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史学入门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3-16 23:1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史学入门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史学入门》是一本由顾颉刚 著 / 何启君 整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史学入门》精选点评

  ●简单介绍了下历史常识,说是常识好多其实不知道

  ●18/6/27:能把吹捧的章节目录删减吗,这个何的笔记东一锤头西一棒子也挺有意思

  ●【藏书阁打卡】对此书有以下两点感受。其一,何启君对顾颉刚的吹捧过甚了,在诸多章节前都大肆夸耀顾颉刚的学识,顾颉刚的学识渊博不假,但如此付诸于文字过多过甚的夸赞简直让人胎不缩;其二,此书提纲挈领脉络清晰作者对各种史料手捻来,拿来入门对我们了解历史书籍有一定的帮助,但也仅仅如此,算是知识普及一类的书籍,还需要配合其中的书单进行深入

  ●读来轻快,相不错

  ●1.10-1.12(k)

  ●这本书是顾颉刚老先生在香山疗养时凭记忆口述,作者将讲稿整理成册的。不像专业史书那样严谨内容上有缺漏和详略不一深入浅出概述中国民族史、诸子百经史子集、古代社会学宗教哲学等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有很多独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内容很庞杂,每个主题都不简单,但顾老先生每每都能娓娓道来,学识之渊博着实让人佩服。虽是入门,但内容不简单…

  ●宏观梳理全面具体语言简明,而且还有趣

  ●第一次读顾颉刚老爷爷的书,很喜欢这种历史书的气氛通俗易懂,对于历史学不好的人来说真的是很有用,很有意思感谢做笔记的何启君老爷爷。原来笔记这么有用,可以让千万人受益。

  ●不可全信~但收获颇丰。

  ●写笔记是个好习惯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一):一个小错误

  《中国史学入门》p90 夏历经过司马迁修改之后,至今没什么大的变动。 这句话是错的。首先,汉武帝之前使用的历法为《颛顼历》,用了很长时间已经不准确了,司马迁提议重新测定历法。蜀中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参与历法制作,新的历法叫《太初历》,对于中国有时代意义。一、在《太初历》之前,岁首为十月,《太初历》将岁首改为正月。二、《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放进历法中。三、《太初历》所测量出的五星回合周期和现代相比,误差也不算大(水星相差0.03日,火星相差0.59日)。四、《太初历》所推出的置闰月的方法,为历代延续。所以说,司马迁只是提议修改历法,并没有证据表明他参与了历法制作。 其次,《太初历》是具有很多划时代的创新,但是到了唐代也变得不精准,由僧一行的《大衍历》取代(不知道是姓僧还是和尚一行的意思,不过这位第一次测量了本初子午线)。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二):史海无涯,光是入门就够你嚼一阵子的

  最初还没有翻开这本《中国史学入门》时,其实我对此书还真的是并不算太在意。此书属于“大家小书”中的历史文化部分。对于这个系列来说,能够被收录在其中的自然都是相当有名头的大家之作,皆是作者们多年的研究血。他们往往针对于一个朝代或是数个历史观点来进行评述,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展现给读者。虽然说都是精品,但是见得多了,到也不觉有什么太过于让人感到惊艳之作。

  可是只不过是翻开这本《中国史学入门》随意浏览了一下目录,就顿时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在阅读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时,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名词,那就是“入门级”。那么什么样的书籍可以称得上是“入门级”,对于历史类的书籍,“入门级”的书籍又该是怎样的?

  《中国史学入门》,书名中有这“入门”二字,,实际也的确是“入门级”的历史读物,只是这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强大。从中国神话传说时期,讲述到古代各个朝代概述;又从中国最早的文字延续到经书子集、战国古书,再从正史讲到杂史……仿佛一切与中国古代历史有关联的重要书籍都讲述到了。若是从头到尾看完这本书,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莫说是入门了,即将登堂入室怕是也不算为过。

  该书的作者是顾颉刚先生,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中国史学入门》这本书是何启君根据求教于顾颉刚先生的时,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讲谈所做笔记整理而来的。这创作的方式虽然看似很随意且富有机缘,但是顾颉刚先生当年讲述这些内容时可并非随意而为,都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有针对性的讲述,内容非常有严谨性、条理性,可绝非是什么戏谑之作。

  了解了此书的创作过程之后,再读此书,更加被顾颉刚先生的知识魅力所折服。当年的他,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历史百科全书。同时也被历史知识的浩瀚与无尽所惊叹。当真的是史海无涯,光是这“入门级”就够普通的读者嚼上好一阵子的。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三):不知史无以图未来

  不知史无以图未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远观海内外,大概也就独数一家。这悠长的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辉煌与璀璨,也曾有多少糟粕与不堪,不论屈辱,还是荣耀,我们都要铭记。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著《中国史学入门》客观地与我们当代人聊历史,他是一位灰出的历史家,他在三下史研究上有卓越的成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学术方面的遗产。今日能读到他的这本《中国史学入门》,也让我这门外汉多多窥探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书虽称入门,但丝毫不肤浅,顾老整理撰写得相当有条理,包含了中国民族史的概要,从商直到清,每个朝代里的起与落都交待得清楚,对朝代糊涂的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中国从有朝代以来都经历了哪些,还有不同朝代所繁衍的民族、姓氏宗族等关联,也都有所提及。

  刷新了我的历史观。顾老写得很接地气。像周、秦两代中,那些子嗣后来可能的迁居地等说明中,提到中华先人、匈奴人、越人等,这里很是让人感兴趣。从中,我知道,越人,有到浙江的越人,越人里有瓯人,东瓯人在温州,西瓯人在广西等,仔细对比,越人的身材肤色等和顾老的叙述都是很相符的。

  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从顾老的《中国史学入门去》中也能洞察、验证这一点。虽是入门一说,但是和世界各国的历史相比,中国史学涵盖量之大,一本书也不能道尽,顾老在书里提了中华上古神话传说,再下至历朝历代历史典故,数不胜数,沧海取一瓢,就足以令我们震撼。历史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基本载体,是不容忽视的。顾老从经书、子书、史书等各类国学经典切入,贴合大众读者的阅读面,让读者从自己的喜好入手,以更好地认知中华历史。

  顾老的文风质朴,遣辞造句可见其用心推敲,历史知识无不认真考究、专业精深,让人受益。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读透顾老的这本《中国史学入门》,鉴往知来。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四):不同于历史教科书的史学入门

  学生时代背诵“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历史课本中似乎已经确认了夏朝的存在。中国历史中的夏代是否真的存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迄今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可以证明。古史辨学派创始人、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否认夏的存在,认为禹是神不是人,同《史记》中记载的三皇五帝一样,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

  这本《中国史学入门》是顾老1965-1966年在香山养病时,每日为何启君所讲的一些历史常识,最终编印成书。否认夏代是《中国史学入门》提到的存在于中国人中的两个错误观念之一,另一个是中华民族始终生活在四面八方之中央,实际上古时的人并没有固定的地域分配。

  古代的人没有后来的区域、民族、国家的概念,只是寻找到适合部族生活的地方,所以无所谓中央。现代所认为的中原地带,是后代人发明的概念。最近申遗成功的良渚文化遗址也证明了,中华民族并非是单一的起源,而是多起源。很多研究怀疑长江附近早期的人包括越人有着自己的语言,后来被汉语渐渐同化。

  虽说只是历史常识,但书中还是有很多地方与历史课本或通常所知不同,最有趣的莫过于“中国杂史”部分。杂史不同于《二十四史》,其中包括类似正史的史书,诗文、笔记、小说等等,数量庞大,往往记载着正史中所不载。汉代的《西京杂记》、六朝的《世说新语》、《水经注》,唐代的诗歌、《大唐西域记》、宋代的《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元明清的小说等等,这些都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可供历史研究人员参考。

  谈及都城历史的时候顾颉刚先生还吐槽了一下熊希龄。熊希龄是袁世凯的内阁总统,先是做热河都统。清王朝覆灭之后,熊希龄从承德的避暑山庄透出了不少宝物。最好的自己留下,次一些的送给了袁世凯,最差的交给了故宫。后来熊希龄在北京香山办慈幼院到处找人捐款,被人称做“香山王”,当年沈从文还曾经在此工作和修养。熊希龄的“热河偷盗文物”事件后经审理,也是不了了之,很难说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是谈话记录,所以整本书非常口语化,不是文字十分严谨的论文专著,对于中国历史乃至历史研究方法不甚了解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本入门之书。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感(五):虽然只是“入门之作”,却足以显示中国史学的“浩浩荡荡”

  今天来看中国史,资料已经很多,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通史》(全五册》,充分吸纳新近的考古和史学研究成果,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结论也更为公允、全面、准确。但在上个世纪初,在面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如何让当时的民众更为便捷地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靠“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显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那是专业研究者的事情;而必须靠如《中国史学入门》这样更利于普及性的中国史学作品,才能够起到切实的作用。

  和以往所常称的民国“史学四大家”——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不同,《中国史学入门》的作者顾颉刚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或许并不为今天更多的人所熟悉;相反,或许更多的人是能够记得,顾颉刚曾经提出过令学术界目瞪口呆如“大禹是条虫”之类的观点,或者是他和鲁迅先生之间的恩恩怨怨。但实际上,客观而公允地来讲,顾颉刚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在上古史、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成就卓著,出版有《古史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而《中国史学入门》,就是他在1965年冬至1966年春天期间所讲授的一些中国史学知识,浅显易懂,所以名之以《中国史学入门》。

  中国文明素称上下五千年,但直到良渚文明得到世界公认,五千年中国文明史才真正坐实。历史就是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过往的记忆。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中国的唐太宗则谓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通晓历史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在《中国史学入门》这本“大家小书”里,顾颉刚讲解了涉及到中国历史的很多个方面,既有历朝历代变迁史,又有文化史,还涉及到了宗教、哲学史的内容,虽然看似极尽简约,却仍然足以在简约中透露出了中国史学的博大精深,展示了他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刻探索。尤其比较珍贵的是,作为足以与民国“史学四大家”等并称的同时代史学家,顾颉刚这本作为1960年代的中国史入门书,很多观点虽然不足以与今天的中国史著作相媲美,却仍然具有积极而鲜明的特点。喜欢中国史的初学者,完全可以借由这本书登堂入室,继而领略到中国史学的无限魅力。

  认真而细致地学习中国史,无论多晚都不晚。了解的虽然是过去的人和事情,那些人和事却能够对今天直至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很显然,这才是最具决定意义的重点所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史学入门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