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本》是一部由Andrew Morgan执导,范达娜湿婆 / 保罗·麦卡特尼 / 萨菲亚明尼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正的成本》观后感(一):我焦虑了
人类产生的垃圾,污染着水源、空气、环境,蚕食着其他生命的生存环境。贫穷国家的人拿着极低的工资,还得攒钱给自己家人看病,为什么得病,是因为污染。我好焦虑,看着自己每天产生的垃圾,缺丝毫没办法。可以少买,可以不再物欲,可以只买自己需要的,而且把需求降到最低。可是只是杯水车薪,但是不能不做
一部环保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的导演从服装产业链上的三大块来阐述fast fashion背后所带来环境污染及人权问题。一是原材料种植使用转基因种子及大规模化学农药的使用;二是资本家压榨劳力连基本的生活甚至安全的工作环境都无法保障;消费者由于fast fashion使得服装行业低价化趋势而不断的地买买买,扔扔扔。鼓励所有的观影者转变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真正的成本》观后感(三):提醒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达不到满分,为了主题而发展下去,有种在被灌输思想的不适应感。但这种话题纪录片总是多多益善的,能有一个途径去看到生活中背后的故事,鲜被问津的隐藏起来的部分。想到即将到来的双十一,不正是被消费主义洗脑,并习以为常的结果。需要这样的提醒,拓展自己的认知,也从无意义的工作生活中脱离出来,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去思考人与人,与世界的联系。
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了,乱七八糟的留下这条信息垃圾,过几天删掉╮(﹀_﹀)╭
今天看到腾讯新闻,14岁的小潘在血汗工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猝死的新闻。我承认每一个产业都会有很多幕后让人唾弃的诟病,我也在服装行业从业四年,在所谓的丹麦某公司任职,经常和南方的工厂打交道。也偶有听闻工厂工人罢工的消息,当时心里还挺欣慰,大家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前段时间刚看了这部片子,对里面孟加拉柬埔寨的血汗工厂痛恶至极,和朋友谈到这个话题,朋友说,国内的工厂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什么淘宝里会有几元一件的衣服,为什么快时尚品牌均价十几刀?看完触目惊心。希望全球化的同时也能让这些产业链越来越透明。
《真正的成本》观后感(五):反思
快时尚的冲击,广告的无处不在,人们越来越轻松随意的购买一件衣服。消费主义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我觉得这个纪录片对个人的最大意义是反思自己的购买行为。正如片中的一句话,消费者决定着这一切。这句话并不能说完全正确,但我们作为消费者可以从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纪录片中让我印象最什么的是那个孟加来母亲,她在镜头前眼中充满泪水与无奈,她说,她恨这一切,这些衣服是由她们的鲜血做成的。她对这个带给她微薄金钱的行业恨之入骨。我看着只觉得很难受。反思自己,是否深陷消费主义的陷阱,在b站上看一些种草视频,就兴致冲冲地去购买同款,买了却发现大多不适合自己,当季的时尚往往过不了多久就被新的时尚覆盖,我们像是时尚的奴隶。
《真正的成本》观后感(六):一些感想
我不知道该谴责谁,因为每个人都是其中一环。 我只能感谢,感谢拍摄这个纪录片的人,感谢传播这个纪录片的人,感谢他们让我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让我们懂得更多。
以下是一些感想: 1.人多造成了人均资源的匮乏,导致穷人想变富,富人想变资产家,小资产家想变大资产家…… 对资产的欲望导致这些人不顾环境与他人的生命生产大量产品,并且拼命向人们灌输消费思想来消费这些产品。 2.化学物品的滥用,导致种植区人民和生产区人民的健康遭到重大威胁,这是隐藏成本其一。 (由此延伸一个想法,种植区和生产区面临严重健康问题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生下大概率会残疾的孩子,是对孩子的不负责。而且这样的环境很难改变,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是跳出这样的一个圈子。) 3.由于资产家的宣传,人们用了不存在的钱买了并不需要的东西。这是精神上的扭曲,是隐藏成本其二。
我们能做到的: 1.抵制快消思想 2.并向身边的人传播这种抵制思想
《真正的成本》观后感(七):美国转基因公司对印度农业的控制让人吃惊
好多评论都在说什么快消品工资什么的,那仅仅是片子前1/3提到的观点之一,这片子后面2/3的大篇幅和时间讲的是对农业的深重伤害、大公司的控制对可持续发展的伤害。
所有情节中最需要让人警醒的是发达国家转基因产业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控制。
粮食是民生之本。和空气、水并列为最基础的又最必不可少。
转基因种子种出的植物无法繁殖。
印度农业购买转基因种子后发现需施大量农药。购买转基因种子最多的省一跃成为农药购买最多的省。
施加太多农药的土地、普通种子己无法存活。只能继续从美国转基因公司买转基因种子
控制了种子,控制农业,农民不得不高价购买种子。每30分钟一个印度农民因种子债被收走土地自杀。
买来的转基因棉花需大量农药,当地人大量患癌。
卖印度农民转基因种子、农药、治病药的居然是同一家美国公司。这是这部纪录片里展现的最讽刺的黑色事例。
《真正的成本》观后感(八):消费市场下的血与泪
高中地理课本一句劳动密集型,今天通过一部纪录片还原了背后故事的血泪。市场和资本家促销打折营销节庆活动推陈出新,变着法让每个市场中的人产生是只要大量消费就可以堆砌幸福感,我们也是这巨大消费市场中的受害者。资本家要盈利,不断压缩人力成本,全球发展中国家这么多今天越南人力成本上涨,明天工厂就可以搬到人力成本更便宜的柬埔寨,政府想要快速发展经济更加变本加厉讨好跨国企业,想把这笔生意订单攥在手里,于是跨国企业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再回到全球消费市场贩卖焦虑,将产品卖到全世界不断积累掠夺财富,生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提升,人口就业率提身;损害最大的只有底层那些迫不得已,贱买自己劳动力的工人们。他们连最低薪酬待遇都无法争取,被工厂安排在甚至无法保障人生安全的高危楼里。影片中有一个很讽刺的镜头,一边是穿着精美服装的模特自信的走在T台上,另一边是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廉价工人们,住在看不见尽头的垃圾山旁,和那些没有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这和19-20世纪资本主义的原始掠夺和殖民统治多么雷同,都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站在顶端的资本家对财富的掠夺和底层劳动人口的剥削。
《真正的成本》观后感(九):时尚背后的血泪,利益,浮躁
血泪的是工人,得到利益的是企业,浮躁的是你我消费者
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是大规模的生产和利润→快时尚便宜时尚的服装业诞生→整个生产链唯一被压榨的是工人,难以想象的一天2$的工资,危险的工作环境,没有制度组织的保护。那些工厂主,南亚国家的政府需要这些欧美服装跨国公司,所以只能压榨整个链条最底层的工人,从而服装品牌有了极低的价格,占据市场。
然而,在生产链最后的消费者何尝不是被操控的,我们低价买来不需要的衣物,不断地买,不断扩大的物欲,永远没有办法满足。无处不在的广告告诉我们,消费使你快乐,快乐就是看到喜欢的买得起,然而最后带来的还是空虚和烦恼。
突然有些理解为什么北欧会兴起极简主义,那就是不要无限地追求物欲,物品做到满足需要即可,这样才能纯粹地去追求精神,拥有平静安宁。淘宝店上充斥着便宜,每日都上新的女装店,何尝不是快时尚的体现,每个节日都变成了消费日,何尝不是消费主义的盛行?
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着产业没办法停下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节奏也是无法停歇,所以,我们总是如此浮躁!
《真正的成本》观后感(十):人——万恶之源
从吃饱穿暖到剩余价值,交换获得原始资本,压榨劳动力再剥削促成更大资本,如此循环,时至今日,经济以虚拟货币形式量化,然后泡沫越吹越大……
交换产生价值,价值催生经济,不停消费才能让经济发展不止步,但所需是固定的,如何让人一直买?
于是就催生了广告、计划报废,意识形态的控制是如此潜移默化,完全让人不自知。广告将消费品作用放大甚至完全夸张,消费者执迷于新款、时尚更迭,不停的买买买,最后的结果就是物不尽其用,而这事实上这离人的真正需要早已是十万八千里。
是什么促成这种结果?思来想去觉得应该还是……欲望。
经济全球化的背后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以前我不太能理解素食或环保主义者的强烈诉求,究其原因是离自己太远,当新闻的镜头转至一线,才知如此可怖。
资本剥削完全以鲜血和人命做代价,资本的万恶可以说控制着一切,操控政府、传媒,资本的世界没有真相和人道,只有利益。可悲的是全球化浪潮裹挟着所有人,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可能妄想逃脱,自由贸易中第三世界国家拿最少的利益,却担负最惨重的代价。 环境恶化、疾病蔓延完全是人类欲望的衍生品。也许最终结果大概就是人类自己把自己玩死。
玩死之前呢?则是人吃人的社会…… 人,才是万恶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