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爱经》是一部由Maria Sadowska执导,卡罗利娜·格鲁什卡 / Magdalena Boczarska / 彼得·亚当奇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兰爱经》观后感(一):女性
1.波兰女性学家传记电影. 2.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为了1975年,为了出版她的书;一条是年轻是和闺蜜一起爱上自己的老公发展了一段三角关系,她们俩还各自都有了孩子,最后还是夫离友散. 3.这是一个波兰女性为了三千万波兰女性(1975年)减少堕胎为做出的贡献. 4.无论你来自哪里,你都是来自阴道.
《波兰爱经》观后感(二):性不应该是禁迹
在我们中国对于性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不敢公开讨论,这和我们文化传统向背,但是把女性从被动的性中解放出来,这个意义不是只对女性有好处,是对丈夫也有好处的,对家庭和睦也有好处,对社会的凝聚力也有好处,性是人类原始的本能,只有西方有如此公开的讨论和进步,我们国家对于女性的性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部电影就不详细介绍了,但是要求不少于140个字,真是奇怪的要求。所以就写下去。
剧情简介是这样说的:
一部关于波兰著名性学女专家米夏琳娜·维斯洛卡的传记片,她一生都在致力于出版自己的性学专著:《性爱的艺术》。这本书也改变了波兰人民的性生活。
其实不止于此,电影表达了更多的东西,我们今天看起来仍然感觉如同身受,其实是环境的原因。
《波兰爱经》观后感(五):短评写长了,就是短评水平,影评谈不上
本来只想打3星的 心一软还是打了四星。本片是传记类电影、女权电影中的一股泥石流。说实话挺不明白这都能扯得上女权,波兰人的确啥题材都敢用啊!不愧是世界上性最开放的国家之一。缺点那真叫人心痒痒,波兰东欧离北欧隔得也不远,附近也有拉脱维亚立陶宛,可咋就这么缺颜呢?跟着苏联走,就是个屌样,感到诧异的是波兰竟然党教并存,反正gcd就是啥啥都能扯上阶级。本来其实觉得蛮无聊的,最后说的“盲人不会写关于色彩的书”想到她和船长的爱情,才意识到,这更主要的是一部传记电影啊!既然是真实的,就多一星纪念吧
在一个人的周六,突然很想看电影。尤其是国外的电影。或许,觉得有时候陌生的语言,才能带来另一种感觉。 波兰的电影很少看,但从其中,忽然看到了波兰的另一面。每个地方,都是那样子,有人,有压迫,有追求。 没有压迫,何来追求。 23岁,还没有谈恋爱,还没有做过爱。究竟是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有时候,或许解放自己,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你的人生已经禁固很久了,难道要一直禁固下去?
如果,还在这个路口迷茫,可以看一下。我也希望,如果有可能,能看到原著,最好啦
《波兰爱经》观后感(七):人人都有高潮权
性和吃饭喝水倒垃圾一样,都是正常的需求,却总被和龌龊下流划等号。性教育不单是告诉女性如何避免伤害 也是一个把性生活去妖魔化的过程 这是一项大自然赋予的让人愉悦的功能。人人都有享受高潮的权利,女人的性角色绝不仅是被男人骑在身上的拖拉机,不是男性泄欲的工具,如何保护自己 如何享受这个过程 如何让性常规化 不说70年代的波兰 现代社会又有多少女性能搞清这些问题?
再说米夏林娜 除去小三的部分真的很喜欢这个她。如果用大众眼中的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即家庭的维系者——的角度看 她不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 可相对于她对性解放所作出的努力真的不能用世俗规范评判她。即便人们竞相购买盗版书她还是说这是她生命中的最好一天 看到女性甚至男性捧起这本书她非常欣慰。即便书允许出版但代价是删掉高潮情节她也决不妥协,因为高潮是性生活的核心,再者“我向生活妥协了这么多次结果呢?”
最后,性自由不等于滥交下流三俗,不等于放荡淫荡低俗。性自由同言论自由宗教自由zz自由一样,是社会每个独立个体作出的自我价值和行动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暂且不说性解放,先把性教育做好吧,去妖魔化,去禁忌,去偷偷摸摸,抛去禁锢正视这件事吧。
非常想看这本书,也希望能多看到这种书,别让av成为性教育的唯一教材(微笑)。
《波兰爱经》观后感(八):温柔有力量的情色片!
本以为是一部情色片。看完感动到流泪。米夏琳娜·维斯洛卡的爱与性,抗争与屈服的故事。
爱与性
米夏琳娜的曾爱与被爱过,却被丈夫背叛。她爱上了一个有家庭的男人,这个男人却没法抛弃家庭和女儿,给她一个承诺。
米夏琳娜有过美妙的性体验。她因为性爱上了那个水手。虽然这个性体验没有建立在“合法”的框架内,也未曾基于未来的承诺。
当她的闺蜜旺达告诉她,她的丈夫向她求婚。
当她跟丈夫争吵,说出她其实知道丈夫跟那么多女人有染只是没有揭穿他。
当她爱上水手,却被告知他有妻子和女儿的时候。水手告诉她,我会想办法。米夏琳娜说,不会有办法。那种绝望。水手确实没有办法。(为什么明明知道有这么多没有办法的事,却让故事开始?)
当她得知水手离世时候,晕倒在地。
抗争与屈服
米夏琳娜对事业的热情与与不屈服让我感动。我们需要找到让自己内心有小火苗的事情,并坚持去做。播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只能是现在。况且她的事业是受到重重阻碍,多年一直在抗争,让小火苗燃烧。到最后人手一本她的《性爱的艺术》她那种高兴和骄傲,应该就是事业最大的回报了。
在感情上,她做了牺牲和屈服,却最终以孤独收场。当她说,我为生活屈服了这么多,生活补偿过我什么吗?觉得好心酸。跟事业不同,她结婚的和爱过的人,最终都没有长久的陪伴她。甚至女儿。当她的女儿上大学离开家,她说,你终于要离开我,我要孤独一人了。女儿淡淡的说你一直孤独一人,然后离开家。那个场景后,我看她一直紧紧抱着自己的狗。最孤独的可能是跟水手做爱不久后,却看到水手抱着自己女儿与妻子一家三口在party上那个温馨场景,那种hurting,我相信是毁灭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她不辞而别,后来永远未曾联系水手。
本来是很悲伤也孤独的一天。看完这个故事,觉得生活本身是中性的,所有的快乐悲伤都是自己创造和自己的视角所导致。
要保持对事业的那颗小火苗,因为事业永远是陪伴你一生的事情。
保持对爱和性的开放心态和体验,但不要指望没有任何背叛和他们会永远陪伴你,不存在。
去爱,但不要怕伤害。勇敢的人,会将那些伤害化作力量,知道如何更好爱下一个人。
生命无限美好也无限短暂。不管哪些人曾与你相识相爱,感激他们曾给过的每日份开心。
,
米夏琳娜的对话。神父:你相信上帝吗?米夏琳娜:我听说上帝是爱。我相信爱。(超级可爱)
米夏琳娜:一个瞎子是没法描绘色彩的。
《波兰爱经》观后感(九):性爱的艺术
两条时间线交叉叙事,没觉得混乱,但电影想讲的太多了,像流水账一样记录米哈琳娜的一生让人看着乏味
4分钟的时候,米哈琳娜打下了一段话:“每个人都梦想着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拥有钟爱自己的观众,但是,只有那些与我们手挽手共同进退的爱人,才能给我们安全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这是她从疗养院的聚会回来后在崩溃的情绪下打下字的。
喜欢头巾在热闹的聚会上,即使看着他和妻子的亲密互动却也没嫉妒到失控,但坐在草坪上和他妻子的对话却引起她的强烈共鸣
女主:“朱雷克不会想念海吗?”,朱夫人:“你是说冒险和女人,无论他做什么,我只知道他只爱我一个。不好意思,我女儿醒了”,这时朱雷克刚好抱着他们的女儿出来找妻子。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成年人的世界里责任比爱情更有分量。女主明白她根本没机会成为朱雷克最坚定的选择。
————
大胆开放的女主曾经和最好的闺蜜一起分享性欲强丈夫,她和丈夫是soulmate,而闺蜜负责她不能满足的那部分丈夫的性欲。
一开始一切顺利,但生活的车轮将他们三个带向了不同的方向。
丈夫在三个人的关系中天平倾斜向了闺蜜,甚至向闺蜜提出了求婚;
闺蜜每天在家带亲生孩子和的孩子,还要默默忍受着米哈琳娜丈夫出轨36个女人的事实;
米哈琳娜在家庭和学术研究中分身乏术,丈夫与她不再灵魂契合,在肉体上拥有了闺蜜还和另外36个女人出轨。
这段畸形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认为“爱”和“性”能分离的恋爱观,自此她开始用她的专业知识帮助人们了解性,帮助女性享受性。
————
后来她陷入了和有妻之夫的不健康的关系中,(看完后的感受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波兰爱经》观后感(十):No Sex in 波兰社会主义共和国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