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1
从前有一天,
一个农户家里有一只猪,
这只猪很害怕,它不想死,
于是它就设法撞开猪圈门逃跑了,
主人追了上来,
这只猪就很想躲起来。
这时,它看到前方有个寺庙,想到寺庙里面的和尚都是慈悲为怀,不杀生的。
就一头钻进寺庙的香案下藏着,那时香案上刚好盖了一张桌布,正好把那只猪掩藏起来了。
而这座寺庙中正好有一位修行人,生生世世苦苦修行,好不容易修了五百分的功德。
手里拿着家伙追了进来,
看到香案旁边有个和尚在坐着念经。
我们一路追了过来,你有没有看到?」
这位修行人想:如果我说出它躲在哪里,就会害它丢了性命,这相当于犯了杀戒;可如果说没看到,又是打妄语,这该怎么回答呢......
正在思维的时候,因定力不足,他的眼神下意识的看了一眼猪藏着的香案,被村民捕捉到了,掀开一看,果然猪躲在下面,就把猪抓了回去宰杀了。
2
这只猪死后,到了阎罗王那里,
猪很不平,很气那个修行人,就跟阎王告状,说是那个修行人害自己丢了性命。
阎罗王问:「你的阳寿本就该到此,你有什么不平?」
猪说:「我不平的是,出家人本应该慈悲为怀,不杀生,但是当我躲在那个香案底下想逃命时,那个和尚不但没有救我,反而出卖了我!」
阎罗王一听,就跟黑白无常说:「你们两个,去找那个和尚来对质一下,看看是否确有此事。」
那天晚上,黑白无常就在和尚做梦时,把和尚的魂魄带到了阴间地府对质,经过调查后,果然发现了那只猪说的是事实。
阎王就对这位修行人说:
「若果真如此,你就要偿还,但念在你苦苦修行的份上,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
第一,你可以用你修来的那五百分功德来抵你对那只猪的过失。而你则可以保留人身,继续做人,重新积累功德;
第二,五百分功德给你留着,不过你需要去投胎做一世猪以抵此债。
你可以二选其一。」
修行人想:
我修了这么多世,那么辛苦,好不容易才修来五百分的功德,如果因为一只猪而全部抵掉也太不值了,要是做一世猪的话,其实几个月就死了,到时候回来继续修就可以了!
所以修行人选择了做一世猪。
3
因为这位修行人一直有修,福报很大,所以即使投胎做猪,在猪里也是福报很大的那种,不是圈在家里养的猪,而做了一头山林里的野猪,自由自在。
有一天,野猪的背很痒,可是又没办法挠,这时看到一堵墙,太好了,野猪就跑过去在那墙上蹭背。
可是殊不知,这是一堵危墙,
被野猪这么一蹭,墙就倒了,
结果,
墙背面有两只鸡,被压死了。
这两只鸡死后,也去到阎王那里告状,
阎王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依然给了他两个选择。
第一,你可以用你那五百分功德来抵你对那两只鸡的过失,继续做猪,争取早日出离畜生道,修成人身;
第二,那五百分功德依然给你留着,你需要再次去投胎做两世鸡以抵此债。
你可以二选其一。
修行人又想了想:
那是我修了多少世修来的五百分功德啊,要抵也早就抵了,何况留到现在呢?况且现在自己也已经选了做一世猪,这次要是拿功德来抵债,既抵不回人身,届时连功德也失去……
他咬咬牙,并安慰自己:
索性再做两世鸡,鸡的寿命比猪短多了,用不了多久,用不了多久,我依然可以回来继续修!
所以修行人又选择了做两世鸡。
可是,鸡会吃什么呢?
吃虫。
这鸡一生又不停地吃了无数条虫,
结果,鸡死后又得去投胎做虫。
就这样,
那个修行人在他那次失去人身后,
万劫都在恶道轮回。
因为他在失去人身后,
几乎都是在造恶业,
很难有机会再做善事去行功立德了,
于是,也就很难重得人身了。
所以,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读而思
这个故事,
其实信息量非常巨大,
它可以分解成数个小故事,
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参悟,
若全部讲完,篇幅会过长,
所以我们今天不做过多的解读,
只是简单地提炼出一些关键点,
试着启发我们深度的思考。
首先,是定力,
故事中,修行人因定力不足,用余光下意识地瞟了一眼猪的方向,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猪的惨死。
虽然修行人没有用自己的嘴出卖这只猪,不过结果是一样的,这似乎在提醒我们定力的重要性。
若我们定力不足,遇事时,连主动做出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被动地自动做出了选择,而且还是最坏的选项。
佛说「戒定慧」三学,
「定力」,一定是从「守戒」而来的。
其次,是贪念,
修行人在因缘和合下,置身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遇,他觉得,他必须要在「造杀业」和「打妄语」之间选一个,可是,难道真的就没有其他选项了吗?
我想其实是有的,可以沉默不语,或转移话题,而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其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做出选择前的发心。
故事里,当猪跑进来躲藏,然后村民拿着刀进来询问的整个过错中,修行人似乎念念都是在想着自己,他一切思考的前提与出发点都是自己,即便他所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不破戒?怎样不让猪死?这种正向的思考,但其背后的底层思维还是为了自己,而且,也仅仅是为了自己。
如果,他遇到这种情况时,发心首先关注于:如何让猪保命,如何不让村民造杀业?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双赢,而不是只想着自己如何不造杀业, 那么估计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
再次,是因缘,
阎王说,猪的阳寿本来就是到今天,那么,猪的结局,其实一开始便已经注定了,即便修行人救或不救,猪都要去阎王那里报到。
关键是,同样的结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的,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个过程,反过来又对我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这非常值得我们细细思维。
从次,是环境,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巨大,我们很容易「被境转心」,所以把自己放在哪里,就非常重要了。
如同故事中说,为什么「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缺乏一颗上进心,而是,即便有那颗心,也没有了那个环境,因此所有的心念与行为,都会处处受限制,导致:根本没有机会去行功累德!
想去工作赚钱还债,可是没有身体,也没有环境!怎么工作呢?又怎么还债呢?
最后,是选择,
如果是您,这道题,
您会怎么去选择呢?
一边是累生累世辛苦修的五百分,
另一边是人身,这叫人怎么选呢?
这道题,很难选,又很好选,
如果在我们眼中,五百分与人身的次第不清晰,分量也差不多,自然就难选了。
佛家总说:人身难得,人身难得!
如果我们知道:人身是多么稀有,那么这道题,其实根本没什么可思考的余地,无论如何都要保住人身,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这篇故事,其实也是一篇
非常好的“劝戒杀、劝素食”文。
为什么会万劫不复?因为失了人身,连吃素守戒都做不到了,只能“以杀为生”,如此一来,又如何升级呢?
趁着我们人身还在,
让我们来把它用好,多多行功累德,
戒杀、守戒、吃素,并劝人戒杀,
守好自己这珍贵稀有的人身,
望与诸君共勉之。
延伸阅读:
这是我们之前整理并推送过的,
佛经中佛陀用各种比喻,
去类比“人身到底有多么稀有”的典故,
请查收:《佛经中人身难得喻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