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日記》是一本由方方著作,河出書房新社出版的2020-6-29图书,本书定价:32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是多样的,同样为人,有的人品德高尚,有的人品质底下,这个每个人都懂。但是同样的道理用在别处人就装傻了,同样是geming有的是载入史册的伟业,有的就是可笑的闹剧。同样是日记无论在何种方向与狂人日记比,方方都是极其不入流,如果这样还把方方日记放到与狂人日记同等水平高度,不是纯就是坏。
反对土改的人会站在人民的一面?怕是很多人对人民两个字有什么误解。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主体是工农,不要说为地主阶级招魂的人会支持工人农民。
《武漢日記》读后感(三):读者和“看官”
暂且标记在这里吧 因为最近这本书的出版遭很多人的非议 所以去看了一下到底写了些什么 让大家不舒服
1.写作的水平不说 一个作家自有与之对应的水平 光对事件的表述来说 用的几乎是温和平实的口吻
2.至于除了书本身之外的非议 不做主观的揣测 不发无缘无故道听途说而来的怒火 是读者基本的素质 当然“看官”们可能也自有私人的考虑 熙熙攘攘 叽叽喳喳 世界也挺好
3.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他人想怎么看 可能依旧固执己见怎么看 想借此抹黑的 照样可能接着抹黑
4.虽然有国内万年审查这座自顾自运转迟缓的笨重机械 先出外文版还是让人不太爽 外文版的出版时机上也唐突 欠缺考虑 作者在这点上显得过于狭隘
5.矛盾的是 看这么些人上纲上线的骂一个写作者 同样感到不爽 希望大家不要形成骂作家的邪恶惯性 读、写和出版如吃饭睡觉 对每个个人和社会都和重要
方方的武汉日记已经发酵成一个公共事件,从两极分化的评论与争执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舆情是如何撕裂。
但无论赞同或反对,请自己先看完完整的日记,不要被别人的寻章摘句牵着鼻子走!
我写的这些文字不算书评,只是我读过日记后的一点个人感受,就如同身在围城中的方方通过日记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一样。
有些人不满日记的文笔,觉得不符合曾担任过作协主席的水平,要知道简单直白才是日记的本来面貌,如作者所说,这本来也是她自己对此次事件的记录,有所错讹在所难免。
我最欣赏方方在日记中透露出的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理性得出基本常识。
最近查维基百科,看到新冠词条下说这是全球自二战结束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由此我想到海明威的话,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丧钟为所有人而鸣。尤其是身在这个信息爆炸和交通便利的时代,所有人都可能在一场灾难中成为受害者。
感谢方方,我们需要展现光明,我们也需要暴露黑暗。
《武漢日記》读后感(五):黄河水将清——关于方方《武汉日记》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方方的《武汉日记》仅可停留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内加以讨论,因为它远不足以作透视社会或分析政治之用。一部文艺作品要想达到透视社会的高度,非天才巨匠不能为。我见识浅陋、学问单薄,所睹所闻中,惟司马迁、曹雪芹、杜甫、托翁、莎翁、巴尔扎克、但丁、歌德、鲁迅等几位天才可为,方方远远难及。因为,一部作品若要透视社会,则必需至大的格局、至雄的气魄、至深的情感、至高妙的手笔,凡上几项,舍一不可。所以,一部作品能否透视社会,并非出自读者或作者的主观意愿,乃是其于客观上所达到的水平。而设若以文学批评视角加以审视,此书又不足以深刻剖析。大抵仅可从功能角度,分析中国文论中的美刺说或诗可以观说;从创作的角度,探讨文学的虚构性与还原真实的问题。一言以蔽之,颇为鸡肋。
而至于围绕此书的政治立场之争,也颇为虚妄,早已由意见之争变为了意气之争。仅凭此书绝不能断定方方为所谓敌特分子,而仅凭反此书也不能断定反对者是wg余孽或极左分子。凡上几顶帽子皆是死罪,论两方之居心,皆颇为可怕。但此书的争议却能反映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即除却经济上、阶层上两极分化外,中国民众的思想也在两极化。小布尔乔亚、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毛主义、新左派之争愈演愈烈,我们这一代在见证历史。后者的力量更大,它既是庙堂的合法性依据,又是底层民众善良、朴素的愿望。前者则笼络着大批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尤其集中于新闻、文学等领域。社会在走向分裂,对有雄心壮志者,这又是最好的时候,民心可用,尤其是后者的民心,那是至强大的力量。时代的河流欲呈奔腾之势,东方似乎已雷霆大作,它们在召唤搅弄风云的巨手。身为布衣,无分参与,有缘见证,不知幸或不幸。黄河清、圣人出,或在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