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队》是一部由陈韬 / 陈晓冬 / 黄思旸 / 赵玥 / 吕进 / 郭亮执导,谭维维主演的一部音乐 / 真人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乐队》观后感(一):真的挺失望……
看了好几期《中国乐队》真的挺失望……两个字“鸡肋”…挺无趣的没有特别拔萃的经典……除了民歌就是民歌、这个族换那个族、结合现代乐队结合摇滚雷鬼甚至结合电子……那个彝族电子真的是视听污染啊~全都是谭维维的个人审美、因为她就是唱民族的……一两个山歌民歌还能接受……通篇都是我是真的觉得太土了………中国特色不一定是民歌吧…就古筝、笛子箫这些也是不错啊
《中国乐队》观后感(二):那些杠精你倒是倒腾一个节目出来啊
感觉挺好,有新的认识,一味说它不好的人真的觉得太片面了,有民族也有其他风格的歌曲,在那些杠精嘴里就变成了中国民歌。首先,民歌也不差,再者,想看综艺节目那就别在这bb,没脑子的人就喜欢跟风。摇滚传到中国就不能有中国的特色吗?中国音乐是需要一些融合创作才能有进步的,看不起民歌的人心里是有多自卑?节目的确有不足,但是至少给了一些乐队展示的机会。光靠谭维维一个人是不够的,风格与想法都是单一的,评四星吧,的确有些缺点,剪辑不够好,有点尬,但音乐的发展是需要谭维维这样的勇气的。
《中国乐队》观后感(三):还是会接着看 会快进着看
没播之前特别期待 因为关注的几位音乐人都参与了(比如龙神道、肆囍) 之后一直迟迟不播 因为盛传的剪了崔健? 作为综艺 倒不反感讲一些故事 事实上乐队吸引人的故事只会更多 创作排练巡演每个乐队都太多故事了 可是这个节目讲得很假很烂 只放几首歌也能忍受 可是省下的时间用来干嘛了 谁要看谭维维去哪儿啊 还不如放个乐队的酒吧巡演纪录片好了 旁白,没被剪的导师,没认真介绍乐队成员不能忍 乐队的呈现应该是一个整体,而这也是乐队比很多作为工业产品一环节的个人演唱更有魅力所在 此外,这选乐队口味实在太谭维维了 对民族乐没有意见 但是本就小众的乐队这一主题,你还选一更小众的 然后还妄想人民群众喜欢 就凭你那五毛钱煽情水平? 做一个中国乐队节目的想法是好的,可是让这帮人糟蹋了 估计这也是崔健退出原因吧。
《中国乐队》观后感(四):乡愁是一首歌,思乡是一道菜,《中国乐队》是一段情
在娱乐至上的年代里,真正了解、创作、尊重和向往音乐的人们,能志同道合地走到一起,做一档有模有样、有情有感的“纯音乐”节目,或者说是“纯中国乐队”的综艺节目,实乃所有中国音乐人的幸福与幸运!更是观众们的幸运!
《中国乐队》第二期如约而至,怀着对革新和理想以及坚守的气质,为观众们呈现出的更是一缕缕浓浓的情,对音乐、对生活,以及对人生,每一个乐队独到和纯净,都那么自然,甚至让人感动。相比于第一期的“初出茅庐”,第二期更加浓烈的情怀范儿,可谓“楚楚动人”!特别是那一曲轻吟缓唱,每一个音符都散发着烟火气的《芹菜牛肉丝》,不禁让人思乡、情切……
这是一支由七人组成的“衣湿乐队”。说来话长也不长,此“衣湿”非彼“衣湿”。那一年,也就是并不久远的2007年,游淼与林权宏有了一面之缘。一档节目的录制中相识,并彼此赏识。但直到2010年,两人彼此间对音乐的理解和各自的才华,终于在机缘巧合间碰撞出了火花。
因此,兽医游淼和教师林权宏,便组建了代表二人特长的“衣(医)湿(师)” 乐队!从此,他们也便开启了一段至今都亲密无间的音乐人生之旅。
随着对家乡对音乐对“中国乐队”的那一份执着和创新,衣湿乐队的队伍也逐渐在壮大,音乐风格更在其最初向往的兼容并包与民族特色并举的道路上越走越闪亮。从最初网络改编知名歌曲,到携原创勇闯各大音乐节,衣湿乐队的名气也从珠海到四川到两点一线,渐渐散开至全中国。
现在回想起当年组队以及屡战音乐节到过往,游淼他们依旧是在腼腆的笑容里带着不尽的欣慰和幸福感。2012年,初出茅庐的他们,在贵阳迷笛音乐节还有十余天开幕的时候就已经如心内长草般躁动和期盼不已了。但天不遂人愿,好事总要多磨。当时还只有四个成员的衣湿乐队,遭遇伤病减员,一个断腿、一个高烧,只剩下两个“全和人儿”。最后在音乐节上,一个打着石膏坐着弹,一个戴着口罩坚持演,“残废”的衣湿乐队依旧用他们独特的音乐风打动了观众……
主唱游淼的四川宜宾方言,伴奏中的中西合璧的吉他与琵琶……音乐风格中的布鲁斯、爵士与山歌、地方戏曲甚至雷鬼和船工号子的巧妙结合等等,总能让听者在或悠扬或欢畅或舒缓甚至有时有些搞怪的旋律中,真切领会到衣湿乐队的独特与不拘一格。尤其是这一期这一首《芹菜牛肉丝》,展现独到风格的同时,极其契合《中国乐队》第二期的有感而发的特色,思乡可以是一道家乡菜,乡愁更容易汇成一首歌!
为《中国乐队》第二期手工点赞!
《中国乐队》观后感(五):从《中国乐队》 看中国乐队的成长 听中国乐队的故事
今年夏天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可以说是一炮走红,走红了整个夏天,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有这样一群我们不太了解的嘻哈音乐人们始终专注于嘻哈音乐,多年努力并热爱着。
然而,一个节目的落幕,就会有另一个节目的开始。江苏卫视刚开始热播的《中国乐队》,作为同样的音乐类型节目,放宽了视野,把整个目光聚焦在中国庞大的乐队队伍上,节目的体量看起来更大,所涉及的范围更广。
众所周知,中国有各种各样类型的乐队,有民谣,有摇滚,有重金属,有朋克,有布鲁斯风格,也有英伦范儿等等。《中国乐队》就是作为一档公正公开的节目,把中国乐队中各种不同的类型摊开来,让观众看到中国乐队之多,并感受到中国乐队不同类型之间的融合和协作,以及他们各自代表类型的音乐精神。
目前《中国乐队》播出了两期,节目秉承着“无海选、不PK、不淘汰”的全新概念火热亮相在电视上,中国的乐队和乐队成员们可以纷纷走到电视荧屏上介绍自己的背景和故事,并且可以演唱自己的作品。这种可以扎堆出现在电视荧屏的情况,无异于是对中国乐队们最好的一次机会,相比各种音乐节,他们更多的是演唱,而缺乏与台下观众的交流和互动,缺少这种静静地能够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故事的机会,而无疑这档《中国乐队》节目让他们实现了这个梦想。
第二期节目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衣湿乐队”,很早就知道这支乐队,他们算是整个中国乐队中比较特立独行的一支,“西南风情”“光怪陆离”“搞怪”“接地气”等等词语都是衣湿乐队的标签。比如这一次他们在《中国乐队》节目中唱了一首《芹菜牛肉丝》。这让不少观众会想起在《中国有嘻哈》的冠军,来自重庆的GAI,他的歌曲风格也是用重庆方言演唱,他唱过一首《火锅底料》,实际上就与衣湿乐队的《芹菜牛肉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同样为西南地方的音乐人,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音乐的造诣的确都是值得期待的。
记得很多年前,衣湿乐队还刚刚出道。那个年代的乐队,大抵都以能够上迷笛音乐节为最高荣耀,他们愿意没日没夜的去排练,只为了能在音乐节上进行一次自己的演唱会,好像对那时候的他们而言,金钱不重要,名利也都不太重要,演出才是最重要的。犹记得有一次衣湿乐队在排练的时候差点有乐队成员变成”残疾人“,但即便遭遇了各种困难,这么多年来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尤其是坚持自己音乐的风格,一刻都没有停止排练和演出。
乐队的成员游淼和张宇,一个是兽医,一个是老师,两个看似与音乐毫不相干的职业人却组建成了自己的乐队,真正的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音乐人。记得有一次看衣湿乐队的现场,离得很近,演出的间隙游淼站在台上调侃,这时有观众起哄说自己想上去唱歌,但是游淼用非常幽默的语言说“你以为这里是花100块钱就能站上来唱歌的地方吗?”大概是这样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从一方面展现了游淼这个人的幽默感,巧妙的与观众交流对话,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到衣湿乐队的确一直在成长,在日渐成熟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吸收了音乐的力量,自己也变成了有力量、有自信的人。
这一次,能够再次在电视上近距离的看到他们的表演,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作为一个喜欢中国乐队,喜欢各种音乐的观众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中国乐队》观后感(六):《中国乐队》在这里,听有灵魂的爵士乐
文/木易孝敦
最近几年的综艺节目可谓百花齐放,而做音乐的综艺节目永远是这里不可或缺的常客,早之前的《快乐男声》跟《超级女声》,前几年异常火爆的《中国好声音》,以及引爆今年夏天的《中国有嘻哈》等等,都让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音乐倾听好声音。
近期一档大型音乐文化纪实节目《中国乐队》再度收到观众推崇,该节目采用“无海选、不PK、不淘汰”的全新概念,以更平和的姿态扶持和帮助“中国乐队”。每一支乐队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有独特的风格,而这次在《中国乐队》舞台上,我个人非常喜欢也想推荐给更多人关注的则是一支叫古未来的乐队,因为在他们那里,能听到有灵魂的爵士乐。
古未来乐队由余孟霏发起成立,不固定的阵容,不固定的乐队名字,甚至曲风也并不统一,喜欢爵士的、民谣的,还有喜欢Hiphop的,看似很难融合,但因为他们对音乐同样炙热的追求,对艺术的渴望,所以他们历经无数次的寻觅,终于聚在一起,创作出了属于自己style的音乐作品。目前这支乐队的成员是这样的,主唱:余孟霏、贝斯:张子涵、吉他:牛晖、鼓手:王非凡、键盘:赵浩宇、键盘:BomBom、小号:宋涞、萨克斯:潘琦。
在《中国乐队》的舞台上,一首《梦非幻》,似梦非梦,似幻非幻,令人灵魂颤抖的声音,演绎出爵士音乐令人迷醉的一面,他们用音乐编织着自己的梦,满满的能量传递。梦想并不只是说说而已,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去做,去为之而努力。
初识乐队“灵魂人物“余孟霏是在2015年春天的尾巴,她的第一张现场专辑《Studio Live at Best Sound》发行,融合爵士Jazz Fusion唱出自己味道的《想和你去吹吹风》,跟随着她的声音一直透心深处,被触及灵魂般的音乐所陶冶。以及同期出的单曲专辑《Get to know U》更是彰显了她的不俗实力。
“窗外雾霭 十一月又几天 梦里黑白 后半夜的风寒 未读信件 未读心伤感情伤感 不及擦肩 留念头留念 人面桃花捉迷藏 ... “时隔两年,余孟霏的第三章单曲专辑是今年三月份发行,是由她自己作曲并和张子涵一起担任制作人来完成的,这也是她乐队组成的阶段,不同的音乐创造有着不一样的乐队名称,不拘束不束缚,因为改变而改变。
如今因为录制新的专辑“灵魂人物”余孟霏再次主导创建了古未来这支乐队,阵容中有老搭档、也有新成员! 余孟霏说:“爵士音乐是非常有包容性的,几乎可以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来融合,爵士乐本身是很厚情绪的发自灵魂深处的一种表达”。
如今“她”变成了“他们”,古未来致敬经典同时创造新声。不羁的生活态度,对音乐不休止的探寻以及他们对梦想和爱的表达反谱到音乐的创作上,非常期待这支“复古又现代”的新生乐队带给我们的下一个转身。
《中国乐队》观后感(七):独立音乐与大众传媒需要一场《中国乐队》式的和解
对于中国音乐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但归根结底,这是个严拧的时代,严重拧巴。
在大众传媒的制高点——电视荧幕上,音乐类综艺节目开一个火一个,每个人都在变着法儿地从观众有限的时间总量中撕扯一块下来——有讲着悲惨遭遇哭着唱的,有戴着面具蒙脸唱的,有五音不全跨界玩儿票唱的,网络上还有乍着膀子要打架说着唱的。
然后歌儿还是那些老歌儿,人还是老脸纵横,华语流行音乐这盘菜还是躺在昨天的铁锅里来回翻个儿。
事实上真正关注音乐行业的人都知道,时下的华语乐坛,并不缺乏旺盛的创造力——它们更多地体现在荧幕之外,音乐节上、livehouse里那些独立、小众、地下乐队鲜活的身影上。他们用最笨拙的方式——现场音乐,传颂着自己的歌谣。大众媒介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甚至连所谓华语乐坛,都向他们摊开双手——没地儿。
在中国干点儿跟乐队有关系的事儿,不易。签公司让你拆伙,上节目嫌你人多,好不容易有了一档以乐队为核心的节目吧,乐迷全都拿最苛刻的标准往上抡——主流媒介和独立音乐之间,就从来没有过相互就和。
在我看来,《中国乐队》挺够意思了,没有那些山炮的竞演、PK、土鳖的啪啪拍灯和抓马的撕逼和抱头痛哭,简单而克制的乐队介绍之后就是现场表演,从舞台效果到音响水准,都堪称专业。在今天群魔乱舞的综艺荧屏,《中国乐队》说是清流毫不为过,我甚至觉得简直可以用“性冷淡”来形容了。
我的印象里,没有一档电视音乐节目有过这样的审美和责任心——在已经播出的两期《中国乐队》中,每期的乐队搭配都大概会有成名已久的老炮儿乐队、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成熟乐队,和极具感染力的年轻乐队,满足观众的接受程度之外,还能将有潜力的新声推到大众面前。
制作团队一定是内行的,否则不会将心思用在像第二期节目中出现的A公馆这种远离大众视野、却具有很高流行潜质的乐队身上,也不会选到古未来这样纯正而醇厚的爵士乐队。至于衣湿,天呐,他们简直是真正的小众乐迷们用以彼此相认的暗号了。
事实上从这一次衣湿在《中国乐队》上所获得的表现机会,和他们此前登陆其他节目的表现就可以对比出来,在这个舞台上,衣湿获得的是真正向观众传递自己音乐思想的机会,而不是成为猎奇的标的。《芹菜牛肉丝》这首歌里,有衣湿的乡愁。生活化的歌词和舞台化的表演形成的错位,在造成一种衣湿独有的幽默感之外,却让人在关于时光流逝的伤感里,骤然深沉。
王梵瑞则是第二期节目中的“老炮儿”代表。如果没有《中国乐队》,王梵瑞大概已经埋葬在了许多人的音乐记忆之中了。沉寂十年,他在鼓楼大街开了个火锅店,还在生活,还在写歌。曾经在音乐世界里绽放过光芒,又如此生活的人何止王梵瑞一个,曾经在鼓楼大街的夜色里仰着脸唱歌,又被生活驱赶到自顾不暇的角落里的,或许是电视机前的你我。
王梵瑞唱了首《鼓楼先生》,唱给了鼓楼大街来来往往的人群,唱给了每个在生命里曾和音乐相遇的人。他还是那么擅长歌颂一座城市,像十年前太合麦田那个著名的“新红白蓝”系列时一样。
今天新的已经变旧,曾经的年少轻狂已成过往,独立音乐与大众传媒需要一场和解。《中国乐队》毫无疑问是真正专业的音乐人终于有机会借助大众传媒,向独立音乐友善伸出的手。从第二期节目来看,挑剔的观众颇有微词的广告太多、节奏缓慢、腔调太怪等问题都在被一一改善——而咱们,就别老拿抬杠当有态度了,多大人了还跟个孩子似的。
许多许多年前特别普通的一天,我还是个少年,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着收音机,里面传出张有待的声音——“欢迎收听《龙声文化衫》”。在他的节目里,我认识了张楚、超载、指南针……开始了与音乐相伴的日子,直到今天。
在《中国乐队》的舞台上,我看到了超载的鼓手王澜、指南针的键盘郭亮、探班王梵瑞的张楚,看到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交相辉映,看到了一张中国新音乐的版图徐徐铺开。谭维维在电台直播间里念白“这里是中国乐队音乐调频”,我想,这是个礼物,送给每个从那个收音机里播放着一个旋律的晚上,爱上音乐的人。
《中国乐队》观后感(八):《中国乐队》能让它的参与者假装活在瑞士吗?
文/满囤儿
中国人最向往的国家不是“富裕”的美国,也不是“堕落”的日本,而是动不动就要给公民每月发250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6万元)的瑞士。据说瑞士是希望公民在免除了生存的后顾之忧后,能够在生活中变得更有创造力。囤儿真心觉得这种想法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是十分必要的。毕竟,囤儿见过身边太多太多有天赋的人为了挣扎生存而放弃了他们的创造力。就在此时,一个综艺节目让囤儿看到了惊喜,那就是《中国乐队》。你会发现,节目中的乐队和音乐人,都仿佛活在瑞士一般。他们对音乐的坚守和创造,不正是瑞士全民发钱的初衷吗?
虽然话有些伤人,但囤儿就是觉得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远胜于上万个普通劳动力。尤其是在现代化和无人操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当下,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坚持的个人+提供机会的平台,即便是没有全民发钱的中国,也终于通过《中国乐队》这个节目找到了让追求艺术的人更有创造力的模式。
中国的综艺一直不太尊重艺术,单纯地用末位淘汰、对位PK、人气投票等手段粗暴地逼迫参与者“交货”。其后果便是太多的半成品——演得尬、评得尬、看得尬。《中国乐队》走了另一条路,更注重挖掘全国各地优秀乐队的个性魅力,更尊重他们的个性创作,更能令乐队艺术的创造力最大化呈现。也许其中有些乐队的风格某些观众不喜欢,但这种丰富和包容才是推动乐队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来到第二期,我们看到了节目在坚持尊重乐队艺术之外更用心的编排。本期节目加上谭维维和北京客乐队的表演,共有5支乐队登场。其中不少乐队的个性化创作再次刷新了观众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比如衣湿乐队的方言音乐竟然做到了全方位接地气。他们的主题是一道生活中常见的菜品——芹菜牛肉丝,再加上洞箫、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用乐队的形式完成了一场饭后小憩,听得囤儿十分舒服。而同期的古未来乐队就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西方爵士风格。虽然爵士音乐用探索灵魂来令人迷醉的方式囤儿接触得很少,但看到中国人能把这么西方的音乐形式玩得如此转,也是感到很欣慰呀。
另外两个乐队也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A公馆注重气氛营造,强烈的临场表现力很有可能让他们成为大众偶像;王梵瑞和鼓楼先生乐队则注重情感抒发,其充满灵性的歌词也很有可能被大规模转发到朋友圈里。说实话,如果没有《中国乐队》这个节目,90%的观众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这些乐队的个性化演出;如果没有这群在生存之上坚持追求艺术的乐队,《中国乐队》这样的“无撕逼”节目也办不起来。虽然节目中的乐队并没有生活在瑞士,但囤儿觉得至少有《中国乐队》这样的平台能让他们“假装”活在瑞士,也是蛮好哒。
《中国乐队》观后感(九):带你认知中国的乐队版图!《中国乐队》音乐与信仰同在!
文/桃妖不是妖
有多少人年少轻狂,把听歌叫做爱好?Rap、Jazz、POP Music……可是多少人真正懂音乐,又有多少人了解那些活跃在音乐版图上的中国乐队呢?遇到江苏卫视每周四晚10点半的《中国乐队》之前,我对乐队的认识一片模糊。可是连续追完两期,却觉得那些不为人知的乐队,就像新时期的文化瑰宝,如果有什么能跟宋词媲美的话,中国乐队的独创音乐定当会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笔。
如果说,第一期《中国乐队》里尼玛乐队、刘迦帝乐队等让很多爱音乐的人感受到了音乐界的匠人精神,那么第二期的《中国乐队》舞台上,谭维维和北京客乐队、衣湿乐队、王梵瑞和鼓楼先生乐队、A公馆乐队、古未来乐队等,则是更具爆发力和表现力的冲击,听觉上的集中炸响,还有现场乐感的跳动,让人们即使隔着电视屏幕,也能感受到音乐里热烈的情绪。
谭维维和北京客乐队带来那首传唱度很高的《煎饼侠》,北方人舌尖上的味蕾马上被调动起来,玉米杂粮煎饼裹着薄脆和豆酱的焦香在谭维维略带野性的嗓音中劲爽十足,看着舞台上风火飞扬的女子,你会想,这还是那年嗓音空灵,寂寞的歌唱着《如果有来生》的白衣女孩吗?乐队啊,真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玩儿音乐,总能玩出生命里的青春无悔和酣畅淋漓。
在《中国乐队》的舞台上,音乐和音乐人背后的故事,总是如影随形。我喜欢聆听那些曲风多样的旋律,也喜欢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听一听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音乐,人文的情怀,让人觉得形神兼备,内容丰满。比如第2期的A公馆乐队。反手吉他昭昭,这个来自保定满城的追梦男孩。满城我去过,中国再普通不过的小城镇,那里离大都市很远,离农村很近,遍地的草莓、雪桃、磨盘柿甚是好吃。但是,这个小城镇不是吉安,没有“摇滚不死”的大吉他。满城,其实离音乐很远,而昭昭却凭着对音乐的热爱,执着闯荡。有些人之所以走在梦想的路上,是因为他们斩断了所有的退路,逼自己坚强。《中国乐队》的舞台上,昭昭和他的A公馆乐队,一曲《放漾》,唱出了青春里的激昂和不迷茫,是宁愿去闯荡去飞翔也永不退缩的勇气。
每一支乐队的音乐,都混合着乐队成员的人生底色。他们在《中国乐队》的舞台上释放激情,我们在《中国乐队》的节目里收获动听的旋律,品读音乐里的匠人精神,执着而随性。
这些乐队在自己的音乐中坚守着民族的文化,音乐的传承。有的乐队,游走在乡音俚语里诉说思念,比如用宜宾话唱出生活万千的衣湿乐队;有的,在青春里彻底奔放,不断跳跃的激情混杂在音符里,请你追随梦想,用身体杂碎世俗的欲望,比如反手吉他昭昭和他的A公馆乐队;也有的乐队千变万化,自由随性,从不轻易定义自己的音乐标签,比如第2期的舞台上成军之后首次公演的古未来乐队。还有沉浮十年,终于找回音乐梦想的王梵瑞和鼓楼先生乐队,帅气大叔的吟唱中,《鼓楼先生》这首歌,带着帝都皇城的气息,让你仿佛置身大街小巷。
不比赛,无淘汰,让音乐回归音乐,是《中国乐队》的对音乐的坚守。比起那些紧张的竞技PK类音乐选秀,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中国乐队》对音乐纯粹的态度。浮躁喧嚣的社会,能够放下名利,而执着与音乐的人,不多!但是他们却聚集在了这里——《中国乐队》的舞台上。两期过后,9支乐队,9种颠覆大众的乐队风格,原来除了很多人熟悉的摇滚乐队,还有如此多的风格让音乐自由飞翔。而接下来,还将有闪星乐队、莫西子诗等更多风格不同的乐队登场。46支乐队,《中国乐队》的完整版图等着更多的人去开启~
《中国乐队》观后感(十):煎饼牛肉涮火锅,“舌尖上的乐队”用清凉烟火气融化你!
前路且行且远,有时雀跃欢呼,有时也难免怀疑自己一无是处,在那些让人觉得无以为继的暗淡时刻,总是食物给人带来一往无前的力量:清晨手里一捧热气腾腾的煎饼、清淡小面搭配一道下酒菜,以及深夜里让人大快朵颐却又罪恶感爆棚的火锅……11月16日播出的《中国乐队》第二期不仅用满满的人间烟火气直抵看客的灵魂深处,更激起了在心底根须绵延的美食记忆!
作为一个始终秉承“无海选、不PK、不淘汰”全新理念的大型音乐文化纪实类节目,《中国乐队》11月9日首播便以其独特魅力嗨翻全场,尤其是融入了迷幻、雷鬼、电子、新民乐四种编曲元素的《如梦令》至今令人记忆犹新。11月16日晚播出的第二期《中国乐队》无论是在结构、主题,还是在别具一格的乐队访谈与成员展示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诸多细节上的日臻完善可以看出节目组对于网友意见的采纳与用心。在节目中不但能欣赏五支风格迥异的乐队进行酣畅淋漓的表演,还可以了解到每一支乐队温情十足的生活琐事与接地气的幕后趣事!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生疏、冷淡、有距离感……这大概是不少高冷爱耍酷的乐队很容易给观众留下的刻板印象。《中国乐队》第二期则独辟蹊径,由“中国乐队音乐调频”DJ兼歌手谭维维用乐队访谈的方式展示出每一支乐队不为人知的生活化一面:以“宜宾夜市土摇金曲”爆红网络,看起来有点不着四六的衣湿乐队实际上却始终不遗余力要将宜宾方言歌曲世界化,在2012年第一次参加贵阳迷笛音乐节时屋漏偏逢连夜雨,简直成了名副其实的“残疾乐队”;坚持自我、默契十足的A公馆乐队的主唱昭昭每次巡演都要在琴包里放一管胶水,因为有时用琴制造噪音和声效果会把琴碰坏;自由随性、没有固定阵容的古未来乐团成员熟练穿梭于各式音乐风格,乐团成立竟是源于某次网友“面基”……在这里,我们看到台上不管是风光招摇的主唱,还是略显低调的鼓手、贝斯、键盘,都有着作为平常人的彷徨拉扯与琐碎小确幸。
“胸头纵有千秋雪,腹中只须半碗粮。”梦想,爱恋、生活……这些美好的字眼总是能将人从漫无目的的虚空和捕风中生生揪回到现实中来。《中国乐队》第二期俨然一派“舌尖上的烟火人间”:当年那个“站在冠军左边,陪她嬉皮笑脸”的谭维维早已脱胎换骨,和北京客乐队带来一首实力强劲的《煎饼侠》;“鼓楼先生”王梵瑞回忆起在面馆、火锅店的那段时间里“被生活教育”的日子;衣湿乐队一曲《芹菜牛肉丝》唱出了那股少了豆瓣酱调味的亦悲亦喜……这就是生活啊,这才是生活。
节目到了最后,谭维维的一句“晚安”,方才让人惊觉大梦初醒。当沉浸在音乐中时,我们在天上,音乐结束的那一刻,便重新落回人间。《中国乐队》第二期,用美食、故事和人间烟火,唤醒最本真的温柔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