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是一部由Bill Locke执导,Kate Humble / Ant Anstead / 陆思敬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一):非BBC出品
“为响应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有关“2016年春节文化走出去”要求,着眼于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辐射力及文化交流亲和力,五洲传播中心精心制作、推出了这一电视系列片。”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二):传播学视角下的跨语境传播
学传播学有个术语:跨语境文化传播。 中国等东亚国家一直是高语境文化,一句话可能有表面意思深层意思以及背后典故等,而西方多是低语境文化,表达的就是表面的意思。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总是不成功的关节所在。 现在,更多的国外有影响力媒体关注中国文化,主动传播中国文化。这应该算是帮助外面了解我们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三):春节
第一集 北京的交通是全中国人流量车流量最大的 广东的摩托车大军 哈尔滨的冰雪世界 暖城的打火花真的是美的不可思议,这个世界上我们还有很多很神奇的祖传秘方,表扬等文化遗产在不断地消失,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云南的滇金丝猴保护基地
第二集 团圆饭,饺子 白酒泸州老窖 中国最大的鲜花输出市场云南昆明春城 春晚 香港黄大仙求签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四):不错
怎么说 发达国家来看还是带有自身优越感 大多数情况都是惊讶惊讶再惊讶 惊讶人多惊讶会有人坐火车几十个小时回家… 但又不得不承认摄像的确是赞 同时现在中国的确是发展的让其他国家开始“注意” 某些黑的点也描的不是那么黑
看其他国家角度来看自己国家肯定还是会有很多角度不同 就像是觉得自己妈唠叨但是别人嫌弃就是不行 不过看着不糟心到是真
最后…对于纪录片 尤其是讲自己国家、传统这些 还是看央视吧 虽然有时候夸的有点过 但好歹自己还是了解自己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五):这个全球最大庆典,你真的了解吗?
昨天是小年,新年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最近,BBC2016年播出的三集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借着17年春节的到来火了起来。
做纪录片,BBC是专业的,画面美炸,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鲜的宏大的,都用镜头语言表现了个彻底。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六):卖得一手好萌的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非常有趣,没有老套的讲一些正儿八经的民俗,比如年兽啊什么的这种就没介绍,反而提到了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哈哈哈。你们说萌不萌。
也没有正儿八经的去介绍王府井小吃街的小吃,反而介绍了辣条,哈哈哈。
还有黄大仙祠的电子解签器,那个记者问,你们的神会高兴你们用这个机器吗?
还有老外说中国的酒杯好迷,你感觉来到小人国。 哈哈哈, 萌萌哒。
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中国新年,我觉得这个视角找的蛮好的。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七):看完春晚看点BBC全当洗眼吧
比起纪录片内核更像宣传片,但今年有这样一套片,多少还是弥补了一些春晚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虽然大家都在吐槽内容正直得不像BBC,但不得不说那么老的梗还找了许多新鲜的角度切入, 鲜切花市场,酒厂,金丝猴这些部分乍一看和春节没啥关系,但其实都有内在的社会文化联系。小吃街那段辣条出来的一瞬间弹幕就疯了,这种宏大命题的纪录片里有东西真的让人觉得“对对对就是就是”的点真的是太加分了!话说有多少拍这些大主题片子的导演还在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么多信息量片子还能自圆其说,角度多但叙事不显杂乱结构清晰,BBC确实不简单。记者也是加分点,各有其风格但都自然串联每个部分,避免了僵硬报幕和你一句我一句套话的尴尬感。当然我们都爱可爱大叔多一点~
温馨提示:片中出现有关香港的内容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三篇里,关了弹幕安心看片吧(๑•ั็ω•็ั๑)祝收假愉快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八):论中国春节的习俗
可能因为节目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国独有的春节习俗并没展现出来,主要还是以集中大城市为主,但不得不说,三集的节目已经将中国最传统最主流的习俗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传统习俗的良好传承,一方面就是BBC的纪录片表现手法拍摄方式太TM厉害了!让我这个生活在一个没什么习俗传统的地区的娃竟然认识到春节传统竟如此奇妙与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化社会的影响,家乡过年的习俗愈发模糊不清。2015年有幸在福建过了元宵节,深刻感受到正宗的南方城市的过节习俗,在南靖见到了中国最原始的cosplay,毕竟元宵节你我最熟知的可能就只是灯会和猜字谜。太多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节日传统也许只能在节前节后才能看到,又或者只能在某个犄角旮旯翻出的纪录片里才能看到。这些节日传统多少会受到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影响。展现与保存它们是一条长长的需要更过年轻人参与的道路。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九):老外的猴年膜拜之旅
一群被中国春节震惊的老外的诚意之作。
春节为核,横跨九省,以二十多种民风民俗,勾勒了一副人情味甚浓的中国年。虽然以时间为序,各地各事物往往有串联,但还是会有些散乱之感,不过或许这也是西方纪录片的固有特色,加之本次题材的生活化。五位记者都很真诚,虽然有很多错误的细节认识,但都是很可爱可理解的错误。最爱摩托车大胡子基友队,好想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春晚女记者稍差。个人最喜欢第二集。
国内随便一个受访者都英语流利敢不敢把水分减减啊,这算是瑕疵吧。
准备找找BBC之前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看看是否一如网上所说的黑。
简记: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冬泳
北京:春运 春晚 年夜饭 初一庙会 长寿面
河北蔚县:打树花
四川:白酒
香港:头香 舞龙舞狮 初二烟火
云南:金丝猴 花市
广东:摩托返乡
吉林:查干湖捕鱼
湖南浏阳:烟花制造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影评(十):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最重要的时节
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冰雕王国,看了片子才知道,整个建设过程,不下于一场大型的工业建设,用机器将大块的冰切割,运输,怎样埋灯管。
虽然冷,还是值得一去的,扩宽生命的另一维度。
打树花,“火树银花”的具体呈现,伴随着不可控的危险的极致魅力,传承的衰弱也是必然的,其实被影像记录下来足以了。
过年的摩托车大军,提供免费粥的志愿者,原来粥里面可以放姜丝,“他们两个蛮能帮什忙的,就是话多了点。”哈哈。
也有警车在回家的路上一路护航。
昆明的鲜花拍卖市场,平日和节假日几块钱一朵的鲜花批发时几毛一朵,然后通过飞机运输,几千人同时抢拍。
香港的新年大游行,有点像狂欢节什么,奇装异服,国际化的队伍,真羡慕。
猴年追踪金丝猴,原来研究员要研究她的粪便,看出健康状况。什么工作都不容易呀。
干了几十年的巡逻员,金丝猴在哪里一看一个准。什么工作,做久了都会精呀。
“对中国人来说,家族团聚的时光是宝贵的。”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