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黎明之前》影评摘抄
日期:2020-07-31 20:3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黎明之前》影评摘抄

  《黎明之前》是一部由玛丽亚· 施拉德执导,约瑟夫·哈德 / 巴巴拉·苏科瓦 / 托马斯·勒马尔奎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黎明之前》影评(一):国情怀

  令人敬仰大作家的告别欧洲之旅,即使是对生话的娓娓道来,也是平凡而深感敬佩历史重现,道不尽的艰辛,那般洞悉人心博大深沉精神世界时间流沙埋在了时空里,他的作品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依然闪耀,他的真情理想心怀天下勇气悲悯,天下无人不识君,镜头碎的告别倍感忧伤。虽然身在阳光灿烂的他乡,仍然关心祖国命运,哪怕整个欧洲沦为战场,对他来说那依然是、而且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

  《黎明之前》影评(二):非典型人物传记片

  芬兰航空的。我对茨威格这位作家不太熟悉,更不知道他是一位德国作家。这部电影采用几个没有前后联系场景讲述这位作家在战争期间流亡海外的生平事迹。由于缺乏对人物背景了解,从导演选取的这几个片段里只能看到茨威格对德国纳粹暧昧支持态度,他与情人原配夫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以及他为其他作家争取签证而努力。至于更深入的人物剖析影片里是缺乏的,在巴西的几段拍摄得相有味道,远胜于在纽约的场景,开头与结尾的固定长镜头处理得相当不俗可惜整部影片难以让不熟悉茨威格的观众得到完整感悟

  《黎明之前》影评(三):这部电影,对阅读茨威格为自己写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正如电影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即将迎来黎明之前,茨威格和妻子双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讲述了,作为一个犹太人,被纳粹德国驱逐后,茨威格在巴西、纽约生命中最后六年的生活,1936-1942,正是在这期间,他为自己写了部自传,也是我现在正在看的那本书,《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和妻子1942年在巴西自杀。遗书上写,希望别人能等到漫长黑夜之后的黎明。这是一部记录人生尾端的电影,原名《告别欧洲》,中文翻译改成《黎明之前》。 他的难题,或说“茨威格的困境”,是身处海外的人,要怎样对待自己“黑化故土”。当自己的国家政治集权,卷入战争,引起世界的谴责时,怎么站队。从现在看,好像没什么纠结的地方。流亡者,犹太人,加入谴责的行列理所当然。 茨威格始终不愿做如此的声明,我理解他。

  《黎明之前》影评(四):漫漫长夜,磨去了等待未来之光的耐心

  朴实的叙事风格,带入感非常强,仿佛是跟着作者置身于战乱逃亡中,在一段段颠沛流离舟车劳顿举步维艰,却等不及未来的希望。

  喜欢南美艳丽的花与蓝色多瑙河滑稽的走调演绎,没有国家的庇护就没有国人的未来,这些异域风情与犹太难民间互为怜惜的情感恐怕是故事讲述的世界里最美好的部分。

  作为生日礼物的小狗惨兮兮, 剧中茨威格趴下身段与狗互动的戏份略夸张了些,却迅速抓住观众泪点,那一刻,为了尊严和自由,他许是动了自杀的念头。

  跳出剧情,回到对“自由”与“未来”的追寻,其实,并非只有在战家国的大背景题材下,才有这样哀悯、催人泪下的故事。即便是在和平年代,又有多少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看不到前途的未来之路上,随着年华消逝,只能画地为牢,选择麻木静默的面对看不到黎明之光的漫漫长夜,双手合十的祈祷明天会更好。

  《黎明之前》影评(五):先走一步的茨威格

  在《书城》看到李欧梵写的茨威格文章,方才看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和这部《黎明之前》,始知二者都是近两年所产的有关茨威格的电影,不知这位二战时已经享誉全球的大作家怎么在这两年相继拍了关于他的电影,是在要人们重新认识下?

  看过后,两部电影留给人的都是郁闷。《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人公老去了,留下了遗产,而讲故事的人也老了。《黎明之前》则是活生生的茨威格的最后的那段时光,电影拍的真是有点人如其小说的味道

  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讲的就是一个郁闷的人郁闷的心理,善于探察人心理的幽微便是茨威格所擅长,那种心里的纠结、脆弱、矛盾,都是其小说呈现的。

  汉娜·阿伦特等当时文化人士批评茨威格对纳粹政府态度过于懦弱,流亡到了当时的人间天堂巴西。影片开头国际笔会开会,人们念出一串值得铭记的名字,包括托马斯·曼,而茨威格还坐在席上,多少让人能感到茨威格心中可能会有的纠结。茨威格也在尽可能的帮助受迫害的人逃离,然而在离二战结束还有三年的时候,茨威格夫妇在巴西自杀了。

  茨威格留下的遗书,写的“没有耐心,先走一步了”,是否是对当时局面的一步棋呢?《斐多》中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活着,哪个更好,唯有神知道。”然而,文学都是要人们勇敢地活下去的。

  这就是这部电影看后留给人的郁闷。

  《黎明之前》影评(六):接受我们的懦弱吧,它可能和勇气一样意味着良心

  一个竭力维护精致安逸生活、用追逐纯粹艺术当逃避现实的借口、拒绝立场拒绝表态拒绝他人命运对自己私人舒适度的打扰、身处白人富裕阶层深谙圆融得体交际之道、有点自私有点冷漠也有点小心眼的世界级名作家,同时也是为陷入战争的祖国、破碎的文明、蒙难的朋友、难以摆脱的责任备感煎熬的流亡者。整部片茨威格都在这两种状态中摇摆,但似乎直到茨威格夫妇因为等不到曙光选择自杀,这份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才真正剖露开,似乎也直到这时,影片在呈现纠结于良知与犬儒间的茨威格时留下的一系列信号,如被犹太裔记者激动追问时躲闪的暗示、作家大会上其他代表慷慨陈词时纠结难言的尴尬、听众集体为陷在集中营的知识分子起立时痛苦而抽搐的表情、在巴西小城被市长隆重而滑稽地欢迎时(市长致辞时说虽然战争很可怕但它至少带来一点好处我们这个巴西小城能有幸被茨威格写)那抹苦笑和听到不伦不类的德国音乐时微红的眼眶、前妻指责他不愿为朋友援手的冷漠时隔了一段反射弧的自责,才终于证明了它们并非点缀式的良心。 当然,懦弱、倦怠、自私才是真实的人性,一个收到身陷德国的旧友求助信时还在为25年前的龃龉耿耿于怀的茨威格,和永远大义凛然精力旺盛的形象比更有人味。紧抓住那并不牢靠的所谓去政治化的纯粹创作、和在精神原乡陷入不可知也不敢想的绝望命运时遁入死亡,是知识分子双重的脆弱。但在历史的又一轮循环里,有谁不是这样呢。 ps:摄影令人印象深刻,结尾长头里那个穿衣镜用得很妙。

  《黎明之前》影评(七):茨威格的最后八年

  茨威格最后八年都在流亡。英国,美国,巴西,后来搬去里约旁的彼得罗波利斯,类似承德的地方。茨威格和妻子1942年在那自杀。遗书上写,希望别人能等到漫长黑夜之后的黎明。拍他人生尾端的电影,原名告别欧洲,中文翻译改成,黎明之前。

  他的难题,或说“茨威格的困境”,是身处海外的人,要怎样对待自己“黑化的故土”。当自己的国家政治集权,卷入战争,引起世界的谴责时,怎么站队。从现在看,好像没什么纠结的地方。流亡者,犹太人,加入谴责的行列理所当然。

  茨威格始终不愿做如此的声明。

  纠结的不只是他,托马斯曼,另一个德国文学巨柱,也很迟疑。托马斯曼担心出版,即便是他这样的世界级作家,也担心遭到审核,出了德语圈,读者何在。他政治上模糊,带了民族主义情绪,一战时写了非政治人的反思(Reflections on an unpolitical man),专造Zivilisationsliterat一词,讽刺自己反战的兄弟亨利希曼。到了三十年代后期,看到事态发展,总体舆论,转向非常彻底,开始反法西斯广播。

  茨威格就不讨好。他没有像托马斯曼那样,担心市场而犹豫不决,可临到了战争,也没做出什么义愤填膺的声明。该救人还是救,吃力不讨好,最后把性命也搭进去。1936年的国际笔会,美国来的犹太记者追着他问,要他对德国的看法。那时候的德国什么样,通过了纽伦堡法案,支持佛朗哥,本国教授论证德国怎么发现美洲,宗教上推行“积极基督教”,耶稣变成雅利安血统。

  到场的作家们站起来,向茨维格等德语作家致敬。茨维格还是没说话。他反对论战,把作家的武器归于创作,文学的孤岛。记者说,没有孤岛了,水淹没了,总有一天要游到另一边。站队是顺水推舟,茨维格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他说了句深省的话:不能因为在世界的另一侧就下定论,在充满志同道合者的房间里。反抗者,缺乏风险或是影响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过是作秀罢了。

  换言之,dissident的唯一定义就是反对主流,而不是换一个空间迎合主流。

  茨维格的晚年,痛心欧洲文明的崩坏。谴责德国,也不能代替对于战争的反对。流亡的镇子上,他欢迎新搬来的德国朋友,指着一片雨林,说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了。转而低语,谁能容忍这些。黑夜对于茨维格来说,太漫长了,长过八年。

  《黎明之前》影评(八):背向欧洲的茨威格

  -“告别”出于真诚、“背向”迫于无奈 带着对精神家园“欧洲”的痛心疾首,奥地利犹太裔作家、战前和平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与第二任妻子萝特(Lotte Zweig)辗转流亡来到了美洲,阿根廷、里约、纽约、贝德罗保利斯的身影;同时也是这位欧洲最后精神贵族完成(并出版)《昨日世界》、《象棋的故事》的那段时光。彼時的茨威格,被迫追求、生活于梭罗式的日常,终至步向生命的尽头。 电影《史蒂芬.茨威格:再见欧洲》即来自茨威格自传作《昨日世界》的英译;曾代表德国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可惜未曾入围。在这部德国女性导演玛丽亚.史拉德(Maria Schrader)执导的茨威格“半”纪录片中,将剧情焦点锁定于“背向欧洲”时期的茨威格;也就是茨威格流亡后期的梭罗式生活。 剧情有一幕是茨威格于巴西乡间巧遇故友Ernst Feder;这个人也是最后念完茨威格遗言的德国艺术家。重遇那天正好是茨威格六十岁的生日;那段对谈原是楚克迈尔(取自卡内提着 Elias Canetti – The Play of the Eyes)与茨威格一路回忆五十岁生日,从贵客云集的萨尔斯堡自宅逃往慕尼黑的往事。原来以为导演(即编剧)会参考乔治.普罗契尼克(George Prochnik)编撰的《最后的放逐》(The Impossible Exile / Stefan Zweig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很明显导演将视角多触及到茨威格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的内心挣扎。良知或犬儒,表态与逃避,都不是一个刚刚离开精神家园,眼睁睁地望着它(欧洲)毁灭,被迫流亡的诗人所必须“立即”计划或“处理”的事。 茨威格曾在贝德罗保利斯住宅的地窖中发现一册蒙田的著作;因而写下:“那时一如现在,世事纷乱,到处烽火,战争升到兽性的极致。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生的诸多难题合而为一;我如何才能保住自由之身?”可惜这段往事并未获得电影的重现。自始至终无法相信自己六十岁时会坐在巴西小村庄里的茨威格,远离了他一生的钟爱,音乐、书、手稿、收藏、朋友与交谈;这一切距离他千里遥远。这不是一个致力维护安逸生活,以艺术为借口抿灭良心的诗人、思想家,所能决定(抉择);更不是一位流亡者,在经历过某种精神的高度后,仍然能泰然自若的移居。 曾在《昨日世界》比照1914年前后(即一次世界大战),个人自由受到身份认同、边境、护照,甚至指纹等局限;这段描述亦被电影呈现于开场的访谈。茨威格的先知先觉,曾数度预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并透过良师益友佛洛伊德的指引,早在一战结束后的十年里,便察觉到人类原始兽性的心里作祟,纷争必将卷土从来。即便如此,他仍不能逃避战争的波及,最后客死异乡。 《史蒂芬.茨威格:再见欧洲》的故事对于中英文读者是相对陌生的;我们所能知悉的茨威格还远不如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电影《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的改写(或隐喻)。

  《黎明之前》影评(九):我知道您不想看到黎明——上海电影节影评之二

  (1)

  《黎明之前》?冥冥之中神灵之手,让我在一长串电影节目录中,随机挑了一个。点开来看,大吃一惊,正是我很想了解的茨威格在巴西时他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

  啊,神启一般!这位伟大人物这段时间如此频繁地出现,不会毫无缘由的。

  (2)

  很激动,以为会找到茨威格1942年主动离开世界的原因。可是看下来,电影中这个理由交代得并不充分。1936年茨威格来到巴西,受到了不亚于国宾般的接待和礼遇;他在文坛和政界都被当作重要人物对待,虽然他的世界主义者以及对法西斯纳粹保持沉默的态度也激怒了很多人。他在无论北美还是南美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这影响力解救了很多欧洲的同胞和杰出人士。他在多个场合下夸赞巴西的美好,一种属于未来的美好,“我们的世界未来文明与和平的最大希望之一。”

  电影中,1941年12月1日,他在佩特罗波利斯小镇遇到以前欧洲的旧友,他们兴致勃勃又不无忧伤地聊起了过去和现在,是啊,他们都是有家不能归的流亡者。他们分别后,茨威格回到自己的寓所,这里,管家夫妇为他献唱,他们为他悄悄地准备了一个让茨威格无比开心的礼物——一只可爱的小狗。他开心极了,甚至趴在地上和小狗玩着顶牛的游戏。

  之后,管家开车带茨威格夫妇去过生日,去吃当地的美食。车上,茨威格对管家表示感谢,说这是让人“无比开心的一天”,他也转头去对妻子洛特表示感谢,然后他充满笑意和幸福的眼睛投向车窗外,外面是广袤的浓绿的热带植物,可是他的眼神却越来越变得荒凉……

  (3)

  这就是电影中茨威格出现的最后一幕。1942年2月22日,场景直接切换到他们自杀当天的屋子:忙乱的警察,哭泣的管家仆人和邻居,哀鸣的小狗,前来探望的欧洲朋友,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旧友宣读用德文写的遗书……

  有两次,一面大镜子映出床上茨威格夫妇相偎躺在床上的样子,看不清表情和细节让我抓狂。从网上找到这张图片,似乎没有电影中一闪而过的影子安详。

  死亡来得太过于突然和奇诡,虽然之前我拿茨威格和王国维自杀进行过比较,并自以为已然了解缘由,但看了电影却反而茫然了。

  (4)

  茨威格的遗书,由12月1日偶尔得见的旧友当众吟读出:

  “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须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地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

  自从操我自己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而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也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在这里比任何地方都更愿意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人年逾六旬,再度完全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由于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已经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你们在经过这漫漫长夜之后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于你们而去了。”

  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才能够苟延残喘?一个人更需要什么样的勇气才能停止苟延残喘?但是茨威格毕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他的天才已经供给他最为充沛的自由和财富,可是他依旧不能让自己苟活。

  1942年,确实是“黎明之前”,纳粹在很多地方吃了败仗,战争形势越来越往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发展。每周有两次《纽约时报》会被送到茨威格手上,他在如此宁静美好的佩特罗波利斯,看到的是千里之外故乡的战争演变过程,他用各种方式抚慰着乡愁,可是依旧不愿意等待就在眼前的黎明。

  (5)

  在百度上半懂不懂地看着乔治·普罗尼克《被征服的茨威格》,看着“流亡”、“难民困境”、“世界主义者”等名词,我只知道茨威格逼人的才华,直透本质的直觉和睿智,他懂得在恰当的时空主动选择自己的生存状态,虽然可能他的表情有点窘迫,眼神更加慌张和无助,可是那种坚定的自由主义者的态度,依然让我觉得他是一位勇士。

  6月26日,电影散场后的晚上十点,刚刚下过暴雨的天地和正大广场辉煌的霓虹灯光交相辉映,让人觉得惶恐难安。我被“剧终”打回原形,虽然千方百计想着如何与众不同。

  你快速骑行在凉风习习的夜色中,你想明天也许可以做点有价值的事,甚至可以去尝试做一下有价值的人,起码一定要去做让你感到高兴和自由的事。

  精神上自由自在,听上去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词儿!

  《黎明之前》影评(十):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的问题,激情燃烧的岁月有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问题。

  可能是因为疫情最近有点郁闷,看着经济那么不好,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这好似一个每个人都怀才不遇的年代,于是不知怎么的,我就想到了茨威格。我想弄明白在面对那么个年代的时候,他的态度是什么,他最终为什么会自杀。于是,半夜开始看《黎明之前》。看完后,在微信上发了这么个朋友圈“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的问题,激情燃烧的世纪有激情燃烧世纪的问题。我们总是抱怨人生很酷,却惧怕着死亡的活着。”

  早上起来跟朋友聊起茨威格,我说“他真是倒霉,也许他只是想好好写书,没想到就被卷入了历史的潮流,身不由已。” 这可能是我自己内心的写照。研究生是读心理咨询的,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目前主要给小朋友做辅导。我的想法也就是找一家公司,在里面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的咨询,日积月累,某一天可以称自己为专家。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心理咨询行业在国内特别不成熟,我拿着美国的硕士文凭,加拿大的咨询师执照,不上不下,在外籍和中国籍的工作岗位里翻来覆去,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逼上梁山,自己注册了个小公司,却着实没有什么创业精神和动力。我常说,我就是个nerd,我就喜欢看书,写东西,搞搞研究,搞明白心理学怎么影响一个人,搞明白就算心理学可以预测很多但也要明白,人只是often但不是always做一些事情,就是喜欢跟导师和教授去争论一些东西。所以我很不幸的被卷入了社会潮流,难以脱身。就想起电影里那个美国记者对茨威格的评价,说,“他已不再是一座孤岛。” 想来也是,当今社会,没有谁会是一座孤岛,无法独善其身。

  茨威格是懂得自己无法独善其身的,他对战争一言不发,不表达自己的观点,逃离到巴西,欣赏着乡村之景,但目光越来越暗淡。只是我不知道他是在写完《昨日的世界》之前那就明白,还是之后。也许逃离到巴西是他最后的一次尝试?在《昨日的世界》里,他写到“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的先辈那样置身于局外。。。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用钱可以买到的安宁。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摁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音乐剧《命运之力》,然后回去看写的笔记,感觉威尔第对宗教的态度,和茨威格对战争的态度很相像。“ ‘威尔第对于宗教有很复杂的情感,人们最终都没有明白他对宗教到底持有什么观点。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也是意大利正在经历宗教改革的时候,同时他曾经历过看到神职人员虚伪的一面。’”

  最后他的遗书里有一段话,我特别为之动容。“ 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 ” 然后想起电影里那个市长的一句话“没有祖国的人是没有未来的。” 我还不到六旬,也有时间和精力,还有一群支持我的人。坚持比努力更可怕,所以坚持吧。

  我们总是抱怨人生很酷,却惧怕着死亡的活着。

  后来看文章,读到了《昨日世界》中另一段,讲和平年代的描述。

  ‘’那是因为我出生和长达承认的那个世纪并不是以激情燃烧的世纪。那是一个阶层分明、按部就班、秩序井然的世界,一个从容不迫的世界。机器、汽车、电话、无线电、飞机等的新速度尚未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节奏;岁月和年龄依然有着另一种尺度。人们生活的相当悠闲安逸。当我今天想尽量回忆起我童年时代那些成年人的形象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们中间有许多人过早地发福。”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不知道我是否要为此而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像生活在天堂里似的,从而对人间的一切真正痛苦、对命运的种种险恶和神秘力量懵懵懂懂,对一切令人焦虑的危机和问题视而不见,然而那些危机和问题却愈来愈严重!由于沉浸在安宁、富足和舒适的生活里,他们很少知道生活还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和变得异常紧张,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事和天翻地覆的事;由于沉湎在自由主义和乐观主义之中,他们很难料到,任何一个明天,在它晨光熹微之际,就会把我们的生活彻底破坏。即使是在最最黑暗的黑夜里,他们也不可能醒悟到人会变得多么险恶;他们也同样很少知道人究竟有多少战胜险恶和经受磨难的力量。”

  这让我想到了清朝,之前我们都处于在那种安逸的环境中,直到敌人已经扣响我们的大门。也许这就是轮回。只是目前的我们处于在轮回的哪里呢?

  想起叔本华说过的一句话“人注定要在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极之间。” 和平年代我们会厌倦某些事情,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又被焦虑驱赶着。到底该如何活,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问题,我们从厌倦的那头,走向焦虑的这头,在这条线上来来回回。

  想想当代,因为疫情,我们既焦虑,既厌倦,同时又有着这个时代给的自由。焦虑是因为我们不是一座孤岛,我们脱不去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编织;厌倦是因为在这漫无边际的时间里,一切都变得太过于世俗。所以我们就在焦虑和厌倦中来来回回。

  这几天我慢慢回想我这阵子的生活,因为感觉是有些变化的。以前我的生活节奏特别快,每天的时间表可以精细到每半个小时要做什么。可这阵子,我可以安静下来看一部电影,一部1.5小时的电影,我可以花2个小时看完;我可以安静的听喜欢的人讲话,静静地注视和欣赏;我可以很用心的跟朋友去聊电影,聊作家,聊感情;可以不急不躁的做一顿饭。我也还是会焦虑和厌倦,但是在这我也无法掌控的局面下,确实也有寻得一丝丝宁静。

  疫情终究会结束,在资本主义之下,生活最终还是会回归忙碌,我也必定会怀念这段生活。那就把握现在,好好体会吧。

  Oh, Cuel fate, how you mock m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黎明之前》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