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摆脱“抄袭”标签,日本设计用了多少年?
日期:2020-07-31 21:02:20 作者:一朵药片 来源:一朵药片 阅读:

摆脱“抄袭”标签,日本设计用了多少年?

  这个夏天原本正是奥运会时候。由于疫情,2020年奥运会延后一年举办,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推迟的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与东京奥组委共同决定,这届奥运会仍然保留原来名称。因此,日本设计委员会公布的一系列设计依然能保留“东京2020”这个特殊的设计元素

  日本与奥运会的设计故事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与残奥会的会徽采用了日本江户时代流行的方格图纹,选取日本传统的靛蓝色彩,用三种不同形状方块代表了不同国家文化思想,在和谐排列体现推崇多样性促进世界联系理念

  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设计奥运会会徽。早在1964年东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日本就用简单明晰的设计让全球观众眼前一亮。

  会徽采用日本国旗元素,奥运五环标志字体使用金色。这一搭配显得简洁有力美观,竞标审查委员一致通过。

  在奥运会的设计领域,日本的主要贡献还有图标的使用。1964年,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国举办。为了方便语言不通外国人时的设计委员会设计了一系列的图标标识,并在世界范围沿用至今。

  各运动目的图标形式

  首创在厕所门口使用图标区分男女

  2020年东京奥运会在图标上又有新的突破——基于1964年的图标基础上,首次采用动态设计,以二维的方式重现运动员的三维动态,体现了当下数字化的流行趋势

  简洁、生动细致,日本平面设计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而在奥运会之外,这种特质依然在日本的每一处日常细节中体现出来。

  人性化的日本设计

  许多去日本旅行的人,总会感叹于日本公共设施人性程度之高。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扶手,日本人也在设计细节中予以使用者最大的便利

  楼梯高度不同的双层扶手,可以照顾小孩子需求

  车厢内高度不同的吊环,可以方便不同身高乘客

  用不同的醒目图案区分上下走向扶梯

  细节是一种设计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日本设计的考究细节在日常使用的小物件中也不吝表现,将创意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

  日本Sunstar公司设计的待办事项便签,带有方便撕去部分的虚线。

  “问号标签在撕去部分后,就成为了“感叹号”标签,可供之后重点回顾;“LOOK!”标签撕去部分后,就成为了“OK!”标签,代表已经完成标记部分的阅读

  日本品牌 Nendo 的雨伞设计。伞把是一个三角形结构,可以站在地上、立在墙边、挂在桌角,再也不担心湿漉漉的东倒西歪

  MUJI的设计顾问深泽直人设计的台灯。灯座做成了托盘形状,回家开灯的时候可以顺便放入钥匙

  “日本设计”是一种独特生活态度:以使用为目的,在细处关照生活,再用创意让人会心一笑。

  然而,这样深入人心的日本设计风格也是经历了风雨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从抄袭到创新

  就在六十几年前,日本还是一个抄袭设计层出不穷的国家。战后的日本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并不重视设计概念与知识产权,倚赖廉价劳动力与粗糙的设计生产经济商品。

  不二家女孩就是一个抄袭的形象

  很快,这种抄袭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满。在外部压力下,日本政府决定整顿抄袭的风气,树立创新的设计意识。

  为此,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设立了“优秀设计奖”(Goo Award)和“每日设计奖”(Ma Awards),以选拔制度和丰厚奖金鼓励自主设计。

  这两个奖项选出了一批经典的设计作品,直到今天都代表日本的重要设计成就,也奠定了日本设计的理念:在简洁的设计中,最大程度地实现物品的功用与美感。

  森正洋G型酱油瓶 白山陶器 1958 年

  GK工业设计研究所 餐桌用万字酱油瓶 1961年

  1953年,日本设计委员会成立,初创成员包括了柳宗理、剑持勇等设计大师。

  当时日本大多数的日常用品都材质粗糙,全靠图案和色彩掩盖它糟糕的质量。为了抵制这样粗制滥造的商业产品,剑持提出了纯白之美。

  若杉圣子 白色器皿

  这引起了时事漫画家近藤日出造的反感,他在报纸上向设计委员会提问:“纯色就更胜一筹吗?(白色瓷器)确实看上去是很整齐,但也让人感受到了西洋马桶般的冷酷。用这些陶瓷器皿装腌萝卜或菜叶,看上去好吃吗?”

  委员会的剑持勇回应说:“物品不仅有形状有结构,在制作过程中还有统一性。”在当时批量生产的工业化需求下,“纯色比起带图案的设计更具有社会性”。

  这场公开讨论让设计委员会认识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优秀设计”的概念也许有着不一样的认同。在随后的数十年,日本设计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未中断。

  设计从不惧怕争辩与讨论,怕的是单一与趋同。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日本设计茁壮地发展起来。

  日本的设计哲学

  关于日本设计中的白色,设计大师内田繁这样说:

  白色中性空间可能恰好是日本文化的根源,具有日本性格,并在后来才发现其实“空”与“虚”原来具有同样的暗示意义。日本空间的特有属性是“变化”,营造不固定的空间,使时常变化的空间成为可能的这种状态亦是“空”亦是“虚”。随着商品而变化,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能够接受这种流转和变化的就是日本空间的特性。

  内田繁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源于他设计的山本耀司精品店被海外记者评价具有“日本风格”。这种评价让他有些困惑,自己的设计“哪部分特别日本”呢?

  以此为契机,内田繁开始更深入地挖掘日本设计和其背后的哲学含义。

  MEMENTO by TONERICO:INC./ H Yoneya and Yum 2005 年,有数字形状的灯具。数字部分镂空,泄露出来的光线无比柔和。

  五十岚威畅 树叶透下的阳光2007 年,将动物、植物、鸟、花以及大自然用胶合板刻型的作品 , 轻快而充满透明感。

  内田繁认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日本设计的造型美与方法论始终具有一种特质,正如五十年代的瓷器与21世纪的潮牌精品店在颜色上不谋而合,它包含着一种西方人无法简单模仿的沉淀精神性

  具体来说,今时今日的设计已经不再由物品主导,开始从追求表面的差异化转向重视探求生活的本质,即走上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趋势。而日本的设计精神、设计理念恰恰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这既是设计层面的思考结果,也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深度理解。

  吉冈德仁 《雪(The Snow)》 1997年

  曾为三宅一生品牌店橱窗里的装置艺术。宽15米的装置中,数百千克白色的羽毛飞起又降落。

  内田繁研究了日本六十年来的设计史,他发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府决定扶植设计创新开始,工业化社会带来工业设计的发展,信息化社会为室内设计提供了条件,而泡沫经济过后,日本设计又转向了日常的眼光……

  内田繁对日本设计的见证与思考,被整理汇总在《日本设计六十年》一书中。

  书中提炼了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了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界、企业如何共同打造“日本设计”这张名片,为的是同一个目标——“创造人类生活的真正幸福”。

  而人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设计在生活中如何拥有存在的价值,并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的动力与需求。

  文:FiFi 编辑:佳音

  主要参考资料:

  

  《日本设计六十年》,内田繁 著,张钰 译

  https://tokyo2020.org/zh/paralympics/games/emblem-para/

  ? 点击下图购买书籍

  ?

  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扫码添加,邀请大家进入“一朵药片”社群

  

  

  ⚪⚫?

  其他好书推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摆脱“抄袭”标签,日本设计用了多少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