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古记》是一本由陈莉莉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古记》读后感(一):短评
外来者去藏区,代表着什么呢?有人只是为了欣赏奇景,走马观花,有人是为了镀金,作为升迁的跳板,有人是条件所迫,别无选择。鲜少有人能真心热爱,长久定居,因为大自然随时带来生离死别,因为气候对健康的考验,因为现代化设施的匮乏,因为糟糕的卫生条件。
反过来,站在藏民的视角,物质条件更好的人来到这里,是来给予的吗?藏民们并不欢迎施舍的姿态,所以一开始,对作者的到访也充满狐疑,不能完全信赖,对出言不逊者也要硬刚。老一辈的来古村民依然保留着我们祖辈的淳朴热情、坚韧勤勉,当代来古人知晓了更多外面的世界,无可避免地感到矛盾。一方面,藏民们说人好看是“像汉人”,有前途的是出去读书当公务员,也期望去更富裕的地方,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愿意接受“文明”的熏陶。另一方面,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四时轮转,虫草青稞贝母和他们的信仰,就是不经粉饰的桃源。他们的生活姿态,同样是外来者学不来的。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终究也要面对两种文化的碰撞,而这一切,总是喜忧参半。
《来古记》读后感(二):为什么不显示我的短评?!好气哦
这原本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短评,但是怎么都不显示!明明有8条,点进去就别人的7条,怎么修改都没有!不懂。
以“进村”开始,到“出村”结束,《来古记》是一本“日记式”的记录,记录了作者在西藏一个叫来古的村庄的点滴。对于纪实文学,尤其是有鲜明地域文化的作品,我已不想看“回归”和“歌颂”的写作。《来古记》在对来古这个超脱于现代生活,偏安一隅的村庄和人群的记述中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它们的内容。真实而细碎的生活细节,脱离了“游客”傲慢而肤浅的表达。
作者展示出了一个记者的修养。文中每个出现的人物都真实地让人感觉到:总是盖不住肚子的群培,虔诚的老阿妈,爱哭的邦措,用自己的小手为作者暖手的强巴顿珠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在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作为平凡人生活,有着和其他地区的人一样的快乐和烦恼,但又因为文化的烙印,而有所不同。
纪录,坦诚才有意义。书中在对淳朴和信仰的记录中,没有忽略它的艰难和困局。寒冷的自然环境、艰难的生活环境、藏民们起初的戒备议论、物质、医疗不足、基础卫生缺乏保障,以及当地人传统封闭的部分思想,都没有规避,留存文中。对于这片提及起来便提及信仰的地方,作者在写关于信仰的内容时,并也没有单独去说信仰本身,大部分都还是落在了生活中来表现。对于真正了解西藏和来古,是可贵的内容。
书的封皮是阳光下的来古,书中多次提到的那个“3”字形山谷,令人向往。设计简洁,没用“ 华而不实”的腰封,推荐语也只用了阿来的一段话,跟书的基调相符。随书还附赠了一本《来古印象》的小册子,是书中人物和当地生活的部分摄影,除收录了部分的摄影作品外,大部分看得出是作者生活之余的拍摄,也是非常“真实”了。
《来古记》读后感(三):停留在来古
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于1951年的20天的时间里面,用打字机完成了小说《在路上》的初稿。在那个弥漫时代雾霾的美国青年心中,“在路上”意味着一路向前,意味着脚下的土地像被打开的牡蛎当中的珍珠一般。而陈莉莉的《来古记——冰川脚下的藏地生活纪事》便是如此。
2012年,陈莉莉从拉萨出发,来到然乌镇下面的来古村。来古冰川的冬季漫长,银河宏大到让人整夜无眠。“每座冰川都有它的故事”(028),就像来古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汉语最好的卓嘎、村长群培、古来村的音乐老师罗布、驻村干部江措。古来村是的世外桃源,但那个地方也有流血、眼泪和青年人理想的停留。
小四是上海人,来到古来村当志愿者。带着摄影机捕捉冰川的棱角。回到上海之后,独自一人在地铁痛苦。有这么一瞬间,让我觉得。我的生活从未能够抛却理想而停留过,而他们有。我们一直明白“在路上”才能走到终点,古来记是想说“在路上”好像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路上的期间,我们停留过,为了自己的存在。
陈莉莉描写了一个我更加不清楚的西藏。就像我读过之后才知道,用尖锐的石头去触碰最柔软的地方的那种痛觉的陌生感,我知道这是西藏。她去过西藏,她的梦里有老阿妈,老阿妈和孩子宽大的衣服里面有糌粑、青稞酒和现在,这些都足够滋养她一辈子。
(书的质感很好,附上的小册子里面有关于来古村的照片)《来古记》读后感(四):关于净土的故事
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他说: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热爱我自己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泪水使我变成花朵 没有任何国王使我变成王座 ——海子《西藏》 我相信,西藏,是一个朝思暮想的梦!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心里都有一个西藏梦。在咱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肯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对西藏充满着向往。很多去西藏的人也有着各自的理由,有人为了信仰,有人为了疗伤,有人为了梦想.....可是现实没有允许我的梦想实现,我到24岁了,我还是没有选择去西藏,我相信在后面我一定会选择去一次的。 虽然我身体到不了西藏,但是我的灵魂是可以到达的。所以我遇见了这本书《来古记》。虽然这本书很少在跟我讲关于西藏的美景,但是它讲述了许多那个地方的美丽的故事,美丽的人。所以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值得,因为我通过这本书了解了西藏少数民族族群他们的一种生活面貌。 可能作者就是为了避免咱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产生的疲倦感,所以作者单独在本书后面附赠了一个小册子,这个车子上面都是她在西藏的照片。看着这些美丽的人儿,这些美丽的山河水,你会感觉心灵得到了沉淀。可能有时候你会觉得故事里面的人和事肯定会比这些照片里面的山和水更能够打动你。 来古村——一个在广袤大地上的村庄。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向我们讲述关于这个村庄的人与故事。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社会现代发展气息,如同洪流,不分区域跨门而入。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因为咱们有着不同的信仰,有着不同的需求。他们守着信仰,也有物质需求,他们或不解,或愉快握手。所有的一切是正在发生的存在,也是另一种可能。在书里面作者所讲述的内容是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来了解这一个美丽的山村以及它所养育的人们的故事。 当你阅读完整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书中没有神秘,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设定。作者就是以日常而理性的视角,用近似白描的朴实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与当地孩子、村民、驻村干部相处、交往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作者亲身所经历的故事,咱们读起来的时候会会感觉非常的愉悦与亲切,那种亲切感是油然而生的。 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初到了这里,她没有得到来古村村民的清静,同样自己也没能亲近他们。其实这就如同咱们日常生活当中一样,去往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非常的孤单,因为咱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去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去。紧接着,作者开始讲诉他们如何从起初的相互戒备隔膜,到完全的融入而达到真情的关爱、心灵的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通过生活当中的种种小事,所堆积起来的层层感情所产生出来的质变。 就这样,一个僻远的康巴村庄的风景之美、人性之美、风土人情、世道人心等等,在本书中都得以生动呈现。
《来古记》读后感(五):来古记事。
来古村,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根本没有听过的名字。对于从来没有去过西藏的人对西藏的小村落实在是太一无所知。而正因为如此,在好奇心的促使下看了这本书。提到西藏,一定是很多人想去的旅游胜地,他是纯净、神秘、安静、探险的代名词,在藏区我们能体会到跟内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所以身边很多朋友都不止一次的提到,等到40岁一定要去藏区待一个月,看看冰川,看看牛羊,看看夜晚的星空,看看广袤无边的绿地还有争取跟自己深度对话的时间。
在藏区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像来古这样的小村落有上百个。他们不为人所知,由特定的群落和族人构成,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有传统习俗和规矩教养,简单的学习和生活构成,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着。有很多人为了看冰川走进藏区,等他们走进冰川才发现冰川脚下还有这么一个小村庄。这本书的作者陈莉莉就是这样,跟着车队进了古来村,在村子里当起了中文老师,跟短暂来去的旅客不同,她在古来村停留了4年,从一开始小心翼翼融入当地生活,到后来家长学生口中亲切的莉莉老师。这些时间带来的变化是长年累月互相接纳的感情。是把这个来教中文的老师当做生活学习的一部分的喜欢和认同。
跟着莉莉老师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一个来古村,这里的时差比内陆晚2个小时,所以会有深夜2点跳完舞,聊完天归家的人。这里的春天很短暂,在北京已经是春天的时候这里还是寒冬,等北京是夏天的时候这里刚刚有了绿色。因为短暂更加让人期待和惊喜。这里的雨雪很多,常年的寒冷让人忘了温暖的感觉,所以一到春天,所有的大人小孩都会跑出来跟大自然接触。这里的村民村风都很淳朴,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去挖虫草,每年夏天,村里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挖虫草,早出晚归,孩子和大人一起。这往往就决定了来古村民一年的经济收入。尽管虫草在市场里有着高价值,但是来藏区收虫草的商人们永远不会把利益让出去,而村名们也遵守着古往今来的买卖,不要高价只求换回正确价格的钱就可以。这种纯粹和没有被外界污染的思维,我只希望这种善良可以不被利用。来古村的期末考试老师是可以进去的,也可以帮忙他们答题,所以当莉莉老师进去发现教了好几个月的中文的孩子们笔下的试卷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学习的中文很可能在中文老师离开之后就会遗忘,这个村子里生活的祖祖辈辈们,他们都已经习惯用藏语沟通,也适应着藏族文化。学习中文的可以更好地跟外界沟通,但是对于那些一辈子都不想离开这里的人来说,只能是一个短暂的学习回忆。除了学习中文,村子里那些落后的习俗还是让外乡人更多的想帮助他们。比如教孩子们怎么穿内衣裤,怎么用手纸,给贫穷的家庭送去政府给的新衣服,定期去孩子家家访告诉他们读书的意义,因为在村里很多年轻孩子早早的放弃了学业,选择补贴家用。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远远不止去上山挖虫草。他们之中有语言学的很快,脑子也很聪明的孩子。如果可以一直学习再回来古,对自己和村子的未来也许就不一样了。
在来古的时间不算短,莉莉老师经历的趣事也好伤心事也罢不是短短几段文字可以写完的。但是在她的文字里,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一个藏区小村子,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祖祖辈辈几百年来都一直这么生活着。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很古老的,进藏的人怀着好意想改变他们。但是偏远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有限的人力资源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负担。转念一想,藏族村民生活了几百年都过的好好的,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但不能说他是错的,只是跟我们是不同的。我们在学会理解他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是离西藏更近一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