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淡淡的 轻轻的
●淡
●带着一种极为细致的悲哀从绝美的文字里流淌出来,我们把它叫做物哀之美
●很喜欢川端康成
●高中看的,很多都忘记了,但是从那时候开始从心里悄悄接受“衰老”这一循环。
●书如其名,澄澈干净,空灵飘逸。川端康成的书读起来能让人安静下来。
●会再读一次。
●读了好几次还是被文字的忧郁覆盖,川端的文字和故事总是忧愁的,在忧愁里开出花来,这花也是淡淡的,淡淡的色彩,在墙角淡淡开着。
●好美啊
玲珑而悬直的鼻梁,虽显得有点单薄,但双颊绯红,很有朝气,仿佛在窃窃私语:我在这里呢。那两片美丽而又红润的嘴唇微微闭上时,上面好像闪烁着红光,显得格外润泽。那樱桃小口纵然随着歌唱而张大,可是很快又合上,可爱极了,就如同她的身体所具有的魅力一样。在微弯的眉毛下,那双外眼梢既不翘起,也不垂下,简直像有意描直了似的眼睛,如今滴溜溜的,带着几分稚气。她没有施白粉,都市的艺妓生活却给她留下惨白的肤色,而今天又渗入了山野的色彩,娇嫩得好像新剥开的百合花或是洋葱头的球根;连脖颈也微微泛起了淡红,显得格外洁净无暇。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闪现着读过的另一部小说的名字:《挪威的森林》。两部小说的四位女主角,两两映照起来颇值得玩味。叶子和直子,同样的纯真内敛柔弱;驹子和绿子,同样的成熟热情坚强。叶子和直子代表着过去,驹子和绿子代表着未来。面对命运的不幸,叶子和直子不适应,用死来逃避,对人世表达不妥协;驹子和绿子则学会适应,并用“成长”来迎接,对人世抱以妥协。可虽然有所妥协,驹子和绿子仍渴望并努力追求着爱情,用心经营着生活,她们仍然保有着生命的激情,这是她们最打动人的地方。
这种生命的激情如此蓬勃而原始,如此动人心魄,男主角们在她们面前越发显得萎顿与木讷。或许他们的存在本就是为了对比衬托。
在命运的荆棘面前,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勇敢更具有生命的韧性。男人若是生命的枝干,负责成长和探索,女人则是生命的根茎,负责滋养和延续;枝干容易折断损失,根茎必须要坚韧稳固。
或许正因为如此,男人们总是眼忘远方,幻想征服天空;女人们则安居脚下,深深的扎根于大地。
不,女人或许就是大地本身。男人在征服天空的过程中精疲力竭,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地温暖的怀抱中,而大地这时早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休憩之需。
《雪国》读后感(四):纯纯的女孩,纯纯的爱
“难舍的你害羞的女孩
就像一阵清香 萦绕在我的心怀”
——《栀子花开》
一次性看完了《雪国》(我看的那一本书是将《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波千鸟》《古都》结合在一起的),与其说“虽然这本书很美,但是我看不懂”,不如说是“虽然我看不懂这本书,但我觉得它很美”。因为看不懂的缘故,所以我在提笔写下这篇书评前,先到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关于作品的一些特点,再结合一些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很浅显的看法,作弊似地完成这一篇书评。
由于是五篇作品一起欣赏的,所以细节方面可能会有些不太考究。但是,川端康成老先生在作品中很明显地向读者们展示了他美学的功力,即使是我这个看不太懂作品的人也被他唯美的笔触所打动,那一种淡然若失的美感,像一片羽毛在心中直挠我的痒痒。美景,美人,美的我无法描述,只得待你们自己亲自品尝。
其次便是哀愁,这五篇作品不论哪一部,都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女主人公总是哀婉的,却又不那么凄切。淡淡的哀伤感就像是品尝一种口感略带苦涩的植物,苦中带有清香。
对女子的描绘十分细腻,特别是对艺伎的描写,外到体态和外貌,白玉无瑕的脸蛋柔嫩得似乎要掐出水来,楚楚动人的大眼睛,光洁的肌肤;内到情感的丝缕波澜。
对日本文化的传承在作品中处处有所体现,艺伎(最近在看《菊与刀》,是美国的学者对日本的研究,挺有意思的,其中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的艺伎,与一部分人想象的可能会有一些不同,在日本,艺伎已经算是一种文化了吧,况且他们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与我们有些不同,所以不要以色情的眼光来看待川端康成老先生的书,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温泉、和服、茶道……
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情节线索不明显,主要是以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作为故事进行的线索(有些类似于郁达夫的小说作品,如《沉沦》)。
只能想这么多了,百度上有极为详细情节介绍和赏析,我想我的书评,估计连班门弄斧的资格也没有吧!不过,对我来说,重要的其实应该是我对看书感悟的记录。希望我能够坚持下去吧!我想,总会有收获的吧。加油!
《雪国》读后感(五):《雪国》之镜与火
川端康成在他的作品中很喜欢描写镜子,就在《雪国》中就出现了多次的镜子的描写。与此同时,他在描写镜子时总是和“火”一起写,镜子与火总是形影不离,不可分割。
镜子,能够映照现实事物,其影像比现实要虚幻。用小说中主人公岛村的话来说是“属于遥远的世界”的。而火,能够带来光和热,是温暖的,希望的。
《雪国》的开头就是著名的“暮景镜”。主人公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在火车的窗子上看到叶子纯净美好的影子,为之动心。作者其中一段写道,“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雪国中而往车窗外看,外面的灯火,与镜子里的叶子叠在一起,使得叶子更加柔美和纯净。镜子映照出雪国中的叶子,虚幻而缥缈,具有一种超脱的美,而明亮而温暖的火光的叠加,更衬托出叶子纯净、超脱的美。
相似的场景还有很多。岛村在雪国时,看到驹子在镜中的模样。“镜子里白花花闪烁着的原来是雪。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此处的镜子映照出房屋外面的雪花,驹子的脸颊以及东升的旭日。镜中的雪,显得更加晶莹,旭日的光辉照耀在雪花上,像燃烧的火焰,映衬着驹子通红的脸颊以及如雪的肌肤。镜子和“火”的融合,使驹子的“美”趋于虚幻和缥缈。
还有岛村第三次来到雪国,一天早晨看到“搬到窗边的梳妆台,镜里映现出披上红叶的重山叠峦。镜中的秋阳,明亮耀眼。”这里披上红叶的重山叠峦和秋阳,也是“火”的表现。镜中的“火”,给人以遥远与缥缈的希望和光明。
这几处作者对“镜”和“火”的着笔,不仅在描写现实的镜子和火光,也在表达着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视角。镜子是虚幻的象征,从现实投射进去的镜像是虚幻的,缥缈的, 所以镜中之美达到了超脱的境界,而“火”在镜中,则也虚幻之美相得益彰,同时也为虚幻之美带来了希望和光明,让人感到一种生的力量。
在日本文化中,镜子,是使现实化为虚幻的一个道具。镜中之物,比现实梦幻、缥缈,具有一种摄人心魂的虚幻的美。所以,在川端看来,镜中的景物和人比现实的景物和人更美。叶子在暮霭火车玻璃窗中,在山野灯火的映照下,在黄昏的暗流中恍惚迷离地浮现出来;驹子在雪天清晨镜子里,在火红的旭日、耀眼的白雪映衬下鲜明夺目地反射出来,她们都是镜中之花,使人难以逼视,是非现实的印象美,是岛村幻觉的投影。
笔者认同一种解读――叶子不是一个现实的人,叶子是驹子在镜中的影像,象征着驹子的超凡脱谷的纯洁和精神之美。(加注释,说明这种解读的出处——因为行文中暗示已经有人作此解读了。)然而迫于现实的压力,驹子后来成了艺妓,失去了以前的纯洁,惟有在镜中的她和叶子的身上,才看到她那超脱的灵魂的美。然而美总是敌不过残酷的现实,只能在镜中维系着虚幻的镜像。川端康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实现了虚幻的美的永恒。这就是他为什么写火的原因。
“火”,能来光明和希望,但同时也能毁灭生灵。所以,“火”不仅是光明和希望,也是毁灭和重生的象征。所以“火”,既是“死亡之火”,也是“生命之火”“灵魂的净化和升华之火”。因此我们就能明白“火”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镜中的火使镜像更加纯净,使虚幻之美达到极致。
而“镜”与“火”的融合,便是生命的涅槃和重生,灵魂的净化和升华。小说最后叶子在烈火中死去,超脱地离开了现实人生,作为驹子的纯洁灵魂的化身,她在火光中涅槃,再生!虚幻之美,镜中之美,终于摆脱了人世,由具体的美的形象变成了抽象的美的概念,从而变成了永恒。岛村从叶子升天般的死亡上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悟彻,“想起了几年前自己到这个温泉浴场同驹子相会、在火车上山野的灯火映在叶子脸上时的情景,心房又扑扑地跳动起来。仿佛在这一瞬间,火光也照亮了他同驹子共同度过的岁月”。他感到叶子的死如银河一样壮丽,叶子虽失却了生命却获得自由,他还仿佛看到叶子的脸在银河中闪现。“银河仿佛 ‘沙’的一声流入岛村的内部”,这正是他自己的灵魂与叶子的精灵一起融入无垠宇宙中。这正是虚幻之美涅槃重生走向永恒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