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这个字有好多种解释,如果用到人身上,比如说“这个人行不行”,一可能是问他的能力,能不能办成事;二可能是问他的人品,这个好不好,怎么样?
今天要写的这个题目,兼具了两种意涵:山东人为什么能做到?山东人为什么好?
武汉疫情爆发后,四面八方星夜驰援,奏响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乐章。
山东更是以“缺人送人,缺钱送钱,缺物送物,缺什么送什么”的“搬家式”援助的“硬核”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赢得网友无数喝彩与尊敬。
身为山东人,对于山东这样做并不感到惊讶和意外,更为自己的家乡和身为其中一分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所谓“搬家式”援助,换而言之就是倾囊相授,翻译成白话就是但凡我有的、只要你需的,统统送给你!
很多人可能会问,山东既不是经济总量上的老大,也不是人人富得流油的财主,怎么对外人就这么慷慨大方?
错!山东人的概念里,从来就没有你我之分、内外之别,“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就是你的,家里的东西,只要用得着,尽管随便拿!”你要跟他客气,他一准跟你急!所以,跟山东人打交道,一定不要“见外”,你若总拿自己当外人,他多半会别扭,时间久了,他会感觉你这个人太虚,再下去,你就失去了这个最可以做一辈子朋友的朋友。
回到原点,山东为什么这么慷慨大方?想出风头?不是!邀功买赏?扯淡!打肿脸充胖子,爱脸?更扯!
究竟是为什么?
有篇文章表扬山东时提到,俗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扎实的经济实力和物资水平,给了山东政府以及山东人善良的底气,和热心的基础。
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解读山东人的义举,一定不要仅仅站在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去观察和剖析,因为这不全面,也不深入。
山东人当然讲政治,全国各地,又有哪个地方不讲政治呢?都讲政治的前提下,山东能够做得感天动地,必然有深层次的原因在里面,或者说是由骨子里的一些东西决定的,这点如果说官方组织的援助还看得不太分明,那么民间的自发援助一定能让你怦然心动。
还是先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我的一位朋友正月初二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同学会正在募捐,询问我以什么样的方式捐赠好,我提了自己的建议。
瞧!没有人发动,他们已经行动起来了!
这就是山东人!别人有难的时候,不用你催,不用你找,他已经替你想到了,甚至比你还要着急!
如果这个故事仍不能令你信服,那么我再给你讲一讲我们山东敬酒的一个习俗。
不了解山东酒文化的人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主人想千方百计把你灌倒的其中一计,大错特错!
这个习俗其实说起来很心酸。从前,家家户户都穷,哪有那么多钱买酒喝,可客人来了,又务必要让客人吃好喝好,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端酒”这一习俗,就是自己少喝,让客人多喝。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从小对此耳濡目染、深有感触。
其实山东人是很过日子的,属于死过死过的那种,平日里都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说他们惜钱如命一点都不为过。可有一点,他们对自己穷算计,对客人尤其是遇到难处的人则格外大方,我的父亲母亲,包括我熟悉的亲人和乡亲,莫不如此,家里有好东西自己舍不得享用,一定要等客人来了给客人享用,从前生活条件差的时候如此,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依旧如此。
说到这里,您大概明白了,山东人是宁可紧着自己,也要顾着别人的,或者说只要他有一口吃的,就绝对不会饿着你!
我想,山东人的这种精神特质是自古而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是源于骨髓发自内心替对方着想的善良的,是无须提醒的高度自觉!所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一切都是那么动人心魄!现在就来剖析一下山东人的义举大爱。
1.山东人自古就有仁爱思想
早在2000多年前,山东人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亚圣”孟子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主张。
这是一份朴素的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爱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也爱别的老人和孩子。
这一思想一直浸淫在山东人的骨血里,影响着山东人的言行举止。
当此武汉疫情爆发、湖北人民遭遇危难之际,山东人更多的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
这就不难理解,山东德州一位八十高龄的老太太身患脑溢血卧床十年,主动捐款200元。她说:“他那边有人得病,我们这边也有人得病,我们得帮助他。我没有多,我有少。”
这就不难理解,山东泰安,一位鞋匠除了捐款2000元,还连夜给志愿者们赶制棉鞋。他说:“做了这些,我心里才算踏实了。”
还有很多很多……
2.山东人向来有家国情怀
远的不说,就从解放战争说起。
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这里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是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1937年到1949年,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
面对这片红色的土地,陈毅元帅曾经深有感触的说:“我就是躺到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
当年的淮海战役,时下的武汉战“疫”,虽然时空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可都是为人民群众利益而战。
情形何等相似:一位又一位位山东优秀儿女写下请战书,一批又一批医疗救援队开赴抗疫前线,一批又一批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发往湖北……
山东枣庄一位80岁的五保户大爷用烟盒装着1000元钱送到村办公地,他说:我年纪大帮不上什么忙,就拿这点钱为咱们村防疫值守的人买点东西吧。
这里面蕴含着多么伟大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为了国家宁可舍弃自己的小家,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山东人历来有援助传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承担了很多对内对外援助任务,尤其是医疗卫生方面。
时至今日,山东依然承担着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已经和重庆扶贫协作的重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非洲国家的医疗援助任务。
尽管负担很重,可山东从来不含糊,向来都是将对口支援的地市当做自己的一个地市、对口支援的县区当作自己的县区,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不遗余力去帮扶。
常规支援是如此,临时应急支援更是没有二话。
2008年汶川大地震,山东负责四川省北川县重建。
山东人仅仅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投入上百亿元重建了一个漂亮无比的北川县,简直比山东自己的县城建设得还要漂亮和壮观!
这就是山东人的做派,这就是山东人的风格!
捋完这些,你就会发现,今天山东为武汉、为湖北做的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绝不意外突兀。
现在,武汉战“疫”仍在继续,山东驰援仍在继续……
你可以说山东憨,但他绝不愚钝,因为他知道,帮的都是自己的兄弟!
这就是山东人,为人厚道、做事地道、行事低调的山东人!
有这样的山东人做后盾,有山东人为代表的全国人民做支援,还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呢?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我是山东人,我骄傲!
欢迎评论、转发、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