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址簿》是一本由[瑞典] 苏菲亚·伦德伯格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一):没想好,只是字数超了
如果我96岁,右脚仍然伤着,躺在床上不便走动,一无所有,只剩下一生的记忆,然后我翻开这本人生的纪念册,发现自己没有热烈地爱过怎么办?家人,朋友,也许会有也许不会有的爱人都好,我没有给他们的生命留下过悲伤或喜悦的印记怎么办?这本书看着看着,我突然害怕起来,怕翻到新的一页,又看到“已逝”两个字,便又是一番揪着心的痛苦。一些令人悲痛到绝望的离别,会让人绝望到再也看不到离别。当我欢天喜地迎接每一个来到我生命中的人时,我好奇且愿意接纳他们过往的全部人生。但当有人离开时,便冷漠地默不作声,屏蔽情感的后果是被情感屏蔽。细想下来,人生其实太长了,如果这本纪念册有100页,那么前面20页的怯懦导致后面无数页的空白怎么办?但我们终究还是没能练就成熟的时空感,没有办法从这一秒钟便闪过无数画面的漫长中跳将出来,也没有办法想,如果我们仍旧怯懦,那个一想到就让自己心里满满的暖暖的人,消散了怎么办…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二):当你老了
磨铁和大鱼读品合作出版的这一系列书,都非常的触动人心。我是从82年生的金智英,按图索骥发现的红色地址簿。书虽不厚,但并不舍得一气读完,似乎一开始心里就隐隐的知道,书的尾页就是和主人公告别的时候,无论是文字意义上的,还是物理上的。多丽丝96岁了,长寿意味着她的朋友都死了。如果没有珍妮,那这个世上就再没有与她相关的人了。生命中的那些人,来来回回,思念期盼,最后都只剩下一个名字,和地址旁标注的已逝。老去的日子好可怕,即使像多丽丝这样经济状况尚可的老太太,当你无法自理的时候,就会处处受人摆布,不管你心里如何抵触,也只能听从,除非你想好了离开。建议搭配电影恋恋笔记本食用,有异曲同工之处。电影开始的时候,女主似乎是优雅老去的代表,衣着得体,依然化着妆,穿着高跟鞋,在风景秀丽的疗养院。故事快结尾的时候,因为阿兹海默的折磨,女主的记忆和精神都很不稳定,于是像囚犯一样被关在有铁栏杆的房间里。房间里除了她,还有好多形状呆滞,穿着病号服,歪歪斜斜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说白了,就是数着日子等死,活着不该是这样的。还有一部电影也很类似,叫与玛格丽特的下午,也很好看。老去不可怕,失去自理能力才可怕,因为你不得不依靠别人,而没有哪个别人是依靠得住的。
阿兰和多丽丝,有点像暗恋桃花源的阴差阳错——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也有点大明湖畔夏雨荷的意思,有一个放在心里一辈子的人,哪怕是遗憾,也比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有些滋味吧。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三):相信爱的奇迹
相信爱的奇迹
母亲节。这一天,我尽母亲责任陪伴孩子,这一天,我获得朋友的赠予新书《红色地址簿》,这一天,我在爱中感动,在爱中感悟,在爱中相信奇迹……
“我祝愿你有足够的,足够的阳光,照亮你的每一天;足够的雨水,让你更加感激阳光;足够的快乐,强健你的灵魂;足够的痛苦,让你更加珍惜生活的幸福瞬间;还有足够的相遇,让你能经常有机会道别。”这是母亲挥泪送给远行后、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相见的女儿的叮咛、祝福、心声、爱意。从此陪伴主人公多丽丝96年的坎坷人生,她终其一生都没有足够的阳光,足够的雨水,足够的快乐,她有的似乎是足够的痛苦,足够的相遇与道别,但她坚强,坚强,再坚强。
阳光虽然没有每一天,但心里的阳光却照亮了她的人生,以至于她孤老时,独居孤独并不寂寞,她还有追求,还有向往,还有爱的憧憬与坚持。
雨水多,泪水也多,因为经历太多磨难。身处乱世,命若浮萍。13岁时她的父亲去世,生活所迫,只能离开母亲与妹妹到一个夫人家去做女佣,再跟着夫人离开母国到法国飘零。她不仅告别了童年,也告别了安稳。所幸她有美貌,偶遇让她成了第一代模特,偶遇让她结识了挚爱一生的爱人。人生的际遇呀,你是如此公平,又是如此残忍。会让人有希望,转角遇到真爱,却又转眼恩爱如烟云,只剩下回味与相思。战争让两个人天各一方,苦苦相思又如何?身处乱世,没有谁能独享个体的安定与幸福。
主人公一生坎坷,但却从未放弃爱的信仰。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四):红色地址簿
他们一生都在给对方写信,来来回回的短信,和对方擦肩而过。要是......假如......
难以置信,他们一生都爱着对方。
这是《红色地址簿》这部小说的结尾。看到此刻,眼睛不禁蒙上了雾气。人生这个东西,真的只在一瞬。只一瞬,你就已两鬓斑白,纵然你心依然是少年。错过了一刻,有时就是错过了一辈子。
在她生命的最后,视频两端连接起这对失散数十载的昔日恋人。人生的最后,他们终于又见面了,也算不那么遗憾了。她去世48小时后,他也去世了。你好,上帝。这回轮到你们了,爱和被爱。
但这部小说又不仅仅是一部相爱错过的爱情故事,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爱是生活的全部。
红色地址簿,是属于这个96岁的老人多丽丝的。红色地址簿,是多丽丝十岁生日时,父亲送给她的礼物。当时父亲说:“你可以把所有的朋友都记在里面,记下你以后去过的所有令人激动的地方遇到的所有人,这样你就不会忘记。”
父亲是红色地址簿上写下的第一个名字,也是被划掉的第一个名字。划去,代表已逝世。而当你活到96岁,身边又还能有多少至亲多少朋友在?地址簿上被划去的名字越来越多。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故事,回忆、爱情和友谊都被融于其中,也一点一点拼凑出多丽丝坎坷又精彩的一生。
这是她这一生的回忆录,她将它们记录下来,也希望这些故事能被她唯一的亲人侄孙女珍妮发现。有人记得,他们就依然活着。生命会消逝,但文字却能不朽。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五):《红色地址簿》读后感
通过一本薄薄的红色地址簿,让我走进一位尝尽人生百味的96岁老奶奶的生活。当你真正站在人生的终点来回顾这一生时,你最牵挂的会是什么? 主人公多丽丝一出场就已是96岁高龄且独自一人生活在斯德哥尔摩,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会有护工来上门帮她简单收拾下房间、加热下便当,做些零碎的家务。一开始可能因为多丽丝身体硬朗,我并没有觉得她独居有什么问题。可当她不小心摔倒的那一瞬间,却还是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无助、凄凉、失落......但作者并没有过度去放大这种情绪。作者的文字很细腻也很自然,很多处地描写都是点到为止,给读者留出很多空间。就我们而言,当父母年岁已高时,我们会选择牺牲各自(父母和我们)的一些自由,自以为是地做出决定。可我们一直都忽略一个问题,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我想无论是谁、无论年纪多大,都有自由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多丽丝一生当中出现的人,肯定要比红色地址簿中提到的任务要多得多。而当你真正走到人生的尽头时,被你回忆起的那些人才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一生的挚爱、跨越年龄和性别的挚友、永远惦记牵挂的家人,我们不该等到那么久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重要。同样,我们也没必要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人身上浪费太多时间,因为时间真的很宝贵。 多丽丝一直都很坦然接受她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事实,有留恋、有不舍、有遗憾,唯独没有害怕。尽管因为各种阴差阳错没有和自己最爱的人相守一生,却在生命最后一刻知道所有错过的“真相”,我想她也是幸福的。并不是所有的故事结局都是,公主和王子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才叫做幸福。 在这本书里能挖掘的东西有很多,很推荐大家来阅读,也很想知道你们在这个故事里看到的什么?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六):能让对方笑,就足够了
在延误的夜间航班上开始读这本书,飞机一路上颠颠簸簸起起伏伏,时不时会看机舱外漆黑的天际,想象故事主人公同样颠沛流离的人生。这本瑞典独立女作家的处女秀写的真切而平实,没有故弄玄虚的用文字刻意讨巧读者,就像一部人生的回忆录,娓娓道来即将结束一生的老奶奶的那些跨越战争和近一个世纪的爱恨情仇。细腻棉柔却又让人感叹人生境遇的戏谑和真实。
一个一辈子都没有结过婚的女人,一个为了一份爱致死怀念的女人,辗转于巴黎、瑞典、美国的一辈子充满了悲壮而决然的味道。这一生中她收获了gay蜜的友情、一个男人长达一辈子的挂念、后辈真情实意的关切,也遭到了被迫离家的心酸、被人强迫的危害,死去婴儿的释然,远地别离的痛楚。一个女人是怎样经历了如此复杂的人生却还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死亡?一本红色的记录簿是载体,也是整个故事得以串联的线索,这当中有人离开了,有人消失了,有人出现了,有人被记住了,有人被遗忘了,或许这就是人生。
最让人感动的是快要离开人世的老奶奶在得知思念了一生的那个男人还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激动的雀跃,而是问她的侄孙女她的妆容好不好看。两人视频连线的时候,老爷爷哭的泣不成声。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流了眼泪。因为战争和通讯阻碍,导致相爱的两个人在地球的两端互相思念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各自生活,但发现原来彼此都在对方内心的最深处,那么多年后终于以这种方式相见,你能想见两个人内心是何等的五味杂陈。
虽然这一辈子等待多于相聚,虽然这一辈子思念大过相拥,但老人最后是幸福的,因为她终于等到了那份爱,不一定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但一定是彼此都在心中。
喜欢书里老人说的一句话:两个人并不需要同样的兴趣和风格,能让对方笑,就足够了。 他们在巴黎街头笑的那么灿烂那么幸福,或许这一辈子,就足够了。
.小说的作者索菲亚•伦得博格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我的评论和照片后,回复说,她很激动竟然有中国的读者看到她的书。因一本书连接地球两端完全不同生活的人,其实也是幸福的。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七):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腰封里
《红色地址簿》的作者是苏菲亚·伦德伯格。她是新人,这个书也是她的第一本作品。新到什么程度?作者自费出版。然而幸运的是,半年以后凭借超强口碑卖出32国版权。当你看完,就会发现,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腰封里。
祝愿你有足够的快乐,强健你的灵魂。足够的痛苦,让你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幸福瞬间。还有足够的相遇,让你能经常有机会道别。
多丽丝快乐吗?
快乐的。大多时候是。
多丽丝灵魂强健吗?
强健的。在历经生活的各种磨难,依然爱着生活。
多丽丝痛苦吗?
痛苦的。小时候父亲的死亡,因生计问题被迫离家打工,与朋友分离,与爱人分离,经历各种认识的人的死亡。
多丽丝珍惜生活的幸福瞬间吗?
珍惜的。她珍惜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见面。
多丽丝有足够的相遇吗?
有的。足够到写满整个《红色地址簿》。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人,各种事情。也会在某一天,与这些人道别,可能是亲自,可能是听到。但希望我们都能像多丽丝那样,即便一个一个的名字从红色地址簿上划掉,依然珍惜着此生的相遇,能和彼此好好道别。
另外,比起那份爱情(因为我总觉得算是婚内出轨,我和这份爱情三观不合),我更羡慕她有一个从认识到别离一直在乎她关心她的朋友——格斯塔。
格斯塔是多丽丝从当女仆的时候开始认识,到后面她去巴黎当模特,到战争,到重逢,到死亡,格斯塔的关心与爱护一直贯穿着她的生命。从一而终。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祝愿你有足够的快乐,强健你的灵魂。
足够的痛苦,让你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幸福瞬间。
还有足够的相遇,让你能经常有机会道别。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八):我所有的朋友都死了
多丽丝活得比她所有的朋友都长。她96岁,浑身上下咔咔作响,每天靠社工的照顾活着,几乎无法在自己的小公寓里活动。只有两件事情能像一束光一样照亮她96岁的生活:第一件事是和住在旧金山的珍妮视频聊天;第二件事是翻阅那本红色地址簿,一面追忆人生、一面写出那些已经溘然长逝的人们曾经在她生命中逗留的片段。
故事就这样展开,一条主线在当下、叙述珍妮和多丽丝的生活困境,暗藏一个玄机;另一条主线在过去,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多丽丝在二战中传奇的一生。
如果你看这篇书评是想要决定要不要读这本书,那么希望以上剧情总结能帮到你。为了防止剧透,我不会再深入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了。这篇书评剩下的部分,我打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吐槽一下这本书。
讲真我对这本书期望挺高的,看完比较失望。
期望高,有一大半是因为腰封上夸得太厉害了:“自费出版半年内凭借超强口碑卖出32国版权”,“被650万欧洲读者推荐为‘一生之书’”。看完这本书之后再看这两条,我明白了为什么作者会自费出版这本书。如果我是编辑,我也不打算出这本书。故事是好故事,框架是好框架。剧情谈不上无聊,对女主命运的好奇心会敦促读者看完这本书、不至于中途放弃。但作者的文笔……怎么说呢,让人完全没有代入感。明明应该是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作者就是有本事让我全程冷漠脸读完,既没有什么让人感同身受的金句,也没有触动心弦的描写;全程平铺直叙、缺乏冲突,剧情推动全靠时间流逝和外力变化。
用一个“我所有的朋友都死了”的老人来串联起她/他一生遇见的人和经历事,作为读者,我对这种写法并不陌生。《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就是类似的套路。同样是瑞典作家,同样是追忆人生,巴克曼特别擅长挑动读者的情绪,把“前半本往死里虐读者、后半本往死里暖读者”的套路玩儿得炉火纯青。从《外婆的道歉信》到《熊镇》,无不是带着读者坐过山车,先把读者的情绪挑在指尖上、绷到快断了,把读者的眼泪都骗光了、郁闷都勾出来了,然后话锋一转,开始熨帖人心,把你郁闷到快要停止跳动的心脏好好地安回你胸腔里。巴克曼擅长的正是这本书的作者所缺少的,她有个好故事,但没有用最打动读者的方式去讲。她选择了平稳、安详的方式讲故事,把一趟过山车变成了“给黛西小姐开车”。
我个人喜欢坐过山车的那种,痛痛快快地被虐,再暖暖地被熨帖,前半本伤得越厉害,后半本才越甜。但我朋友就不喜欢这种大起大落的,她喜欢稳妥安详,不要刺激她纤细的神经和羸弱的心脏。
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去读自己喜欢的故事形式。这种平淡路线的故事,就真的不是我的菜吧。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九):人生很难,但你终会释然……
有人说,即将辞世的人会如走马灯一般看到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也在害怕这件事,虽然这是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我不知道当未来我即将离开时是否会看到我人生的那一场走马灯,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多丽丝的那一场人生……
这本书我读的很快……是一本很有吸引力的书。
温暖又悲伤……遗憾却终将释怀……
96岁的多丽丝一个人生活,她的衰老让你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知道她即将离开,她的时间不多了……那是一种让你不忍直视的哀愁,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残酷……但是更残酷的是那本红色地址簿,上面的大多数名字都已经被划掉,标注上了已逝……岁月的残忍在于当你走在前面你会遗憾时间太短了,当你走在后面就要不断面对离别……
红色的地址簿是多丽丝的人生的一张地图,上面的那一个个名字穿起了多丽丝的一生,而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着一个个的故事……
这些名字走进了多丽丝的生命然后又走开,有些让她心碎,有些让她流泪,有些成了爱人,有些化为了敌人……父亲送给她的这本红色的地址簿,让她记住了那些可能会忘掉的事,也让她记住了那些原本早该忘掉的事……
而所有的这一切,不管是美好的,痛苦的,还是糟糕的,多丽丝不想让它们就这样跟随者她的肉体一起逝去,孤独生活的日子,她有足够的时间去回忆,然后将这些写下来给她最爱的那个姑娘——珍妮。
多丽丝的一生是丰富而残缺的,她幼年丧父,母亲留下了妹妹让她自食其力,她远离了故乡,遗失了爱情,身体被摧残……她的人生中有足够多的雨水让她更加感激阳光,足够多的痛苦让她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幸福瞬间——父亲的书籍,相依的友人,美丽的脸庞,醉人的爱情……
多丽丝有足够的相遇,却没有足够的机会道别,她的爱情故事让人流泪,无数多的错过和退回……还好,她没有错过最重要的道别……
我曾担心过珍妮,她的遗憾和心力憔悴,她的婚姻和威利的不理解,但是那一次次深夜的电话让我感觉到了他们的爱,我记得珍妮在电话的那头得意的笑但她小心翼翼地不让威利听出来,我记得威利一遍遍的告诉她他的爱,记得威利的道歉和为了珍妮去做的“傻事”,或许,他们之间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我相信他们只要握着彼此的手,就能面对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多丽丝离开了,我相信她的葬礼上会演奏着爵士乐,她的棺木上会摆满红玫瑰,我相信珍妮和威利会握紧彼此的手收拾哀伤的心灵,我相信蒂娜会用她圆圆的小胳膊搂住妈妈让她不要伤心,我相信在天堂多丽丝会开始新的故事会去爱和被爱……
我不知该怎么用我贫乏的语言去表达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感受,或许你该自己去看一下……
《红色地址簿》读后感(十):一个人,几个人,的故事
一个女人,几个女人,的故事 这本叫做《红色地址簿》的小说是自己在实在是读不下去波兰作家的作品的时候作为调剂过渡去看的,说实话,自己发现还是更加适合这样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碎片化阅读时间分配的情况下。 首先想说,对于译制类书籍,有的时候在书籍的腰封封面封底写着让人十分震惊的推荐之语,可是名不符实的十之八九,久而久之,人们对于这样的说敬而远之。 不过自己也不能说喜欢阅读这样书籍的人就如何如何,毕竟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其道理,虽然无法左右别人对于自己看法,可是至少可以做到不去随便评价他人,对吧。 泛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每个人都急于做信息的发布者,也许那组织语言甚至复制粘贴然后点击发送的那一刹那的感觉比之酣畅淋漓的爱情的欢愉都不遑多让。 扯远了。 这本书同样属于小语种国家的作品,所以译者的意志会被更多的付诸于其中,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可奈何的,自己曾经希望自己可以无障碍的阅读任何一种国家的语言的文艺作品,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并没有吸血鬼那样漫长的岁月让自己成长,也没有天才的精力和能力让自己提升,顺其自然也好。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女人的回忆录,不如说是一个家族中女人的成长史。 这位96岁行将就木的老太太的母亲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一个爱护家庭中年丧夫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家庭去谋生而因此无可奈何却又无法释怀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那段,“我希望你有足够的……”点睛之语最早也是出现在她送主人公离开家庭那天早上。 这位母亲有过快乐的日子,可是生活的重担最后还是将其压垮,而其中最后阶段自己的大女儿没有在身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老太太的妹妹是另外一个存在,在女主离家的时候她还是一个不到膝盖高的小不点,在和母亲经历了穷困和潦倒,失意和落魄之后,到巴黎投奔了女主,然后姐妹两个相依为命,虽然跟随着女主的步伐但是其选择嫁人应该说是她最勇敢的事情,无奈红颜薄命,死于难产让人扼腕。 然后是女主妹妹的女儿,成长于缺少母亲关怀的家庭中,缺少了一种情感的寄托,染上了毒瘾在戒毒所之间辗转最后也是早早消逝。 然后笔墨仅次于老太太的女孩子,算是这个家族中的第四代,老太太的妹妹的外甥女,可以说老太太把自己对于子女的爱投注在这个孩子身上,这个孩子最后没有被自己的瘾君子母亲荼毒,不过她学会的一些东西对于她未来的路,也许并不好。 最后说全书的灵魂人物,也是串起整个故事的红色地址簿的所有者,这位老太太,她知道自己活的已经够久了,地址簿上的人一个个被划掉,她参加了足够多的葬礼最后她已经没有葬礼要参加了。 可以说她的一声,童年时候去别人家当女佣然后和女主人一起定居巴黎,在巴黎成为服装模特,战争前夕因为爱情和自己的妹妹去到美国然后在美国颠沛流离自己的妹妹在那里结婚生子死去而她还是怀着对于爱情的渴望,要回到法国,在这个过程中她混入货船遭遇可怕的事情在英国被救起,最后没有回法国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然后担当自己一个朋友的管家直到这个朋友去世留给她富足的物质。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个女人勇敢,无畏,对于爱情的执著,对于亲情的眷顾,对于友情的忠诚,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老太太有太多的经历让她富足。 总体来说,作者巧妙地使用地址簿这一存在,将主人公的一生联系了起来,地址簿上的每一个人或者是她那个阶段生命的支撑,或者是她某个遭遇的始作俑者,一生过去,最后能够和爱情和解,也算是完满。个人评分7.9分,推荐指数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