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致青年学者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05 16: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致青年学者读后感精选

  《致青年学者》是一本由[西]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15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致青年学者》精选点评

  ●哈哈,从写论文到找对象,这位诺奖得主真切关注年轻人科研事业

  ●醍醐灌顶

  ●时隔一个多世纪,有共鸣。卡哈尔~

  ●翻译奇烂。不明为什么这书分这么高。。。我觉得作者说了些大白话

  ●适合科研人员小册子

  ●这本书就像坐在炉火旁听老人家讲他过去的经历

  ●第四章很不错~!要警惕

  ●一些对青年学者的建议现在还是很有借鉴

  ●很简单朴素事情就是这样成的。

  ●很久没有读过这么鼓舞人心的书。

  《致青年学者》读后感(一):前半本好,后半本价值观输出太多

  读完前两章我对作者的崇敬上升到一种拜大神高度,作者对新人苦恼科学领域裹足不前的种种人真是洞若观火,但后半本,尤其是倒数第三章,价值观输出太多,连研究者该与什么样的人结婚都给出了建议,不禁令人哑然。

  《致青年学者》读后感(二):书内容短小精炼,读起来很轻松

  150多页的书,还是大字体,宽行距

  里面涉及到很多作者从自己国家感情出发,可以了解

  对于科研本质探索精神也值得学习,作者提到了做研究,即使是仪器简陋没关系关键还是在于人本是,人才是有思想性,有创造力本体,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

  e simply, be forward!

  《致青年学者》读后感(三):很受启发

  作为一个研究生,很幸运发现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发人深思句子,对于指导科研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作者没有什么高谈阔论,而是娓娓道来,作者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老者恬静地给一个晚辈讲述科研的真谛。本书可作为每一个研究生入门的必读书

  《致青年学者》读后感(四):实践是最好的学校

  曾经一段时间,沉迷于方法论,希望找到什么破解人生难题统一法则,抑或是试图建立一个万能价值观以不变应万变。而后,看过一本书,致青年学者,被作者一语惊醒,对于有些哲学命题已超出人脑理解研究的范围,不必执着于理解研究一些我们力不能及的问题,以科学严谨态度实践研究会使我们更靠近真理。在读过方法论的书籍后,作者发现对实际研究收效甚微告诫我们不必过度重视所谓逻辑学本身,而是学会实践和应用,多次实践应用之后来带的灵感直觉,比按部就班逻辑框架更有生命力

  《致青年学者》读后感(五):几乎看不出来是两个世纪前的作品

  卡哈尔是提出神经系统应该由独立神经元组成而不是一整个连续网络的神经学家,然后他与神经元网络的提出者高尔基共享了诺贝尔奖。高尔基当然是因为银染色法,两人还在领奖时发表了完全相悖的理论宣言,真的是非常能凸显科学的特点了。

  书很短,180页不到,虽然出版于1897年,用语、对科学界的现状分析等却简直像是新近出版的书。这要么是因为作者本人洞察力极强,要么是曾经存在的科学界的模样至今仍然存在。

  总的来讲,作者认为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远比想象的要多,资质平平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脑力极端化”——“调动全部的智力和注意力,朝着一个稳定的目标持续努力,这样坚持几个月或者几年”。这要求青年学者无视设备的缺乏、资金的不足、无人认可的状态,从最小的问题研究起,“作出成果后就会有人认可了”。并且还要娶一位不会破坏研究工作并能“承担生活中小事”的妻子——如果务和育儿都是小事的话。当然,这点是非常需要剔除的,毕竟是两个世纪前的文章。

  中间很大篇幅还是很鸡汤的,主要强调努力和坚持的重要作用,当然也歌颂了天赋者的能力。书里对一些“理疾病者”:空想家、嗜书狂喝多语言专家、自大狂、仪器崇拜者、格格不入者、理论家的叙述让人膝盖一痛。非常值得经常用来警醒自己。

  还是值得年轻学者读的。惊讶于自己怎么在学术生涯快结束时才想起来看这些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致青年学者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