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忠烈传》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道杨门忠烈,我脑海中浮现出的,首屈一指就是电视剧版本的杨家将,还有穆桂英挂帅等等民间传奇故事。其实,历史上对于杨家枪,杨家人物的描写是很匮乏的。因为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粉墨登场的时机的确是不够戏剧上那么多。但是,五千年文明史,可以留名青史,就代表了他们的英勇忠烈。
高阳小说从来都是历史先行,本书写杨业先写北汉,写辽宋对峙,继而写宋借伐汉征辽,写汉借辽军御宋,而围绕宋辽两军彼此间几场遭遇、突围、救困、奇袭的战法细节和旁枝人物实在是精彩纷呈。至于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归宋,刘继业改名杨业,书都快读完了。最后的几段,无非是按照正史记载,交待了杨门忠烈的结局。
说起宋辽之战。大家对于杨家将中的萧太后,还有天门阵,降龙木,穆桂英等插曲多是耳熟能详了。我个人从小喜欢看杨家将的电影电视剧。虽被翻拍过多次,但是难以抵消其杨门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他们的忠烈,使得百姓多敬仰,甚至千百年后,仍然流芳百世。
这本书中,也描写到了辽国当年的历史,我们看到了插曲中的萧太后,一个小段落的描绘,就可以给读者呈现出萧太后的政治力量。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是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机会和渠道。他深厚的文笔功底,以及对历史全面的了解,的确让我们更系统的了解了宋朝初年,宋辽之间的战乱史和外交史。也展示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智慧。
一本小说中,从正史出发,用大量篇幅去还原当年那段真实的历史,可以说作者高阳历史知识通达,思维老练,逻辑清晰明朗。值得我们去推敲和加以学习。也许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感觉文不对题,似乎阅读了大量的篇幅之后,才通过聊聊数语了解到杨业即为刘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曾经归属于北汉,通过长期的战乱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归降宋太祖之后,为千万汉人作战的英勇故事。
推荐阅读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的文笔,还有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在欣赏完影视剧产品之后,可以更加清晰的去理解历史,去尊重英雄。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二):高阳笔下的杨门
对于杨门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年前看过的《杨门女将》,似乎杨家最出名的是几位女将。但实际上从杨公爷开始,杨门的几位男儿也是擅长布局打仗的。
而高阳笔下的杨门故事又是与众不同的。他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杨门几位忠烈的故事,而是从杨门如何归顺宋朝,故事起因开始。很多人似乎很了解杨门女将以及他们抗击契丹的故事,但很少有人清楚他们在归顺宋朝之间发生的事情。高阳的这本书就是从宋朝想要征服后汉开始的。故事中真正描写杨公爷的文字并不多,都是从侧面或者是一些其他人的口中知道关于杨业的故事。 每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都不见得有一个好的结局。故事里的杨业也是,在抗击契丹的过程中,杨业和他的几个儿子都以身殉国。这不经就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里也讲述黄蓉和郭靖共同抗击辽国的故事,这就不得不让我把这两个故事联想了起来。 同样的朝代,同样的境遇,而两位作者本就是心心相惜的。就如这句话所说“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这两位作者的地位在文学上也可以说非常相似的。不过他们两位大师的故事,我是觉得也是有相近之处,虽然是历史故事,有历史在,但也有故事的一些色彩。在写这样的故事也必须基于在历史的基础上。高阳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它深厚的历史功底,也有他对于叙述故事的一种魅力。在他的故事里,读者被紧紧地吸引在其中。我也不得不承认,在读他《杨门忠烈传》的故事时,我几乎忘记了故事内容本身,而是像影视作品一样,眼前的画面感极其强烈。 而对于高阳来说,遗憾的就是,他并没有得到一些专业的文凭之类的认可,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野翰林“,虽然曾多次出任一些高校讲座,但他仍然对于自己的这一状况表现出惋惜和遗憾。 虽说如此,但是作为读者,以及高阳的粉丝们,我们也庆幸,我们读到了高阳笔下那么多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活生生的生活在历史中,印刻在文字里,不可磨灭。高阳把这些历史人物带到了我们的身边,把他们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不像历史文字那样枯燥,他们真真实实的经历,让我们读者更加熟知。 我喜爱高阳的文字,也感谢他把这些人物描绘的活灵活现。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三):无数次的生与死,奏一曲血泪之歌
提起历史小说,就不得不提起高阳。“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不光说了金庸在武侠小说上的地位,也说了高阳在历史小说的地位。他善长历史小说,从《李娃》到《红楼梦断》,从《乾隆韵事》到《胡雪岩》。每一部历史小说都完美的将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以及诗文等融为一体,形成较有其特点的作品。
《杨门忠烈传》是高阳经典历史小说中的一本,故事以大宋皇帝要伐北汉为前提,以夺回太祖皇帝当年割给契丹的燕云三十六州,本就是自己的国土,要完整,把属于自己的国土拿回来。基于这种立场,大宋开国名将曹彬特别赞同,故事由此展开,也确定的此书的基调是沉重的。
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自己的使命,他们担负着故事情节的转折。
得知大宋将要攻打北汉,北汉派张正枢前往契丹天赞皇帝求援,却被冷落在驿馆之中。驿丞的女儿珠娘心动于他,几次攀谈之后,得知张正枢求援未得消息,便告求天赞皇后更容易得到求援。而珠娘引见商人给张正枢,让其得以赊款用巧物求见了天赞皇后,他和珠娘均达成心愿。本以为是不相搭的两人,却因为一个能言会道,一个喜俏儿郎,一个求援无方,一个巧言搭话,就这么成了,真是事事难料。
常言道不能以貌取人,老话也叫人不可貌相。当熊大行派白学登和孙炎星去西面入山之处建联络站头时,当地的乡约领来十个人,其中一个是枯干瘦小面有病容的老头。白学登一瞅就让人回去,哪知这人步代灵活有力,与展现出来的相貌恰恰相反。乡约介绍说这人生得不起眼,却大有用处。小人物也有大作用。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在故事中也是得以充分的展现。北汉灭,杨业降。大宋皇帝本就想招他为自己用,这杨业有勇有谋,是员好将。谁知事与愿违,却有人嫌他功劳太大,该听的命令根本不听。
既然是行兵打仗的故事,就少不了计谋。从何庆奇追契丹兵,亲信所言的穷寇莫追;再到上岭后留下朱副军头等二十九人断后,因为二百人能脱困,这些人就不能不牺牲;正所谓用兵之道,斗智为上,斗力为下。作者将每一环与每一环紧紧相扣,读起来时,流畅连贯,大感过瘾。
高阳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杭州人士,是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巨匠。他精于历史,又因工作在军部,他的作品中那种军人的血性,服从命令的天性,战场上的血与泪,人命与军功描写的淋漓尽致。
孙炎星与一行人穿九曲洞的情节,作者将洞中之险,将自然成形的石乳的美,将水中救人的冷静都描写的让人如身临其境般,仿佛自己正跟着一同穿越这个九曲洞,又仿佛自己从上帝视角正在观看这场别开生面的穿洞之旅。正是有一线机会也要去尝试。
喜欢《杨门忠烈传》的朋友,不妨再去看看高阳的其他作品,一样的精彩,都是被书名耽误的好书啊。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四):一部配角撑起半部书的作品
说起杨家将,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而我对杨家将的记忆源于小时候每天中午12点半的评书,当时就被评书人口中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所感动,书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可叹奸臣当道潘美这小人将杨家人迫害,杨老令公战死金沙滩……可说小时候杨家将的故事在我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我无意间在书店看见了这本高阳所写的《杨门忠烈传》就毫不犹豫的买下。
书我已经读完,感觉呢和我过去所听的评书有很大区别,而高阳这位作者的写作方式也我过去所看历史小说的写作方式有很大区别,所有那今天我就要在这里说说我看完高阳版的“杨家将”有啥感想。
在读本部书中我最大感受就是高阳“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说有点跑题的写作方式,还是头一回见,比如我听的评书杨家将是从杨业归宋,其妻佘赛花,孙媳穆桂英才是全书主角,虽说演义成分多,但主体上是围着杨家为主线来讲述故事。而在高阳的这部《杨门忠烈传》是从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灭北汉开始讲起,此件只短短提及杨业还在北汉为官,此后故事情节都围绕着北汉结盟辽国对抗北宋,和宋、辽、北汉三方军队之间的遭遇、对决和旁枝末节的人物故事可说是“跑”的精彩纷呈。直到整本书过了三分之二北汉归宋,才开始贴合书名以杨业为主角讲述故事。但很快的就迎来了他悲怆的结局。(这可能是我看过所有小说里主人公出场时间比龙套还短的故事。)在导读部分张大春也写到,很多第一次读他书的读者也非常不喜欢他这种杂乱的写法。可不得不说这种辐射性的写法这算是高阳写作的一个特点,作品的整个层次显得很深厚丰满,但问题也很明显头绪太多,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乱。(对于我,我还是能接受。)
《杨门忠烈传》高阳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历史的真实考证给出自己独特看法与判断,不同于其它演义、戏说类小说如《三国演义》《三国志》多演义成分多的作品,高阳的小说更像历史的衍生品,他努力从多角度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把典章制度,民情事态,巧妙融入自己的小说之中,在加上对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才有了这部好作品。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五):英雄永远会被世人铭记
我读过高阳著的《金色昙花》《荆轲》,《荆轲》不必说,大家都应该知道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金色昙花》讲述的是从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败北,这八年间政权更迭。读过之后我就想,喜欢读小说的人可能与喜欢听评书的人一样,有的人喜欢听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白眉大侠》,有人喜欢听袁阔成的《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有人喜欢听田连元的《隋唐演义》《包公案》,还有人喜欢听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有人说高阳的小说与金庸的小说有一拼,我觉得喜欢谁的风格,就喜欢谁的作品。我是读了高阳的两部小说后,开始喜欢上他讲述的方式,他笔下的人物同样带有鲜明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与大家分享高阳著的《杨门忠烈传》,作者就不用介绍了,这个故事大家也应该非常熟悉,比如我们熟悉的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佘太君挂帅等等,但是这些多是演义出的内容,据史料记载确实有杨业和杨延昭其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但是佘太君和穆桂英就没有记载了。高阳所写的故事是北宋初年,宋太宗御驾亲征,欲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北汉有名将杨业镇守,获胜很难,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宋太宗先派大臣杨光美和大将呼延赞劝降杨业,杨业归降后,北汉皇帝主动投降。接下来,杨业与宋太宗远征被辽国侵占的燕云十六州。小说中还详细讲述了高梁河一役,宋军溃败,太宗仓皇南逃,亏得杨业救主。次年,辽国发兵攻雁门关。杨业奉命镇守,大破辽军。自此,辽军称杨业为“杨无敌”,见杨家军旗号或避或逃等故事。
我们读故事就是这样,越是熟悉的故事读起来越想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是以纪振伦校阅的《杨家府演义》和熊大木的《杨家将传》等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我小的时候看过小人书《杨家将》,自然对这个系列故事有很深的印象,我也牢牢记住了老将军杨业和他的七个儿子,当然还有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一众女将。据《宋史》记载,杨业一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昭、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随乃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六子,后皆善终,延昭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这与小说是不一致的。
我喜欢高阳,完全是因为他所写的小说都是历史小说,写了好多我们都很熟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早就根植于我们的思想深处,所以,他要写的这些故事仅仅是对原有故事的复述,还是写出了另外一番新意,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你读过之后绝对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们知道金庸所写的故事也是遵循历史,但是他作品中独创了很多大侠和人物,也就是说借了历史的外壳,写了全新的故事,吸引人的故事。而高阳不同,他所写的故事是以前就有的,而且还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故事,即便没看过书,也看过电视剧,即便没看过电视剧,也听过评书,高阳用自己的写法将这些故事再次呈现,人物还是这些人物,事件还是这些事件,但又略有不同,比如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事件产生原因更加明晰。
为了阐明我的观点,举个例子,就拿大家比较熟悉的金庸著的《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拍了很多版本的电视剧,有1976年米雪、白彪版本的;有1983年黄日华、翁美玲版本的;有1988年黄文豪、陈玉莲版本的;有1994年张智霖、朱茵版本的;有2003年李亚鹏、周迅版本的;有2008年胡歌、林依晨版本的,这些版本中,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版本一定是最经典的,我心目中是1983年拍摄的版本,虽然场景简陋,虽然动作滑稽,但是我深深爱上了这个版本,至今难忘,这就应该算是经典吧。我想高阳的作品要是拍成电视作品也会被欢迎的,因为他所刻画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