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是一本由[日]三浦紫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题材很好,三浦老师又向大家科普了一个冷门职业:辞典编辑。各个角色对辞典编纂的热情与执着让人印象深刻,这方面的刻画还是不错的。但是这本书的篇幅比较短,中间好几处都有时间线上的大段跳跃,导致情感有点被打断,感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都被省略了,非常可惜。如果能把篇幅扩充到《强风吹拂》的量,应该会更有感觉一些。
●编辞典的过程确实有点“燃”,但仅此而已,没太多感受,只需读一遍。
●看到最后竟然有点泪目
●整本书满满全是正能量和霓虹紧对所谓“一所悬命”的执着与推崇。对于即将踏入职场的我,也带来了一种莫大的感动和安慰。感谢某人的推荐
●记忆跟词汇是很像的。香气、味道或声音,能够唤醒埋藏多时的记忆;而那些混沌不明、仿佛沉睡着的心情与事物,词汇则会让它们苏醒过来。 ——读到这里的时候彻底被触动到了,到后面就是感动。词汇,语言,真的太重要了。我有许多想说的话,却一直无法很好的表达出来。
●编纂辞典的历程,就是一艘小船横渡汪洋的历程。只短短几百页的故事,讲尽辞典编纂的辛苦环节和十五年始终如一的坚持。
●编一叶小舟搭乘世人在词汇的海洋里探索,远行。词汇仅仅是词汇么?不是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词汇,词汇是记忆,认知,交流的必要媒介,所以,需要有人较真。看这本书,就难免不联想到《教授与疯子》。
●趣18th。读下来很流畅,但好像人物刻画只流于表面,无法探知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读者如同疏离的局外人看着戏台上的木偶表演。不过马缔对一些词的看法,书中举例的相关情节倒是蛮有意思的。能以编撰词典为主体写出这样一本小说,也是相当不容易了。
●要嫁就嫁给追求。
●一个偏题:这本译得太好了。
《编舟记》读后感(一):付出
小时候,老爹送了我一本大部头书,开篇就写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年少,不解。长大接触社会难免遇到挫折,也明白要获取必须先付出的道理,但还是会有侥幸心理,投机取巧抄近路,认为行百里者半九十之类的口号是喊给别人听的。再之后学会了妥协,不给别人和自己添麻烦。但有时候,麻烦还是会撞到你。工作也好,婚姻也好,子女教育,家庭关系诸如此类,时不时的在考验人的心态和价值。在经历一些试炼之后,才明白,人与人的沟通务求准确,准确的表达恰似得到一面平滑的镜子,如实反射你的思想接受他人信息,试探和套路则是镜子的坑,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要去试探。另外,唯有历经岁月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希望,才能证明你到底是谁。 愿你也拥有值得守护的梦想。#编舟记#
《编舟记》读后感(二):柔弱地坚强着
我们生活在词汇的汪洋中,因为太过习以为常,而未曾在意其价值。词汇让世间万物不仅仅停留在望向它时那一眼的片刻印象,而是可以以稳定的形态在记忆中驻留、在文字中记录、在言语中传达。是词汇让过程的一切拥有复现的可能,让现时的一切得以明白晓畅地交流,让未来的约定得以兑现、展望得以印证。而辞典的编撰,就是在词汇的汪洋大海中收集那些公认而又客观的定义,记载民族语言的足迹,化作一艘船,让人们能够安心地驾驶它去寻找最恰当的措辞,去理解他人的文字。编舟,多么浪漫多么伟大的劳作! 想来确实是单调繁复的工作,其浪漫的美感大概就在于那终极价值的闪耀,以及“一生执着一事”的信念力量。但本书悠长的韵味似乎更在于这大浪漫中的悲情:速朽的生命拼尽全力成就看似不朽的作品,但词汇永不停息的运动决定了在被定义的那一刻就已有了发展的偏差,“不朽”顷刻摇摇欲坠。但仍有一批又一批编舟者在不停地增删减改,柔弱地坚强着。
《编舟记》读后感(三):又遇“匠人精神”
这是一本关于编辑辞典的故事。辞典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们,花费十五年的时间,编辑了一本名叫《大渡海》的词典,这部辞典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也不受出版社的重视,仅凭三五个人的坚持,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
又是一个书写“匠人精神”的主题。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人,他们不在乎世俗的利益,对一种濒临灭绝的技艺,或对一种小众的工作,带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这本书的主角们便是如此,辞典的编辑虽然能给出版社带来荣耀,但是要比起编辑部其他的杂志、畅销书等,要耗时耗力很多,不是一件性价比高的事情。编辑们却始终带着匠人精神,对出现在辞典中的每一个词的释义都反复推敲,保证客观、准确、并且不陈旧。在生活中也时刻带着对词语释义的思考。出版前,更是通过了5次校对,彻夜不休。不仅对内容本身,排版和纸张也充满了考究。
人生的意义,其实不一定是世俗价值观中的成功。经过十五年编辑出辞典后,虽引起一波小轰动,但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名和利。但是编辑辞典的过程本身,《大渡海》这部凝结心血的作品,就有很深的意义。
所谓自我实现,或许不是为了实现世俗定义的“成功的自我”,而是实现自己心中的自我。
《编舟记》读后感(四):默默地付出并认真着的人们
一直以来自认为看书都比较慢吧…有些书甚至看着看着就半途而废了…而这本《编舟记》我竟然花了两个晚上就看完了…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么快的…所以…我是被“认真君”附身了吗…电影版是看过两遍了…想着细节处是不是会少很多…所以又来看原著小说…真的是被“认真”的精神给折服了呢…原来一本辞典的编纂如此费时费力…也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接近而不是遥不可及…在没有“百度”的年代里…我也会对自己拿着很好奇的概念而忍不住去翻辞典…也去查过那些奇奇怪怪或者色色的词语呢…如此想来…原来辞典…词汇…语言如此之有趣呢…也是在这里面找到那些会触动自己的那些片段才每种体裁都看看的吧…马缔给香具矢的信触动了我…自己也干过如马缔般的“傻事”…却无法像小说和电影那边有好结局…荒木为了完成松本老师的《大渡海》计划的那份执着…香具矢在完成对自己厨艺的修炼的同时默默支持马缔的辞典编纂工作…岸边绿初进入编辑部的不适应到后来耳濡目染的被熏陶…造纸厂的宫本对造纸的“认真”…以及后来松本老师在和马缔吃饭中一吐对辞典的热情和对《大渡海》付印后的期待…还有那些兼职校对学生受到马缔认真精神的感染后一起留宿编辑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地毯式校对…等等如此…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很饱满…都传达了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认真”精神呢…值得我们在平时生活的“修行”中去学习并实践的呢…没想到…这种默默地编纂一部辞典的剧情也能看的我如此热血呢
《编舟记》读后感(五):生如逆旅我亦行人
每当心情低落的时候读一读三浦女士的小说,必然会被她笔下的人物的纯真和执着所感染,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苦闷吧。连编写辞典都充溢着典型的日本式热血与细腻。正如辞典之名《大渡海》,人生天地之间不啻汪洋大海,各执一楫横渡耳。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自由心证。我总是羡慕那些能专于一事,精于一业的人,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可以专注心力,尽管生二而有限,也愿意把这有限投入无限中去,正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敛眉低首,静心学习、沉心思考。
石原女士主演的日剧校阅女孩,主角也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花样百出地工作,尽管表现方式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引发了一阵热潮。书里的人物仿佛也能受到感应似的,在初时的不适之后逐渐认识到魅力所在,从而产生使命感。不过终究是戏剧和小说,这种逐步而生的热爱并不在生活中经常上演,你能相信五十多个兼职学生为了校对一本辞典(即使辞典付梓出版,也不会有他们的姓名,这确是深藏功与名了)自愿连续加班不回家,甚至主任叫他们回家都不回家的画面吗?这种淳朴大概只有在非常时期的人们身上见到过,那位选择名利的教授或许看起来更为接近普通人。
用手触碰词语,就像触碰到世界的喜悦。
《大渡海》暂时编纂完成,那之后又是一轮新词迭出、旧词更新的修订编纂,语言的更迭,前世今生的轮回永无止境。那么,乘着有限的生命之舟,满载希望,从太古绵延至未来,继续航行下去吧!
希望每次看完三浦女士的小说后这份热情能够多持续一会,也好叫我不至于熄灭,像纸造厂几位中年男性一样因“极致纸品”获得认可后可以不加掩饰地表达心中的喜悦。
最后,语言词汇想要自由,无异于乌托邦。
@-Jun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