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3-30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锦集

  《行为设计学》是一本由奇普·希思 (Chip Heath) / 丹·希思 (Dan H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行为设计学》精选点评

  ●对现在的我很有启发

  ●字字珠玑后悔自己十年前没有读到,年会像狗一样推荐所有人……

  ●key message值得马上拿来实践,但整本书有一种略冗长隔靴搔痒既视感

  ●需要看很慢才能读进去。

  ●WRAP

  ●总的来说肯定是有所收获的,但真的太难读下去了,一个是啰嗦,很简单的几条法则讲了几百页,而且各种心理学专业名词看的门外汉烦躁,另一个是翻译不好感觉就是直戳戳地翻译过来了,可读性不高。有这个时间去啃这么厚一本书不如去知乎找个差不多类型回答,精简有效

  ●有体系方法决策指导 还是给5星好评

  ●总结提点得非常合理精妙 实用性

  ●20200109 HK // 仪式时刻 欣喜/认知/荣耀/链接

  ●本书是希思兄弟所著的行为设计学系列(共4本)之一,本书运用理学研究得出影响决策的动机陷井,从行为心理出发分析决定心理误区形成准确自我认知,让生活工作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GET: 10-10-10情绪平衡方法:用3个不同时间段对决进行考量。10分钟、10个月、10年 解释水平理论距离我们面临的问题越远,我们越能看到问题最重要方面。 ℃『本书金句』 ◆提倡通过批判思维拓宽空间,避免决策思维陷井,掌控人生每一个转折。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一):控制自己的未来而不是预测自己的未来

  这本书对于丹尼尔为何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而教材上的经济学则是牛顿经典力学

  不过,两者不同之处是,行为经济学更加容易理解,也更加能够指导个人生活。

  比如,如何做出决策?

  从正反面论证

  比如,“我应该换工作吗?”

  应该,列出20个理由

  不应该,同样列出20个理由。

  现在,给这40个理由分别赋予权重,也就是按照重要程度打分,1-5分代表不同的权重。

  然后把应该和不应该的分数分别加起来,比较大小,哪边分数高,就选择哪一边。

  这是一个简单的决策流程,多次这样决策后,你的人生会比随遇而安要好得多。

  最关键的,预测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因为控制自己的未来,比预测自己的未来重要也更加容易。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二):《行为设计学》精选

  1. 四大思维陷阱:思维狭隘证实倾向、短期情绪、过度自;--【WRAP】

  2. 思维狭隘-限制范围-W拓宽选择空间-How:1)考虑机会成本;2)现有的选择消失后会怎么做?3)多目标追踪同时思考多个选择,争取两个都选,而不是非此即彼;4)外部-竞争分析、标杆分析、最优方法;内部-寻找自身亮点;类比法;

  3.证实倾向-收集有利信息-R放到现实中检验;How:1)这个选项必须要具体什么条件才能成为最佳答案;2)问反面问题从而获取具体信息而非宽泛的问题;3)强迫自己考虑直觉的对立面;4)故意犯错来测试假设;5)外部意见(基本比率)与特写法相结合;6)小范围尝试;

  3. 短期情绪-做出错误判断-A决策前留出思考距离-How:1)最好的朋友法;2)10min-10月-10年;3)曝光效应-喜欢熟悉的;--组织的“真理”;4)损失厌恶;5)长期核心重点是行动纲领(长期的情感价值、目标和志向)避免不重要的事情。

  4.过度自信-对未来过度自信-做好出错的准备。How:1)预测未来的区间而非一个点;2)事前析误:假设我们的决策最终失败了,那失败的原因会是?3)做最好的准备:假设我们的项目成功了,那我们准备好迎接成功了吗?4)安全系数-buffer;5)止损点:隔断(分装薯片)、最后期限;6)预警信号通过模式识别,生发剂的发现;7)讨价还价利于形成“被人们认为公正”的决定【参与感】;程序正义>分配正义;捍卫一个决定最佳的方法是指出它的缺点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三):《掌控关键决策》在对的时刻做出对的选择,一切将大不相同

  这是一套书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主要是解决阻碍有效决策的四大思维陷阱。

  这四个陷阱分别是:

  思维狭隘

  证实倾向

  短期情绪

  过度自信

  当我认识到这四个陷阱之后,我的感受就是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陷阱之中。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时常会在面对选择就会给出对与错好与坏的决定。但这种决定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总是会再决定之后会想到如果在当初想得更加细致就会更好。

  但苦于自己有这个意识,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逻辑采取必要行动,只能尽量规避。久而久之对于一些决策,会有一些抵触。

  但事实上,在自己做得那么多的决策里面依然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而在书中解决这些思维陷阱的方法,刚好和我自己的旧经验,相互对应。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思维狭隘这个陷阱。我们倾向于将选择限制在极少的范围内,也就是在面对一个决策,我们只有做或者不做两个选择。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拓宽选择的空间呢?

  书中给到了解决的方法中,有一个是,在犹豫不决时分析机会成本。

  比如今天下午有朋友邀请你去参加一次聚会,而这个时候你面对你心仪的对象给你的邀请,那你要清楚哪个成本会更大。

  在做每个决定之前的也要多思考,我们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放弃了什么利用同样的时间和金钱,我们还能做其他什么事情。

  而且还可以追逐多个目标。也可以把心态聚焦为避免消极的结果和追求积极的结果。

  当你压力很大的时候,避免消极的结果就是适当的给自己减压。而追求积极的结果就是当压力很大的时候给自己更多激励自己的选择。

  那么无论是避免消极的结果还是追求积极的结果,这两种心态都会给到更多的选择。

  如果当自己在有限的选择依然无法做出决策,还可以尝试咨询解决同样问题的人他们的意见。

  所以在第一个思维狭隘的陷阱中。我们要清楚专注对于选择的分析非常有帮助,却不利于发现更多选择。

  第二个思维陷阱是证实倾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习惯对于某种状态快速做出判断,然后找到支持我们判断的信息。

  其实这是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陷阱,包括我们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你一旦对这个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他所做的任何事情在你看来都是在验证,你对他不好的印象这个事实。

  除了这一方面还有就是人们习惯,对于积极的内容会更感兴趣,哪怕他不一定是对的。

  就《吸烟不会引起肺癌》和《吸烟引起肺癌》这两片文章,经过书中的一个实验调查,吸烟者更容易对前者感兴趣。

  人们习惯收集资料证明,看似合理其实是捏造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陷入一个自我洗脑的过程,而最后结果叫你的时候才发现悔不当初。

  如何去针对解决呢,书中给到了一个核心点,把假设放在现实中检验。

  我们会自然地寻找自我证实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去考虑相反的情况。

  比如你现在要去买一台苹果的笔记本,你为了获得更可靠的信息来证实你自己的购买是真正有需求的,可以反过来问这个笔记本有哪些缺点,然后把这些缺点记录下来,而不是凭当下的自我感觉,因为记录下的东西是不会受到感情的影响。

  那么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是不是做这个决策的理由。

  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请教已经使用苹果笔记本的人或者这方面的专谈,他之前和现在对待这个笔记本的看法。

  你甚至可以请他吃顿饭,让他把笔记本借给你使用一段时间。

  如果我们通过实验可以找到决策的理由,那就不要去猜测不要预想。

  在第二个思维陷阱,更多的是我们会主观意识的对当下的决策,会有一些自我感知的倾向性。会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收集证据,让我们做出事回想后本不该做的决策。

  第三个思维陷阱是,短期情绪。

  在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当情绪给你带来影响之后,往往会让你失去理智。

  冲动后面是魔鬼,我们时常在生活中看到各式各样,因为情绪激昂引发冲动造成的不良后果。

  和我们最相近的就是比如冲动消费,裸辞等

  那我们尝试一下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我们可以用10-10-10的方法,帮助人们达到情绪的平衡。

  就是在你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你尝试想一下,如果你做出了这个决定10分钟之后,你会有什么感受,10个月之后,你会觉得

  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10年之后,这个决定会有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当然,这种后果是根据自己决策的内容类别做设想。这可以让我们以当下的“新鲜感”去是想未来10个月,甚至10年的情景。

  还可以抽离出来以第三者的方式去问自己

  “如果面临这种情况的,是我的最好的朋友,那我会如何告诉他去做。”

  这就是在短期情绪影响决策的期间,可以让当下决策更加备受掌控的方法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一个案例:

  有一个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一半的人买了咖啡杯做礼物,另外一半的人问他们如果要购买咖啡杯,愿意出多少钱,没有得到咖啡杯的人表示,如果他们要购买咖啡杯的约2美元

  然后又问那一些获赠咖啡杯的人,如果要出售咖啡杯愿意卖多少钱,结果是约7美元。

  损失会给人带来痛苦是收益带来的愉悦感的二到四倍。

  那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短期的情绪让你犹豫不决面对决策异常艰难,那不妨让自己想一想不良后果是不是自己能接受的,迫使自己一段时间缓解再做决策

  我自己觉得掌控情绪,其实是一个需要不断有意识控制,不断给自己赋能的过程。当你清楚自己在面对什么你当下的情绪源于什么,你也通过知识的积累清楚,你下一步行动是什么,短期情绪对你决策的影响会大大降低。

  那么最后第四个陷阱是过度自信。

  我们常常会处于一个自动驾驶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我们会把以前的决定搁置一旁,不对其进行检查。

  对当下的判断都会习以为常用习惯性的方式,面对所有的决策因素。

  因为改变一个不良习惯所引发的痛苦,会比享受一个好习惯给你带来的预约多两到四倍。

  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止损点,就是停止自动驾驶的方针

  我们可以进行隔断:因为我们容易增加自己对糟糕决定的投入阻断能帮助我们阻止这种做法。

  为了决策流程的公正性,这也是预防过度自信,采取群策群力。因为个人的决定是才会出错,但是正常的流程是在任何情形中帮助我们。

  那么最后总结的就是在面对这四大陷阱的时候,我们有一个WRAP决策流程:

  拓宽选择空间

  把假设放在现实中检验

  在作出决策前留出思考的距离

  做好出错的准备

  这本书是不是告诉大家所有的决策,都要用这个决策流程呢?

  我个人感觉是不一定。

  比如在当下非常紧急的情况需要当机立断,此时就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决策并不复杂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工具分析比如:决策平衡单,但会限制你的选择。

  WRAP决策流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在面对深思熟虑的决定时,是非常有实践价值的。因此,在做些重要的决定,有必要花些时间和精力认真思考上,毕竟他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书中附录还奉献了经典的案例很值得借鉴,推荐阅读。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四):影响决策质量的四大思维陷阱及WRAP应对法:4星|《行为设计学:掌控关键决策》

  两位作者认为,有四大思维陷阱让人做出错误的决策:思维狭隘、证实倾向、短期情绪、过度自信。两位作者提出WRAP决策流程来应对:

  Widen your options(拓宽选择空间);

  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

  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在做出决策前, 留出思考的距离);

  repare to be wrong(做好出错的准备)。

  下面用我的语言解释一下这四个陷阱:

  思维狭隘:没想到其他更好的选择;

  证实倾向:下意识地只关注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短期情绪:跟决策无关的个人喜好会极大影响决策;

  过度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与预估高出实际水平。

  书中的四大思维陷阱和WRAP应对流程,基本的数据和结论来自各种学术研究,作者作了概括总结。

  两位作者是学者,也挺会讲故事。书中引用了不少学术研究成果,也举了不少真实案例来佐证,比较有意思。

  读后感觉作者们说的挺对,这几个思维陷阱确实很常见,应对方法也看起来不错。

  一个我好奇的问题书中没提:有没有个人或组织根据本书的思路去行动,实际效果如何?

  英文版是2013年出的,还不算旧。

  有一个细节两位作者比较体贴读者,就是每一章有一个小结,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书后列出了推荐书目:

  《思考,快与慢》

  《制胜决策力》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助推》

  《知你所不知》

  《亿万美元的教训》

  《Getting to plan B》

  《拿工薪,三十几岁你也能赚到600万》

  《Love is never enough》

  总体评价4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从本质上来讲,这恰恰是决策的核心难题:灯光内的东西不能说明一切,我们很难凭借这些信息做出一个好的决断,但我们时常会忘了调整聚光灯的方向。P前言9

  2:好的决策有助于增加收入、提高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那么在制定这样的决策时,流程和分析哪个更重要?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发现,决策流程更为重要——比分析重要6倍。通常一个好的流程可以识别出错误的逻辑,从而引出更好的分析。但反之则不尽然,P前言12

  3:棘手的是,证实倾向看似非常严谨合理。毕竟,我们是在搜集资料。本书前言中提到的决策研究人员丹·洛瓦洛教授曾这样说道:“证实倾向可能是商业中最棘手的问题,因为连最精明的人都会犯这个错误。人们四处搜集资料,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捏造事实。”P6

  4: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影响决策的第三大陷阱:短期情绪。面临艰难抉择时,我们的情绪也会夹杂其中。我们在脑海中重温争论的场景,我们烦恼于自身的际遇,我们每天都在改变主意。如果把我们的决定列在一张电子表格上,那么没有任何数据会改变——没有新增加的信息——但我们的大脑可不是这样想的。P10

  5:迪克·罗威很快就发现,影响决策的第四大陷阱便是过度自信。对于未来会如何发展,人们自认为很了解,可事实却并非如此。P12

  6:我们看到,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陷阱:·面临选择时,思维狭隘限制了你的选择范围;·分析选项时,证实倾向使你搜集利于自己的信息;·做出选择时,短期情绪常使你做出错误判断;·接受结果时,你对未来的走势过度自信。P14

  7:WRAP, 即本书提出的决策流程四步骤的首字母组合:Widen your options(拓宽选择空间), 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 ), 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在做出决策前, 留出思考的距离), Prepare to be wrong (做好出错的准备)。P21

  8:当菲施霍夫准备给孩子们的决定进行分类时,他发现最常见的决定类型是没有任何选项的,也就是他所说的“表决心”。比如,决定“我不再责怪别人”。第二类最常见的类型是,青少年只对一个选项进行评定。P37

  9:和青少年一样,各组织机构同样意识不到多个选项的存在。而这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纳特发现52%的“是或否”式决定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而对于那些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的决定,这个比例仅为32%。P42

  10:莱克西肯拒绝用一种路径进行思考。事实上,在它多数的起名项目里,莱克西肯会组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人,各小组都有不同的调查方向。而且通常都会有一个离题小组,P63

  11:在现实中结果却相反。在硅谷这样视速度高于一切的地方,她在对其最高层领导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那些考虑多个选择的执行者能更快地做出决定。P68

  12:研究人员在分析资料时,发现其数据是如此惊人:当执行委员会对一个以上的选择进行考虑时,他们做出“非常好”的决定的次数比只考虑一个选项时多出5倍多。(更确切地说,40%的多项选择决定被评为“非常好”,而只有6%的“是或否”式决定被评为“非常好”。)这可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发现。P71

  13: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了两种影响我们对新机遇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的心态:一种是“聚焦预防”,它促使我们避免消极结果;另一种是“聚焦进取”,它促使我们追求积极结果。P75

  14:研究人员通过寻找经济衰退后强力反弹的、在销售额增长和盈利增长方面超过对手10%甚至更多的公司的例子来定义成功。多目标追踪者大幅反弹的概率要比单单依靠聚焦进取的公司高出42%,而比单单依靠聚焦预防的公司高出76%。“兼顾二者,而非其一”是一个不错的企业战略。P77

  15:沃尔顿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时刻关注着好的想法。他曾说:“我做的每件事情几乎都是从别人那里效仿来的。”在他早期经营连锁折扣店时,他在全国奔波以获得商业洞察力,P88

  16:在经过无数次的旁听面谈,以及对信息的整合后,邓巴发现了科学思维的一个切实却不为人知的核心支柱——类比法。当科学家们的实验遇到问题时(这是普遍的日常经历),他们经常会受益于“局部类比”:用一个类似的有机体与另一个极其相似的实验做比较。P103

  17:邓巴说:“类比的运用是推进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他还说成功运用类比法的关键在于提取“现有问题的关键特征”的能力。这就要求科学家从更抽象、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然后去“寻找其他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找到那个已帮你解决了问题的人。)P103

  18:邓巴发现具体的问题可以受益于局部类比,而概念性问题则更适于区域类比。事实上,当你越能从一个问题中提取“关键特征”,你就越能走到更远的地方。P105

  19:比如,他们发现在主流报刊上每发表一篇肯定CEO的文章会促使收购溢价上涨4.8%之多。这就意味着在1亿美元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增加480万美元!而它只是因为一篇赞美性的文章!如果类似文章再发表一次,那么价格又会再增加480万美元。P121

  20:研究人员推断出:人们喜欢积极信息的可能性是喜欢反面信息的两倍之多。(所以,科学地说,你阅读的四星评论的数量可能是你阅读的二星评论的数量的两倍。)P123

  21:这种均衡程序的运用并非司法体制独有。几个世纪以来,天主教都会利用“魔鬼代言人”来做出封圣决定(也就是决定谁会被追封为圣徒)。在教内,魔鬼代言人被称作助信者(Promoter of the faith),他的职责是对封圣候选人的资格进行质疑。P124

  22:文洛克公司(Venrock)的风险投资家雷·罗斯洛克(Ray Rothrock)说过,他发现对企业家进行评估的最好的诊断性问题之一是“过去几年中,这位企业家曾有过几名秘书”,如果答案是5名,那么你有可能碰到了一位有些问题的企业家。P132

  23:奇怪的是, 我们在进行关键决策时所做的客观性的调查次数,往往少于我们挑选寿司店时做的调查次数。P153

  24:额外的教育并没有提高预测的精度。泰特洛克发现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比那些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表现得好。此外,在提高预测的精确度方面,经验也不起作用:有20年经验的专家并不比初学者预测得好。但有一个特征——媒体关注度——却体现出了预测性。更确切地说,那些在媒体上露面次数多的专家往往是更糟糕的预测者。P189

  25:菲利普斯很快了解到,汽车销售的艺术在于使顾客们“停止思索,开始感受”。P210

  26:百万富翁教师哈勒姆知道,如果被引诱进了汽车销售员设下的圈套,自己就有可能变得太过兴奋,从而做出愚蠢的购买行为。所以他制定了一个方法来避开它。在决定前,他留出了思考的距离。对他来说,这一距离就是字面上的意思_远离车展中心。P215

  27:她的这一方法被称作10-10-10方法,韦尔奇在它的同名书籍中对它进行了描述。使用10-10-10方法,意味着我们要以三个不同的时间范围为基础对决定进行考量:从现在算起的10分钟后,我们对这一决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再过10个月后呢?10年后呢? P215

  28:关键在于:WRAP流程的目标并不是使你摆脱情感的影响。事实恰恰相反。当你剥离了一个决策所拥有的全部理性运作方式后——选择的生成,信息的权衡——剩下来的核心就是情感。是什么在驱使着你?你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从长远来看,你认为对家庭最有益的是什么?(商界领袖会问:你想要经营什么样的组织?从长远看来,对你的团队最有益的是什么?) P242

  29:他说:“作为一个投资者,对未来进行思考是我的工作。但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我的投资不能依赖于对它的预知。我所寻找的情形是,区间表明我可以明智地做出投资,即便我并不太准确地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他将这称为“低智商投资”.P271

  30: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发现,在没有考虑区间情况时,人们所创建范围的宽度只有他们本该创建范围(与统计最优模型相比)宽度的45%。在被要求对区间情形进行考虑时,他们的猜测就会上升至最优模型的70%。此外,在把自己对中间值的最佳猜测加入其中(利用到了第三种知识)后,他们设定的范围就会上升至最优模型的96%——距离完美就只差4%。P273

  31:其实, 真实工作预览不仅能降低离职率, 还能提高工作满意度。P291

  32:NetApp公司(纳斯达克公司)的创始人戴夫·希茨(DaveHitz)说他认识到“有的时候,捍卫一个决定的最佳方法是指出它的缺点。” P337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10月31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10月31日)

  2018读过评过的书379本(截至10月31日)

  我的书单(从700多篇书评整理而来,截至10月31日)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行为设计学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