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2-06 23:1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精选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性格》精选点评

  ●从新颖角度解读中国文化,给人以启迪

  ●了解中国文化,看看这本书不错的。

  ●中国的文化果然博大精深

  ●一部经典作品刺痛人心

  ●中国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很长时间一直引领人类的进步,解读中国文化。

  ●写中国文学性格的书还是第一次看到!有趣

  ●一本好看的书,直击中国人

  ●写得还挺通俗

  ●梁先生的作品,值得一读

  ●兼非攻尚贤是中华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一):中国文化性格之评

  最近刚看完梁先生的书,感觉前半部分写的不错,作者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分析深入见解独特,我是第一次读大师的书,作者有较强文化反省论古代现代还是国外的文化,都涉猎广泛,但后半部分有点,写了很多,说的比较远,让人云里雾里,而且深度没有前半部分深入,比较肤浅无力,有点拼凑之感。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理性的分析,很有意义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

  什么是“文化”?在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以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基础,期间充分整合全国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不断的取舍而形成的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性格,自然也糅合了各民族的特点,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性格。

  梁先生著的《中国文化的性格》一书,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既为我们阐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开始发展起来,又交代了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凡事都有因果,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也同样遵循着时代的发展规律。书中讲到孔孟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主流社会或摈弃或推崇个人认为就是体现了某种因果关系。在起起伏伏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对文化进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让当代人更能接受理解的文化遗产。我想,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孔孟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应该有很大的差别了。

  梁先生是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后,写出的这本《中国文化的性格》。虽然梁先生称之为读书笔记,但也算是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变迁进行了一次提炼,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一个较为专业诠释。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说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说到国的文艺这个话题时,梁先生先用奥地利的音乐和美国的电影来说明文艺和娱乐的不同,再说我们国家大众对娱乐和文艺的转变。梁先生在书中说“2016年以来,状态明显改变,电视上的“俗气”少了,网络上的垃圾“文艺”少了。”“.....中国之电视文艺现象,已经悄然发生了一种改变,肯于将更多的时段、平台,提供给层出不穷的文艺青年们了。”这些都是让梁先生感到喜闻乐见并支持的。他认为人类对文艺的精神需求,应该是欣赏为主,娱乐为辅,是欣赏与娱乐在文艺中相映成趣。

  在《中国文化性格》里,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从新颖的角度来剖析中国的历史、文学、文艺等诸多方面,力图从中整理出一条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的线索,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好书。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三):中国文化的性格

  诗歌的世界虽然已经 远去,是几千年来的大放异彩让我们的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如今的经典汇聚

  喜欢诗歌,喜欢那个时代的恣意,特别是唐朝的诗歌文化,每每读来让人着迷

  而这本书,算是梁晓声的读书笔记的集合了,从孔孟,庄子的哲学,治世之道谈到国外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从几千年来的文化文明谈到近代的文人学者的近况

  任何事物都会有正面与背面,就算是被人口口相传的那些个经典也是一样的

  在当时的时代,那个特有的时代背景下,很多的东西都完美化

  就像文化大革命的那个时代里,那个被推崇了几千年的孔子的思想,却被破坏,传承了几千年的书本文化,却在一朝之内被毁

  一夜之间,所有的人都过上了无书的日子,茫茫不可终日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底蕴的存在,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而在最早的古时代,文化是分层的。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就像古时的诗三百一样,在古时文人全是士大夫,贵族的事,而没有贫民什么事情。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依循历史的发展进行。

  文化史,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五百年,那时出现了楔形文字,有文字出现的时候才有了文化史,然后就有了早期的文化现象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广泛极其丰富的概念,我想仅就中国文化中的思想现象,而且主要是关于国家,民族,民主和知识分子们亦即古代文人们与权力,权势关系的某些思想现象

  这本梁先生的读书笔记,一共用四章的内容,从春秋时代的文化,文化的传播,文化的背景,还有对于孟子,老子,孔子的一些的言论的理解,以及后现代世人对于这三大家的理解,还有西方哲学的发展,都有详细的笔记记录

  对于近代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很多的文学都有自己的一套论述

  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的诗著被埋没。

  有意思的是看到了梁先生对于红楼梦的一些文字,很是好玩,比如说到林黛玉的吃醋的方面,对于古时代的对于侍妾的地位的看法与认可等方面。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四):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曾经喜欢的一个作家说,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

  诚然,

  告别纯真,告别真善美,告别优秀的中国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因为平时经常做饭也喜欢做饭,东北菜、川菜、粤菜看喜欢都会尝试一下,再看欧美虽然精致却口味稍显野蛮的的饮食,很是感叹,中国单单饮食上的文化,就甩其他那些国家几条街,更别提饮食之外的哲学、宗教、政治、历史等等中国古文化了。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绝大部分都是在封建时代,有些文化,贴上一个封建糟粕的标签,也说的过去,但是具体问题具体的话,这样的糟粕也许就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比方科举制度,如果用不用这个制度,你能想出一个更好的制度来吗?再比方现代社会人人痛恶的应试教育,但如果不用这个制度,你给我想出一个适用于十几亿中国人,还人人都满意的公平的制度出来?所以呢,只要在当下是最好的就行了,也许在几百年之后的历史书中,公元21世纪的考试制度,是XX主义的文化糟粕。

  说实话,是第一次接触梁晓声的书,《中国文化的性格》也是第一次看,但是看书名,质朴厚重,不花哨,就知道这是一本很有料的书。最近看书有点儿多,发现一个规律,书名花哨的书,一般不咋地,反之,那些书名很简单的,往往内容很有深度,这条定律适用99%的书。

  平时认为自己是个个人见解的人,但是看过书中《我与文学》这篇之后,发现自己还是被大环境影响了。梁老师说自己不太喜欢《红楼梦》,因为脂粉气太浓了,简直是知音呢,说出了自己的里话,四大名著里面,除了红楼都看了至少一遍。一直以为是自己的文学修养不达标,欣赏不了大作,现在想想,是对自己太苛刻了,汝之蜜糖,吾之砒霜。感谢梁老。

  接着上面的主题继续讲,个人觉的在教材上,鲁迅先生,是一个明显被拨的很高的一个人,因为某些原因,被捧得很高很高;胡适先生,反而就有些被踩的太低了,低的只知道他是一个政治方向上不对的人,在书中,梁老给本家胡先生正了下名。历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再多说一句,童谣《兰花草》的词作者,就是胡适先生。

  既然是讲中国文化的性格,肯定要从多方面讲解一下中国文化,比方中国的诗歌、民为贵与《道德经》、《诗经》的文艺品质、唐诗宋词的背面、双面民国与大清等等。梁老师说,真本书只是他的一些看书心得,会有错误,但愿做一个知错比该的人,就跟刘德华说自己唱歌跳舞不好一样,因为刘德华是跟张学友和郭富城比的,对于我等而言,这本《中国文化的性格》,还是很够我们吸收的。

  像在文章开头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上的告别,越是年轻人,越是明显。

  有句话说,名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被欧美文化洗脑,丢了古文化,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还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吗?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五):阅读中国文化

  我喜欢古典文化,尤其是关于诗词,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不停的摘抄我喜欢的诗词,我喜欢的句子。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千年的文化传承,也孕育了中国自己的独有文化,我们在文字中了解中国,在文字中阅读中国,也在文字中体会着中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梁晓声说著的一本解读中国文化的新书,是一部梳理文化传统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格,,这是中国的文艺气质。梁晓声先生通过文字将中国文化中的性格展现出来。

  说来惭愧,记忆中先生的文字是零星看过的,却也是喜欢的很,尤其是这本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析。作者从古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中窥探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文字是人类思想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是更为精确的诠释中国文化的性格。文化的好与坏,在千百年来人们逐渐开始学会区分,弃之糟粕,取其精华,中国的文化也是如此。纵观先生的文字,简洁精炼,字字珠玑,从最能反映出中国文化性格的《道德经》说起,因为这流传千年,规范中国人道德的书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好的坏的,在为人的最初便是做人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经的内容便是给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学影响着人们的性格,所以当杜甫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们感受到的是山河破碎,百姓疾苦。所以当我们吟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有着莫名的悲壮。而当苏轼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我们感叹爱情的永恒。所以唐婉题写《钗头凤》时,我们又感到无奈。中国的文学便是如此,跨越少年,依旧感同身受。我想这种文化的渗透是需要世间和人们自己的共鸣的。

  中国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也是独树一帜的文化,即使在今天,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它也是精彩的,梁晓声老师对于中国文化有着较深的研究,对中国文化性格的形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阅读先生的文字,阅读先生笔下的中国文化,也让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较为辉煌的成绩,这些文字时而优美,时而惨烈,时而跌宕起伏,时而细水长流,它传承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这是我们所需要的。时代的变迁,也让我们更加清楚这些文化中的好与坏,更加清晰的去分辨。

  很喜欢先生书中对文化的认知,在这本书里先生解析了很多文学作品,其中有些是我们所熟知的,也有一些是我们不熟悉的,我想对于我来说,看过先生的解析,定要去找一找,看一看。

  中国文化是伟大的,这在中国文人的作品里在中国文人的身上我们也能清晰的感受到。中国的文人雅士也将这种文化传承。读《中国文化的性格》,了解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