了新教VS天主教的在英国的冲突,从宗教信仰到政治风向,更为关键的是,他的两任各自信仰天主教和新教的妻子诞下了分别追随其母亲信仰的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这两位又先后作为英国女王进行统治,这样一个往复使得宗教冲突成为接下来几百年英国社会无法回避的主要矛盾之一。伊丽莎白时代是都铎王朝中最令人追忆的黄金时代之一,其统治的近半个世纪见证了英国国力的迅速上升,莎士比亚就是这个繁荣时期的例证之一。似乎除了血腥玛丽以外,英国的女王普遍长寿,统治时间跨度长,且都为人们所追思称颂,之后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伊丽莎白二世无不如此。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被视为童贞女王,其对殖民拓展事业做出了良好的开局,为后来的大英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她名字命名的北美第一块殖民地佛吉尼亚可谓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
由于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的遗憾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都铎王朝随着她本人的去世而终结。讽刺的是,被她批准处决的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士一世(在苏格兰被称为詹姆士六世)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启了斯图亚特王朝。单从名字上就能分辨出斯图亚特,也就是James和Charles这两个名字只出现在这个王朝。考虑到詹姆士一世是亨利七世女儿的后裔,说白了斯图亚特王朝算是继承了都铎王朝的女方血缘。整个斯图亚特王朝以护国公克伦威尔(Lord Protector Oliver Cromwell)为分水岭。前半段基本是耳熟能详的模板,国王宠信奸佞、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恣意妄为特别是无视议会,再加上整个斯图亚特王室的天主教色彩太过浓重,终于导致仅到了第二个国王查理一世,就上了断头台,这比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的1793年可整整早了144年。乡绅大族出身的克伦威尔虽然推翻了国王,却逃不出权力的魔咒而成为独裁者。既然克伦威尔被否定了,那么显然不能由他的儿子继承护国公,这就需要一个国王,于是享乐的查理二世在这个被需要的时候回国加冕。从一开始的与议会妥协逐步到了在位后期的恢复王权,这个据称有至少十四个私生子的国王还算是历史的幸运儿。而他的亲弟弟詹姆士二世则未延续这种幸运,最终因为坚持天主教而被迫放弃王位逃亡法国,成为英国最后一任天主教国王。詹姆士二世由于信奉天主教而被质疑是否有王位继承权,围绕这一问题的分歧诞生了两大党派托利党和辉格党,这件事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国王信仰和国王继承权的问题了。之后的事情更是耳熟能详,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即后来的威廉三世继承了英国王位,接受了大名鼎鼎的《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和《王位继承法》,完成了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史学主流意见一致认为这奠定了议会权力高于国王,君主立宪的开启以及为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议会和奥兰治亲王威廉是彼此利用的双赢。斯图亚特王朝的末尾,安妮女王期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出于苏格兰强烈的要求甚至是威胁(为了纳入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商业贸易体系),最终英国议会批准了苏格兰合并入英国的条约。
汉诺威王朝通过女方血缘继承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衣钵,乔治一世是詹姆士一世的外曾孙。从此标志着英国与德国不仅同样信奉着新教,而且在王室层面有着更为紧密的姻亲。简言之,汉诺威王朝=一个维多利亚女王+一堆乔治国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天下承平,并夹杂着詹姆士二世党人的小插曲。这两代国王的议会是辉格党人的天下,并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虽非名义上但属实质上的首相沃波尔(Walpole)。由于其父系来自汉诺威选帝侯,因此汉诺威王朝更多地牵涉进了欧洲大陆的事务,这方面我先走马观花了,要理顺光靠阅读英法历史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补足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历史。议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政治作用,但由于有选举资格的人数占国民比例很低,且多为富裕阶级,故由此选举出来的下议院可以看作是有产者的代表,占人数最多的中下阶层仍旧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往后才逐步扩大选民的范围。这个时期的文学小说也拉开了近代英国文学的第一批伟大序幕,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乔治三世,整整在位六十年,在我看来英国的国王史到他这里算实质性结束了。为什么这么说,在乔治三世以前包括乔治三世在内,读英国史仍旧可以以国王为主线,而一过乔治三世则基本看不到国王发挥什么重要作用了,一切都以首相领导下的内阁和议会作为驱动力,国王纯粹成了纪年符号并作为历史传承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如同二战后的日本天皇那样。乔治三世时代见证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这实在是改变英国、欧洲以及全世界的科学经济奇迹,权威分析说主要源于英国的资源和人力缺乏、国内外市场的兴盛以及英国市场的管制很少。政治思想方面直接目睹了对岸法国的大革命以及独立美国的诞生。乔治四世时代的英国成功挫败了拿破仑之后,时间轴很快进入了英国至今为止最鼎盛、最璀璨、最让英国人怀念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生活福利提升同时发生,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统治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这就是一个弹丸岛国所创造的奇迹。维多利亚全盛时候的英国人,应该觉得唯有英国才能带给欧洲以外的世界文明与希望吧,那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的自信,从水晶宫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就可见一斑。盛世背后永远有着数不清的阴暗面,维多利亚时代也不例外,自工业革命和海外殖民贸易的序幕以来,英国整体的财富蛋糕是收也收不住的爆发式增长,与此对应的分配方式却依然是非常地不均衡,由此呈现了冰火两重天:中产阶级及以上的阶层获得了国家发展的大部分福祉,他们眼中的英国是带来美好生活和更美好未来的蒸蒸日上的祖国;而下层阶级眼中的英国则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贵的残酷画面,自己生活环境脏乱差、工作强度高且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以至于工业文明带给这些人的只有污染、工伤以及来自资本家持续的剥削,他们中的许多人,精神状态甚至不如农业时代的祖先们。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恰好印证了同一个国家在不同阶级眼中的讽刺性差异。当然,维多利亚中后期著名的欢喜冤家双子星首相不可不提,那就是迪斯雷利和格拉斯顿。
日不落帝国终于还是要迎来日落的。倒不是说英国自身裹足不前,而是以美、德、法、日等国家迅速发展,快过英国的节奏,这就使得英国的一家独大局面被打破了,而且土地、资源、人口等许多方面,英国的家底是不如这些后起之秀的。话说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往后,英国的工人阶级人数急速扩大,在工会这棵大树下凝聚起来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壮大。虽然马克思理论下的那种无产阶级发展方向没有在英国出现,但代表工人阶级的工党还是诞生了。英国的阶级体系塑造了三个不同世界-统治阶级;工商界人士及专业人士;工薪阶层。从这三个世界,产生了英国三大政党-保守党、自由党和工党所需要的选票和政党领袖。这三大政党之间的地位转换成为英国政治的基本问题。一战以后的英国人物质生活全面现代化,宗教成分继续下滑,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较之维多利亚时代的花瓶式存在有了显著提升。一战以后英国不再是一流强国的局面十分清晰,但国民生活和科技经济发展仍旧显著发展,或许是一战的惨痛代价深远的影响,或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总之在思想文化方面逐渐弥漫着一股颓废、虚无、荒芜的波涛。
紧随而来的二战,虽不像一战那么惨烈可怕,但它带来的负担以及对英国本土和帝国的破坏,远较一战为大。这也可以理解,一战没有反法西斯之类的正义口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主题不知所以,军事科技的半热不热加上战略指挥还停留在上一世纪的思维,使得大量的地面部队成为活靶子,伤亡数量及惨状超越了二战,但从分布范围和意义来看有限;而二战由于武器、通讯、电子甚至核的全面升级,在分布的立体上远超一战,涵盖了欧洲和东亚主战场、北非的沙漠战、制空权的争夺、无休无止的空袭和潜艇袭击、航母编队的海上对决。加之二战波及的国家民族特别是对大英帝国带来的格局变化,都使得二战对于英国来说,除了人员伤亡一项指标之外,影响均远超一战。
二战之后,仿佛一切都围绕着经济、经济和经济。英国的经济占比以及在世界范围的话语权继续减弱,原先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尖子生现在连前三名的边都摸不着了。经济增速乏力(相较于美、德、日、法而言)、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高企、贫富差异无法缩小、想与欧陆保持紧密合作却又不想完全融入的问题此起彼伏。进入了我有记忆的时间段了,撒切尔夫人的铁腕政治、托尼布莱尔带来了全新的工党执政,还有夹在他们中间略显黯淡尴尬的约翰梅杰。或许是上世纪末开始英国的能量越来越小,亦或者是历史的局限在于需要有足够的subsequent时间才能有效评估这段历史的意义和影响,总之后撒切尔夫人的英国历史已经不能再称其为历史了,应当算是当代“时政”的范畴了吧。
最后一笔送给延续至今天的温莎王朝吧,因为如同此前所说的,温莎王朝的王室纯粹是摆设了,从实际作用的角度没有必要再予以论述,也就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七世、一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直至今天还在超长时间待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值得作为助兴话题提上那么一笔了。
《英国史》看得真是脑累心累,英国的政治、语言、经济、科技、宗教、文化对于当代的世界有着太深远而切实的影响,因此边读边查资料,已经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接近做学问了。这个国家有意思的地方是那种从容又不乏坚定的变化,1688年,这个星球上除了英国,没有一块土地敢想象国王或皇帝的权力不再是第一位的了,当地球上所有地区都处于农业文明的时候,英国横空出世了工业革命,然而直到今天,英国却从未爆发过真正的革命,一切都是那么连续,第一个迈入现代政治经济的国家在今人的眼里还略显保守老派,真正是令人深思的有趣现象。
《英国史(上册)》读后感(五):克莱顿本英国史上册思维导图
凯尔特时代不列颠
https://www.douban.com/note/690276061/
英国七国时代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3%E5%9B%BD%E6%97%B6%E4%BB%A3/383095?fr=aladdin
百年战争时期其他国家: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91708/answer/69127514
布列塔尼: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2/273524.html
第一次意大利战争:
https://tieba.baidu.com/p/1598625354?pn=2
意大利战争:
http://www.sohu.com/a/236913122_802893
此时法国宗教战争,帝国则在荷兰战争,征服葡萄牙,与奥斯曼角力
英西战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B1%E8%A5%BF%E6%88%98%E4%BA%89/2682822?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