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雪国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雪国读后感10篇

  《雪国》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元,页数:1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国》读后感(一):走不出的雪国

雪国的人都想出去。
    雪国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人口不多,常驻人都是开旅店、酒馆的老板和当地老阿姨,只有在这里工作的艺伎是年轻人。村民将小村顺着山坳的小溪建筑,群山环绕中,白雪飘飘、热汤腾腾,使得雪国成了不错的滑雪度假之所。旅客可以通过小铁路来到这里,享受一阵静谧。不过这里的雪太重太厚,最盛之时铁路和雪场也要被迫封闭,游人离去,这里只属于皑皑白雪。
    驹子是雪国的一个年轻艺伎,?他的师傅?将她(在雪国?)带大并把她带去东京,准备将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但没想到老师傅中途离世,儿子也患重病,驹子对未婚夫并无感情,现在无所依靠,只得回到雪国成了艺伎。
雪国的雪下的太素、太密、太压抑,驹子多么想离开这里。她在窗口鼓琴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在大城市也会令人侧目,但歌声飘散在白皑皑的山间;她写日记,也不像乡下人,日记里一定写着她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和自己突破这片白雪的梦;她放肆地陪酒、大笑,和其他艺伎相比一定离经叛道。总之驹子知道自己不属于雪国。
    岛村成了驹子通向外面的窗口。岛村是个半吊子作家,也懂些戏剧,百无聊赖中闯入雪国,并成了这里的常客。驹子注定要遇到岛村,因为她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人,懂文艺、来自大城市。于是驹子执拗地恋上了岛村,她给岛村看自己的日记,陪完其他客人后要趁着酒兴去找岛村,在他耳边絮絮地说着、唱着,将所有的身世诉说给岛村,然而岛村总是在神游,总是绕开驹子的话题,总是白梦半醒,最后“岛村了解驹子的一切,可是驹子似乎一点也不了解岛村。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升,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的心田里”。
    驹子什么都和岛村诉说,但唯一没说的就是想走出雪国。有一次岛村在封山之前要离开雪国,那夜驹子的未婚夫快死掉了,驹子一步步的送着岛村,任由叶子催促、岛村提醒,她就是低着头一步步地送着,亡人的羁绊和远去的岛村在驹子心中纠缠这,最后驹子默默留在了雪国。
    叶子也想离开雪国,并且她大声说了出来。叶子是驹子未婚夫真正的爱人。?估计身世也是辛苦遭逢,无所依靠。在男人重病后,叶子带他回到雪国,从此困在雪国日夜照料病人。叶子和岛村在火车上有一面之缘,平常去旅店找驹子的时候偶尔也会见到岛村。也不知在雪国看护了多少个冬天,叶子心中的雪越积越厚。在驹子未婚夫去世后,叶子在一个晚上冲到岛村面前,“带我走吧”,叶子喊道,“带我一起走吧”。岛村也许真的会带走叶子,但叶子在异常大火中殒命,永远的留在了雪国。
    不光是驹子和叶子,多少被困在这个雪永远不停的地方的人,都要想办法离开这里。而岛村,这个被驹子和叶子都视为通向外界之路的人,为什么来到雪国?在雪国之外,岛村的工作似乎并不能让他欣喜,家中竟然也寥落得接上了蛛网,他经常漫无目的地坐上火车穿梭在小村之间,偶然在雪国遇上驹子后,便沉溺在这热汤氤氲地温柔乡中。他要去哪?想要什么?岛村也不知道,但他和驹子一样正在寻找,在想办法离开他来的那个“国度”。
    川端康成笔下地雪国不仅仅是这个小村,它包括了霓虹国太多地城市和乡村、屋舍和家庭,每个人心中地积雪都太多,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想呐喊“带我走吧,带我一起走吧”。
    但是驹子终究什么也没有说,她曾经离开过雪国又回来,她在无数不眠之夜中凝望着岛村,似乎知道,即使有机会,岛村将她带去地地方,也是雪国。

  《雪国》读后感(二):《雪国》里的至美和宿命

        “只要踏上这片土地的人,必然一再地想回来,别无他法。”虽然三毛用这句话来描述她对撒哈拉的向往,但我觉得借来描述对雪国世界的感受也是非常合适的。
        那个要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才能到达的地方,拥有一切自然生命最美的姿态。这姿态,便是现实和虚幻的重叠之后,所呈现出的无以伦比的美。这易碎的虚幻表达出美的本质,兼顾着人的宿命。生命和爱情就在这雪国里生长。
        《雪国》表达了川端康成独特的美学观念。即对纤细的美的欣赏。这种纤细并不体现在景物的细小上,而是被承载在与现实界限模糊不清的虚幻之上。
        在川端康成看来,虚幻与现实是美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它们彼此支撑,任哪一方缺失,都会立即破坏这无法言喻的美。
       “这当儿,姑娘的脸上闪现着灯光。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妖艳而美丽。”
        这一段我不知已经读了多少遍了,每次读时,都能感受到那种无以言喻的美,伴随着冰凉感扑面而来,像阳光一样不可抗拒。虚幻的眼眸里闪映着实在的灯火,至美之景也不过如此吧。
        川端康成不仅欣赏这种纤细的美,也擅用常带悲哀的笔端来表现人的宿命。人的确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类无法抗拒生命自我的规律。一开始就注定离开,那么这之间所浮现出的情感就更显得悲哀。因为情感自一开始便是虚幻而捉摸不定的,那是一个透明的世界。
        这透明的世界,如果不存在其实也无关紧要。或者说,对于岛村来说无关紧要。他在乎的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就像他突然置日本舞于不顾转而研究西方舞蹈一样,比起实实在在的世界,不存在的世界也许更加令人向往吧。那里寄宿着所有的美。所以岛村喜欢通过镜子来观察这个世界,但原本真实的场景,却通过镜子这样的东西以虚幻的方式呈现出来,到底会有怎样的悲哀呢。

  《雪国》读后感(三):your flipped

       
         花了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在图书馆读完川端的《雪国》,是在他的推荐下,强迫自己的 ,那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对于日本文学真的很少涉及,除了村上春树 ,川端我更是了解甚少。读到的是2004年版本的,十年前的译本了,那种旧书特有的味道冲刺着鼻子。
       
        照了张图片准备发给他,想想还是算了。
        
       我比较喜欢叶子 ,喜欢川端对叶子第一眼的评价“干净” ,他说她虽算不上什么美人,但她比谁都要显得洁净。不排除川端对叶子挺心动的.
flipped ,不过终究是“徒劳”的。
          

  《雪国》读后感(四):雪国度假村

这是一部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日本的。只看过两本日本文学,一个挪威的森林,一个这个。对比起来这更让我感觉到不同国家的作品风格很不一样,而同一个国家的文笔都很相似。例如,中国文学都是接地气的,讲农民基层生活,讲改革革命,抑或讽刺官僚封建主义。美国文学讲黑人种族科幻。拉美文学讲魔幻大自然。而日本文学,更爱赤裸裸的扯性与爱,忧郁又隐晦,仿佛每个角色都有一大堆心事许多故事
雪国这个故事很短很简单,三个有名字的人:岛村,驹子,叶子。讲的是岛村,一个有妻室的男人,在一个温泉村度假结识驹子和叶子以及这个村子的故事。刚开始看,很难进入川端康成的节奏,也许是译本所以有点难看懂,日本的语法和叙事方式很不一样。作者叙事时一个时间点突然就接了下一个时间点,让人云里雾里又要回头去看一遍理清,因此很容易走丢。也许也是很久没看文学的原因,还有也是很不适应日本作家的写作方式。
总之,日本文学跟它的文化一样对我来说没什么吸引力,这本书也是如此。看完到最后也没有理解它要说些什么。也许是讲每个人就如主人公岛村一样有着内心欲望需求和孤独。他同任何人一样,热爱美丽的事物。火车的窗上叶子美人的美,雪国的白净美丽的雪,温泉村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天空银河倾泻而下的美。一切景色都映照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也许就是川端康成的高明之处。虽说他的文字和人物没有挪威的森林那么孤独抑郁,但整篇也还是笼罩在这种气氛中的。虽说故事平平淡淡没有高跌起伏,可是还是带给人一种孤独感。雪国,那么美,却冷。驹子,一名舞妓,虽热情魅惑,却不能追求自己心爱的人,为了生活而生活。叶子,那么年轻有活力,却逃不出温泉村,最后悲惨的死在火中。
最喜欢最后一句话: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是心疼惋惜之情。世事炎凉,命运逃不过。最后驹子还是要继续过自己的舞姬生活留在温泉村,即使她那么想跟岛村走,可是生活还是不能让他们在一起。岛村有妻室,终究他是要回归的,温泉村也只是他占时歇脚的地方,即使留恋,他还是要离开的。
我倒是很想去温泉村度假,歇上一个星期,放松自己,每天喝喝茶看看书泡泡温泉看看星空爬爬山享受下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想想就觉得很棒,可惜找不到适合去的人。终究,我的心中还是孤独的,即使最好的朋友,想去的不合适或不懂你。也许可以一个人去,可是不会开车也要为安全着想。想想就放弃了,我现在,没法做到想去就去,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因为没有这个条件,太多忧虑了。

  《雪国》读后感(五):驹子与叶子

读川端的书,总能深切体会到文字的魔力。他太善长于字里行间,将这万千世界勾勒得细致入微,滴水不漏。
《雪国》所讲述的,是一个东京男人与两名艺妓之间的故事。
岛村从东京而来,不过是这苍茫雪国的过客,注定短暂相遇,长久分离。他有家有室,且太过冷静清醒,因此,他从始至终都未曾提及“爱”之一字。
然而,驹子却爱上了他,炽烈又徒劳地深爱着。
驹子虽有着艺妓的身份,但在岛村心里,她始终是很纯净的女人,如同雪国的景色,娴雅得沁人心脾
她也从东京来,却因岁月所迫,长久居于白茫茫的县界。在漫长的人生里,只将一场东京梦寄托在岛村的身上,连同爱情一起。
可她明白,岛村清醒到了一种无力自救的地步,所以,她所有的寄托注定只能化作幻影,成为虚空。
驹子的一生,用“悲凉”二字形容再合适不过。
仿佛从一开始,她就已经看透了岁月的结局。却仍旧努力地活着,徒劳地爱着,坚定地一步一步走下去,最终走向命运所赋予她的雾霭深深。
从头至尾,驹子都在用她时而迷醉时而纯粹的目光,无声演绎着生命中最深重的无奈坚强。她与命运的抗争显得那么残酷,那么压抑,却又那么迷人。
而与驹子师出同门的叶子,则与她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在岛村的眼里,叶子是美丽的,也是严肃的。她的美丽与驹子如出一辙,而她的严肃,往往出现在驹子酒醉放荡时。
驹子压抑着不敢说的话,叶子敢说;驹子逃避着不敢做的事,叶子敢做。
她请求岛村带她去东京,恳请岛村好好对待驹子;她不怕直面死亡,为师傅的儿子送终,日复一日地为他上坟扫墓。
这些,都是驹子想要,却不敢伸出手去触碰的东西。
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过,驹子和叶子,到底哪一个是女人应有的姿态?
然而,当叶子最终纵身坠入火海,驹子流着眼泪抱她离开时,我终于明白——原来,叶子就是驹子,是埋藏于岁月深处的、已经死去的、曾经的自己。
叶子的生命,短暂又炽烈,如同一场盛世烟火,不甘流于悲戚平庸,归根结底,驹子和叶子,都不过是倒映在玻璃车窗上的暮景流云。她们虚幻地存在过,最终,和这世界上的种种生灵一样,转瞬逝去,回归到自然所赋予生命的最初的开端。
在川端康成的世界里,生与死不是对立,而是统一。
每个人都曾年少过,都曾壮烈过,都曾想过要与命运的牢笼抗争到底,至死方休。
然而,随着年华日夜流转,伴着岁月更迭变迁,曾经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就这样无端隐匿于某一个月色清冷的夜里,然后悄然化作幻影,至此再不与生活相见。
从那以后,心中便多了一分隐忍,少了一分怨怼。
当我们完成了涅槃重生的历练,再回到雾霭笼罩的人生里,便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如何演绎一场看似徒劳悲凉、实则坚定勇敢的抗争。
人这辈子,不过是在命运的跌宕波折中,一点点学会如何面对命运。
我们都曾是叶子。
终有一天,我们都将成为驹子。

  《雪国》读后感(六):不一样的体验,这就够了

    在读《雪国》前,恰好看了一本指南性的读物《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关于阅读小说的要旨,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大概是这个意思:阅读小说的时候,重点应当是关注作者讲述的完整故事,关注其带给你的独特体验,而不是情节的现实合理性,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如果没有理解到这层意思,我想,我是不会这么快就看完《雪国》的,也不会从中汲取一种特别的情趣。
    读书前我也看过《雪国》的内容简介。这本中篇,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岛村与艺妓驹子的三次会面,表现了会面中岛村在驹子和清纯的姑娘叶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莫言那种“人与幻觉的现实主义融合的民间故事”,莫迪亚诺那种“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等宏大的主题,它能体现诺奖得主川端康成文学造诣吗?这个也没有很多人想要的明确的结局故事,为什么能成为备受人们推崇的川端的作品呢?
    有这样的疑问,当然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不过,等到真正读起来的时候,却进行的并不容易。此前,我至少有两尝试过读《雪国》,但都没有读完。简单的故事情节、缓慢的节奏,以及精致的景物和人物心理描写,都容易使人迷失、困倦。另外,书中男主人公与艺妓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香艳情节出现,可能也有些令人失望。
    不过,当我在一次5个小时的乘车过程中,一口气读完全书时,却另有收获。
    小说的意义,就在于教给你生活中不一样的体验。不知道是谁说的这话。《雪国》带来的在冰冷世界里,那种淡淡的温暖、凄美和冷艳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在冰天雪地里去一个美丽的温泉之乡,在那里,被一位美丽的艺伎不计回报地深深迷恋着,这并不足以成为一个动人故事的全部。关键是,在那里,岛村还喜欢着另一个清纯凄美的姑娘叶子……既有所得,又有所求,才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体验。
    就像那个岛村在火车上痴迷的画面,黄昏的车窗以窗外的景物为底色,上面快速掠过叶子迷人脸庞的倒影……如果没有实景,或者没有虚幻的倒影,岛村觉得都是不美的。
    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单纯的拥有或者单纯的求索,都是乏味的。只有理想的蓝图不断在理性的现实上重构,才是一种有意思的体验。
    读完《雪国》后,我发现,这书对自己来说,也有上面的那种效应。
    川端康成真是个狡猾的作者。他为你呈现了岛村三次去雪国的完整故事,铺就了车窗外的实景,却又让始终你对这个故事有更多的期待(比如,对岛村对待驹子态度的不满,对岛村获得叶子的期许),就像那倒影一般虚幻,而一直得不到满足。
    在我看来,这正是这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雪国》读后感(七):只是觉得很美

带着仍沉浸在雪国美丽字句中的心情,我诚惶诚恐的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若是称为“书评”,我实在不好意思公布于众,估计只能悄悄的写在本子上,然后放在书架的偏僻处了。
“在火车上山野的灯火映在叶子脸上”和大段的描述在火车上所见的雪国景色,让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岛村和叶子的故事。没出几页,突兀地出来一个女子,驹子,其实也不突兀,只是直觉让我感到这三人的关系不会简单。但若真按我的思维进行下去,就只会变成烂俗,庆幸这是一篇美丽的小说。
岛村,驹子,叶子,到书读完,我都没有弄清这三人的关系。感到些许的遗憾,但是文学中的人物,或者说现实中的人,互相之间都交织着复杂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只有一种,与我一直以来“非黑即白”价值判断相违背,所以我感到了不安,不自信于自己写出的字句,但又急于在看完一本书后讲述自己的感受,所以写了这么多废话,浪费了多少字符的存储空间:),诚惶诚恐。
“她对自己的感情竟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吗?”驹子的难过和岛村的沉思。“尽管驹子是爱他的,但他自己有一种空虚感,总把她的爱情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即使那样,驹子对生存的渴望反而像赤裸裸的肌肤,触到了他的身上。他可怜驹子,也可怜自己。”驹子对岛村的感情,犹如对生存的渴望,应该是毫无保留和全力以赴的。然而岛村觉得“徒劳”,我常常想岛村为什么对驹子有一种“徒劳”的感情存在。是因为他在东京已有家室吗,还是驹子的艺妓身份,但尽管如此,岛村还是尊重驹子的,并为能够畅快的聊天而感到庆幸,也不想改变他们的关系。
岛村眼中的叶子。“山野的灯火映在脸上”,“悲戚”,“认真的表情”,“优美”,岛村用这些词来形容叶子的面容和声音,让我感到她是一个认真的姑娘,特别是在末尾叶子请求岛村带她去东京,尽管她在东京并没有住处和生活的手艺。岛村对叶子一直充满了兴趣,而叶子在整个故事中的颜色总是不深不浅,但她认真的表情和悲戚优美的声音,将她塑造地栩栩如生。其实到最后,我一直不明白叶子在火灾中丧生的寓意。“驹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或许叶子阻隔了岛村对驹子的感情,所以驹子在岛村免签一直不愿多提叶子和行男,但就算如此,岛村认为还是徒劳。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银河的意象,我也不懂。在此我仅理解为岛村在目睹了叶子丧生于火灾中后心理的崩溃。就算写的是凄惨苦涩的事情,川端康成的意象的手法和描写,读起来还是很美。或许这书里所有的元素:白色的雪景,驹子的艺妓身份,叶子的亲人只有唯一的弟弟,行男的因病去世,徒劳,火灾,银河,等等这些,都构成了雪国的美,一种凄美,冷美,静儿无声的美,就像银河洒下,无声无息却铺满大地。

  《雪国》读后感(八):不在雪国长大,不会懂雪国 与 论性欲,男女,三观,基因,环境这5者的关系

感性评论:不在雪国长大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白雪皑皑的冬天和春节时的刺骨春风,透过模糊布满冰霜的玻璃,看着站在茫茫雪地上的你,听到脚下雪白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在雪国,褪去冰冷的外在可以瞬间感受到她炙热的身体,这就是在雪国长大的人所领悟的冰冷和温暖,一切纯洁而美好。性欲在雪国人的眼里更是温暖的需要,在冰冷的世界两个寻求温暖的人两个孤独的人两个渴望关怀的人只有纠缠在一起,才是幸福的。
理性评论:我今天只是交代不准备谈推导过程,基因导致了男女身体构造不一样并在环境的影响下,男女性高潮的方式和工作能力和生育能力无法对等,直接导致了人类之后的各种文化并有与之对应的三观。为什么男人喜欢到处约炮而女生喜欢一炮终身相伴,那是女性性高潮困难并担负生育的责任,所以性高潮容易而且只负责简单播种的男性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觅食能力,如果男性只是播完种子自己爽了而抛弃了没高潮并可能生育孩子的女性,在农耕文明是绝对不负责任的,与之对应的性欲三观约束是之后的演变,这里面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模式问题,对应的一夫一妻制等。不过我觉得几个点我基本都提到了,

  《雪国》读后感(九):《雪国》:官能美世界下的虚无主义

《雪国》这部长篇小说不以情节见长,而几乎全部由感受性、感觉性描写组成。可以说《雪国》的世界就是主观感觉的世界,这种感觉又都是通过男主人公岛村表现出来的。小说开头以倒叙的手法写岛村第二次来雪国与驹子相会。岛村异乎寻常地把食指伸到驹子面前说:“这家伙最记得你哪!”这就是岛村见到驹子所说的第一句话。这里作者别开生面地描写了触摸过驹子的手指保存到今天的感觉。接着,作者又描写了岛村所触觉到的驹子那“冰凉”的头发,并由这种“冰凉”头发的触觉引出了岛村对第一次见到驹子时的回忆。驹子给岛村的第一个“印象”是“出奇的洁净,使人觉得恐怕连脚丫缝儿都那么干净”。这种对驹子的肉体所作的带有联想性的“感觉”描写,无疑带有较为强烈的官能感受的色彩,由此而奠定了岛村对驹子审美感受的基调。在《雪国》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岛村对驹子官能美的感受,可以说,驹子是岛村眼中官能美的化身。为了突出岛村的感受,作者从来都没有脱离岛村的感觉而对驹子进行深层描写。他不写驹子的心理活动,也无意揭示一个沦落风尘的艺妓所特有的痛苦和欢乐。作者只是写岛村所看到的、感觉到的驹子。这种感觉描写的飘忽性与不确定性使企图给驹子定性的评论家们感到困惑。有人说她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下层女子,有人说她是一个醉生梦死的不检点的女人,有人说她是对生活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执着追求的人。我们认为,这些争论没有多大意义,与其说驹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驹子,不如说是岛村感觉到的驹子。在岛村看来,驹子那被人们看成是严肃认真地追求生活与人生的行为(认真“记日记”,认真“读小说”,认真地依恋于岛村,认真刻苦地练琴)都体现了人生的“徒劳”。岛村把这一切都看成是“一场天真的幻梦”,并在驹子那里发现了“异样的哀愁”。他以日本传统的贵族化的趣味把驹子看成是有情趣、有修养的美丽的艺妓,一种“活的艺术品”,强调对驹子官能美的感受。一句话,驹子是岛村感觉到的、感受中的驹子。
驹子主要是岛村直接视觉的对象。然而岛村还不足以在驹子身上发挥感觉的所有方面,于是川端为他设置了另一个主人公——叶子。
叶子第一次出现即以独特的方式吸引和调动了岛村的感觉。那是在小说的开头,岛村在去雪国的火车上看到了斜对面座位上的叶子。映在车窗玻璃上的先是叶子的一只眼睛,在岛村看来,“单单映出星眸一点,恰恰显得格外迷人”。叶子明明就坐在岛村的斜对面,并专心致志地照顾病人行男,岛村本可毫无顾忌地直接观看,但却迷醉于映在车窗上的叶子的幻影。原来,作者有意让岛村在叶子身上发挥幻觉性感受,这由此奠定了叶子这个形象的基调——虚无缥缈、朦朦胧胧。作者有意回避对叶子作直觉性的、现实官能性的描写。岛村与叶子接触不多,只几面之交而已,这就为发挥岛村对叶子的感觉性想象提供了可能。小说中几次写到岛材听到那“美得不胜悲凉”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川端热衷于赞美的少女所特有的“纯真的声音”。这种带有很大主观色彩的听觉感受,赋予了叶子以悲剧性的美感。作者决意要把叶子写成美的殉道者和悲剧人生的殉道者。
    小说最后一部分所描写的那场火灾,通过岛村的幻觉感受使坠火而死的叶子,在死亡中得到了人生的超脱和美的升华。那是深秋的一天晚上,岛村从村外高处看见了茧仓燃烧起来的大火,那茧仓挤满了看电影的人。面对这悲惨的事故,岛村却保持着隔岸观火式的逍遥,感到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地上的火光和天上的银河相互映衬着,“银河好像近在咫尺,明亮得能将岛村轻轻托起”,“银河犹如一大片极光,倾泻在岛村身上,使他感到仿佛站在地角天崖一般。虽然幽冷已极,却是惊人的明丽”。就在这时,岛村发现叶子美丽的身体从高处坠入火中,而岛村却把这一切看作是“非现实世界里的幻影”,“压根儿没想到死上去,直感到叶子的内在生命在变形”。这是一段把直觉、感觉、幻觉,把现实与非现实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绝妙描写。在岛村眼中的这种感觉性意象里,银河象征着宇宙的永恒,冲天的大火象征着对人的有限生命的超度,而叶子则是把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永恒联结在一起的美的焦点。作者意在表现生命因死亡得以超脱,进入永恒,美因死亡达到极致。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川端的感觉性描写与一般的写实有多大的不同。在我们看来,叶子无非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姑娘,她像小母亲那样认真照顾濒死的行男,她的性格充满着愉快、天真,喜欢唱甜美的儿歌。当岛村要离开雪国时,叶子曾请求岛村把她带到东京,甚至希望岛村能雇她当女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叶子的存在也是现实的、世俗的。然而现实的叶子不等于岛村感觉中的叶子,岛村的感觉赋予叶子某种虚幻性。如果说驹子是岛村官能感觉中的驹子,那么,叶子则是岛村精神感受中的叶子。前者给岛村以现实感,后者给岛村以虚幻感。现实感和虚幻感是人的感觉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物质的和精神的形式,而岛村——或者说川端本人把精神性的幻觉看成是感觉的最高形式。这种最高形式就体现在地上的大火、天上的银河、以及坠身火中的叶子所组成的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驹子和叶子在岛村心目中是一对孪生互补的形象。叶子和驹子的形象经常在岛村心中交相叠印:“昨晚岛村望着叶子映在窗玻璃上的脸,山野的灯火在她的脸上闪过,灯火同她的眼睛重叠,微微闪亮,美得无法形容,岛村的心也被牵动了;想起这些,不禁又浮现出驹子映在镜中的在茫茫白雪下衬托下的红脸来”。“暮景之镜”和“朝雪之镜”重合了,这说明驹子和叶子是可以相容和转换的:化实为虚可以升华为叶子,化虚为实则叶子可以变为驹子。拥抱叶子,叶子便成为驹子;疏离驹子,驹子便会变成叶子。走近现实太沉重、太累,疏离现实又太虚无、太空,叫人左右为难。由此酿成岛村的行为模式:若即若离或不即不离。离便落入虚无,即则落入实有,二者皆非禅境。不即不离才是禅境。然而,若即若离却可能是不得已的状态,也可能是自觉的意守状态,更可能是始于不得已的状态,而最终进入自觉意守的状态,而最后便成为无可无不可的心态。岛村的心灵就始终在这几种状态中徘徊,他向慕彻悟之境,但始终没有达到彻悟之境。
    岛村就是在这种境界里尽兴地谛观人生的。显然,他对现实人生采取的是一种东方式的虚无态度。他坐食祖产,游手好闲,耽于想象,喜欢沉溺于非现实世界的幻想之中去追求和捕捉瞬间的美感。他到雪国寻欢消遣,与他从来不看西方舞蹈,但热衷于“凭借西方印刷品来写有关西方舞蹈的文章”一样,是在空虚的自我放任中寻找寄托,以求“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对于岛村来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本是毫无意义的,只是当人们抱着非现实的想法徒劳无益地追求它们的时候,才对它们感到“一种虚幻的魅力”。他无目的地但却不辞辛苦地去登山是如此,他对驹子和叶子的追求也是如此。在岛村的感觉里,驹子肉体的、现实的美,一旦被占有就失去了魅力,以往的追求“如同一场幻梦”。叶子精神的、非现实的美,则始终是不可企及的,最终还是归于虚空。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人生无常、灭我为无、虚无即是解脱的思想。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把岛村描写成玩弄女性的好色之徒,而是让岛村带着旁观者的感伤注视着惨淡的人生并从中体悟着人生的悲苦。岛村从驹子对生活的全部奉献与追求中体悟到了生活和生存的徒劳。作品有意经常把驹子的这些可以观照到的外部活动与岛村的意识活动并列在一起。一方面将驹子对生活的追求描写得纯洁、执着,一方面又让岛村不时发出“徒劳”、“完全是一种徒劳”的叹息。“徒劳”这个词经由岛村的口与心重复了十余次,绝不是偶然的。目的是要在读者心中唤起共鸣,进而体味到小说的深层意蕴:驹子把她所做的一切看成是实在的,她自身并末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意义,而通过岛村的感喟我们看清了发生在驹子身上的人生悲剧是不知其为悲剧的悲剧,不知其为徒劳的徒劳,不知其为悲哀的悲哀。唯其如此,悲剧性更深,徒劳变得更无意义。
岛村从叶子富有虚幻色彩的生与死中,体悟到与现实的人生截然不同的虚幻的人生。《雪国》由描写叶子超凡的美开始,以描写叶子脱俗的美告终,结尾处调动了雪的纯洁,火的花朵,银河的壮丽,把叶子的死—一摆脱轮回的羁绊达到解脱的虚无——烘托为一个凄美无比的意境。岛村从叶子的死中看到的是“内在生命的变形”,是超脱悲哀的尘世,回归永恒宇宙的绝美之境。对岛村来说,叶子的死,只是新的生命的开始,美的另一种表现。由此观之,岛村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投身于人生而又对人生抱有漠然的达观,寻求生存之乐趣而又视生存为徒劳虚幻,立于生存之上而又憧憬死亡之境界的东方式的虚无主义。也可以说川端是借岛村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川端自幼屡遭丧失亲人的悲痛,作为一个孤儿,他更切身地体验到了人生的短暂,生存的痛苦和虚幻,感到死亡的世界与生存的世界只有一步之遥。从年轻时代起川端就像岛村那样沉溺于精神上的流浪。他笃信佛教禅宗,深受无常观影响,他说过“佛典是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教义,而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所以他常常把佛教的生死无常、轮回转生的信条,贯注在作品中,把死视为起点,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最高的美的表现。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体现在岛村身上就是由实在的感觉上升为虚无的幻觉,在有限之中追求着无限,在生存(“有”)之中看到涅槃(“无”)的境界,也就是在现实的人生中看到虚幻的人生,凭借精神的体悟在生与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由上可见,《雪国》是一个主观感觉的世界。川端是从他独特的新感觉的角度来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这种“新感觉”与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作品有许多相同之处:它是非现实主义的,人物和环境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精神性,它的基本情调是消极、虚无和厌世的。但是,《雪国》的感觉更主要的是东洋式的感觉、禅宗的感觉,这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具有更多的不同点:西方现代主义是社会性的,而《雪国》是超社会性的,“雪国”这个环境本身具有游离时代和一般社会的封闭性;西方现代主义是批判性的,而《雪国》继承的是日本文学“哀而不怨”的传统,不仅没有任何的社会批判,甚至不表现冲突与矛盾,从而追求东方传统的和谐之境、中和之美。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被社会压垮、挤扁的人,而《雪国》中的人物寻求的是超脱与追逐。西方现代主义的基本情调是虚无主义的,那是一种价值否定的虚无、无所归依的虚无,而《雪国》中的虚无是抛却和远离现实,摆脱世俗的系累,从而发现和追求更高远的美的境界、精神的境界。正如岛村所做的那样,远离家眷,到世外桃源般的“雪国”去体味精神的逍遥、体悟精神的虚空。这种虚空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从而灭我为无。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川端康成才在诺贝尔奖受奖辞中郑重声明:“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两者的根本精神是不同的。”

  《雪国》读后感(十):美与徒劳

或许应该在更为安静的环境下来看这本书!而我却是趁着在火车上和上课时间的间隙,看完了川端康成的雪国。
全文读下来,印象最深的两个词是徒劳和美。因为看书的时候心不静,对描述美的文字,看的太过简略,只记得日本朦胧的山,皑皑的雪,还有列车,和服,艺妓的妆容,却没有细细品味这些美的语言文字。粗略地感受了驹子妖艳的美,叶子沉静的美,并在舒缓的情节中享受文字的魅力。至于徒劳,也让我感触颇深,可能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容易对悲观的东西有共鸣。面对驹子对城市的憧憬,对知识的向往,岛村想到的却是徒劳,觉得她的所思所想所做是徒劳,进而想到生存本身就是一场徒劳。多么悲观,却又让人觉得有一种力量。徒劳,那就颓废吧,徒劳,那就无畏吧!
悲观与乐观交织着的我,写感想都不知所云!
至于叶子这个姑娘,我当时就在想,开篇就在写叶子,车窗上映着的她,与后面的雪山,一起构成了超美的画面。以为主角就是她了,幻想她与男主角会发生一段惊天动地,或被世人唾弃的爱情!带着阅读的期待,总是想在小说中多发现一些叶子的影子,但却没有!她只是去找车站找驹子,去行男的坟上,去帮驹子传话,以及最后绚丽的坠落等为数不多的几次。于是我在想叶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我太懒,或者太愚钝,没有想到是为什么,幸好在豆瓣上得到了答案。叶子或许就是驹子的另一个自己。岛村第一次见驹子时,叶子还未出现,当时的驹子是纯净羞涩的,没有成为艺妓。在第二次见面的之前,岛村在车上见到了叶子,下车后见到了已经成为艺妓的驹子,于是旧时的驹子与现在的驹子在小说中相遇,一直到最后旧时的驹子,也就是后来的叶子自杀,或许正是象征着那个纯净的驹子的彻底消失!另外,叶子对岛村说要好好对待驹子姐,要求岛村带自己去东京等等,仿佛看到的是羞怯的驹子在对岛村倾诉衷肠。
叶子的弟弟存在的意义呢?我实在想不出。行男与驹子还有叶子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尤其驹子与叶子是怎样的存在!我亦不明白,或许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享受文学,不过分解读文字,才能真正触摸文学。
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男人总是想要占有女人的美,却又不想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大概是对岛村这个纨绔子弟的写照。爱情,可能驹子有,但,岛村肯定没有。
刚才看自己写的东西,觉得我更偏爱叶子多一点,总觉得驹子太过浪荡,或许因为她太爱了!但是因为自己对过往的歉意,在讨厌她时,又总是对这类世人所不容的女人多了几分怜悯与感同身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雪国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