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桥梁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3-16 23: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桥梁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桥梁史话》是一本由茅以升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桥梁史话》读后感(一):连接

  “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随随便便一张嘴,好象就变成了暴露年龄系列。但是关于桥梁,在我记忆中最稳固、最闻名、最具创造性的,就一定是赵州桥。其实现在看来,拱桥这种形态已经并不稀少了,无论是实用性道路桥梁、还是观赏性园林景观中的小桥流水都以优美姿态存在其中。可真正要说回桥梁历史时候,它却是已经不够看的了。

  《桥梁史话》是茅以升先生写作的一本关于桥梁历史的书,他在书中所探寻的是自古以来,桥梁的发展性质地位作用成就特色等等的综合情况从古至今,桥梁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地位茅以升先生是有着很多亲身体会的,他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作为中国现代桥梁史上里程碑式的存在,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能力胸怀,由此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人更适合茅以升先生来给我们讲述关于桥梁的故事和历史了。

  除此之外,我们不考虑美观问题,仅仅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桥也是至关重要的。桥梁连接了河水、或者是沟壑悬崖两岸,它起到的是一个沟通、连接的作用。也就是说,桥梁是道路的延伸。在道路被迫中止或者是截断的地方,桥梁将一些断裂开来的东西重新连接在了一起。所以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故事里、神话里,桥梁有的时候是以其艰难的架构过程问闻名,有的是因为成为争夺对象而成为支撑一个故事核心,有的时候与它相关的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茅以升先生用简洁文字给我们讲述了各种各样与桥梁有关的故事。这种讲述方式不仅仅是在述说桥梁的历史,也是在将我们的先辈们的历史,同时这样的叙述内容也使得整本书都变得活泼起来,不再是简单呆板的历史材料

  桥不仅仅是桥本身而已。茅以升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桥梁的发展支撑起的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它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有技术上的发展,有材料的不断更新换代,有创新理念出现。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桥梁的发展进步也代表整体技术水平的前进,那么它能够代表的意义就不只是桥梁本身了。

  茅以升先生从古代讲到现代,从搭在河流两岸的树干延伸至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桥梁史话》讲述的不单单是“史”,而是已经连接到了现代。

  �'

  《桥梁史话》读后感(二):那些不可不知的桥梁文化

  自然神奇的,这不可否认。不过,纵观历史,历经岁月依然繁衍生息的人类也很强大。因为我们可以用智慧的大脑解决遇到的诸多问题,将阻力变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为生活创造出无限可能。古有愚公移山的传说,现有民众铺路建桥,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用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话说,即“自古以来,人和自然界的搏斗就免不了要解决人与山河之间的矛盾。”

  作为中国桥梁事业的泰斗,茅以升先生一生都在桥梁打交道,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为我国建起了历史上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现代桥梁,更把对桥梁的研究通过科普的形式传递给更多读者。这样的老者,无疑是值得尊敬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大家小书”系列中的《桥梁史话》一书正是茅以升先生的作品,其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桥梁方面的文章,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从古时就存在的桥梁文化。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我国古代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了不起的艺术创造,需要被好好保护起来。那座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虽然是隋朝时期李春设计和建造的,但是到今天仍然可以被人们所使用,就是很好的证明。

  当然,中国的桥梁那么多,又何止一座赵州桥。像历史上有名的北京卢沟桥、江苏枫桥、颐和园玉带桥、西湖断桥、甘肃㶚陵桥、台湾慈母桥等都是被人所熟知的,也是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的,而这些桥梁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资料介绍。

  古往今来,我国的桥梁文化是极其丰富而又有内涵的,它与山水,与园林,与历史,与文学,与戏剧,与神话......通常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中国的桥梁不仅承担着“路”的用途,更融入了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成就,可谓是独具一格的匠制造。放眼望去,这样的桥梁与如今钢筋水泥制作的桥梁要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了。

  山水在我国是风景的代名词,而在有山有水这样美妙的地方,若是架起有一座桥,那么此处的风光无疑就更漂亮了。当然,无论从前,还是现在,建一座桥梁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通过反复的测量和设计,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各司其职,才能完美的创造出来,成为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过桥的时候,在欣赏沿途风景的同时,不要忘了在心中感谢一下建造者的辛苦哦!

  《桥梁史话》读后感(三):古代匠人的造桥技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军的推进速度极快,淞沪抗战坚持了3个月后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朝不保夕。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炸毁钱塘江大桥,以阻拦日军。1939年12月23日,茅以升亲手炸毁了钱塘江大桥,而此时这座公路铁路两用桥通车只有89天。作为设计者及建造者,要眼看自己三年多的心血毁于一旦,是何等的痛心。茅以升炸桥前曾赋诗一首:

  徒地风云突变色,    挥泪炸桥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    不复原桥不丈夫。 

  桥梁大师茅以升对于桥的兴趣,大约始于家乡一场桥的坍塌事故。1916年茅以升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获清华官费付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并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的桥有悠久的历史,陈从周先生曾经在《从周说桥》一书中从文化的角度介绍中国古桥之美,茅以升则更加偏于桥的技术和历史。

  中国几千年来建造了无数的石桥、木桥和索桥,这些古代的桥大约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梁桥、拱桥和悬桥。梁,顾名思义,和房梁一样是跨越的横杆,一般多见于小溪等水流不大的地方。拱桥则是弯曲起来的梁,水深河面不宽的则多为单孔石拱。悬桥是悬在半空的桥,多见于水深流急河面宽的大河之上。除此之外还有伸臂桥、浮桥、护城河上的拖桥等等。

  古人虽然不懂现代物理科学的力学,但是凭借着丰富的经验造出了许多美观而实用的桥梁。河北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成于隋代开皇末年至大业初年,具有全世界首创的肩拱设计,即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种设计不仅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少对桥身的冲击。

  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附件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尾闾上,又名万安桥。洛阳江江流湍急,海潮汹涌,水面广阔,泥沙之深莫测,建桥并非易事。宋代万安桥始建,最大的难度在于桥墩的安筑,小石块抛入即被冲走,大石块虽然平时没问题,但是遇到潮汛仍然不保。古时不存在现金的水泥,石灰入水后无法凝结。然而聪慧的古人想到了一种天然的办法,在石块上繁殖牡蛎,形成天然的黏合剂。并采用现代名为“筏型基础”的方法,讲石梁置于木浮排上,趁涨潮时驶入桥墩之间,等落潮时木排下降,石梁就落在了桥墩之上。

  了解中国的桥梁历史,让人忍不住赞叹古人的智慧。及至今日,某些古桥几经改造修复,仍然起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桥梁史话》读后感(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说起桥来,最近大热的“港珠澳大桥”很值得一说。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大桥以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这是中国的骄傲。

  当然,可称之为“网红”的大桥不止港珠澳大桥,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金门海峡之上、于1937年开通的的金门大桥也非常有名。金门大桥不仅被誉为20世纪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也被认为是旧金山的象征。

  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桥在中国出现很早。进入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公路桥、铁路桥、公铁两用桥以及立交桥等更是层出不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有三座桥的名气,因为曾经入选了学校教材,可能还更为出名一些。一座是位于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由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一座是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七七事变”又称为“七七卢沟桥事变”;还有一座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说的就是这个,同时大桥图案还曾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 但关于桥的科普知识,还是要好好看看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茅以升所写的《桥梁史话》这一本“大家小书”。

  《桥梁史话》收录了茅以升关于桥梁方面的几篇文章,论述了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以及历史维修经过,赞誉历代“桥工”、桥匠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并追溯有关桥的轶闻佳话。世界各国的桥,古代的现代的,都有很多;但中国的桥,和国外的桥相比,很多时候还是具有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这一点,在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赵州桥与李春》等文章中处处都可以看到。

  茅以升在1933年时就受命主持修建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现代大桥,即钱塘江大桥。只是比较遗憾的是,大桥通车3个月时,为了阻止日军入侵,大桥被茅以升亲自启动预先布置好的爆炸器予以炸毁;直到抗战胜利手茅以升又主持修复了大桥。这段经历,在许嘉璐教授为《桥梁史话》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有所记录。建桥、懂桥,所以茅以升在说起桥来才能够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总是不难彰显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及茅以升这位桥梁专家“忠诚于祖国的伟大胸怀”。

  关于桥,居然能有如此多的说道,还真是有所出乎意料之外。

  《桥梁史话》读后感(五):古人的桥,今天的风景

  关于桥的故事是说也说不完的。最美丽浪漫的桥,也许非鹊桥莫属;最坚固实用的桥,当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最惊险壮观的桥,大渡河上铁索寒光凛凛的泸定桥实至名归。有多少第一与桥发生着关系,就有多少传奇属于桥。没有桥的风景,总归少了遐想。没有桥的时代,总归多了不便。

  少年的心莫不满存幻想,入选小学语文课的《赵州桥》是一篇短小精粹的美文,它满足了少年高远的想象。由一篇文字而引发美好的憧憬,桥如彩虹,搭起未来的路。这篇带给我们难忘记忆的小文节选自《中国石拱桥》,而后者只是《桥梁史话》中的一篇。

  茅以升的名字是和桥结下不解之缘的,正如詹天佑之与铁路。《桥梁史话》收录了近二十篇关于桥梁方面的文章,每一篇独立成章,分开来各饶其趣,合一起又彼此相关,成为有机的一体。

  茅老的文字是干净的,又富于文采。他在文中不时引用古人诗句,总是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他赞美桥与山水浑然一体的美时,既引用了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大诗人的诗句,如杜甫的“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仿佛诗中有画,颇具美感。同时又引用了明代王贤这样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佳句“横桥远亘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于默默无闻的诗人中慧拾佳句,没有足够的阅读史是无法胜任的。

  我们平常眼底的桥就是悬空的路,很少搀杂个人情感。而在茅老看来,桥是有情感的,是有生命的存在。他赞美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说它“全桥小巧玲珑,柔和中却寓刚健,大为湖山增色”;他评价赵州桥既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又含不朽的艺术价值,于《中国石拱桥》之外单辟一篇《赵州桥与李春》,可见对座名桥的喜爱以及对古代造桥技术的推崇与重视;对于富含历史底蕴的卢沟桥,他如数家珍;他写了《五桥颂》,以详细的笔触介绍泸定桥、卢沟桥、安平桥、安济桥与永通桥,仍然意犹未尽,又接着以一篇《介绍五座古桥》,对珠浦桥、广济桥、洛阳桥、宝带桥、灞桥加以描述。至于历史上的其他名桥,更是散见于其他文章,虽文字有多寡,对于桥的挚爱却是一致的。

  桥是人建的,反过来与生活却生发着不可割舍的关系,桥与山水、园林、历史、人物、文艺、戏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有山水路必有桥,这是常识。桥因路而生,路因桥而丽;中国的园林,离不开曲曲折折的桥,小巧玲珑的桥,不一定实用,却为园林增色。离开小桥流水就呆滞。离开小桥,园林就乏味,少了内涵;桥与历史,故事就太多了,陈桥驿兵变尽人皆知,长坂坡张飞一声怒吼,吓退敌人百万兵;桥下的尾生着实可怜,却给后人凭添一段凄绝的故事;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引多少遐思不断,断桥相会让多少人为之痴迷;《草桥惊梦》、《蓝桥过仙》、《虹桥赠珠》,桥与戏剧也有说不尽的故事。

  《桥梁史话》前半部分谈桥,如散文,如诗;后半部分谈桥,是学术文章,是理大于情。虽然说理,却不免用情,唯把握分寸而已。如《谈桥梁跨度》,就是一篇十分可读的文字。全文不长,语言简洁准确,条理清晰连贯,没有废话。文章最后,茅老略发感慨:“可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形式层出不穷,桥的跨度是可以越来越大的。将来的桥,连山越海,一定能把任何”天堑“变通途!”

  茅老的殷切期望如今已成现实。君不见,港珠澳跨海大桥如一条蛟龙蜿蜒腾跃于伶仃洋的连天碧波之中。人定胜天,古人不敢想象的事情,今天已是事实。当古人留给我们的桥,成为我们眼底的风景。当今人的桥成为绝美的风景,桥的未来正如潮奔涌。

  《桥梁史话》读后感(六):世间的桥,都有其名

  提到“桥”,你能想到什么?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语出《赵氏孤儿》,形容人在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不畏艰险,解决困难。此话倒是真挺能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莫忘毛泽东气势滂沱诗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提到桥,不仅能想到从此地到彼地,还能想到某种你看不到也能感觉到的困难,但是最后它总是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完美的解决问题的形象。

  但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别忘了,桥,其实也是有故事的。

  世间的故事讲了万万千,但只有这本《桥梁史话》是茅以升先生给你讲中国桥梁的故事。

  在“大家小书”系列中的“大家”中,茅以升先生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了。

  提到这个名字,大家头脑里自然和“桥”联系在一起。

  原因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茅先生的一篇文章,哪怕现在大家已经记不清课文的内容,但是与“桥”有关的印象怕是已经刻入了我们这些曾经读他文章走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子脑子里了。

  但是这种印象的确不虚,纵观茅以升先生的一生,的确和“桥”难分难解。

  茅以升先生是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水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许今天的我们,读了《桥梁史话》还应该给他加上个“文学家”这样的title,因为他写桥的故事,桥的前生今生,桥的一切,写得实在太好了。那篇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文章叫《中国石拱桥》, 此去经年,在《桥梁史话》再次读到,一种年代感扑面而来,紧接着是一种怀旧感。年少是不懂课本的好,到读过了一些书,长了一些年纪的时候,才知道有语文课文中选的文章的确是经典。《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特别规范特别规整的说明文,成为当年学生学习写说明文的典范,直到今天,依然是。

  如前说过,茅先生先是一位桥梁专家,他的一生和“桥”息息相关,读他写桥,才知其对桥爱之深,研究之透彻,关于桥的一切,先生都难以割舍,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茅先生于1989年已经过世,而他文中的桥,大部分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到今天依然坚挺。

  或者说,桥的生命力更强,那么,桥的故事与传奇,的确不可被忽视。

何为桥?

百度百科上这么解释: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 (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 (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 (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 (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障碍。桥可以搭在河谷或者海峡两边,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越过下面的河或者路,让下面交通畅通无阻。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参见乔木),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启闭式桥梁给大船通过的空间。

  茅先生给出的定义就简练许多: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两点,一为路,二下面可以通行。

  天下桥,盖莫出于其外。

  在这里,突然想到了中野京子写的《桥的故事》,里面提到了中国著名的“透明的桥”,此桥现名为“云天渡”,位于张家界,桥面距离谷底有280余米。当然,“透明的桥”就说明一切,它是路,下面也可以通行,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通行,当然这个距离底下其实走什么也影响不了桥面上的通行。它最大的功效是:旅游项目。人行走在云雾之间,脚下是万丈深渊的感觉——这个是当时的茅先生没有想到的,《桥梁史话》中的文章大多都写于建国后到70年代,那个时候,桥作为通行的“路”的功能性更为重要,但是想到如今“桥”能焕发出更多实用性之外的生机,也必是茅先生喜闻乐见的。

桥有几种?

  人造桥出现之前,其实也是有桥的。

  比如过去下雨出现个水洼子,断掉的树倒下来正好能通行,其实这也是桥,但是历史文献中不记录,茅先生讲,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指桥的类型而非某座桥。比如水洼上的桥,没有名字没被记录,但是这样一来竟然在历史上有了它的位置,叫“梁桥”,最早就三种,梁桥、拱桥和悬桥,但是这也不仅仅是人类的智慧,甚至猴子为了过河都能想出来的方法。真的天堑变通途,还需要人类的智慧和时间的沉淀。

  自古一来,中国造的所有的桥形式有梁桥、伸臂桥、拱桥、吊桥以及浮桥和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拖桥,包括了近代桥梁所有的主要形式。

  茅先生在《桥梁史话》中写了所有形式桥梁的故事,当然,并非所有的桥都有它独一无二的名字,但是名桥都有名字,比如赵州桥、灞桥、泸定桥、卢沟桥等,很多桥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比如提到泸定桥,人脑海里就会出现“飞夺泸定桥”这几个字,这座桥与长征、红军、胜利等词汇相连,但是实际上,这还是一座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的铁索桥;提到卢沟桥,我们会想到“七七事变”“八年抗战”,但是就这座桥而言,它还是一座古老的石做连拱桥,这座桥1985年已经正式退役。

古桥与今桥

  提到中国的桥,大多数人脑海里出现的第一座桥都是赵州桥。

  其实赵州桥最早不叫赵州桥,叫安济桥,但是显然前者更出名。我们上学的时候学历史,有个比西方早XX年的例子,第一个也是赵州桥。

  不能怪赵州桥太出名,因为赵州桥真的太优秀了。

  据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官方资料。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唐人评。

  梁思成先生说:“河北赵县赵州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敞肩石拱桥,是世界桥梁史的壮举,敞肩就是在大拱的两肩添加小拱,形成拱上拱,这种形式就叫敞肩拱,如果肩上没有小拱,叫做满肩或者实肩拱。赵州桥是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是敞肩式的鼻祖。

  最早,还能保存最完整,跨度最大,如今还能使用,这样的优秀独一无二,所以赵州桥作为“红”桥,当之无愧,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茅先生也讲,说是李春建造设计,但是在李春之前,前人一直也在尝试、思考,只是到了隋朝,这个技术已经成熟,以李春为首的一群造桥工人,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的支持下,才能在赵州洨河上建造起优秀了一千多年的赵州桥啊。茅先生讲,桥梁技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文化则是政治、经济的鲜明反映。

  此话不虚啊,把目光收回到现在,世界桥梁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2017年12月28日 ,备受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即将全线开通。珠港澳大桥不仅仅是“世界最长”,它还有世界首创的桥-岛-隧集群方案,有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有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有世界首创的海底隧道“半钢性”沉管结构。这些技术都是世界尖端,咱们行外看热闹,只要知道这一切很牛就行了。还有世界最高桥的贵州北盘江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咩姐去过的武汉长江大桥,当时是2009年,刚通车不久。车行驶在此桥上,咩张大了嘴,如此心旷神怡的世间奇迹,却只能感叹出“卧槽,真美”,因为还没有读过“桥梁史”,没文化,只剩下了没营养的感叹,要是早读过书,我们其实应该像茅先生这样说:……我国的桥梁事业,日益昌盛,我们将没有不能造的桥,没有该造而不造的桥,我们将有无数更宏伟的赵州桥,无数更杰出的李春!

  :读“大家小书”系列还是不能忘这是一套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需要甄别的阅读,比如,书里举出马可·波罗来中国怎么怎么样等等,到2019年,经过考证,这哥们真的来过中国么都要画问号,是没法当做明证来使用的。

  《桥梁史话》读后感(七):鱼艳天:桥梁装饰知多少?

  本文首发微信公号遗介 中国古桥数量庞大 不胜枚举 而各类的桥梁 因其结构、功能或环境 都有或异或同装饰题材 这些装饰构件因地适宜 内容有简有繁 文字、图画、雕塑、建筑等 与桥梁完美结合 将古桥千百年的魅力传承 今天一起来探索 桥梁装饰构件的神奇~ 一、桥头构筑 桥头的构筑物是桥梁出入口的标志 有衬托环境和装饰桥梁的作用 主要有石碑、牌坊、华表等 1 石碑 桥头石碑一般用来 纪念建桥修桥或记载相关事迹 碑上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 卢沟桥的石碑 碑下兽的名为赑屃(bì xì),又叫霸下,又称龟趺等 传为龙的第六子,样貌似龟,力大无穷,喜欢负重

  (图片源于网络) 泸定桥碑 泸定桥,由康熙帝诏赐名“泸定”,御制碑记 碑记详细描写了大桥周围的地理环境 桥梁的基本情况和大桥建成后所起的作用

  (图片源于网络) 2 牌楼/坊 牌楼和牌坊主要用作标识里间、庙宇、府第等 后也被用来标识桥梁 主要起装饰作用 也具备表彰纪念某人某事功能 牌楼和牌坊虽结构比较单一 但桥的两端修建牌楼和牌坊 桥便显得精神起来 同时增加桥梁主体建筑的气势 四川省都江堰市味江索桥牌楼 味江索桥始建于明末清初,因洪水损毁又多次修建 2008年“5·12”大地震重创青城山,景区绝大部分满目疮痍 但味江索桥以及牌楼却面貌依旧,毫无损伤

  (图片源于网络)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牌坊 拱宸桥为京杭古运河南端终点 桥侧竖立的牌坊上书“南北通津”

  (图片源于网络) 3 华表 华表一般出现在皇家建筑中 代表皇权 华表也称“谤木” 相传尧、舜为了纳谏 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 用来鼓励人们在其上提写谏言 后被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 材料也从木更多变成了石 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面 功能主要简化为装饰作用 天安门外金水桥的华表 天安门外金水桥前两根对称的华表 原来并不在现在的位置 在共和国诞生后的前几年里 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节时 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机会等群众活动 为方便游行队伍和交通的便利 1950年8月把华表和石狮向北挪移了6米

  (图片源于网络) 二、桥上建筑 桥上建屋,原因主要有三: 一木材易朽,桥屋可遮风雨、防腐 二 木材较轻,桥屋可镇压桥基,起压重作用 三咽喉要道的桥梁,桥屋可开启、关闭便于管理官民通过 桥与建筑巧妙结合 外部造型优美,内部功能多样 桥上建筑逐渐成为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 扬州莲花桥,俗称五亭桥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瘦西湖中段,厚重的桥基,空灵的拱券,独具匠心且不留痕迹 被桥梁泰斗茅以升誉为“中国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图片源于网络) 湖南省凤凰县凤凰虹桥廊屋 虹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 因战乱及洪水,虹桥满目疮痍 2000年由广东企业捐款重建

  (图片源于网络) 三、佛座 佛教传入中国后 僧徒修桥,在桥头多建佛座、佛塔等 成为佛教在桥梁上的宣传和装饰品 桥上建佛座等宗教相关物 主要意义在于 人们祈福免祸,保佑行人平安 另外在佛教中 桥梁除现实意义之外 还有重要的佛教含义 佛经有“建此般若 (智慧) 桥, 达彼菩提岸” 之语 《大方广佛华严径》“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的说法 指的是使众生避免苦海沉溺之厄 即由生死轮回的此岸 经过佛法的桥梁到达极乐世界净土的彼岸 四川省泸县福集镇龙脑桥佛座 龙脑桥正对桥头有一佛座 佛座有观世音菩萨和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文昌帝 以及帮人发财的财神爷赵公明供路人祭祀

  (图片源于《图像中国·古代桥梁》) 四、桥栏 桥栏是桥梁构造的重要部分 除防止人掉落外人们还可以依靠桥栏观赏风景、休憩 桥栏因此也讲究艺术性 索桥主要以藤、竹、铁做护栏材料 云南省保山市烫习乡双红桥锁桥桥栏杆 怒江上的双虹桥铸铁索链栏杆

  (图片源于《图像中国·古代桥梁》) 其他古桥栏杆主要为木、石两类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西栅木桥桥栏 西栅木桥桥栏杆为几何式透空图案 近似“漏窗” 不凭栏远眺,就能从栏杆的围护处看到近处的流水、行船

  (图片源于《图像中国·古代桥梁》 因木栏易为腐蚀,现存栏杆多为石栏 石栏杆的构造包括地栿、望柱、栏板和抱鼓四个部分

  (根据网络自绘) 1 望柱 望柱位于新加栏杆的两端 是体现桥梁风格及铭刻桥名等标志的部位 古今中外桥梁望柱造型都着重表现 望柱上端的装饰物叫做望柱头 不同的望柱头有不同含义 人们把信仰、愿望通过富有寓意的各种雕刻图案纹样有节奏地安排、布局在桥栏杆上 北京市颐和玉带桥 玉带桥栏杆望柱柱头雕刻工艺精细 造型艺术造诣高妙,为古典栏杆的佼佼者

  (图片源于《图像中国·古代桥梁》) 2 栏板 起安全保卫的作用 也有作为视线屏障,以增加空间的层次的功能 北京市颐和园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的桥栏板在厚实的石料上镂刻出造型生动的纹样 以工艺的精湛超越材料固有的美感

  (图片源于网络) 3 抱鼓 也称抱鼓石 位于石栏杆的端部 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 美化栏杆尽端造型 宁海西店镇岭口村阆风桥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为平桥,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成现桥 抱鼓石不大 两面雕刻,鼓面刻莲花

  (图片源于网络) 五、动物雕刻 面对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人们信仰各类神灵 相信灵兽可以镇压水怪 桥梁作为与河流最“亲近”的建筑物 灵兽雕刻必不可少 1狮 狮子是我国传统的“神兽” 狮子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威武 雕刻艺术家舍去其凶残本性 强化威武气势 使之成为中国建筑物最爱使用的守护神 中国古桥上,狮子形象多出现在 桥栏望柱顶上、拱券脸面石上、桥头或桥梁附属建筑中 古人在桥上立狮 一因其形象既可威严庄重,又可憨态可掬 是装饰桥梁的绝佳选择 二因其性情凶猛,人们相信它有镇邪、驱鬼的神奇力量 桥梁作为通向村落、城镇的必经之处 人们相信桥上的狮子可防止鬼怪入侵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望柱上石狮

  (图片源于微博@JAC_光影录) 北京市故宫武英殿断虹桥望柱上石狮

  (图片源于故宫博物院) 2龙 古人在桥上刻龙 是因为龙乃鳞虫之长 统领整个水族 能够镇压风浪 所以被放置在近水的地方 并且被塑造成独特的姿态以表现其镇压的功用 河北省赵县赵州桥栏板上龙形雕刻 (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源于微博@动脉影) 四川省泸县福集镇龙脑桥龙头雕刻

  (图片源于网络) 3 (犀)牛 犀牛崇拜源于其行走于水中 有辟水之势 根据阴阳五行论推说,牛属土,而土克水 于是被人们幻想为水神 能制服水怪,阻止河流泛滥 传说大禹治水之时 每竣工一处 就将一座石犀沉入水底驱吞水怪 古籍汉·扬雄《蜀王本纪》记载: “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牛)五枚, 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 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 现在人们看到的 多为《蜀王本纪》中的“在市桥下”

  桥头犀牛 也有以牛压龙之意 龙属木类,金能克木 故常常以石、铁、铜作犀牛 北京颐和园中十七孔桥东畔的卧铜牛

  (图片源于微博@秋水-影像) 4 象 大象寿命极长,被人看作瑞兽 佛教中大象是最神圣的动物之一 因“象”与“祥”谐音, 大象也喻意“吉祥”、“好景象”之意 但象的形象与上三种动物相比出现的较少 人们将其形象雕刻于桥上 也多因其好寓意 四川省泸县福集镇龙脑桥象形雕刻

  (图片源于网络) 5 息水兽 息水兽置于桥梁、水窦(贮水之地窖)等券脸中中部 作为龙门石 具有止息水患的象征意义 河北省安国市伍仁桥镇伍仁桥

  (图片源于刘雷老师)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方顺桥

  (图片源于刘雷老师) 6 镇水兽 镇水兽立于桥边 有研究认为镇水兽是龙之六子趴蝮(gōng fù)(又称蚣蝮、叭嗄) 样子似鱼非鱼,善水性,体态优美 具有吸水、镇祛水怪的象征意义 北京地安门外万宁桥

  (图片源于网络)

  7靠山兽 动物形象也是石栏杆端部的典型造型 称为“靠山兽”或“蹲兽” 其形象可为麒麟、坐龙、狮子等 除顶住栏杆的实用意义北京市颐和园十七孔桥两边的靠山兽

  (图片源于微博@秋水-影像) 遗介有话说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古桥梁难免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国家交通部和文化部联合宣布了保护古桥的通知。随后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也呼吁保护古桥,但直至21世纪初,保护古桥梁的工作才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古代桥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使用价值都值得我们关注与保护。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书此数语桥柱上” 我们在文学作品里了解到的桥,总是寄托着从古至今,人们这样那样的情感。遗介用自己微小的力量,传播和保护古桥文化。 希望每位小伙伴能够了解身边桥梁的价值、从自我做起不损坏桥梁、向身边人宣传桥梁保护~

  参考文献: 《图像中国·古代桥梁》吴礼冠 浅析桥梁护栏的造型设计,王晓静 中国廊桥建筑与文化研究,蒋烨 桥梁栏杆的美学设计,陈红儒 明代南京桥梁研究,蔡祥梅 隋唐时期桥梁研究,王彤 栏杆装饰艺术——王家大院,宁吉

  致谢与声明: 个别图片源自网络,未寻到源作者,在此致谢 感谢刘雷老师提供个别精美照片,在此致谢 版权声明: 本文为遗介原创作品,需要转载或他用,请务必遗介公众号后台留言,获得允许后方可使用,请勿做商用。 若侵犯遗介原创版权,遗介不排除使用法律方式解决版权纠纷。 本期原创:鱼艳天 策划监制:遗介君 排版编辑:赵越

  《桥梁史话》读后感(八):遗介:一口气读懂中国的桥

  一见到“桥”字,小学课本里的赵州桥形象是不是立刻出浮现脑海?接着是近年中国的超级工程——从云贵大山到珠港澳海域,祖国各地都是大放异彩的桥梁。

  桥究竟从何而来?他们又有怎样的大家庭?

  这次一起来看看,最常见却不太熟的又一建筑遗产——桥。 1桥,从何而来___

  发芽——商周至秦

  ___ 上古时代,河流阻断着部落间的交流,自然给了人类树木与石头。 独木桥与河中 矴(dìng)步初露锋芒。 __浙江 天台山石梁 图源网络 据《史记》《水经注》记载的第一座桥,商代拒桥(巨桥)正式开启桥的纪元。周文王姬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建造的浮桥在《诗·大明》中也有记载。 春秋时黄河第一座浮桥——蒲津渡浮桥架起。随着春秋时造铁与拱券技术的发展,石拱的旅人桥也随之诞生。秦大兴宫殿,栈道与复道加入桥梁分支。西汉时的第一座竹索桥七星桥也在《蜀记》中显现。__山西蒲津渡浮桥 图源网络 ___

  鼎盛——隋唐宋

  ___唐宋为主的阶段,这时候的国力强盛、技术发达。 隋代赵州桥石破天惊,敞肩拱桥 带领桥梁走向世界。 宋代木拱虹桥飞桥无柱,中国桥走在鼎盛中。 __福建泉州 洛阳桥图源博客@ 刘伟大老虎 ___

  饱和——元明清

  ___ 元明清时代为主的阶段,这时的建造技术难以突破,修缮、重建、模仿变为主流,现存桥梁大多是在这个阶段修缮。 中国桥梁却在这个阶段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__江苏 宝带桥 图源 @刘雷老师 ___

  超越——现代当代

  ___ 我曾经跨过山河大海,去到人山人海。 经过1979-1998年的建设追赶,中国桥在1999-2018年开始了创新与超越。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共建新桥513700多座,合计总长约48000公里,而这数字仍然在不断上升中。 __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图源网络(数据为2018年10月公布)__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图源网络(数据为2019年3月公布) 2桥梁家族 中国古桥类型众多,大多就地取材修筑,用藤蔓、竹子、木头、砖石等来战胜自然,这次我们按常见的材质和结构样式来看看,桥梁家族都有哪些成员? 梁桥

  桥墩 上面是横梁 的桥。 这是最早的一种桥,下为桥墩支撑,上铺梁为桥面,也叫平桥、跨空梁桥。原始突出水面可跳跃过河的蹬步,和倒木成桥的独木桥,都被认为是梁桥的最初形态,有学者认为河姆渡与半坡遗址中已有梁桥。 梁桥受力情况示意(色彩深度表示受力变形大小) 根据结构和受力梁桥可分为,简支梁桥、伸壁梁桥。 ___

  梁桥类型1 ——简支梁桥

  ___ 最简单方式支起的梁桥 ,一个梁放在两个桥墩上——一梁二墩模式。 简支梁桥的建造示意图 简支桥梁根据有无桥墩分为单跨和多跨,受材料和实用尺寸限制,一般跨度不大,比如园林中常见的梁桥。 __北京 濠濮涧 知鱼桥 图源网络 ___

  梁桥类型2——伸臂式梁桥

  __ 桥墩上部像手臂伸出模样的梁桥,遇到跨度大,无法做桥墩的地方,伸臂梁桥应运而生,他又叫悬臂梁桥。 在桥墩一侧或两侧,悬挑出短臂、节节伸出,在两个悬臂间架起梁,来承接梁的重量。根据桥墩一侧或两侧伸出的伸臂数,有单(侧)伸臂或双(侧)伸臂梁桥,以及斜撑伸臂式梁桥 单伸臂梁桥示意 双伸臂梁桥示意 __广西 程阳风雨桥 图源网络 浮桥

  ___ 当河流宽广、技术有限时,人造梁桥的技术就不够用了,人们想到了用船代替桥墩,浮动的船上再铺桥面,形成了浮桥,其他可浮的筏、浮箱等均可做浮桥。 浮桥示意 我国最早的浮桥是《诗经·大雅·大明》中的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的是周文王迎娶妃子,在渭河上用舟船相连架设浮桥的故事。 浮桥结构有着简单,施工快、造价低,随时开合、便于通航、可移动的优点,使其古往今来在军事领域独占鳌头。 __福建 万安浮桥 图源网络 浮桥根据形态可分为,直浮桥与曲浮桥。 ___

  浮桥类型1——直浮桥

  ___ 桥面保持直线形的浮桥。 直浮桥示意 船固定在水中,每只船都沿直线布置,上设桥面,桥整体大致顺直,称为直浮桥。 为防颠簸往往在船头或者船尾用横拉的锁链固定好船只,稳固桥体结构。 __江西赣州 惠民桥 @公众号 景中文化旅游 ___

  浮桥类型2——曲浮桥

  ___ 桥面是曲线形的浮桥。 曲浮桥示意 有些河流较深、无法用锚固定船,人们只能用索绳系在两岸边,将船等漂浮物串联起来做浮桥。 浮桥受到水流冲击,自然地向下游弯曲形成曲线形,曲浮桥上的桥板是可活动的。 __甘肃临洮 永宁浮桥 图源网络 除了直浮桥和曲浮桥,还有因潮汐涨落建造的可涨落浮动的潮汐浮桥,可允许船只通航的通航浮桥,以及与梁桥等桥梁结合的组合浮桥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索桥

  ___ 一些深谷、无河的山地地区,无法建设桥墩、也无法用船,希望就寄托在了一根索绳上,人们用竹子、藤蔓、铁索做成索绳,架在山涧中通行,这就是索桥。 我国西南、秦岭或中国台湾山区较多,我国已知最早的索桥,是《蜀记》中记载的西汉七星桥。 索桥种类杂糅,学界有多种分类方式,在此根据通行方式及材料,分为溜索桥、步行藤索桥、步行竹索桥、步行铁索桥。 ___

  索桥类型1——溜索桥

  ___ 索绳系在岸边固定物上,用竹、木的溜板等放在溜索上,借助重力从高岸边滑向低岸边。 溜索桥示意 绳索在古时多为竹索、铁索,现多为钢丝索,滑索竹筒也用滑轮,溜索桥还可以运输动物和货物。 ___

  索桥类型2——步行竹索桥

  ___ 竹索桥一般都是并列多索竹索桥(将竹子劈成内芯和外皮利用特殊方法编制成竹索),将多根竹索并列连在两岸两端系紧固定,上面横铺桥板供人通行。 竹索桥在秦代就已出现,而现存最早的是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澜桥。 __四川灌县 安澜桥 图源网络 ___

  索桥类型3——步行藤索桥

  ___ 步行藤索桥示意 以粗细不等的藤索连接的桥,上设桥面供人通行。因藤条材质限制,现多见的是藤网桥,西藏地区较多将整个藤索桥固定成筒状桥面,用细藤编织,安全感十足。 __西藏 德清藤网桥 ___

  索桥类型4——步行铁索桥

  ___ 用铁索作为骨架的索桥。 铁索桥示意 一般是多根并列的铁链在底部,用皮绳、锁链、藤条等横接铁索,上铺木板等做成桥面,左右有铁链等作桥栏或扶手,两岸有桥台或建筑固定住铁索,有双索、三索、四索、六索、多索等类型,我国记载最早的铁索桥是建于西汉初年的樊河桥,最知名莫过于泸定桥。 __四川 泸定桥 图源网络_

  小知识:索桥的建设方式_

  索桥建造方式很多,常见的是以下五种。

  方法1

  河流较狭窄处,可在索上系细绳,细绳拴在箭上,用弓箭射到对岸,再将索绳拖拽过去。

  方法1示意

  方法2

  水流较急处,两岸各有一人,将细绳上栓金属块或石块,同时向河流上游甩掷,被河流激流冲击绞缠在一起后,向一岸牵引,将主索引向彼岸。

  方法2示意

  方法3

  江面较宽时,利用船只载着索绳过河,再缓慢释放,这一方法对于轻的竹索较为有效,铁索较为费劲。

  方法3示意

  方法4

  铁索桥的架设需要先在两岸架设起溜索桥,岸边架设桥台,用溜索桥安装吊索,逐一将铁索固定,形成多索的铁索桥,铁索桥的后期维护大修也多用此方式。

  方法4示意

  方法5

  需要熟悉山野地形的高手山民用草绳拴着索绳,峭壁攀岩到目的地,再将铁索拽上山涧固定。

  方法5示意

  拱桥

  ___ 以拱券为称重结构的桥。 拱券的受力示意 桥梁经过漫长探索,建筑中日益成熟的拱券技术被应用到桥梁,兼顾造型、承重和永固能力。拱桥虽然出现最晚,但他主导了我国古代桥梁发展,现在桥梁体系中也举足轻重。 大多人认为国内最早有记载的石拱桥是《水经注》中的旅人桥(西晋太康三年 · 公元282年),也有人认为是洛阳建春门桥(东汉阳嘉四年 · 公元135年)。 因地域和时代差异,学界对拱桥有多种分类方式,此处按照材质与搭建方式分为,折边石拱桥、实腹石拱桥、敞肩石拱桥、木拱桥。 ___

  拱桥类型1 ——折边石拱桥

  ___ 折边形的拱承重的拱桥,有人认为是最初的一种拱桥。 折边拱桥示意 最初圆拱的拱石加工困难,在众多的拱形成学说中,有人提出折边成拱的说法,即用直的石料砌筑成折边的桥梁,折边拱桥多在浙江绍兴地区。 __古月桥浙江义乌 图源微博@Antisymmetry

  拱桥类型2——实腹石拱桥

  ___ 实腹石拱桥示意 拱券两侧用砖石等材料填充完全,既保护加固了拱券,又共同承载了桥面重量 ,这是早期的一种石拱桥,后来在国内也很常见。 __卢沟桥 北京 图源微博@百战-天虫 ___

  拱桥类型3——敞肩石拱桥

  ___ 大拱券两肩位置敞开空心的桥。 敞肩拱桥示意 拱上的桥体由实心变成空心,小拱垒架在大拱之上,减轻了石拱桥整体重量,也减小了拱券厚度和墩台尺寸,增大桥梁的泄洪能力,最典型的就是赵州桥。 __赵州桥 河北赵县 图源微博@许建钢Xu-Jiangang _小知识:拱券砌筑方法_

  拱桥的核心技术——拱券,是人类桥梁史乃至建筑史的一项重大发明 ,在我国古代,石拱桥砌筑方法众多,主要有并列砌筑和横联砌筑及其他派生形式。

  并列砌筑法

  并列拱券由多列独立拱券并列,彼此间用腰铁等构件固定各独立拱券。

  并列砌筑法示意

  这种方法对石块要求低、安装简单,但横向联系弱、拱券易松外倾、施工技术要求高,赵州桥即为并列砌筑法建造。

  横联砌筑法

  将整个桥拱一起制作,券石横向交错砌筑。石头间不用卯棒,就能横向压实联合。桥梁拱券具有整体性。

  横联砌筑法示意

  这是古代最流行的做法,后派生出镶边、框式及镶框组合等多种砌筑法。

  原始乱石堆砌法

  镶边横联法

  框式横联法

  镶框组合横联法。___

  拱桥类型4——木拱桥

  ___ 用木头搭出拱建造的桥。编木拱桥的建造动图 这是一种1953年前在中国民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不为世界桥梁界所知的传奇桥梁,仅用木条搭接,便架起一座横空轻巧的桥梁形式,最早见于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__汴水虹桥 图源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 与石拱桥是完全不同的结构体系,却脉络相承,在古桥史中自成一体。经当代研究,被认为是源自木梁桥,先是木梁加斜撑——撑架桥阶段,后逐渐发展成了著名的木拱桥,也有人称为编木拱桥或贯木拱桥。 __湖北利川 群策桥 图源@中国利川网__福建寿宁 杨梅州桥 图源微博@shx-风之吹拂 其他桥型

  类型1 ——吊桥

  ___ 古代城池护城河上、城门前,城防的可活动桥梁。 平时放在护城河上,供人马通行,战时上拉索绳,桥板竖起、阻断城内外交通,他是冷兵器时代有效的御敌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吊桥随着城池和护城河的拆除几近消失。 __西安永宁门 复原吊桥 图源 遗介君 ___

  类型2——廊桥

  ___ 下桥上廊,多为木结构,廊屋的结构与当地民居相似。 桥上建廊的目的,一者是利用足够的重量压住桥墩和桥体,避免因水涨高冲垮桥梁;二者是为了防雨排水,避免木桥腐朽,廊桥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平梁木廊桥、悬臂木廊桥多个种类。 __甘肃兰州 云龙桥 图源网络 ___

  类型3——栈道

  ___ 栈道依谷修建,一侧是峡谷,一侧是峭壁。峭壁上挖孔,镶入梁柱,下用无数木柱支起栈道,西南,西北地区较多,栈道是木梁柱桥的衍变桥式。 __三峡古栈道 图源网络 ___

  类型4 ——复道

  ___ 复道是宫室或者山川之间架空的长廊道,多在宫苑之中为帝王贵族所用,《阿房宫赋》就有“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在当代的雍和宫万福阁高层两侧,一定程度上可称其为复道。 __北京雍和宫 万福阁复道 图源微博@我是霓儿 ___ 学术界对各类桥梁分类细节持不同意见本文主要依据《中国桥梁技术史 古代篇 》一书分类少数地方因科普需要有删改

  本文首发国家人文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桥梁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