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恋主义文化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5-09 23:0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恋主义文化的读后感大全

  《自恋主义文化》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托弗•拉什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1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恋主义文化》精选点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348be0102vvdj.html

  ●我还过这个??

  ●文化怎么会凭空产生存在必然依托于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然了,文化也具有自发性,它绝不是我们想要它变成什么样都可以如愿以偿的。既然如此,我们到底有多少选择权利?我们在商品经济不可逆转潮流随波逐流同时被告时代主旋律如何需要我们这一代做出怎样的努力。我们也有我们的无奈,这岂是时代的主人所赋予的,我想我们只是特定时间段附庸强制性得被印上了时代的烙印。于是,在一片嘈杂声中找一块净土无异于在万籁俱寂中发出心底的呐喊,在集体主义盛行中找寻自由,在个人主义猖獗渴望合作,我们就被贴上了最不合时宜的标签:自恋,躁动,抑郁冷漠精神分裂。这并非是我们抑制住的愤怒,只不过是成长过程中最自然体验。尽管进步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都不得不承受进步的代价,或者说这就是进步本身。

  ●莫名适用于当下的国人

  ●不经意间窥探上世纪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却发现今天的中国却也遭遇相似命运。在这个极度崇尚消费的时代,我们承受着娱乐的弊病个人主义的兴盛大众教育背后的新型文盲……甚至于我们的自恋主义有意掩盖着内空虚,甚至于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寻找着日常生活的逃避。我们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但又害怕这种关注把我们逼近死角。自恋者对未来毫无期待,只关心自身周围的事情,越来越喜欢浏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鸡汤。当青年被空巢包裹,当中年被危机降临,我们如何在心理危机时代得以生存。如果我们把世界看成自己的镜子,却发现子提供的安全感转瞬即逝

  ●看的时候完全中枪…

  ●后半本不大能赞同,隐隐有种“先把过去无条件定义为好的再以此批判现在”的意味。以第9章为例,现代人衰老抗拒同样可以解释为对生活与未来的兴趣增加了之故(因为热爱一切,所以不愿轻易退出),作者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强行定论“因为人们对未来毫无兴趣”,章末的举例更可以直接翻译成“老年人怎么能有随意选择服装的自由呢,要老老实实作社会定义给你们的保守打扮啦”。说到底,每个人只是想看到符合自己喜好的世界。

  ●语境,难有共鸣

  ●这书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关于自恋问题宝典读物

  《自恋主义文化》读后感(一):一点小感触

  该书针对种种自恋所引发的症状提出了不少有创意治疗方法,在这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正念。正念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冥想的方式,排除当下的其他杂念,专注于积极的意识。谦逊和自我同情,表达感恩都对自恋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毕竟我们都希望能生活的更加和谐,而不是整天如同炮仗一样随时爆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整天去爆炸

  《自恋主义文化》读后感(二):这是最好的一本书,也许所有人都该看

  只要你对当下的生活有牢骚,那么就该看一看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不是很方便阅读,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方式。

  他会在一个主题的下面,先写一些流行的说法,然后又站出来一个一个批驳它们,而且有时候他并不发表自己成形的意见,只是针对一个又一个他人的说法分析。这就要求读者处处留意。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以概括为,美国人五十年前自报门的东西,现在中国正在热火朝天的“重蹈”。这是一本满是吐槽的书,读时总在心里畅快地暗笑:比我吐槽强多了,真好玩!

  但是作者有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他太推崇佛洛伊德那套,而且他还比较认同女性主义思路。但要知道的是这本书毕竟写得比较早,现如今可能他不会这么认为了。女性主义问题也许同样是个那时候美国文化的症结,或针对某个病灶的炎症机制,并不是多么高明的智慧积累。

  对体育一章,我凸出感到一个不足。

  也许将体育、性交这些行为现象,首先看作沙利文所强调的“人际关系”,就好解释得多了。

  所以嘛,我觉得佛洛伊德那套很不靠谱。

  《自恋主义文化》读后感(三):被掩饰的焦虑

  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人们的笑容似乎多了起来,然而这些笑容很少存在于现实生活,而是存在于Instagram、朋友圈和美颜相机中。社交网络公开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似乎是两个人。这是一种被掩盖的焦虑。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似乎和今日的中国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拉什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美国的自恋主义:“活着是为了自己,而非是为了后代”,“对未来毫无兴趣,对过去兴味索然”,“表面上的进步和乐观”,“热衷于竞争却实际上害怕竞争”。

  拉什用社会结构分析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回顾美国二战后的历史,去尝试探寻这种心理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人是社会的动物,在社会化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家庭、学校、大众媒体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子的推手就是社会秩序:社会问题总是以个人问题的形式出现。

  拉什对自恋主义的定义,并不同于弗洛姆的理解:自恋主义并不等于“虚荣”、“自鸣得意”等简单的“自恋”,而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拉什借助精神分析,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病态形式。如果说资本主义初期,社会心理的病态表现在对物质的疯狂占有欲的话,今天的时代,则是日趋突出的“性格紊乱”。

  我们生活在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社会。我们被告知,应当像时代先锋那样去进行努力,却又时常迷失于不断变化而多样的价值评价标尺中。在成年之前,我们身处集体主义环境,在集体的目标高度一致时,我们会厌倦、叛逆。而当步入成年,突然变得自由的时候,我们又极端渴求他人对我们的认同。

  我们是孤独的。公司取代了奴隶主,成为了新的社会控制机关,衍生出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新的“家长制统治”,让我们陷入了对社会的重新依赖。同时,高度发展的社会越来越像涂尔干所说的“社会是哺育孩子的母亲”。

  社会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家庭。性别分工使男性经常外出上班很久才回家,这样家庭中,父亲角色长期处于缺席地位。母亲试图承担起父亲的职能,而这种试图往往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完美的。而对社会的依赖又使母亲常常依赖着社会流行的意见去抚养孩童。社会化机构对家庭的入侵,使得母亲在抚养孩子相对于以往更加屡屡犯错、无法了解孩子真正地需求。而孩子则放弃母亲完美的形象,开始自己照顾自己。而父亲的缺乏又使孩子力图替代自己的父亲,通过幻想自己的成功来取悦自己的母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就是“超我价值(自制的价值)占优势的社会,变成了本我价值(自我沉溺的价值)得到更多承认的社会”。

  拉什的聚焦点不仅仅是家庭、而扩展到情、娱乐、教育、年龄增长等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方方面面。教育变得肤浅化、爱情变得更加不稳固、娱乐无法让人获得真正的闲暇,而衰老的恐惧起源于对自我的崇拜。

  人们用自己的美丽的容颜、对他人的吸引力、对权力的确认来证实自我,而自恋便是对自我的肯定。所以当我们有幸和社会名流同框合影时,我们会迫不及待将其展示出来,去构筑自己走向成功的假象。我们在朋友圈夸大自己开心的情绪。我们用这些东西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幻想自己得到了成长。但是我们内心深处却充满了不安。

  拉什对70年代的美国莫名适用于今日的社会,而今日的社会或许比拉什生活的时代更加令人焦虑。就比如,在长辈对年轻人的期待中,年轻人最好在中学时候别早恋,而大学毕业两三年就步入婚姻的殿堂。虽然年轻人对这一要求嗤之以鼻,但仍然不免对年龄的增长产生巨大的失落。

  当然啦,我们是不会承认这些的,你说对吗?

  《自恋主义文化》读后感(四):书摘

  第一章 觉悟运动和社会对自我的入侵

  3 当前的时尚是为眼前而活——活着只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前辈或后代。我们第一次失去了历史延续感,失去了属于源于过去伸向未来的代代相连的整体的感觉。

  8 20世纪的人们对强烈的情感树起了如此之多的心理屏障,并在这些防御中投入了从他们的本能中汲取来的如此巨大的精力,以至于人么再也记不得充满欲望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们往往容易陷入因受到压抑的欲望所引起的狂怒之中,而为了克制狂怒,他们又设置起新的防御。他们表面上和气,驯服而又合群,但内心翻腾着的愤怒却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官僚社会很少能找到合法途径使其得到发泄的。

  18 自白作者削弱读者对他的信任,把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搞模糊,放弃了让读者认真对待的权利,同时他也逃避了被认真看待所带来的责任。他并不想求得读者理解,而只想得到读者的溺爱。就这样,作者不再努力使读者信服,而是努力设法迷住读者,企图依靠虚假的自我暴露所带来的刺激来保住读者的兴趣。

  这种躲闪回避的状况使自白作品堕落成为反自白作品。对内心生活的记录成了漫不经心的对内心生活的滑稽模仿。这样一种貌似探索内心世界的文学体裁事实上恰恰向我们表明内心生活是最不必认真对待的。

  第二章 我们时代的自恋主义性格

  31 自恋主义的特征:既依赖于分享属于别人的荣光、但又害怕这种依赖,内心的空虚,被压抑着的无穷愤怒,没有得到满足而只留于口头的热望。自恋主义的附属性格:虚假的自我洞察,精于算计的诱惑以及紧张而又自嘲的幽默。

  第八章 逃避感情:性战争的社会心理学

  174 陷入情网的学生会招致同伴的嘲笑。专注的恋情让位于性放纵为正常模式的性关系。受欢迎程度代替了贞洁成为女性社会价值的衡量标准。事实上一个女人因为与其他男人有瓜葛而变得更有吸引力了。消除不愉快的唯一条件就是保证所有这些关系不是严肃的关系。

  175 卖弄风情往往与沉重的压抑和严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同时并存。

  177 因决意去操纵他人的感情而同时又竭力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伤害,男性和女性都培养起了一种保护性的感情浅薄以及一种玩世不恭的超然态度。

  对异性弱点的轻松的日常蔑视已成了民间智慧——说起男性便一律说他缺乏感情,谈起女性则一律说她没有头脑——这种民间智慧使两性的敌视不致越出一定界限并发展成为一种执迷不悟。

  181 由于各种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变得日益不可靠——最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不再能保证人际关系有任何持久性。男女双方对对方都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而当这些要求没能被达到时,他们就会勃然大怒,愤恨之至。在这样的情况下,毫不奇怪越来越多的人会渴望在感情上持超然态度。——逃避感情

  184 自恋者深深感到正日益被自己的欲望所吞没。他那强烈的饥渴让他对朋友与性伙伴都提出了非分要求;但同时他自己却又谴责这些要求,并希望只与别人保持泛泛之交,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必做出感情持久的承诺。他渴望能摆脱自己的饥渴和愤怒,达到一种超越感情的平静的超脱,并能不依赖他人。他渴望能对人与人的关系、对生活本身都无动于衷、以便能用库尔特·冯内古特“就这么回事”这句简洁名言来描述生活的流逝。

  他无意中对别人提出的要求使他深感不安,原因之一就是这有可能使别人对他提出的要求也变得合情合理。

  《自恋主义文化》读后感(五):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尔萨斯陷阱——《自恋主义文化》书评

  在两百年前工业社会刚刚崭露头角、世界人口爆炸近在眼前的时候,英国学者马尔萨斯做出了一个因为错得离谱而十分出名的悲观预言,认为农业社会的人口灾难即将出现。在农业时代的社会里,人口的增长使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内卷”的情况,即人们要投入更多的劳动来维持基本生存,而一旦人口增长终于不可避免地超过粮食生产能力,就会引发饥饿、战争、瘟疫等社会灾难,使人口数量减少到粮食生产能力允许的范围以内。但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刺激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农业时代的人口限制,直到今天还看不到尽头(除了可能将会遇到的地球生态系统的限制),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源短缺危机并没有到来,反而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充裕状态,马尔萨斯的悲观预言似乎是完全地落空了。

  然而,二战后许多敏锐的观察者都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灾难:个人的心理危机。这种现象在当时还是非常新颖的,因此并没有人直截了当地宣布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安乐死:人们的大脑依然在活跃地进行着运算,甚至比以前时代的人们更加活跃了,但却越来越失去了人的精神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建立在历史意识、整体意识和稳定的价值观基础上的自由意志,因而越来越容易被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成员所操纵。这种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人口增长和社会不平等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过度竞争。一部分人的先富没有带动后富,反而让大多数人的后富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因此导致了人们在精神上的自我毁灭,沦为鲁迅所说的“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

  不同的观察者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分析方法、价值立场出发对这一全新的社会心理状况进行了命名。弗洛姆称之为“市场性格”和“逃避自由”,理斯曼称之为“他人导向的性格”,米尔斯称之为“人格市场”和“一盘散沙的大众社会”,戈夫曼称之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阿伦特称之为“平庸之恶”和“原子化的个人”,贝尔称之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禁欲和纵欲)和“后工业社会”,马尔库塞称之为“单向度的人”,福柯称之为“人之死”,拉康称之为“镜像”和“他者的欲望”,德波称之为“景观社会”,鲍德里亚称之为“消费社会”和“拟像”,波兹曼称之为“娱乐至死”,贝拉称之为“表现型的个人主义”,霍耐特称之为“为承认而斗争”,杰姆逊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布卢姆称之为“美国精神的封闭”,德莱塞维茨称之为“优秀的绵羊”,而本书作者拉什则在1979年称之为“自恋主义的文化”,类似于最近的流行词“戏精”或者精神病学中所说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实际上,在二战之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人对此作出了预言。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商品拜物教”和“一袋马铃薯”,尼采称之为“上帝之死”,涂尔干称之为“失范”,齐美尔称之为“大都市的精神生活”,滕尼斯称之为“法理社会”,韦伯称之为“科层制”(官僚制)和“合理化的铁笼”,加塞特称之为“大众的反叛”,霍克海默称之为“启蒙的辩证法”。这些观察者无一例外都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社会里,因此得以感受到资本主义给社会心理状况带来的巨变。

  拉什认为,通过资本主义而得到加强的官僚制(科层制)是人们堕落到自恋主义文化陷阱的罪魁祸首。这一观点主要来自于韦伯,同时也结合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了确保少数人获得更多的利益,过度分工的官僚制一方面使大多数人无法在生产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工作中需要刻意地保持心不在焉、置身事外的状态,并努力通过成为讨好同事和上司的人际关系专家来获得升职。另一方面,过度分工的官僚制还制造出五花八门的虚假需求,使大多数人在娱乐活动和家庭的再生产活动(抚养和教育后代)中也失去了主动性和独立性,成为被动的消费者。既然生产活动、娱乐活动、家庭的再生产活动都助长了自恋心理的产生,自恋主义的文化就逐渐主导了大众的心理,在个人的行为动机中,奋斗让位于表现(“吸引眼球”、渴望被点赞),在对他人的评价中,成就让位于印象(“气场强大”)。

  在拉什看来,整个社会已经重新回到了农业时代那种温情脉脉的家长制统治和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只不过现在的家长制统治者(政府官僚、公司官僚、技术专家)在心理治疗的说辞下不仅向大众掩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且自己也深陷在同样的心理危机之中而惶惶不可终日。如果用阴阳二分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阴柔的一面完全压倒了阳刚的一面,已经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都受到严重威胁的地步。这一结论有些言过其实,因为现实似乎正好相反,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部矛盾(大众与精英、穷国与富国)愈演愈烈,世界各国的统治阶级越来越乐于展现出自己铁腕的一面。

  拉什希望看到的是普通人也能强硬起来,为了尊严和成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吃饭和职位而活着。拉什本人对此言出必行,1993年61岁时他的癌症发生了转移,但他得知化疗无法显著地延长生命而却会降低工作能力,因此拒绝接受化疗(高额医疗费无处报销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他在给一个坚持要他做化疗的医生的信中说道:“我鄙视那种懦夫一般的苟延残喘,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这种态度似乎已经深深植根于国人的气质中了。”拉什在一年后去世,这个世界失去了一个睿智、毒舌的观察家,却多了一个值得尊敬的榜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恋主义文化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