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2-01 23: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摘抄

  《周迅·自在人间》是一本由周迅 x Lens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一):人间之所以自在,因为她不存在

  喜欢周迅的眼睛,Lens寄来时以为是往常的杂志,一打开包裹就看到此书,突然里小开心起来,漂亮封面,漂亮的书籍

  不知道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对演员形容大意是:一些演员演戏是靠技术,另外一些演员是靠自己去成为那个角色,他们融入剧本时代,成为那个时代的人。我想周迅便是第二种,书里头看到一句话特别好———她靠自己去肉博,肉搏这个词用得真好。

  其实现生活里,我们很多人都在肉搏,只不过后来撞墙壁多了,我们学会了穿铠甲,没有铠甲的至少也会在一路成长中捡个锅盖挡挡,自由奔跑的人便少了,毕竟身上的“装备”都很重,个爬虫慢慢爬,也算自己的风景

  周迅很轴的面对世界羡慕她有一群一直保护她的朋友一个人这样一路自我的蹦跶下去,真好啊。

  她的纯真、她的轴、她面对世界的种种,这些多数都是她周围人口中的她,人间之所以自在,大概是因为她一直都可以活在那个蹦跶的世界吧,当然可能会有一些一定要面对的成长,还是祝好,毕竟这个世界吧,能自由蹦跶的就还是不要捡锅盖了,多不洋气啊。

  (半夜想到这些,暂且如此吧)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二):游走在世间精灵

  在逛书店时候偶然看到,翻了几页,非常喜欢,就在网上下单,花了三个晚上看完了。 这本书很神奇,虽然主题是周迅自在的生活,但全书内容除了周迅的各种照片,就是别人的讲述和几篇访谈。 前半部分的讲述人大部分是她生活中的朋友;后半部分的讲述人则是按照她主要作品合作人依次排列的,从合作《苏州河》的娄烨,到合作《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的李少红,直到合作《如懿传》的汪俊和合作《明月几时有》的许鞍华。 大部分人对周迅的评价都是“真实”“天才演员”“用灵魂在演戏”,这与我印象中的周迅别无二致。唯有郝蕾的讲述让我印象深刻。郝蕾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初见专业出身的周迅时有些傲气。但在片场,郝蕾感觉到娄烨更欣赏周迅,就询问导演原因。娄烨的回答是“她更自由”。为了验证,郝蕾看完了周迅的所有作品,才意识到周迅的自由是天生而来,得出了“她或许从来都不是自己,而是任何一个她饰演的角色,她的自由是借由周迅这个名字自由行走在在这世界上的”结论。讲述的最后,郝蕾更是说出了“有的人是明星,有的人是传奇,希望我可以比周迅活得稍微长一点,就有机会饰演她传奇的老年部分了”。我想,这就是一个女演员对另一个女演员欣赏到极致才会说的话吧。 还有一个一开始很让我吃惊的地方:整本书都没有陈坤的讲述。不过仔细想想,如果陈坤来写的话,可能要单独出一本22.5印张的书了吧。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三):她比烟花寂寞

  《人物》杂志曾采访周迅,挪用着一部文艺作品里女仆口吻说:“小姐,你有一张未婚妻的脸”。周迅“有一张未婚妻的脸”从此坊间流传。可我觉得并非如此——她永远有一张刚刚睡醒的脸。配着她沙哑烟酒嗓儿,永远都不着急,只会看着镜头,眼泪扑簌簌滚落。那张脸上分明是跟这个世界的厌离感,不争不抢,永远委屈着自个儿。又有一种凡事已经尽力,问心愧,怎奈何郎情妾意天各一方,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无奈。正如她在《如懿传》里说的:“皇上,你知道兰因絮果这句话吗?我少时读的时候只觉得惋惜,如今却明白了,花开花落自有时。”满身满脸的无奈。而吃惊、愤怒、无奈甚至喜悦,都是淡淡的,像不饱和色的照片,浓烈的川内伦子感。这一张脸,一双眼,嘟着的嘴,太适合这种一瞬间平静哀伤的时刻,天人五衰,眼神中的周天星光,统统晦暗。

  https://www.douban.com/note/687809460/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四):一点读后感

  周迅真是有趣生动,又酷又可爱。让认识她的人都忍不住生出保护的欲望,同时又相信她本身是具有强大力量。虽然本书大部分都是从朋友,合作伙伴的视角来描述周迅在荧幕背后的样子,但是,正通过许许多多的亲密又陌生的这些第三人视角,才能向读者展示出周迅不同的方面;也正是通过这些朋友笔下各式各样的生活中的回忆,让读者能看到周迅始终真诚如一的一面。

  书中偶尔出现一些周迅的采访记录,几乎没有周迅的自述部分。这就很像她的朋友陈国富在书中描述的,“她不是一个擅长言语表达的、文字型的。我写信给她,鼓励她回信,但是她坚持不下来,就是对文字不敏感。她的思维不抽象……”

  我想,如果把周迅固定在一个座位上反省自己的过去,写下自己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感悟也是不切实际的。她是那么精灵的一个人,那么敏感又即兴的人,用自叙文字的模式根本无法向大展示出一个立体形象的周迅。她的忧郁,她的活泼,她的率真,她的低调谦虚,她的执着,她的敏感,她的内向与热情……都是需要阅读的人去慢慢体会的。

  另外,书中选用的照片基本都是精挑细选的,特别是几乎每幅照片都会相应的配上一段文字,偶尔是摘录的话,也偶尔是周迅的话,亦或是一段说明,光这一点就能看到策划团队的用心。看过太多的名人出版作品,有自传也有代叙的,也会有特别多的写真照片,但是,那样做总是会忍不住让人觉得是文字素材不够用图片来做扩充,读者很难简单的通过图片来体会作者想要传递的感情。至少,周迅团队的这一本,能让我看到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这就很真诚了,就像周迅给人的感觉一样。这是一本很有周迅风格的作品集。

  最后,忍不住遗憾:难得的天才型演员,若想碰到优秀的剧本和角色,这种机会真是越来越少了。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五):敏感多情却始终无畏

  “她是一个天才式的演员”

  “她很有灵性,一双大眼睛就会说话”

  “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一个生活只由拍戏和恋爱构成的人”

  “敏感”

  “多情”

  “活泼”

  “真”

  李米、秀禾、九儿哪个最像周迅?“演员是一个杯子,我自己在拍戏之前就把这个杯子洗干净,你要倒什么就倒什么呗。我觉得演员是有责任保持天真和干净的。” 周迅这样说。

  周迅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演员,就是那种比粉丝淡,比一般观众浓点儿的那种程度。12月27号,她发布了新专辑,就叫1227,都是翻唱的经典曲目,新专辑是免费在线收听的,如果它要收费,我可能会犹豫一下。去书店找其他书,偶然翻到了这本,站着看了两篇有点意思,就带回家了。

  在我看来,她是一个高贵的创作者。高在卖力,贵在真实。

  周迅也从来不避讳自己结巴,逛音像店老板给她推荐电影,“这个很好你一定要看”。她说我我我知道。她没说那是我演的。但是Action一开机,她(基本)就不结巴了,台词说得那叫一溜。后来周迅也辟谣拍戏也结巴,那就再拍一条呗。即便她说的这么轻描淡写,我想,前提一定是台词早被她磨出来了,盘的顺溜发光。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在人前毫不费力。

  演员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职业,一部戏用一个月、半年的时间拍完,演绎的却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你可以说这是一种丰富,其实这也是一种残酷,空杯里导演倒上了可乐,她就是一杯可乐,倒的是雷碧,她也得把它演好。

  “咔,收工”,剧组宣布杀青。剧集结束,灯光熄灭、场务撤退、华服脱掉、一切都结束了,个人各回各轨道,只有演员周迅还跌坐在原地。很多导演和演员最盼望的就是杀青,周迅却不。因为对她来说,这不仅代表着一段生活的截止,也是链接的断裂。开拍前她会提前到片场熟悉环境,把心定下来,杀青之后她会多停留两日,最后的回味和汲取。她说演员应该有“空杯精神”,她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盛满、倒空、再盛满、再倒空。

  除了演戏,她的感情生活也一直备受关注,“我男朋友,怎么样,帅不帅?”每一次恋爱她都用尽全力,就像每次拍戏一样,空杯心态的她,甜蜜、荣耀、痛楚照单全收。就像拍戏时,她不用眼药水催泪一样,恋爱中她也拒绝戴面具,一定是真我出演。

  真实、无畏。这本该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品质,在众多怯懦者、虚伪者面前,周迅反而显得很特别。但我猜,她也不会把这种“特别”放在心上。她只是数着自己的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开心就起飞、神伤就黯淡。敏感、多情却始终无畏。

  她是自由的、她是自在的,她的真实让观者艳羡,轻声说一句:“真好啊”

  “别瞅了,快来!” 你还犹豫着,她已经拉你跳舞了。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六):率真自我——《自在人间》

  老婆喜欢周迅,过年的时候买了一本周迅的影像回忆录——《自在人间》。

  怕张恪之给撕了,于是放在我的书柜里,一放就是小半年。正巧我想看点轻松的书,让脑子放松放松,于是就捡来看了。

  定价88块的书,纸张和印刷都不错,300多页的内容,起码100来页都是影像,看得出来印刷成本很高。

  之前一直对周迅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死追过她的作品,印象中最初看她的作品,还是读初中的时候中央台放的《大明宫词》和《人间四月天》,不过都没看完。上一次看她的作品,还是大概过年的时候,老婆看《如懿传》,跟着看了点。感觉她完全不像40几岁的女人。

  读完整本书后,觉得周迅的性格我很喜欢。怎么说呢,洒脱、直率、不做作。这本书以不同人的视角描述自己对周迅的看法,其中很多人都说周迅没有明星架子,说话结巴,内心当中某个部分还倔强地不想长大。

  周迅年轻时爱喝酒,虽然酒量不好,但喜欢和朋友喝酒聊天。我知道那种感觉,没有酒,很多话就说不出口。现在很多人喝酒只是为了喝酒,喝到半夜也只是分出个酒量高低,但根本不知道彼此内心在想些什么。

  周迅也有小女人的时候,书中提谈到她之前的几次恋爱(都没有提到男方的姓名),旁观者都觉得她对感情特别投入,不计较结果,只享受过程。前两年,周迅终于结婚了,希望她幸福。

  曾经,我也憧憬过上图文字描述的生活,只不过把西瓜换成菠萝或者凤梨或者薯片就好了,我不吃西瓜,没有为什么。初中高中,没谈过恋爱的时候,对爱情的憧憬就是这样:两个人,蜷在沙发上,吃着零食,看着电视看看电影看看综艺,就这样天荒地老就挺好。现在下班了回到家,也喜欢和家人一起躺在沙发上,陪孩子看看《小猪佩奇》《汪汪队立大功》。

  看《自在人间》,没有一种看明星高高在上的闪光生活的感觉,更多的是在看一个电视里相距遥远的人,在生活中本来的样子。虽然知道应邀写回忆的人都不会写太负面的东西,但我还是愿意相信周迅就是那么一个率真自我,敢爱敢恨的倔强女孩。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七):周迅———真实而自由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2019年看完的第一本书是周迅的《自在人间》,或许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不是一本书,是读物。书中是周迅三个摄影师朋友多年珍藏的照片,和周迅的师友对周迅的评价。其实了解一个人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她。

  去年被如懿传圈粉,《自在人间》一出版就抢购了日历版和签名版,开始一直没有时间,终于在昨天看完了,我看完了这本书就更爱周迅了。

  一个演员能真实到什么程度?周迅把自己的独生子女证,港澳通行证放到书里,还有睡觉被偷拍的照片,酒后可可爱爱的照片还有片场搞怪照。助理说“周迅具有让人五分钟就爱上她的能力”,她可以光脚坐在地毯上和朋友拿着纸杯喝酒聊天,她可以和同组的演员冲到下着雨的户外玩耍,她也会在没有人的地方欢快的跳舞。郝蕾说“周迅是自由的”。她真的是一个勇敢去爱,勇敢去面对一切的人,从她的各种访谈的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她丝毫不忌讳讨论年龄的问题,她认为爱情是个过程不只是结果,她也坦然接受自己的结巴,自己偶尔的坏脾气。她说自己是一个生活上的白痴,朋友把她保护的很好。其实仔细想想,朋友之所以把她保护的很好,这也是她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吧。黄觉回忆起他和周迅一起在酒吧的日子,火星电台回忆起他们一起玩音乐的时光,李少红导演会想起那个完全将自己托付给她的小姑娘,曹保平会想起那个为朋友出头的cool girl。这些都是周迅,真实的周迅。入行20多年,还能保持真诚,初心和那种童真真的很难得。

  去年年底《GQ》的采访,周迅是不喜欢接受采访的,尤其是有关私人生活的部分,倒是聊起表演,聊起公益,她会说很多。做公益,周迅是认真的。无论是环保还是关爱儿童。2008年,首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保项目中国亲善大使;2010年,联合国环保人物最高奖“地球卫士”。随身带餐具,出门背布袋的她用自己的行动和影响力为环保做出贡献。关于儿童,书里面有一部分专门写的是给小孩,她也会每年都办公益演唱会,每年都去看望那些孩子们。

  关于表演,周迅更认真。她和电影频道合作了《表演者言》,和陈国富陈坤创立了山下学堂,她只是希望这些东西会成为表演者的参考资料,也可以说是希望有更多优秀的演员出现吧。记得经超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大家都在聊天,聊完之后迅姐出来跟大家聊一聊演员的职业操守”,粉丝都说周迅为了演艺圈操碎了心。

  关于周迅的演技,毋庸置疑,她是最好的。我其实不看电视剧的,之所以看如懿传,最初就是因为开播时被黑,只是好奇的看了一个片段,然后就被周迅吸引了。网友都在吐槽前两集脸肿了,声音不好听,导演也解释过了,9个月最后拍的前面,有些浮肿在所难免。但是我想说,谁能否定周迅眼睛中流露出的少女青樱的灵动呢?关于声音,我自己是对有些沙哑的小烟嗓没有抵抗力的,而且越到后来,周迅的声音就越符合实际,再加上她本身有很强的台词功底,真的就把人吸引到剧情里。相比于浮夸的大喜大悲,平静中的波澜才更吸引人。王劲松老师说周迅的戏是绵里藏针,这就是周迅在如懿传里表演。汪俊导演说周迅在夕阳下门前落泪的那场戏是剧本中没有的,但是周迅已经进入了如懿的角色中,他觉得很好便一直拍了下去。陈国富说周迅是用五脏六腑在演戏。这些从她的所有角色中看出来,她拍每一部戏都会好好揣摩角色,将自己融入进去,用周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角色走向她。她演戏真的很伤神,但真的很真实。都说周迅是“老天爷赏饭吃”,我还在弹幕中看到有人说“老天爷给周迅的是满汉全席”,做演员她当然是有天赋的,但也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无论是台词的准备还是情感的揣摩,她都会做到极致。她如今得到的所有成就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的她依然在不断尝试不断创作,作为粉丝,真的很期待周迅带给我们的下一个惊喜。

  看了这本书,看了很多周迅的采访,补了很多她以前的作品,我发现我更加爱她了,爱她那双会说话有灵气而又深邃的眼睛,爱她的真诚与坦率,爱她的敬业与专注。*无论是现实中的周迅还是戏中的周迅,她都是自由的,真实的*。很遗憾没有早点了解她。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八):自在人间,自由人生

  郝蕾说“她只是借由周迅这个名字自由行走在这个世界上。”

  周迅2018年拍了宫斗大戏《如懿传》,她在里面的演技被奉为教科书式的演技,此剧也成为表演系学生必看的影视剧。

  被誉为中国版的情书《你好,之华》也紧随其后上映,虽然反响平平,但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的周迅。

  《自在人间》也在2018年的年尾上市,作为周迅的粉丝,心中满心欢喜。

  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面,更加灵动的周迅。

  我想没有第二个人比周迅更加适合“自由”这个词。在导演,摄影师,朋友眼里她是自由的,在她自己的眼中,自由也是她一直追求和享受的。

  书名《自在人间》很好的诠释了她的人生态度。全书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她的家人朋友、生活态度、人生体验;后半部分是她作为一个演员对事业的热爱。

  书中总结了她二十多年的光影际遇,穿插前辈和朋友的记忆,还有很多她的照片,对每一个喜欢周迅的来说,特别珍贵。

  青春是拿来挥霍的

  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她的青春肯定过得特别肆无忌惮、无忧无虑。周迅的青春就是这么挥霍的。

  少年时,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娱乐报道,关于周迅的报道大多是她一段段的恋情。那时的我少不更事,对她没有丝毫的感觉,现在看来觉得她特别酷,敢爱敢恨,是一个为爱而生的姑娘。

  她的恋爱没有一丝一毫的油腻感,全是满满的少年感。

  她是个标准的颜控,跟她谈恋爱的都是帅哥级别的,不仅仅是相貌,还有精神上的,他们都是有才华的。

  她在观众眼里永远是个少女,嗜爱如命,为爱情北漂,每一段恋情都全身心投入,永远都像一个恋爱中的少女。在一起的时候大方的公开,秀恩爱,分开了也是干脆利落,从此相忘于江湖。

  在周迅看来,省着点儿的那就不叫青春。

  唯有工作不能挥霍

  周迅在感情上是感性的,但是工作上是理性的。青春是可以挥霍的,唯独工作不能。

  她知道在这个行业,必须要知名度,才可以做想做的事。

  她做到了,塑造了很多经典角色,美美、牡丹、“小裁缝”、小太平、林徽因、李米、狐妖“小唯”…….

  除了演戏,她做“给小孩”的公益项目,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做慈善,一做就是五年。

  工作上认真、专业,生活她也打理的井井条条,决不允许自己的生活和财政失控。挥霍归挥霍,但也有自己的底线,她能够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挺好。

  最痛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候

  她也同我们一样焦虑过,她默默地接受,然后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如懿传》里太多的悲情戏损害着她的身体和精神。工作人员劝她不要太拼命,她却认为这种“慢性自杀”的行为,成就了如懿这个角色。

  《如懿传》里青樱的脸,被观众无情的吐槽。她直面衰老的话题,她害怕衰老,但是认为健康和平安更重要。

  她在书中写道:“小的时候可以不规律,现在要自律,要运动,这样状态才会更好,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自由。”

  经历了最痛的时候,人会重生。

  她希望自己始终是一位演员,超越年龄,受人尊重…….

  李少红曾经谈到“周迅对人生是的认识通过恋爱和演戏得来的”。

  现在看来,现阶段周迅更加热爱演戏。书中的第二部分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都是跟周迅合作的导演、摄影师、朋友对她想说的话,每一篇都记录了她曾经拍过的戏。

  关于她的感情经历,书中寥寥数语。我想她想大家更关注她的作品,而不是她的私人生活。毕竟在这个流量当道的社会,她是为数不多不开微博的演员。

  她是学舞蹈出身,挂历女郎出道,之前是个歌手,出过唱片,并且说话结巴,最后发现演员是自己最喜欢的。

  刚开始拍的电影是文艺片,小制作。但她是老天赏饭吃的那一类人,演戏有天赋、灵动,再加上自己打心底喜欢演员这个行业,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大红大紫也是应该的。

  我想周迅能成为偶像,跟她自身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演技密不可分。

  书中的照片有生活和剧照。生活照里的她鬼马精灵,笑容很灿烂,很感染人。剧照里的形象多变,但是眼神里都是戏。

  书的内容同周迅本人一样,很文艺,很洒脱。我想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和我一样更加喜欢周迅。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九):谈谈周迅

  周迅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很特别的存在,这么多年没有特意关注,但又好像一直都在。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那会儿特别流行明星画报,我买的第一张就是周迅。她穿着白衣服,手搭在头顶的帽子上,露出甜甜的笑容。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看了她就会爱上她。

  最近读了《周迅·自在人间》,里面主要是周迅幕后的一些照片和师友们眼中的周迅,让我大饱眼福,看到了私下周迅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和那些我爱的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最后我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好像还是那个简单,单纯的“小女孩”周迅。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郝蕾眼中的周迅:很羡慕她,她也许从来都不是自己,而是任何一个她饰演的角色,她的自由是借周迅这个名字自由行走在这个世界的吧?

  这句话一下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周迅演技,爱她清澈灵动的眼睛。她像水,像空气,明明长着一副小女孩似的样子,却可以成为她饰演的任何一个角色。摄影师斯特凡说过周迅是没有明确地域属性的那种人。她可以是南方人,也可以是北方人,甚至巴黎,甚至伦敦。

  最开始对周迅的印象,是《大明宫词》里那个鬼灵精怪,不谙世事的小太平,是《像雾像风又像雨》那个天真烂漫,追求自由的富家小姐杜心雨,也是《橘子红了》里面那个委曲求全,顺从命运的秀禾,《如果·爱》里狠心决绝,坚持追梦的孙纳。

  在周迅众多作品中,我印象最深也最最喜欢的是《李米的猜想》,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周迅在里面饰演的是一名大大咧咧的出租车司机李米,脸上密密麻麻的小雀斑,嘴上叼着烟,看着有些粗糙还有点憔悴,坐在驾驶座上向后座的乘客背诵她那个消失四年,不见人影的混蛋男朋友寄来的54封信的内容,也不管别人感不感兴趣,有没有在听,只是自顾自的发泄。那个样子既让人心疼又让人佩服,心疼她的单薄和无助,佩服她有一股来自骨子里的潇洒气质。

  其中有一段,我看一次哭一次,邓超饰演的消失的男朋友方文,突然回来了,只不过这次他有了个全新的身份马冰,还有了新的女朋友。他们似乎并不认识李米,别人也都认为是李米认错了人,但是李米就是不死心啊,一直跟在两个人的后面,他们怎么撵她都不走。最后李米实在没办法绷不住了,开始哭,一句一句背诵她收到的信中的句子,企图想要唤醒什么。可是这时候马冰说出的话让她彻底崩溃了,他说:“是的,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男人,可是我现在爱上别人了,不想和你在一起了。能不跟着我了么。”李米这个时候有点愣住了,忍着哭腔说:“如果是我认错了,那我跟你说声对不起”,然后转身哭着就跑远了。那一刻我的心疼的不行,好像苦苦守护了四年的那一点点黑暗中的光亮,在那一刻熄灭了,什么都没了。

  《如懿传》刚播出那会儿,周迅遭到全网槽,槽点就是四十多岁的周迅演了十几岁的青樱格格,“周迅老了”“周迅脸太僵了吧”“周迅声音太难听了,一点儿没有少女感”的声音不绝而耳。可是有谁不会老呢,尽管没有了十几岁少女的面容,可谁又能不被青樱那种怯生生单纯可爱的样子打动呢。

  周迅从小爱唱歌,小时候梦想是“当一个录磁带的”,未成名之前她在北京有过一段酒吧驻唱的经历,后来也出过两张专辑,分别是《夏天》和《偶遇》;之前的专业是舞蹈,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的邮电艺术团,但为了和当时的男朋友在一起,放弃了“铁饭碗”,去做了“北漂”;后来也爱上过摄影,尤其爱拍静物。

  她有很多的爱好,她说这些她只是觉得好玩儿才做的,自己并没有觉得有多喜欢。只有演戏是例外。

  周迅非科班出身,演戏不靠技巧,全靠自己感受,大家都说她是天赋型演员,为演戏而生,是老天赏饭吃。确实,她似乎对节奏、形体和语言表达有天生的觉知。通俗点说就是有灵气,这是跟她合作过的导演对她最多的评价。《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导演戴思杰说过:“她不需要演,她站在那里,很多戏就会有。”

  周迅演戏和很多人不同,有人演戏是用脑子演,有人用身体演,而周迅是用五脏六腑演。她必须要彻底的相信,感受到这个角色的真情实感,她才可以演,她不停的把自己撕碎,然后缝合,所以常常人戏不分,她说她最害怕的就是剧组杀青,最自在的时光就是在剧组里。

  其实现实生活中,周迅是有点结巴的,你看她的一些采访就可以知道,但一到拍戏说台词的时候,她说话就很溜,这一点真的挺神奇的。

  李少红形容周迅,“她是靠演戏和恋爱去认识世界的。”这些年,周迅也经历了好几段恋情,她爱帅哥,更爱才子。她爱过的人好像都有一种文艺气质,她爱的热烈,纯粹,毫不隐藏,不顾一切。即使受伤又怎样,爱了就是爱了,不爱就是不爱,不伪装,不做作。就连她的朋友,王菲,刘若英,桂纶镁,范晓萱,无一例外,都是那种可以为爱燃烧的人。

  前几天,看《圆桌派》,主持人窦文涛问周迅,为什么这么多年她都没怎么变过,还是保持着同样的真实,坦率和简单,周迅说是因为身边的人把她保护的很好,她很幸运。

  而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有周迅,真好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周迅·自在人间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