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23 23:0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摘抄

  《活过,过,写过》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一):这一生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

  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过程是在分别中完成的。你不要见怪,爱,就是你啊。”

  40年前,王小波情窦初开,怀着炙热的爱,给李银河写下了这第一封情书。李银河与王小波结缘于小说时,李银河大学毕业后在《光明日报工作,她发表文章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而王小波彼时是个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中途辍学的籍籍无名的街道工人。李银河在无意间读到了王小波的一篇名为《绿毛水怪》的小说手抄本,文中流露情感禁令惊叹还有如此与自己灵魂契合之人。后来,她假借请教小波之父学问名义登门造访,希望一睹真容结果相貌平平,甚至有点丑陋的王小波失望。不曾想王小波竟对她一见倾心,就此开始了对她大胆热烈追求

  李银河和王小波之间,那种爱的迸发与延续,是因为有趣的灵魂终于相遇。“现在回头,我和小波的爱情虽然在婚后变得平和类似亲情,但是我们始终相爱,我们俩都把对对方浪漫爱情保持了终身。他是至死不渝的,我也会把对他的爱珍藏在心中最柔软地方,至死方休。“

  “1952年2月4日,我在北京出生。那一天是立春,除了闰年,几乎我的生日总是立春这个节气,我是个精确意义上的‘春姑娘’。”“李银河生于50年代,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被印上了很深的历史烙印。她是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但又与众不同。她的一生在与王小波一起时,是一个阶段,在王小波离开后,她依然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如果热爱生命,就应当生活激情之中,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一生一世。人的生活应当像一个艺术品,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这稍纵即逝生命。”她用自己的每一步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就像她的这本自传书名一样:她努力长生活,她追求过热烈真挚的爱情,她也走在学术的前沿,书写出了自己丰富人生

  岁月光影串联起李银河十年的多彩人生,在书中的几十珍藏的照片中,王小波都在咧嘴微笑着笑容透露出他对这段爱情的投入,让我想起了他那句经典情话——“一想起你,我那张丑脸就泛起微笑。”他们之间纯真炽烈的爱情令人动容。王小波的离开对李银河的打击十分巨大。李银河说:“在他一生最重要时间,他的爱都只给了我一个人。我这一生仅仅因为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我又遇到什么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起就给了我的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就是我最好的报酬。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

  李银河的一生都坦荡洒脱,都在为追求真与美而活着。“对我而言,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我只要那一点点精华,最美丽的,最舒适的,最诗意的,最适合我的。活着,就享受所有这些感觉;死去,就告别所有这些感觉。这就是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 “(贝小拉)

  《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二):活过,爱过,写过——值得

  记得,2016年11月李银河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王小波全部作品版权独授予新经典文化公司,新版王小波作品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看来,李银河女士确实十分信赖出版方,此次新版自传仍然交给了新经典,由新经典·琥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新版自序,李银河说,起初她有点儿回避写自传,原因是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值得写。

直到看了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获救之舌》……他也是个普通人,不是什么历史人物,也没参与过什么历史事件,写的只是他一生的琐事。原来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可以写的啊。

  记得在另一本书中,说起自传,她说过,自己曾有一个问题在心头萦绕不去——总觉得只有人生有故事的主人公才应当写自传。照此标准,只有历史人物才可以写自传了。直到她看过格里耶的自传(抱歉,我当时第一次听说格里耶这个名字,当然也未曾读过他的自传),才觉得“自己也可以写一写,写像格里耶那样的自传——不是足以载入历史的人生故事,只是一些思考和感受的片段”。

  太棒了!感谢格里耶!感谢卡内蒂!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李银河的自传。而且,我觉得有必要也去读一读格里耶的自传,卡内蒂的《获救之舌》。

  顺便一说,我读过的很多书,就是这么发现的。通过阅读一本书,再去读这本书里提到的书,或者提到的作者的作品。这么阅读下来,我发现了很多喜欢的书,喜欢的作者。不知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验。这已经成为我阅读的乐趣之一——去发现我尚不知道自己喜欢的那本书、那个人

  回到李银河写自传的初衷——记下自己一些思考和感受的片段。这是多好的自传写作动机啊。就像这本书的题目——活过,爱过,写过。我觉得每个有些基本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尝试这样一种写作,只为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索。

  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经历、遭遇以及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处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记下个体的命运以及所思所感,都是有价值的。

  如果我们真能读到秦皇汉武时代一个平民百姓、或者一个普通士大夫所写的自传,那会多么有价值,多么有趣啊。历史不止是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每个活过,爱过的人都值得被写下。

  最近,我读了一本俄罗斯小说,那里面有一句话:

在难忘的时代里,有多少这样的人被遗忘了啊。

  这本小说就是瓦西里·格罗斯曼所写的《生活与命运》,力冈先生的译本。

  普通人活过,爱过,被遗忘,这多么令人惋惜!无论一个作家,去写这些普通的命运,还是一个作者,去写自己普通的人生,都是值得的!说是普通,其实也不普通,都是独一无二的灵魂,都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从1952年立春出生讲到童年,从自己的青春岁月讲到初恋、爱人,讲到了王小波,讲到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讲到了“大侠”。提到了那么多有趣的灵魂,讲述自己的生活与爱,也讲述他人的生活与爱。

  活过,爱过,写过——值得!

  《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三):爱过就够了

  《活过,爱过,写过》这本书,它是由北京出版社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下来。李银河的生活,感情和事业牵动着我的心。为我们讲述了不一样的时代。目录的前面是三张她和王小波的合照,两个人站在一起显得多么般配。

  这本书是李银河的自传,全书分为了很多部分来写:少年、青春、恋爱等。李银河出生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周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他们学校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老建筑,有尖尖的屋脊,有木制的楼梯和地板,踩上去会吱吱作响,还有古色古香的回廊。家里几姐妹都是读书的好“苗子”,大姐和二姐全都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中学的时候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学业,到全国各地串联。去内蒙古建设兵团的这段时间对李银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她后期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由于中学时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让李银河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有了支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物形象在李银河的脑海里留下来深刻的印象。李银河在书中写道:物质生活的艰苦倒在其次,精神的苦闷才是致命的。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干净得不能再干净了。

  内蒙古的环境非常艰苦给李银河带来力量的是读书。读书的结果确实是终身受益无穷的:在世界的文学宝库中这次漫游使我获得了基本的审美鉴赏力,获得了脱离周围愚昧环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读大学的时候朋友给李银河的评价是:像一架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从来都不停止转动。

  让人感动的是她和王小波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个三观相通的人走在了一起。因为一次特殊的见面给彼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谈各自喜欢的作品,再到文学上的交流,一起出国留学。相互谈着各自的作品,让人羡煞不已。看到他俩的爱情故事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遵循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努力一把。我强烈推荐每个女性的书架上应该有一本《活过,爱过,写过》,有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我们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是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而忽视自己真实的想法。放下偏见,跟自己的心灵对话一次,重建一次属于自己的生命。

  《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四):我眼中的李银河

  当现代人谈及李银河时,人们总会过多的将眼睛的着力点落在王小波的妻子的身份上。但李银河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一份采蜜哲学。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李银河说:“我唯一想明的就是,要以比较舒适快乐的状态度过自己的人生。虽然在造物主眼里,我只不过是一粒芝麻,但是这个渺小的生命对于我说,却是我的全部,是我整个的世界。我的身体就是我的全部,我的感觉就是我的全部,所以我的身体是否舒适,我的精神是否愉悦是我存在的 全部意义。据此,我发明了一种生命哲学,我把它叫做采蜜哲学。我像一只蜜蜂,我人生的全部内容只是采蜜,我在花丛中飞舞,只是为了偶尔采撷花中精华。这也 是海德格尔所谓‘人,诗意的栖居’。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我只要那一点点精华,最美丽的,最舒适的,最诗意的,最适合我的。活着,就享受 所有这些感觉;死去,就告别所有这些感觉”。

  但是对于王小波,这一个过去被广大大学生认为是全中国最浪漫的人物,李银河也满怀惋惜。 2017年4月,李银河在微博上写下如下文字:“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小波离去竟然已经二十年了。小波真是幸运,斯人已去,却留下这些文字,令我们哭,令我们笑,令我们沉思,令我们反省。他的文学成就还是让文学史家去评论吧,我看重的只是他给我带来的当下的快乐。”克制的文字背后,难掩深沉的思念。

  或许我们大多数人认识李银河是从五线谱上认识的。因为王小波总爱将情书写在五线谱上,而在行间交错的空白之处,那一块空间留给李银河来谱写。虽然王小波已经离去20年了,但是读到他的文字,感觉字里行间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饱满热情的心在跃动。《爱你就像爱生命》也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的集合,他对银河的爱恋,真挚纯净得如同孩童的眼神。他的言行自由不羁,他的思想深刻,他又是那样幽默风趣。在那样的时代,如他这般年轻恣肆,才华横溢的人并不多。与此同时,又能坚守自己的本心,真是令人敬佩。 他们何其幸运,能够彼此相遇,那满含爱恋的言语,爱你就像爱生命!它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爱情宣言! 灵魂的相恋远胜过物质的相拥。只是那个时代远了,爱情也远了。这个物质化的喧嚣浮华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在意是否拥有洁净的灵魂呢?前进路上我们走的太快,只顾匆匆赶路,却忘了慢下来给心灵一次思考和休息,致敬那个时代的爱情。

  但李银河却不只只是王小波的妻子, 她也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也被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在没有见过李银河之前大家都会觉得,什么样的女人才配得上王小波。但在见过李银河之后,大家的疑问又变成了李银河怎么看上了王小波。这两个问题相互矛盾,也许是真应了那句好姻缘天注定吧。

  李银河与丈夫王小波是通过一本书《绿毛水怪》认识的,在1977年他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李银河还在山西大学上学。第一次见面后,王小波就开始追求李银河。在还没有在一起的时候,李银河也曾嫌弃王小波长得不好看—他实在是太丑了,她不想接受。但是他又太有趣,她又不忍拒绝。

  在他们两个人的爱情里,无关身份、地位,也许真正爱一个人时就是这样,眉眼里的笑也藏不住。

  也许是灵魂契合,李银河能感受到他的不快乐,在她的支持下,王小波才敢辞掉原本体面的工作,成为真正我们熟知的王小波。

  这位被冠以“先锋女权主义女知识分子”头衔的学者,在当代毁誉参半,似乎另一个身份已被人淡淡忘却——“王小波遗孀”,李银河是孤独的战士,然而每每她的语出惊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下中国女性的生活,同性恋、***、、群交甚至兽交……这些词语紧紧捆绑着李银河,总会有已然受教的女人出现,即便她骂李银河骂的比谁都厉害。一次又一次,李银河成为话语漩涡中心,急赤白脸地越来越说不清楚,同性恋们爱她,***的人也爱她,但其实看了这本书后才明白她并不是这类人群的代言人。

  也许,活过,爱过,写过才是李银河一生最简短的记录啊!

  《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五):《李银河自传》:华彩乐章的主角,并不是王小波

  很多读者是通过王小波认识李银河的。

  1997年,王小波在独居的北京寓所里因突发心脏病猝死。这一意外让许多人痛感,那个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定时用文字给自己带来欢愉的智慧作家,将不再与我们"约会"了。永失我爱的痛楚让王小波的读者去纵深处去阅读王小波,也就遇见了李银河。

  回忆我的1990年代,大概是因为把更多的心事花在了养育稚儿上了?总之,王小波的意外去世并没有在我心里激起很大波澜,也就是说,我不是通过这件当年的文化大事才知道的李银河。

  我是先于王小波知道李银河,契机是3本书,《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和《虐恋亚文化》。那天下班回家家门口那家品味相当不错的小书店,便拐了进去,李银河的3本大著赫然摆放在展示台上!书名激发起我强烈的好奇心,用眼梢观察了左右并没有人在意我的关注,便悄悄地拿起它们,犹记讲述摆在收银员面前时,我的耳廓还热了热。

  还记得阅读这3本书的过程中自己的反应,一忽儿讶异一忽儿羞怯一忽儿又觉得不可思议,所以,读完之后就将它们藏在了书橱的最隐秘处。有时候拉开书橱们找书时我会望向藏着那3本书的角落,心想,那个让每一个人都羡慕的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如果与男主角并肩而立,就学问而言一点儿也不矮半分。千余年来,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可以暗地里男盗女娼,却不能因为在太阳底下严肃地谈论性学。是李银河,用她的研究成果特别严肃地告诉犯着嘀咕的中古读者,性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诲淫诲盗的脏东西。

  我心里一直这样评价李银河,所以,拿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银河的自传《活过,爱过,写过》后,对着封面上第一次看到的作者姿态优美的年轻时的照片,欢喜地猜测:自传的重点是"爱过"还是"写过"呢?假如是"爱过",她与王小波的爱情故事已经有了太多附丽,不说也罢。假如是"写过",已经著作等身的李银河,会在意自己写过的哪些作品呢?读完以后——这是一本能满足我对李银河自传期待的自传。

  《活过,爱过,写过——李银河自传》,是5年前出版的李银河自传《人间采蜜记》的修订本。对照相隔5年的两个文本,差异不大,只是,《活过,爱过,写过》的编辑为每一辑添加了小标题,那么,要表述这本书的华彩乐章是那一部分,就方便了:"他们的世界"和"性学在中国"。

在"他们的世界"里,作者讲述的是自己是如何动念开始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转向性学研究的。在学术研究领域皓首穷经的学者多得不胜枚举,何以李银河的学术道路令人瞩目继而成了她自传中的华彩乐章?真的不是因为王小波视她若完美伴侣使之"夫贵妻荣",而是她明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上了虎山、却偏向虎山行的劲头。在李银河一系列性学专著问世前,中国人可以云山雾罩地用各种颜色谈论性,却从不愿意科学地、光明磊落地交流。李银河不知道这样的国情吗?虽然去国数年,她从来就不曾当自己是美国人,也正因为如此,在匹茨堡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毅然决然地去触碰一个充满禁忌的课题,她的目的是要为蒙昧了许久的中国人解开"性"的面纱,从而尽情地享受上天给予人类的幸福源泉。一旦选择,就预示着李银河的研究道路上充满坎坷,"他们的世界"告诉读者的,就是遇到过的麻烦、障碍、阻挠等等几乎能将她的研究带向死胡同的险阻。幸亏有王小波襄助。很多人羡慕王小波给了李银河比蜜还甜的爱情,又有多少人能心领神会,李银河得到的甜如蜜的爱情,并不都是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而是,在她进行无人喝彩的性学研究课题陷入死地时,王小波能挺身而出支持她、参与到她的研究中。那一份对男同性恋的研究报告,假如没有王小波,能够成功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如此,王小波依然不是《活过,爱过,写过——李银河自传》华彩乐章的主角。

  相对"他们的世界",接踵而来的章节"性学在中国"对读者而言更加有价值。

  《感情与性·畅销书》、《性别问题·女性问题》、《性的问题·恐龙》、《酷儿问题·旧金山》、《性学入门·科普》、《性话语·人民日报》,这些内容组合而成的"性学在中国",仅从小标题就能读出,就科普角度谈论性学,在中国前行得艰难又稳健。

  《感情与性·畅销书》围绕一本名为《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的专著,描述了从作者动念写作到成书的过程。也就是说,这是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一本学术论著,令作者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出版后进热销成了畅销书,为什么?回忆当年我何以毫不犹豫买下这本书,好奇心大于尊重(尊重性学是一本科学)。这大概也是这本书能误打误撞地成为畅销书的理由吧。

  《性别问题·女性问题》则是围绕着《女性主义》和《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两本书展开的。从书名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们不会像《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那般畅销,然而,这两本书尤其是《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一本以河北山东交界处一个小村庄为调查基地的一本社会学著作,让许多由《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而关注李银河的读者开悟道:在性学面前我们不能止于好奇,而是应该接受作者的科普教育。

  《性学入门·科普》主要回忆了《性学入门》这本书坎坷的出版过程直到李银河退休那年,书才得以正式出版。然而,这个过程也告诉我们,性,在我们这个过渡讳莫如深了上千年的话题,终于登堂入室了。

  quot;性学在中国"一文,李银河通过梳理自己的著作出版小史,简略又清晰地描述了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而这一章节的最后一节《性话语·人民日报》尤其意味深长:通过分析过去60年里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与性相关的文本,概述了新中国六十年间的性政治史。对读者而言,从这个角度爬梳新中国历史,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世界上有了男人和女人之后,谈情说爱、繁衍后代,哪能缺得了一个"性"字!可是,一种奇怪的意识形态非要在"性"字上涂抹上肮脏色,于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毫不留情地淹没了"性"字。

  可是,暗潮何时停止过涌动?

  与其沉渣泛起,不如清溪长流。而李银河,就是将性学还原成了一条清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