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最大的爱,是转发出来
之前不记得什么时候,在微博上面看到#秦昊因女儿被欺负落泪#,挺大个男人,谈起女儿的委屈说哭就哭了,就挺感慨。
然后当时我看到下面有人回复说,“带欺负人的小孩去爬山!”,后面还跟着一群人忙着说对对对对,还要拍照(狗头),我还莫名其妙,这啥梗?
现在我终于懂了!!!
之前被安利《隐秘的角落》,主要是看到我首页有个挺喜欢的博主夸了剧集的片头,说国产剧的片头做得这么好的现在挺少。
我就去看了一下,依稀觉得有熟悉的感觉,等到去看了简介,心里就咯噔了,啊,这又是紫金陈的一部小说改编啊!
这个团队上次改编的作品是《无证之罪》,名字没改,跟《白夜追凶》差不多时间播出,虽然没有后者那么红,但也是一部质量不错的网剧。
下面可能会有剧透吧
↓
可能
↓
如果有
↓
也不影响看剧
↓
whatever~
这回《隐秘的角落》改编的是紫金陈小说《坏小孩》,质感上比《无证之罪》更好了。
具体要说什么才是“电影感”,我作为外行人也说不上来,是画面的比例和清晰度,还是色调,或者拍摄手法?
形象真实,不假白,不刻意精致,流浪儿童就是流浪儿童的样子,不是脸上抹几道灰就算,其他地方一尘不染。
场景真实,根据诺基亚和《还珠格格》判断,时间应该是上世纪末,那时候的学校教室就是这样杂乱破旧,学生穿着土土的校服,或许现在依然是这样,包括霸凌。
生活困窘的家庭里孩子的房间和书桌,东西都旧旧的但乱中有序,字典上的“加油”十分家常。
而条件优越的小姑娘,房间是粉嫩的碎花和卡通,不用强调,一目了然
细节真实,故事发生在南方的沿海城市,时间是夏季,处处能感受到闷热潮湿的状态。
下葬的时候有司仪
少年宫里有舞狮唱戏
看片尾工作人员介绍,造型指导是田壮壮,不知道是不是那个田壮壮。
还有被网友大赞的配乐,片尾名单看似乎又是一次“乐队的夏天”。
情节里经常穿插的是类似呜咽的配乐,声音细微,不绝如缕,弹幕称作“阴乐”。
是的,从片头看着就有点可怕了,三个小人,不断躲避一个大人,又一直在被窥视,很有一种邪典感。
(就是广告讨厌,又去不掉)
剧情开篇就是高能,秦昊带着两位老人家爬山,一派父慈子孝的样子,不明真相的人会以为是亲儿子。
结果到了山顶一秒变脸,双手一掀,两位老人落下山崖。
警察来录口供,女婿欲哭无泪痛不欲生,一脸的后悔自责,一直在说“都怪我”,眼神里却透出狠厉。
其实服化道和场景再优秀,如果不能衬托剧情和人物,也都会沦为华丽而无用的鸡肋。
本片最精华的地方不仅在各种细节的铺设,更在于剧情和表演本身。
那么多戏骨未必是好看的标志,剧情合理,表演到位才是至关重要的。
紫金陈的小说,优点是惊险刺激,故事性强,引人入胜,缺点是很多地方写得粗糙,人物经常过于刻板,缺乏真实感。
翻拍《坏小孩》这个小说,用小孩当主角就已经是冒险,而书里的三个小孩又确实是“坏小孩”,尤其是朱朝阳。
如何把小孩的“坏”安排得合理,表达原著精神又能过审,其实还挺难的。
为了合理和过审,电视剧把原著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能称得上“魔改”的程度了,但是呢,我个人觉得,改得很好。
首先就是人物形象单一的问题。
原著里朱朝阳的母亲,几乎是个面目模糊的工具人,父亲是纯粹的渣男,后妈也是歇斯底里的疯子,可电视剧把他们都变得更有“人味”了。
母亲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确实辛苦,在外人的“同情”面前,她也坚决挺直腰杆:
我是寡母,但我儿子不是孤儿。
我理解是,我可以当我老公死了,可是我儿子不是没爸爸(世俗意义的依靠)的人。
而她的要强在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对孩子的掌控上。
孩子成绩好她很骄傲,可老师反映孩子的一些性格问题,她不仅不以为然,反而觉得是老师小题大做,是其他同学嫉妒自己孩子,才跟老师打小报告,搞得老师也很尴尬。
她背着孩子偷偷跟人约会,却不愿意告诉孩子,出于羞耻也好,出于让孩子安心学习也好,都是一种不肯对孩子敞开心扉的表现。
最后只能以一种最为决绝的方式让孩子知道。
其实孩子不介意妈妈去寻找幸福,可是家长就是这么固执地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而他们的隐瞒,才对孩子好。
在原著里母亲听到后妈家小女孩去世,主要情绪是幸灾乐祸,但这里母亲带着朱朝阳去看了前夫和后妈,还给她递了纸巾。
母亲也很同情前夫失去了女儿,这是人基本的道德感,朱朝阳被这样的妈妈养大,性格里才是很复杂的,而不是夸嚓一下就黑化了然后一去不复返。
李梦演的这位后妈,也改得很精彩。
本来后妈差不多又是工具人,主要负责当碧池刷仇恨。她严禁老公和前妻儿子来往,女儿死后还找人向母子俩泼大粪,硬是消耗了她身上悲情的内容。
但剧里的后妈也好很多,她对朱朝阳冷漠,也不是完全无视他
自己孩子踩脏了朱朝阳的新鞋子,她责怪了孩子,但又替孩子解释,她不是故意的。
这显然是她教育的失败,也表现出她自己的水准。
因为有她的这种教育,小女孩晶晶才会直觉地把朱朝阳当敌人,直接刺激到朱朝阳,成为死亡的导火索。
后母在女儿死后抓住朱朝阳母子不放,做出很多疯狂举动,站在主角立场看确实是个很难缠的角色,可是客观一点去想,这就是母亲的可怕直觉。
如果观众代入了她的角色,很难不像这样失去理智。
再说父亲。
原著里父亲是个抛妻弃子的大渣男,对儿子多年不闻不问,也根本不关心儿子的成绩和其他。当着后妻的面为了掩饰自己,谎称儿子是牌友的侄子,连牌友都看不下去。
但在剧里,他也同样立体了很多,对孩子的成绩很嘚瑟
带他买鞋,过生日,传授他所谓的人生经验,带他玩乐,游泳。对于孩子来说,至少在母亲的高压对比下,父亲这里是宽松的。
父子俩吃甜品这里,父亲看儿子是真的高兴,儿子也是难得露出孩子气的笑容。
儿子疏远母亲,接近父亲,远香近臭是一方面,其实更残酷的现实是,如果母亲条件稍微优越一点,她也用不着那么逼着孩子听话上进。
掌握了经济大权的一方,确实有条件更好地爱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快乐。
从父亲后来的女儿身上看就是这样,她没什么大罪,不过是个骄纵的小女孩罢了。
可是在儿子敏感的少年心里,肯定失衡的,他跟母亲说,当初是你一定要跟爸爸离婚的,其实隐含了一种责怪:
如果不是你,我现在可能过得很好。
父亲代表了更好的资源,可是他竟然不能拥有。
书里的女儿死后,父亲短暂地难过了一下,就能讲出“再生一个不就行了”的混蛋话,可是剧里他看似平淡,却在细节处流露出隐痛。
他习惯性地打包三份外卖,却想起女儿已经不在,先是要扔了,想了想又坐回去,自己含着泪把多余的那份吃完。
女儿没有了,儿子是唯一的希望,他带着孩子去吃东西游泳,在儿子被袭击的时候挺身而出,甚至在前妻家里帮忙通下水道,也都是一个普通男人可能做出的事情。
一个纯粹的人渣,在剧本和演员的共同演绎下,就成了一个可恨的、可怜的父亲。
一个有意思的对比。
儿子刚刚被父亲带出去的时候,坐在后座,父亲说你以前喜欢坐副驾驶的,儿子笑笑说,后面宽敞。
后来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就坐了副驾。
父亲给儿子过生日,儿子和小伙伴吃了一桌菜回家之后,母亲问还有没有肚子吃一碗长寿面,儿子说,吃得下!
后来跟父亲出去,仅仅吃了一碗甜品,回来之后看到母亲按惯例倒来的一杯牛奶,儿子说,喝不下了。
母亲说,喝不下就倒了!
这是一句非常中国家长的台词,如果你真的倒了你就死定了,于是儿子负气地一饮而尽,母亲胜利地离开,临走还不忘“体贴”地关上电扇。
吹多了要感冒的!
刘琳给你喝牛奶,是剧中仅次于秦昊带你爬山的可怕场景。
而朱朝阳的很多经历,都来源于原著作者紫金陈本人,他等于是一个长大的朱朝阳,考上了浙大,获得了俗世意义上的成功,再把童年的隐秘用另一种方式说出来。
关于改编他也很肯定,因为原著确实黑暗。
原著里普普在福利院被性侵,朱晶晶死前也同样经历性羞辱,这些都被隐去了,现阶段肯定是没法拍出来。
目前来看种种改编都很明确地想强调一个信息:
坏小孩是怎么来的。
原生家庭对孩子能有什么样的影响?
后妈自己就不太讲理,所以小女儿骄纵自私。
朱朝阳的妈妈善良朴实,却控制欲强,所以儿子善良内敛却阴郁。
两个流浪儿童,因为无父无母野蛮生长,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就更大。
父母总说长大就好了,而朱朝阳如果就这样长大,则极有可能会变成另一个张东升,这大概就是“朝阳东升”的暗喻。
张东升是如何长大的,已经不得而知了。
我们可以看到他条件不好,所以才入赘,处处受妻子和岳父母的轻视。
他把自己比作被背叛的笛卡尔,是一种自恋和自我欺骗。
他的身体也不好,以一种很“秃然”的方式告诉我们,而一般某些功能有障碍的人,会格外变态一点。
X功能障碍,于是也不能生孩子,在人前看孩子,已经很不快乐
人后遇到熊孩子……哈哈哈其实挺爽的~
原著里的杀神张东升,后来忽然被抽掉了魂魄似的,感觉全是受朱朝阳的操控,爽是爽了,但似乎没什么逻辑。
大人和孩子在体力智力经验上还是很悬殊的,尤其是张东升这样高智商又危险的人。
朱朝阳目前还没办法斗得过他,可是从剧中暗含的很多线索看,假以时日,他未必不会成为张东升2.0。
他们俩是剧里的智商担当,可是却又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人,张东升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小女孩普普发出灵魂询问:
你读书是为了杀人吗?
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优等生朱朝阳,数学好,逻辑好,不能用在邪道上。
同样是单亲家庭,骨子里不愿服输,叶驰敏因为有个天天劝她出去玩,陪她看还珠格格,告诉她考第二已经很好的爸爸,到底没有钻到牛角尖里去,成为另一个问题少女。
她虽然也别扭,但至少是性格开朗的,合群的普通女生。
虽然父亲叶军很忙,总是没时间陪她,可是他的爱和包容,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其实这里也是改动了,原著里的叶军简单粗暴,总把她和朱朝阳作对比,女儿见到他就瑟瑟发抖,于是再迁怒于朱朝阳,处处陷害他。
可如今这样的改动,我觉得很好,至少给家长思考,给孩子希望。
成年演员们都是文艺片里老面孔,老警官王景春是双料影帝,秦昊刘琳李梦还有张颂文芦芳生,再花篇幅夸他们感觉有点废话了~
光一个吃橘子就够年轻演员学很久
两个母亲对峙这里,非常精彩
张颂文吃馄饨落泪,已经是个名场面了
秦昊被妻子扇耳光的戏是自己设计的,跟搭档说,打就完了,别说话,说的都是水词。
关键是连小孩子都表现得那么出色,喜怒哀乐自然真实,吊打面瘫流量们。
尤其小女孩普普,我本来觉得这个角色超难把握的,可是小演员真不错,又可爱又会演。
改动后的剧情,更能表现出孩子们的纯真和美好,因为是孩子,我也愿意相信。
我惟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演完这样的剧本,回去是不是要接受一点心理疏导,光告诉他们这都是在演戏,都是假的,好像还不够吧。
看到很多人寻找种种蛛丝马迹,分析孩子们举动的背后实际上有多可怕,一边觉得好像看了个假剧,一边又觉得,就仅止步于此吧。
(图片来源见水印)
很多剧迷都在讨论,到底是相信真相还是相信童话,我觉得提问本身就有问题:
为什么童话就不能是真相呢?
现实很复杂,但美好也确实是存在的啊……多看看现实中孩子们的美好,也不算是自我欺骗吧。
普普说最喜欢的是张东升叔叔,哈哈哈可以的,就是以后别跟他一起爬山哈~~
就算一起爬,也准备好降落伞~
(图片来源见水印)
PS:
看了秦昊的角色名单,突然替伊能静担心……
女侠鵺话
女侠鵺话原创,欢迎勾搭和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人家~
点在看~
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