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读库2002》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8-25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读库2002》读后感摘抄

  《读库2002》是一本由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2002》读后感(一):101

  

1.《“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讲中国抗战结束后的日本遗孤在中国、回到日本后的命运吃惊于两国的经济实力,在80年代遗孤回日本后电视感慨中国之贫穷,且东京于1964年(战败后19年)即举办奥运会,更是能在20年前就关注遗孤精神健康问题。也感动于收留日本遗孤的中国家庭,生活照片展现于眼前,希望不再有这样的民族战争

2.《小本生意人》讲90年代下海创业中的一瞥——父母亲人的小餐馆,从起到落,是市场经济的第一个浪潮的小小缩影

3.《落榜》文题在落榜,文意是三个字“走出去”。

4.《相未来》略过未读

5.《捂住口鼻和脸蛋》讲口罩发展史,惊异于2003年SARS时期,“香港卫生建议市民佩戴外科口罩,美国CDC建议医护人员使用N95。中国内地“几乎没有医疗专用防护标准”,卫生部要求十二层以上的棉纱口罩。而十六层棉纱口罩过滤效率为24%,N95的过滤效率是98.49%。 ”17年有所进步,还需努力

6.《月上东山》,纪念巫宁坤先生真情实意。想要一读文中译作,《手术刀就是武器-求恩传》。

7.《电流之战》爱迪生铺设直流电网后,小他10年的特斯拉提出交流电构想,并被迪生疯狂打压。其中,特斯拉在爱迪生公司工作阶段,两次未拿到允诺的报酬(4-5年年薪),猜测爱迪生未能赏识交流电构想是因为他不懂其中数学运算,爱迪生本人之发明多是依靠暴力求解与反复试错。而为诋毁后起之秀交流电网,爱迪生发明死刑电椅,更用交流电电死大象拍摄视频四处散播。像不像社会许多公司?

8.《百年前的成都吃相》略去未读。

总的来说杂志样多角度选题使得情感多有中断不能连续阅读编辑还是爱选50年前的那些事儿

  《读库2002》读后感(二):广度阅读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关注的是一个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群体--中国残留邦人,指的是从日本本土到满洲的开拓团,在战争结束后仍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1972年中日正常邦交后部分残留邦人回到日本生活,也有一些选择继续生活在中国。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后代都过着怎样的生活,这就是采访者吉井忍想要诉说的。一共从三个人物入手,分别是继母是残留邦人,被父亲骗到日本加入黑道坐牢13年后选择救人救己的汪楠;一家十几口人带着土地到满洲开拓,最后全家离散又慢慢拼合的中千鹤女士;用摄影记录时代片段的江成常夫,曾就残留邦人为主题拍摄了“小孩的满洲”、“幻灭的满洲”等摄影纪实作品。虽然文章并没有非常的深刻拷问灵魂,但是非常公正、客观地将残留邦人的过去、现状,以及对于战争、两国关系在文章中徐徐展开。胥小燕的《小本生意人》讲的是从汉中到咸阳开餐馆卖大米凉皮的一人的故事,描写稍微有点流水账,虽然本意应该是从小人物的视角去侧面表现时代的变迁,但是描写顺序混乱,人物不够突出没有重点,看完无感。李金声的《落榜》,也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交响曲,但说实话以78年高考恢复参加考试为题材的文章太多,这篇无论是理刻画还是侧面描写都非常一般,没有任何共情的时刻。梁一良的《相信未来》,背景大体上是文革时期,张朗朗、郭路生(食指)、赵振开(北岛)等诗人的成长,主要表现的人物是食指,也是诗歌《相信未来》的作者,虽然相关背景的知识掌握的不多,但高中时候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当时我的作品就是这首《相信自己》,今天重新看到还是稍微有点泪目。也许逆境之下才更考验人之本心,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捂住口鼻和脸蛋》讲的是医用口罩和随弃式呼吸器的发展历史,契合还在进行中,不知道未来如何发展的新冠疫情。有一个特别感动的点是书上讲到了1910年东北鼠疫,当时剑桥大学医学博士、马来西亚华人伍连德在哈尔滨进行防疫工作并发明使用了“伍氏口罩”,晚上看《文学的故乡》中迟子建居然也提到了这段,曾以东北鼠疫和伍连德的故事为背景写作了《白雪乌鸦》……这种读书相逢的小惊喜真的是作为阅读者的一种小确幸。《月上东山》是一名编辑对于巫宁坤翻译大家的怀思文章,因为之前看了《西南联大》,对相关背景有一点了解,不然真的会没有代入感。《电流之战》,围绕特斯拉,讲述爱迪生、威斯汀豪斯、特斯拉,三位发明家的或敌对、或共赢的故事,看完不敢相信爱迪生居然是一个下流诋毁竞争对手成果的人,甚至用残害动物的方式否定交流电。《百年前的成都吃相》,果然是天府之国,居然有一位傅崇炬的杂家,凭借一己之力书写《成都通览》,涵盖百年前成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吃更是作为吃货的作者着重描写的,本文主要进行了百年前后的成都人饮食的对比,看完后感觉还是百年前的川人更会吃,之前去成都,感觉吃到的东西都很狭隘,商家发现什么火爆搞什么,然后满大街都是火锅、串串、兔头、冰粉…… 新一期的读库文本依然是从各个角度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是广度上的阅读,这和纵向深度的阅读并不冲突。

  《读库2002》读后感(三):持续热爱读库的故事

  我终于加快了看读库的步伐,每一个故事都挺流畅的。

  《“中国残留帮人”采访录》了解到当年日本带了那么多本地人民到东北“开拓土地”,战败后这些人残留在中国,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人的命运会因为一件事就发生巨大的改变啊。

  《小本生意人》讲了作者一家如何在咸阳经营自己的小店,凉皮、砂锅、油泼面、肉夹馍、炸糖糕应有尽有,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曾经在自己的工作中找不到成就的我也妄想能开一家餐饮店,能够直接产出直接获取劳动成果似乎特别有价值,却忽略了背后的艰辛,懒惰如我可能是什么也做不好吧。如今线下餐饮极其多各种品类参差不齐,外加线上外卖加持线下,不懂得在时代潮流中跟随发展变化的小店估计遭受了不少冲击,世道变得太快是好是坏谁来评断。

  《落榜》中的作者在刚恢复高考的几年里几次高考终于去了自己理想的学校,直到现在高考仍旧是人生重要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多年一直在改革,也出过很多问题,今年爆出的大量录取名额被顶替事件,但是短时间内这是广大普通民众往上走往外走的很重要途径,遥想自己离高考已经有十年了吧,时间真是可怕。

  《相信未来》这首诗读书的时候可是要背诵并默写全文的,作者食指想来也是笔名,原名郭路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各种追查迫害的时候,写下这首诗,诗歌的感情是共通的,现在读来还是特别能引起共鸣,不管世界再黑暗生活在艰难,我们还是要相信未来。

  《捏住口鼻和脸蛋》很应景,在疫情还没完全过去,口罩还是生活必需品的时候,给我们讲述了历史上口罩的由来和变迁,人类与病毒细菌的战斗史就是口罩和防毒面具的发展史,可惜中途也扭曲了作用,防毒面具除了防御大自然的病毒,也用来防御人为战争中投放的病毒,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如今美国的疫情越发严重了,布置何时才能消停,看到书中有一幅画是上个世纪美国大流感时期,西雅图的公交车禁止未戴口罩的人员上车的画面,今天的美国防护措施做的可能还不及当年才会让疫情肆意泛滥,“一次又一次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永远记不住教训。”

  《月上东山》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纪念翻译家巫宁坤先生的,巫宁坤先生翻译过《了不起的盖茨比》、《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在翻译和创作,了不起的人总能把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充盈和有意义啊,尊敬佩服这样的文化人。

  《电流之战》去年看了同名电影,BC出演的爱迪生,尼古拉斯霍尔特出演的特斯拉,电影评分不是很高,但对于了解那段故事还是很好的材料。爱迪生和特斯拉这两个相差十岁的伟大科学家,为电力系统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特斯拉研究成功的交流电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中之重,在当年却不被爱迪生看好,好在威斯丁豪斯这个伯乐投资了特斯拉。在从小的官方课本教学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直是爱迪生而不是特斯拉,现在想来特斯拉的贡献可是要大得多啊,官方宣传误导人。

  《百年前的成都吃相》中,清朝末年出的《成都通览》,看到了一百年前成都菜系的繁复,成都自古美食之都啊,谁又不想流连于成都的大街小巷,每天吃吃喝喝呢。

  《读库2002》读后感(四):读库2002概览

  本期《读库》是第101期,百期之后新的开始,也是第一次收到从南通新库房寄过来的读库。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在豆瓣里评论读库,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开始,也都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吧。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

  本书占用篇幅最长的一篇文章,应该也是本期的主打吧。初看这个题目的确惊艳到我——非常边缘的小众人群,可能也就只有读库能够/愿意把他们呈现出来吧。

  日本战败之后,很多妇女、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立即返回日本,在当地常驻下去。他们或者被当地人收养,或者与当地人成家,慢慢都成了地道的“老铁”,很多日语都不会讲了。中日建交之后,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又陆陆续续得以返回日本。本文主要讲的就是他们返回日本后如何重新融入当地的事情。

  这里面机油格中日之间的历史纠葛,又有两种文化之间不同所带来的矛盾,还夹杂着当地人对于返回者各种复杂的心理,很容易碰撞出各种精彩的火花。

小本生意人

  作者讲的是自己的父母在八十年代中期从家乡出来,到城市里从一个米皮店开始,从事餐饮行业20多年的历程。同时间接透露出小食店所依赖的几个国有企业的兴衰。到了外卖开始兴起的时代,可能是作者已经渐渐远离自家的生意了吧,写的并不如之前的那么生动。

  作者的父母是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的人群,即便是在80年代,一开始也是能够租一个小店面创业的,可见创造就业完全不是非得要摆地摊啊。

落榜

  本文讲的是作者在文革后恢复高考时,第一次考试落榜的事情。可能我们看惯了“别人家的孩子”在恢复高考之后,都能够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其实那是的高考是真正意义上的百里挑一。本来以为会看到作者没有考上大学,之后的人生种种不同经历。但是没想到,作者只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被误判了分数而没有被录取。但是人才是不可能被埋没的,他第二年就顺利的考上了大学。真是岂有此理。

相信未来

  果然是诗人的思维,比较跳跃,几个章节不断从张朗朗跳动到郭路生,或者其他别的什么诗人。看到最后才知道,作者想纪念的其实是另外一位没有在文章中出现过的诗人。尽管文章有点支离破碎,不知所云,但是作为题目的这首诗还真是不错:

  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 …… …… ……

捂住口鼻和脸蛋

  六哥难得的抓住了一点点热点。

  “据CNN当地时间11日报道,根据美国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组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有关新冠病毒传播的新研究表明,空气传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而这项研究得出的有效阻止新冠病毒人际传播的方式则是——戴口罩。”

  在这一重大发现之际,推出了这篇介绍口罩和呼吸器发展进化历程的文章。

  恭喜六哥!

月上东山

  这篇是介绍作者回顾自己从从2004年开始与著名翻译家巫宁坤先生交往的历史。

电流之战

  科学技术史上著名的路线之争,特斯拉的交流发电 vs 爱迪生的直流发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起码在中国)爱迪生一直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无论是从发明大王,无数次的实验完善了白炽灯,还是用蜡烛和镜子帮着妈妈完成手术。但是本文也让我们看大了他不那么闪光的一面:固执于错误的路线,利用下三滥的手段打击对手,不兑现承诺的“美式幽默”。感谢埃隆马斯克的不懈努力,让(起码在中国)并不被人们了解其丰功伟绩的特斯拉,逐渐变得家喻户晓。可能很多人还是会不了解特斯拉其实是个人名,而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称,但是这种推广多少还是会让一些人去了解特斯拉的贡献,以及他和爱迪生之间的爱恨纠葛。

百年前的成都吃相

  这篇文章其实是介绍的一本书。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本包含了成都各个方面大小180余个门类的类似于百科全书的《成都通览》。更不一般的是这部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的大百科竟然是被作者成为傅大爷的傅崇矩一人完成。

  考虑到这么一部洋洋洒洒的大书成书于10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真个社会在这期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书中很多内容与现在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依然全无指导意义,所以本文作者特别巧妙的节选了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吃,进行了概述和摘要。

  《读库2002》读后感(五):“每个人最后都会成为某件事、某个人、某样艺术的追随者”

  当初校读《读库2002》,看过《相信未来》后记,叹道,世间居然还有这么一个人,与书友李恒一样,对苇岸如此痴情。本想待本辑上市,提醒李恒留意此文,孰料,随后我就发现,梁一良竟是他的笔名。

  李恒说,他在人生每个时段都会取一个新的名字,每个名字代表着他不同时期的生活态度,所以,当他更换一个名字的时候,其实是对过去的一种抛弃。“我一直尊梁卫星老师为我精神上的父兄,于是笔名就跟他姓了,恰好手头放着一把尺子,就取名梁一良,也算自诩为一把能衡量世事的尺子吧。”

  李恒,河北沧州人,出生于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曾在河北某高中教书,两年后离职,赴天津创办书店,四年后关店,现偶尔为学生上课谋生。三十岁那年,他与苇岸心灵结缘,从此阅读与写作便围绕这位大地上的观察者与预见者。他读苇岸,除了其本人的文本,还追根溯源,披阅影响其思想的托尔斯泰、梭罗等人的作品。对于创作中的苇岸传,他计划将传主当作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勾勒当代诗人群像。

  “每个人最后都会成为某件事、某个人、某样艺术的追随者,不然他的人生是不连贯的,生活也会缺少许多色彩。”在致可可小友的信中,李恒写道,“苇岸不是我的终点。在我们追随的过程中,总有一天,我们也许会超越他们,但到那个时候,我相信,我们已经发现了生活的真谛,即使没有人带路,也不会走错方向。”

  显而易见,李恒的读写,是一场修行。他的文字,自然不限于苇岸。过目他的公众号,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伏突斋随想”里,记录的李金敦老师的故事。转引于此:

小学的时候我们村子孩子少,一年级才二十四个学生,三年级也就十几个学生,所以就一、三年级在一个教室,一年级用后面的黑板,三年级用前面的黑板。姐姐比我大两岁,我们就在一个教室上课。一天老师上课突然问,二加二等于几?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四!老师又问,等于几?!这时候回答声变得寥寥。老师又说,觉得等于四的举起手来。举手的就更少了。老师说,把手举好,我去办公室拿教鞭(打人)。老师一出门,同学们纷纷放下手,在我印象里只剩下我和姐姐举着手(或者还有一两个)。老师回来后对我们俩说,你俩先出去一会儿。他就在教室里把所有人都揍了一顿。……我不知道当年他那么做的动机是什么,他是否读过奥威尔,但是他的行为确实给了我说真话的勇气,那是一种对诚实的褒奖。李恒2016年编印的《贩书记》

  转引《读库2002》几段话:“出狱后的人其实挺脆弱的,而给他们提供帮助的渠道目前根本不够。你可能没办法想象监狱里的生活给人的影响多大。在里面蹲几年、十几年,你会慢慢失去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概念和常识,因为监狱里的生活非常单一。比如经济,监狱里并没有可以花钱的地方,偶尔买内裤、袜子、肥皂、牙刷什么的,一个月有五千日元就够了。买这些都是别人帮你扣钱,有的囚犯因为收监时间太长,已经有几十年没见过钱,最后一次看到的一万日元纸币还是上一代的图案。就这样,很多人被释放后,为恢复收支管理能力就需要一段时间。我刚出来的时候,比较困惑的还有一点,就是无法做决定。比如到中午跟朋友商量吃什么,你会说昨天我们吃了拉面,那么今天吃荞麦面吧。这种选择和思考我都不会了,因为每天三餐都有人帮你安排,在监狱里完全不需要考虑该吃啥。我出来快五年了,现在好了许多,但刚开始脑子真不好使,每一餐要吃什么,这么简单的决定都很吃力,有点像患了老年痴呆症一样。还有,监狱里的生活会让你失去方向感,因为从你的监狱房出来,右手边是食堂,再往前走就是工作坊,这都是固定的。一般人走在外面,自然会记住这个那个作为标记,这我都不会了。“再比如,在监狱里吃咖喱饭,吃久了,盘子里的咖喱和饭的比例都很熟悉,你不用动脑筋,吃完米饭刚好咖喱也没了。但这个社会里,每家餐馆的咖喱和米饭的比例都不一样,所以我出来后吃咖喱饭,有时候吃完米饭,咖喱还剩很多,因为脑子太僵硬了,连这都无法调整。“我在监狱里观察到,其实在日本因为贫困而犯罪的还是少数。人为什么犯罪,追溯根底,是因为孤独。没有被家人或社会接受,自我认同感就会很弱,长久下来就会认为整个社会都对自己有敌意,以为大家都对自己不好,也会养成反社会心态。没办法完全相信别人,甚至在被别人欺骗或抛弃之前,自己就试图先欺骗对方。”(汪楠)(吉井忍《“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那时候的老师们确实都不错,上一年级时,班主任蒋老师教语文,她和蔼又严厉,上课也不枯燥,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她。除了教课本知识,她还给我们教很多礼貌礼仪方面的常识。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在课堂上教大家咳嗽时应该侧过身去,或者用手挡一下嘴;吃饭时应该先招呼爸妈,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现在饭前便后洗手是基本常识,大人小孩都知道,但那时候还不是。我们卖凉皮,大多用手直接抓进碗里,有时这边抓了转手就去收钱找零,刚开始只有个别比较讲究的顾客会质疑。讲卫生的重要性那几年被一再提倡,渐渐质疑的人多了,爸妈就在手边放一块湿布,给顾客抓凉皮前先擦擦手。再过一些时候,这样也不行了,就改用筷子挑凉皮。对外售卖尚且如此,自家人吃饭就更不讲究了,抓起筷子吃就是,还管什么洗不洗手。蒋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大人忽略的日常基础礼仪,我还太小,辨别不来人心,但能辨别什么是优雅得体,她就是幼年时的我理解这两个字眼时的具体概念。(胥小燕《小本生意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读库2002》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