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是一部由彭擎政 / 林旭坚(监制)执导,袁国庆 / 俞江 / 徐慧主演的一部儿童 / 历史 / 动画 / 短片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日》影评(一):元日
我很喜欢孩童玩耍,大人们忙来忙去的画面,到处红彤彤的张灯结彩,就是小时候的年味啊!小时候总期盼着过年,压岁钱,新衣服,玩鞭炮,大家伙都从各地回来,聚在一起。过年的时候再调皮捣蛋也不会挨打挨骂,从早吃到晚的零食水果。
现在的我,对过年并没有什么期待,年味少了,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多了,七嘴八舌的讨论着讨论那,在学习就问成绩,毕业了就问工资和恋爱。
《元日》影评(二):感想
其实,像我这种所谓国漫黑的人其实很容易满足的,像这种动漫我就很喜欢啊,没有什么过度的宣传,也没有什么公众号打着国漫救星,也没啥惊天地泣鬼神的剧情,而且风格和意味明显是中国特有的呀,美国做不来,日本做不来,只有中国才做的出来,只要认认真真做,即使有什么小瑕疵,我也会表示谅解呀,毕竟谁不会犯个什么错,只要有诚意,我的宽容是你无法想象的,毕竟,大家都希望国漫越来越好呀。ᵕ̤ᴗᵕ̤
《元日》影评(三):190804:中国唱诗班-元日
“物非义而不取,忘了吗?知错能改,孺子可教也。”
短短的片子,从幼童耍玩、众人会师两个事件入手,描绘了元日那庄严而调皮的热闹,又反映了中国的传统习俗与儒、道之思想。但是,没有剧情的起伏与平仄,故事性实在不强。
————————————————————————
评论要求140字,评论要求140字,评论要求140字,评论要求140字,评论要求140字。
《元日》影评(四):过年
唐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而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元旦。桃符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联。新年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放鞭炮,除夕撕去旧的春联,贴上新写的春联,来表示除旧迎新之意。作品中不仅有放爆竹、贴春联,还有挂灯笼、吃糖画、看舞龙、祭拜司命神位、拜年、吃贺年羹等等,充满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特别的时蔬有地梨、圆子、春荪、花生等,虽然是一些方物,却也鲜美。 虽然作品当中小孩与明朝嘉定四先生等人无大关联,只是为了述说城市和农村,小儿与文人视角下的春节。小儿眼中的新年自然热闹些,文人眼中的新年则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其中唐时升先生向各位前来的好友子弟谈诗论画,又在家耕耘种菜,自号灌园叟,俗称好施与。又让妻子将供奉食物和园中春荪做成贺年羹招待众方来客,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来表述人生态度,也以此自谦家无脂膏,只请各位笑纳,同时过年也不要太铺张浪费,人生要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我觉得作品中裁截此段非常不错,很有文化底蕴。
《元日》影评(五):项目简介
《中国唱诗班——中华优秀传统“诗乐启蒙”》唱片,收录了从《诗经》开篇第一首《关雎》,至《明日歌》《梅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各朝代脍炙人口的诗歌经典作品16首,由嘉定作曲家易凤林先生谱曲演绎。
本片《元日》是《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作品中的一集,是一部以经典古诗为故事主旨,以嘉定民间故事传说为故事梗概的动画短片。
我们希望能够把人们带回到四百年前的小城嘉定,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去窥看明代嘉定春节的传统与习俗。通过嘉定名士唐时升(“嘉定四先生”之一)家中的拜年情景,来讲述一个传承至今,关于“贺年羹”的故事传说。市廪中的物阜繁华、爆竹喧嚣,与一介寒士家中一碗“贺年羹”里的朴拙温情融汇在一起,感受古时嘉定春节里的世情况味。
我们并不想大张旗鼓地宣讲诸如“艰苦质朴”、“耐得住寂寞”之类的大道理,长者的一言一行已经足以将教化潜移默化,植入人心。
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本色,本片在制作过程中查阅了三种明清时代嘉定方志中关于年节的记录作为参考资料,在背景和人物设定方面,则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南都繁会图》、《元宵图》、《货郎图》(明吕文英绘)和《嘉定四先生图》等画作以及诸如《三才图会》、《支那风俗图会》、《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1867)等著作进行反复考证修改,以期能在细节上最大程度还原当时历史情景,使本片不仅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动画作品,更成为一个可以管窥一个时代风貌的绘卷。
《元日》影评(六):《元日》:长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不可放弃,更不能忘记
2016年12月25日,四川成都东星航空专修学院的准空姐们身着传统的古代汉服,来到成都地标景点宽窄巷子、武侯祠等地展示古典礼仪。
同时,她们手举“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的标语,呼吁大家重视和回归中华传统节日,理性对待外国节。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兴致勃勃地过着的都是外国的情人节、圣诞节,而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的节日气氛却日渐淡泊?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看到热爱汉服的妹子穿襦裙就说穿的是韩服、穿曲裾就说穿的是和服?
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给孩子报班都是钢琴、小提琴,学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的越来越少?
二十四节气、京剧、昆曲、书法、针灸、按摩、茶道、刺绣、剪纸等等传统的技艺越来越少人去继承。
那些老祖宗发明和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现在还懂多少?
不说别的,光是说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还有谁记得节日的来源和习俗?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的传统节日更是凝结了由古至今在这片大地上演化的人的生活智慧,承载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术数历法等各方面内容的文化结晶。
《元日》是《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作品中的一集,是一部以经典古诗为故事主旨,以嘉定民间故事传说为故事梗概的动画短片。
片中,祭祖先、逛灯会、舞巨龙、画糖画等等透着浓厚传统气息的春节习俗一一映入眼帘。
其间,动画也描绘了“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时升先生在家中等候学子来拜年的情景,从先生的一言一行中懂得了凡事不拘小节,并不是只有贵重的物品和吃食才能带来快乐,简简单单的一碗“贺年羹”亦可。
只要你有获得乐趣的物事,又何必在乎吃食的清淡、住所的简单,一箪食、一瓢饮,也可怡然自得。
听着唱诗班那年味十足的歌,看着画面上优美如水墨画一般的背景和人物,你仿佛都能听到炮竹声声响,闻到菜肴阵阵香。
无论是配音、配乐、画风都不可多得。
最后附上一首自创打油诗:
正月初一过大年,女娲造人是初七。
上元佳节张灯日,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神节,三月初三上巳日。
寒食清明要扫墓,吃粽烧艾系端午。
牛郎织女七夕会,中秋赏月家团圆。
九九重阳齐登高,冬至如年吃汤圆。
腊月初八勤记牢,二十三日要祭灶。
年二十四除尘日,除夕一过新年到。
《元日》影评(七):元日习俗。
短短的五分钟,蕴含着中国人民对元宵节的美好祝愿。
整片开头的那首诗《元日》点明了中心。诗中的屠苏是一种药酒,古人常常在元日时饮屠苏,拜灶王爷,看灯会,如电影中的那个灯笼搭的塔是嘉定古镇的一个习俗。寓意是红红火火,日日高。
此为灯笼搭的塔影片中的那些习俗现在以经在渐渐消失,就连年味在乡村也淡化了。古代环境好所以在过年时处处皆是鞭炮声,年味很浓很浓,但由于现在环境污染很严重,空气质量差,鞭炮声就几乎没有了。好在于现在空气质量大有改善,希望以后能像在古代一样河里的水能喝,不会再出现雾霾。让失去的年味回来。
影片中的小孩天真无邪,又有点顽皮。就拿偷灶王爷的贡品来说,被发现后,勇于改正错误。被大人给予奖励。的确这种诚实的态度值得被奖励。影片中的长生果也叫花生。有些地方也叫做落花生或者说叫落生以及落生花。寓意是长命百岁。可见古人对生活的领悟极高。
在影片要结束时让我们看见当时宋代的繁华。以及一些元宵节时的习俗。如看花灯,猜灯谜等······今年3月2号就是元宵节,元宵节过了后,年就结束了。人们都开始工作。学生们也开始上学。
在影片的后半段,嘉兴名士唐时升立端坐在家里。四方的学生,陆陆续续的前来拜访他,一起谈论诗词。给老师拜年。老人不在乎来者的富或贫,拿出自家种的蔬菜招待客人以及学生。用元月的贡品,地梨、菱角等蔬菜,做成贺年羹招待客人。地梨就是马蹄,贺年羹类似于我们说的八宝粥。
影片全程都在唱王安石的《元日》整体感觉非常漂亮。
元日是春节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传统的象征。让我们保护优良的传统,也向往未来。
元日 (2015)8.32015 / 中国大陆 / 儿童 历史 动画 / 彭擎政 林旭坚(监制) / 袁国庆 俞江完..............
《元日》影评(八):国漫,原来你可以这么好看
本文大约1400字,点个赞吧,好人一生平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我国传统节日——除夕那一天的盛景。
自我们受到来自日本或者是美国的影视产业冲击之后,似乎对于我们自己产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都会持一种怀疑态度。这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在漫画产业这一块尤为严重。曾经何时,当我们产出来《大圣归来》,我们一度以为国漫这个话题可以重新被提上日程。曾经何时《大护法》也会让我们心头一震。但是这些作品在散去之后,国漫依旧是国漫。我们依旧是不厌其烦地看“羊和熊”。国漫的明天在哪里?
《中国唱诗班》系列作品,迄今为止已经有了5集,且每一集的豆瓣评分基本上都在8.0往上。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就是这个系列的其中一集《元日》。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除夕。
以往,对于国漫的概念大都以工业水准来衡量。而这部作品却不仅仅是在彰显动漫产业的成熟度。更多的则是真真正正地以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来独特体现的。
一味的对于日本或者是欧美的动漫无限制模仿,虽然可以使得我们的动漫产业得以快速的发展,但是却不利于提高。长久来看,这样的方式仅仅是照猫画虎不得精髓。那么我们的精髓在哪里呢?当然根植于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抛弃自己非常精良且源远流长的东西,转而去学习别人的皮毛,这不是一种高明体现。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认真的看看自己的时候,或许会得到更多。
《元日》体现的内容基本上就是那些随着时代发展,逐渐的被我们抛弃了的文化以及传统。现在不知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在除夕当天那些传统文化都有什么。我们习惯了高楼大厦,习惯了灯红酒绿,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习惯于对别国的文化如数家珍。但是却对于自己的传统一无所知。这并不是一种进步。我们可以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初衷。但是遗忘并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
元日中体现的传统依次有,除夕夜的烟花爆竹,祭祀神灵,初一早上的给长辈拜年以及君子之间的交往礼仪等等。这些传统并没有过时。即使是现在很多地方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别的礼仪或者是风俗我们还是可以去了解一下。动漫不仅仅有一种展现形式。我们国家毕竟有好几千年的文化。有待发掘的还有很多。
日式漫画的那种粗线条固然容易批量,美国的那种写实风格固然容易吸引观众。但是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那样的环境当中。创新就意味着在此基础上,完全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我们一直不愿意去正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却对于舶来品一往情深。国漫产业的症结也就在此。
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古板,不灵活,墨守成规等等。但是即使是固有的东西已经定型,但是表现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前几年杨德昌的遗作《追风》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国漫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本片虽然没有追风那样飘逸,但是也多了很多的温馨在里面。
盲目的鄙夷自己的传统文化,热切的追捧一些自己没有根基的东西,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国漫的发展壮大正是由于这些孜孜不倦,对于自身文化传统深层次发觉的人的存在而精彩。而复兴道路上,那些没有被资本携裹的创作者分外可爱。社会大众的价值观有时候是会随着舆论而东倒西歪的。等人们真正的冷静下来以后,那些本应该被我们所追捧的作品才会被发觉,才会浮出水面。
本片并不是有多好,因为它也有很多背书在里面。但是本片却给予了我们想要根植国漫领域的人们一丝曙光。原来,我们之前所嫌弃的国漫,其实并不是这么的不堪。其实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还可以这样表达。国漫,原来你可以这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