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是一部由鹏飞执导,英泽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错过,女主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才知道不是当地人,音乐很强,中国很多电影民族风音乐为什么著名的都是日本人创作的…摄影很不错,不出挑,但很细致,故事也好,平平淡淡,但很回味,剧里最激烈的冲突也只是母亲敲了下木墙,即使吵架都是细声细语,洞穴拜石佛很空灵,随着bgm和佛唱,感觉一切又回到平和。
《米花之味》影评(二):米花之味
电影像一篇空灵的散文,讲述了归乡的母亲与留守女儿的和解之路。云南傣族村落中的人情与信仰、留守儿童的成长之痛和归乡母亲的教育困惑,主题和背景很可贵;然而,剧情、人物塑造和演员表演都勉强及格,方言不可当作台词功底差的遮羞布。几处小幽默和最后山洞中的易拉罐和宗教的对照算是不错的亮点.......
影片细腻地描述了这些留守儿童生长过程中的缺陷和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年轻妈妈对孩子的爱。来看这部影片,是因为雷子的南方姑娘,不过影片也不错!更多的是朴实的生活细节,同时也包含了很多问题,留守儿童缺乏关爱、亲人间也需要沟通、都是现实生活的反射,值得引人深思,并且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的空间,值得观影。
《米花之味》影评(四):举重若轻的《米花之味》
非常清新脱俗,举重若轻的一部电影。 除了留守儿童和隔代教养的现象,小山寨的民俗和信仰,封闭与入侵,开发与保护等都被创作者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镜头里还有幽默的调侃,不苦大仇深,是绕指柔的小清新。很喜欢结尾禅意和诗意兼具的母女共舞,配乐惊喜。 看了片尾字幕,音乐创作果然是日本人摄影果然是台湾人
《米花之味》影评(五):关于社会
关于宗教、死亡以及社会我们也许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怎样才能更寓言更真实化,关于选角是否可以用非职业的演员,留守儿童及贫富不均是否可以代替了中国的现状。这些问题都存在着争论,但是导演在一个又一个得固定镜头下,拨开了一层一层保护膜,他的镜头沉重又庄严,画面色彩丰富,对比较强烈,其中母女在舞蹈的画面应该是带着一种信仰吧。
《米花之味》影评(六):随想
电影《米花之味》以写实的笔法刻画了留守儿童扭曲的心灵 ,他们渴望得到关心和爱。有时候,这些孩子却用病态的方法获得家人和朋友的关注。然而改变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后来主人公通过舞蹈和劳作获取内心的充实和快乐。影片风光优美,演员的演技略为生硬,节奏缓慢,气氛沉闷。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类乡土气息的片子,或许重在讲述,而不是演绎。
《米花之味》影评(七):我作品的最后一个场景
本片的最后一个溶洞场景,让我完完整整构思出了我自己作品最后一个场景:男主开着车,涕泗横流,在明亮的路灯闪耀下,一路向前。整个世界已被拯救,然而他无法再继续和她共处世间了。汽车向前飞奔,渐小,前方是逐渐亮起来的黎明的彤云。最初和最后的字幕起:“我要为她而奋斗……”
非常有意思。完全不同的剧情,却能让我想起这么清晰的一个场景。
《米花之味》影评(八):变味的米花
“在外面一直盼着吃这东西,回来怎么感觉它(米花)变味了”,米花其实没有变,变的是人情或人心,好在最后母女那一场随心所欲而又满载虔诚敬仰的舞蹈,把珍贵的一切给找回。一直以为对家乡最深的怀念,不是把某样眷恋难割舍的乡味记在唇边,而是将从小到大家乡一山一水赐予教会你的不可替代的信仰与品格刻进灵魂,唯有这样,你才能尝到真正的米花,找回曾经的自己。
《米花之味》影评(九):很适合安安静静的看
好电影!这是我近几年唯一一部带着思考看的电影,相比起喜剧片,它又不像是喜剧片,比喜剧片多了一丝有趣,而不是搞笑,那种笑容是由心底产生的,仿佛影片中的笑料是在我们的身边随时发生着,叙事风格与生活无比接近,拍摄手法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在翻阅一张张完美的照片,相比现在的大片,大作,大场面,这种小资情调的电影相反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很满意的一部电影!
《米花之味》影评(十):看到了好多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小时候我爸妈是双职工,虽然不是留守儿童,但经常都是自己在家,自己脖子上带着钥匙,留下钱自己买点吃,有段时间也学会了偷东西,还撒谎,现在回想那时候的自己大概就是缺少父母陪伴,老想在父母面前逞能,跟个小男孩一样跟别人打仗,也不知道要漂亮,感觉那时候自己太邋遢了,也羡慕班里漂亮干净的女生,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片子很真实,看了能产生共鸣,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