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痛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阿瑟·克勒曼 (Arthur Kleinma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1.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阿瑟•克莱曼的《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一书,是一部医学人类学著作。作者通过引证许多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的故事,旨在倡导这样一种理解,即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有极大的缺陷,而更应注重患者的疾病与其社会、心理之间的紧密关联,阐释疾痛的经验意义。整部著作有左翼倾向。
●果然作者自己也是一位慢性病人,所以才会同时对医生和患者都能很好地共情。感觉对于家中有慢性病人的读者来说还是挺受用的。
●刚好一个月看完
●疾痛除了生理的因素外,还有更多的内涵,来自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所造成的痛苦,现代医学过度注重生理的诊疗而忽略了对人自身的关怀,往往是造成疾痛的重要原因,是需要反思的。
●最大的帮助就是,在生物医学看来属于同一种病症,在病者看来是完全在体(因此也是不同的)的痛苦。在这篇写反对偶像崇拜有关的论文中,本身是反“仪式”的iconoclasm,却成了另一种仪式,可是它并非有关“doing”,而是通过“speech”的方式却消解痛苦。在坦白成为一种救赎的可能时,痛苦,变成了被说出来的痛苦。
●我的感慨大多来自于自身经验。涉及到很多我感兴趣的话题,但多一笔带过了。感觉理论化不够,主要还是在讲故事和解释故事…最后的理想很伟大,但我觉得一点也不现实,他没有具体描述医生面对的除疾病之外的其他外界压力(可作为一个资深的医生我不太信他是真的无视掉了)。
●如果有条件,我也写一本这样的书。
●算是很老的书了,88年出的,10年译成中文。区分了疾病、疾痛,用若干案例反映不同患者的疾痛经验和意义,着重分析患者的生活世界中的意义模式生发结构、疾痛的社会-心理源头和影响。最后提倡了一种人性化的,注重专业-大众协商合作的、整合性的治疗方法论。
其次,书里的某些个例还是相当吸引人的。例如糖尿病的病例,让我知道了这个病居然能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患上并且能导致如此之多的并发症。但书的后半部实在是过于偏向弗洛伊德的精神类的内容了,身体实体的疼痛反而被忽略了,让人有跑题的感觉。
第三,中国社科院参加了作者的这次科研,于是,算是意外的收获吧,有幸又窥得WEN革一角。我之前一直以为“理想”在我国的缺失是从我们“物质的”80后开始的,看完这书后我只能对我自己说:你也未免太看得起80后了。
最后,如果家里有患慢性病的人,那真的很应该看这一本书。身为一个慢性病患者,我认为作者对于病人心态的分析,是到位的。看这本书,有利于病人家人心理的调整,减少彼此的感情伤害和家庭冲突。
至于健康的人,看看也无妨,毕竟,总有一天,我们会老的,而“老”这个状态本身,就很像一种慢性病。
《疾痛的故事》读后感(二):疾痛的故事
疾痛不同于疾病。疾痛叙述更是对自身、社会综合情况的一种映射。作为医生,不但要关注身体层面,更要深入剖析病人受社会文化种种影响的内在认知层面,注重社会症状的躯体化表现,并“对症下药”,以解决病人社会问题问主。疾痛表现的形式也有很多种,医生要既要认识到病症的格式化、普遍性,更要注重病人的个体化和特殊性。把自己融入到病人的生活中去,不仅仅是一个医治者的角色,更是作为一个合作者的角色。作为医生,既要坚持理性,但又不能过于理智,避免成为医疗系统的一个步骤,要真的体现出人道。书中讲述了许多疾痛故事,大都是受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及个人经历影响所表现出,其解决措施主要在于解决社会问题。但是,医生真的对解决社会关系诸如此类问题有帮助吗?或许通过讲述,会改变心态,但是关系的改善亦或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又岂是讲出病症就可以的?另外对医生既要有过硬的医疗本领,又要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这样对医生要求真的好高啊 ,医生在夜半时分,除去了医生的角色,或许会收获许多种鲜活、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生活,但是相应的应该也有很多遗憾和无可奈何吧,然后第二天继续开始自己的医生角色……书中故事叙述生动完整,对于理解疾痛尤其是慢性疾痛的症状及其社会层面的相互映射很有帮助,每种症状都是有原因的。最后又讲述了一些医生的故事,提出正确解决慢性疾痛问题及医患关系的解决之道,分析现实,不过读了之后真的觉得做一个全能型、新时代需要的医生好难啊。但对医学人类学是越来越感兴趣了呢,很想见证下疾痛的社会原因及社会问题的疾痛表现。
《疾痛的故事》读后感(三):面对现实吧,你无法改变这一切
无法治愈、漫长的慢性病、疼痛感觉,对病人、医生、病人家属造成的身体、心理上的影响,纠结成模糊的一大团,剪不断理还乱。
这本书和之前了解到的一些医生对医患关系的观点正相反。比如看《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时,作者作为一个新手医生,对病人抱有同情,因此被前辈笑话批评,因为无法客观冷漠的对待病人,会影响医生的判断。作者心中有恐惧,担心将来自己也会变成一个麻木冰冷的医生。而美剧《豪斯医生》里,豪斯俨然已经是一个极端冰冷的医生,他从不考虑病人的感受,诊断疑难杂症是他的谜题,不与病人交流,因为everybody lies。如果需要了解病史,就溜进病人家里去翻。而这里,作者反复强调医生与病人交流的重要性,医生不仅需要仔细询问病人对病情的描述,还需要了解病人家属对此的感受,甚至需要做民族志调查。医生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思考。最好的医生是那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疾痛的人。很想看看如果本书作者和豪斯医生来个对决,结果会是怎样。但那恐怕很难发生,至少不会是两人比赛谁先诊断出病人到底得了什么病。因为本书作者的专业是慢性疾病、疼痛、心理咨询等等。
这才了解到原来医院里有专门的部门,叫做疼痛中心。它的目的不是治愈,而只是减缓症状,有时甚至仅仅是帮助病人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就是,有太多的病是没法治愈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现实,自己的人生不是十全十美,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切都围着这恼人的疼痛打转。
而这也是我读完整本书,所能够得到的唯一解决病痛的方法。更多的时候,我看到作者在描述一大堆沮丧的病例,他们痛苦不堪,把家人也搅合的不得安宁,同时无法得到理解。而如果他们得到了理解会怎样?他们的病不会因此好转,他们还是会和预期的一样死去,只是会死的平静,“有尊严”。而这里,我还是比较同意豪斯的看法,没有有尊严的死去,只有有尊严的活着。
《疾痛的故事》读后感(四):疾痛的故事
来颖燕 发表于 2010.7.16《南方人物周刊》2010.7.23 《文汇读书周报》
看到这本《疾痛的故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副标题——“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人类的疾痛,永远是一个让人提及便心生颓丧和恐惧的话题。只是,人吃五谷,病痛不可避免的古训自幼影响着我们,让我们虽然心知这疾痛的不可免,却仍然努力地回避,似乎人若无病,便是天赐的福分。这种悖论,让我们一直无法直面疾痛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但如迈克尔•欧克肖特所说的:“凡真实的,就有意义。”疾痛的与生俱来,从宗教的层面而言,或许就犹如我们其他与生俱来的特质,有着终极的特殊价值。
这本《疾痛的故事》,将疾痛放在了一种文化的角度来重新释义。作者是医务工作者出身的博士,但在20多年与病患的相处中,他越来越意识到,现代医疗系统,常常将鲜活的疾痛经验简化为只是关乎于身体与生理的问题,只医疾病,不闻疾痛。但事实上,疾痛不仅属于身体,更连接着自我与社会。所以,“疾痛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探究人生底色和境况的全新角度。而作者采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式来讲述这个特殊的故事——从具体个案的研究出发,将这些个案作为映射不同社会文化系统特质的棱镜,继而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审视疾痛本身所带有的文化和社会属性,来质疑对于医学的现有理解。如作者所言:“对疾痛的研究,是教育我们每个人认识人的境况,包括普遍的苦痛和死亡的一种基础。”
因为没有任何东西会像疾痛那样,让人如此地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审视自己的真实处境。在疾痛的痛苦中,特别是那些慢性疾痛,人们会渐渐感知和思考死亡,这种感知和思考,除却身处这个疾痛境况中的人,他者是无法体味的。所以,疾痛是一种苦难的体验,却又是如此独特,让人在一种深微和刻骨的层面,触及和拷问生命的意义——人生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被控制的,又是如何产生意义的。
除却病者本身的感受,他者对于疾痛的看法,则往往会形成一定的传统和共识,尽管这传统也可能是偏激的。试想,一位身患梅毒或是艾滋的病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舆论压力,甚至会超出这些疾病本身所带来的肉体折磨。而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又会左右各地的人们对于疾痛的认知,甚至同样的病症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域和时代的特征。比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同样罹患神经衰弱症的美国人和中国人,他们得病的机理就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他们的虚弱和疲惫体现了他们各自所经历的事件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更进一步,对于疾痛的看法,又是人们看待身体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同构,这些同构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系统特色。比如,在纳瓦霍人看来,身体象征着自然风景,所以,身体不适的怨诉是因为道德有问题,是身体与社会关系或是文化风气不和谐的表象。不论这些看法是否有科学依据,至少这些对于疾痛的认知确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属性。
这本著述,就像是一个探究疾痛意义的坐标,以个案带动观点,以观点来生发疑问,只是这些质疑又都是开放性的,带给我们的,是关于死亡、人生、医学乃至人类社会和文化属性的思虑——或许,面对疾痛,我们所抱有的态度不该是一味的恐惧和遁逃。如诗人里尔克所言:“上帝赐给每个人他自己的,其实是他的死亡。那源自同一生命的死亡,在他曾经拥有意义、爱和需求的生命中逐渐形成、演进。”
《疾痛的故事》读后感(五):优秀的医生应当拥有感性的能力
凯博文,国际知名的社会和心理学家、医学人类学家,曾在他的《疾痛的故事》里提出医生也应该学习人类学家写民族志。
民族志是依据重大社会和心理学的主题诠释自己观察发现的文件,通过民族志学者对环境的观察,而做出对当地文化、行为的合理诠释,虽然也有系统的方法论,但终究带有感性的同理心,让医生学习人类学和民族志写作?这与讲究精细化、专业化的医学难道不是背道而驰?
若是追本溯源,凯博文这一观点的提出或许与医学的“目的”有关。
凯博文认为,医学的目的是既要控制疾病过程,也要有减缓患者痛苦的经验,医学不仅是科学的、标准的,也常需要医生能做到理解和抚慰。
这在慢性病患者与医疗系统的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慢性病患者的疾病往往无法治愈、要伴随终身,这时候,帮助处理由病症引起的生活困难,并安慰他们,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就变成了主要问题。一名糖尿病病人最终的死亡可能并不是因为某种并发症,而是在并发症偶尔发生的过程中被对死亡的忧虑所“压垮”,如果他的主治医生希望他活得更久,或许应该在胰岛素之外,给予更多心理疏导。
这种“理解和抚慰”在医疗过程中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存在,可我们的医学教育却往往忽略对医生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素养的培训,“医学院的新生,如我们所见,常常对他们最初访谈的几位患者的故事生出敬畏之感,这种感觉鼓励他们对疾痛叙述产生真心实意的公民。可是后来他们都学会了把这种永远是独特的经验转化成例行公事。”
专业化的过程会抹杀一个医学生新手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畅想,进入医学院的时候,他们都记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工作几年后,他们偶尔想起当年理想主义的自己甚至会觉得羞耻,因为“安慰”这件事并不能看出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他们渐渐地,只把医生当作职业,忽略病人的需求,一味追求高技术。
“目前的医学教育机构,对慢性病人医护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这种教育鼓励医生相信,疾病比疾痛更为重要,他们只需要生物医学知识,而不需要疾痛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他们相信,心理治疗是不识时务的,只有精神科医生才必须学习。”
可医学院新生在他们起初听到故事时所产生的共鸣或“敬畏之感”分明是弥足珍贵的,这与民族志的观察描写心境有某种相似之处:一个优秀的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和撰写民族志的过程中,会从当地原住民的经验和思想模式出发,激发自己深入、系统、富于想象的同理心,而这一同理心的有无和程度高低也影响着最终民族志的观察与诠释是否合理。
同样地,一名优秀的医生也需要拥有同民族志学者相似的感性能力。
“他们都相信经验是第一位的;
他们也都更像注重观察的科学家,而非实验师;
他们还像诗人和画家一样,专注于细腻的感知;
他们都追求沟通的精确性以确保了解真相,却也都有出于社会习俗和个人防卫需要的隐藏私密意义和伪装经验的亲身体验。
符号语言的本质真相——也就是说,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一个征兆,而且征兆间的关系暗示着更广更深的意义。”
《疾痛的故事》一书里有关于如何进行临床民族志写作的“攻略”,包括如何制作病人的生活简历、建立合理的解释模式、引导和发现患者(家属)的模式等等。虽然临床医学与文化人类学属于完全不同的学科,医生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是一名观察者,也有着治疗的承诺,不过不管在什么时候,还是不要忘记“总是去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