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1-31 23:0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1000字

  《国学梯级公开课6》是一本由摩罗 / 杨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一):进阶之路——过渡

  合上《国学梯级公开课6》的那一刻,国学梯级公开课的及门梯已经学习结束了,意味着我已经正式对文言文入门了吧,下一步就可以开始学习登堂梯了,登堂梯之后是入室梯,终于要步入“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了。

  这本书从选文上总体来说和前几册的难度相差不大,但是也会有一些细微差异,这些文章已经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了,说明选文己经从我们了解背景故事转向了不被普通人接触的文章,说明难度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

  这本书也是按照“集经史子”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整本书里有几篇使我印象深刻,比如“经部”第十课《先轸自杀式冲锋》,这一篇我是看到名字之后就被吸引了,在古文里用到“自杀式冲锋”这样的词语实属难得,所以这本书我翻开的第一课就是这篇。

  《先轸自杀式冲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讲述的是晋襄公、文赢夫人、先轸以及三位秦军主将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简短,却描绘出了历史的转折以及人物性格,晋襄公谋略美人的三言两语就哄骗着释放敌国主将,描绘出先轸爱国忠君的形象,即使国君做了错事尊敬自己的国君,魏国冲锋陷阵,最后战死沙场报效国家同时也描绘出文赢夫人的谋略,她的三言两语就使晋襄公失去主见,也是一位历史上不多见的政治才华卓越女性

  本篇原文并不长,但是读起来有的语法与现代汉语相差较大,所以并不是很好理解,因此我也是反复阅读原文,查找注释以及参照文才完全理解了每一个字的含义,也参考本篇原文的历史背景,才对那个群雄割据的时期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本套书里有许多文章,根据这些文章的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生活,他们追求风雅,他们撰写的故事,他们参与的历史,以及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看法评价,在这些小短文中我们与古人交流,与古人对弈,这就是学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真谛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一直都只是一个初学者感受到的文言文魅丽也很浅显,但是我愿意一直学下去,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多看一点古文,多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感受我生活这片土地的无限魅力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二):国学经典

  这一套书一共6本,按照层次阶梯式进阶,本书的序言一定要仔细认真地看,序言简要地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方面,让读者里有个底,以便我们更好地去分配学习。不知不觉已经看完《国学梯级公开课6》了,有继续看完另外12本的欲望。

  《国学梯级公开课6》中《先轸自杀式冲锋》写尽人世无奈,《有道之士杜五郎》写一个农民的无欲无求、安贫乐道的超脱自然。课文以故事为主,主要选自《宋史》、刘伯温《郁离子》、蒲松龄令《聊斋志异》等。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不慕名利,即使穷依然独善其身。而小人如果穷的话,可能就会为了追逐名利金钱,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破坏社会治安。《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可见个人的修养,国民的素质有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多读经典,学习先人的熏陶,陶冶情操。

  我国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文化是什么?我很赞同他的回答。他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替他人着想的善良;无需提醒的自觉。读书让我们变成一个会思考有温度的人。这样会提升国民素质,凝聚中国力量,体现我们中华文化的自信。

  这套书一出来的时候我就很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接受“国学的洗礼”了,这个过程有繁琐感觉有心无力的时候,也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豁然开朗。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三):国学第六课: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其三)

  上课。

  上一节课说到,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

  袁枚的《游庐山黄崖遇雨记》把游山玩水写得惊心动魄,最后又有惊无险,真神笔也;陆陇其的《崇明老人记》记述底层百姓孝敬老人故事,于世风有补救之效;此外,饮食与养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率兽而食人》中,孟子大骂君王宁可疼畜生也不愿怜惜人民,声色俱厉,意在维护尧舜以来以民为本的道统也;选自《左传》的《我以不贪为宝》,体现了子罕“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的浩然之气,在物欲横流的官场,堪称洗心弘义。最后,对于周族发展史和周文化的认识与研究,是学习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课,选篇《古公迁国》《文王行仁》《周公吐哺》,在周族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事件,其三人也是周族能够崛起并且德服天下的关键人物。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具体的学习选文实例。

  在摩罗和杨帆共同编著的《国学梯级公开课》系列第6级中,集部、子部,入选作者均知名度较高——李时珍、黄宗羲、王夫之、方苞、曾国藩、谭嗣同,都是明清两代有代表性的文化巨人。另有《列子》《说苑》《晏子春秋》选段,这三本书都是周秦汉时期语言较为浅易的作品,对习者来说并非高不可攀。

  经部所选如《先轸自杀式冲锋》,讲述先轸为君王的错误行为生气,愤怒地朝晋襄公吐唾沫,晋襄公尊重老臣,没有惩罚他,先轸更觉过意不去,所以在战场上故意丢掉头盔冲锋陷阵,身死。

  史部选文,也都是有趣的故事:甘茂为了保证不受朝臣干扰,顺利打下宜阳,竟然跟秦武王订好契约,不许关键时刻命令他撤军;还有韩长孺的通达和善言,能用以协调皇室内部的关系,也堪称奇观。

  副课文主要选自《宋史》、刘伯温《郁离子》、蒲松龄《聊斋志异》。在《江万里传》中,宋末宰相贾似道为了抬高身价,假意辞职,吓得宋度宗哭鼻子,行拜礼挽留。江万里一把将宋度宗拉住,严肃地说:“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得罪了贾似道的江万里,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好了,这门课要暂告一段落了,在此引用屈原《离骚》里的一句话,与各位国学爱好者、学习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课。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四):品经典学国学

  最近阅读了一些国学经典读物,其中有一些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国学作品,书名叫做《国学梯级公开课6》。这是一套作品,是一套由浅入深编著的书籍,全套书共分为三梯,分别是及门梯,登堂梯,以及入室梯。而在这三个梯段中,又各自分为六个级别, 这样阅读起来难度逐渐增加, 对于学习国学来说更加容易。

  《国学梯级公开课6》的编著者是摩罗和杨帆。这两位作者都是江西都昌人,其中摩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招收文化战略专业和国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国学教育专业博士生。主要著作有《思想家:司马迁的新帽子》等。而杨帆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审。主要著作有《太阳的朗照:梁启超国民性研究文选》(合编)等。这次两位作者共同编著本作品,就是为了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学习国学,因此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在这本书中,共选取了几十篇比较冷门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是非常经典的,却也是比较冷门的,但是也是高考中容易出现的文章。作者在编著的时候按照由简入难的顺序编写,便于学习。在选文方面的特点非常明显,选取的文章也是比较适合读者学习的。大家都知道经史子集是国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文献的分类方法,里面的文章也是不同的范畴。这四部作品中,也是有难易程度的,而集部是相对来说最简单的,所以放在最前面,这样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在选取的文章时也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多是历年来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文章,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本书有着显著的特色,不仅选取经典的文章,而且这些主课文的后面还有注释,查阅起来很方便,除了注释之外,参考译文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可以对照学习。在文章后面的赏析与写作指导和延伸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思考与训练是考察读者的知识掌握程度,这本书很适合读者们学习国学。

  国学是我们的传统文学,学习传统国学是必要的,要想学国学,必须学会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记录方式,所以要了解古代文化就要学习文言文。除了在学校里学习文言文之外,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国学梯级公开课6》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关于国学的课本,书中选取了高考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文章,因此不仅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更加适合想要考试的学生。国学是一个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学习国学也要循序渐进,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来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可以事半功倍。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五):爵位制度

  《国学梯级公开课6》是《经崖国学教育丛书》系列的“及门梯”第六级的课程。诚言,《国学梯级公开课6》中所选的文章与这个系列丛书的前几本相比,所选文章更加偏门和小众,从内容上来看,更为偏重文史方面。《国学梯级公开课6》在知识延伸这个部分介绍了不同时期的爵位制度,这一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想和大伙儿分享哈。

  爵位制度作为封建王朝的一个产物,其起源很早,据说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到了夏朝,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五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后来我国翻译西方国家的爵位,沿用的依旧是这五个字。封爵后就更加固定了各部落领袖的贵族地位。

  爵位制度在中国第一次出现重大变革是在商鞅变法时期。商鞅变法运动提出,贵族如果不能继续给国家做贡献,爵位便不可以世袭,而庶民如果能够从经济上、军事上给国家做出贡献,也可以封爵。有了爵位的庶民,可以担任高级军官,跳出自己原有的阶级,成为国家栋梁。爵位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越高阶的爵位人数越少。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国推行的封爵制度是士兵每杀敌一人,可以晋升一级爵位,百将必须率领队伍斩首敌军33人以上才能赐爵一级。商鞅制定了二十级爵位,其中彻侯、关内侯可以食租税或食邑,其他十八级爵位可以像国家官吏那样得到俸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依旧奉行这种爵位制度。

  刘邦兴汉,沿袭秦朝的爵位制度,只是另增王爵。汉武帝刘彻为避讳改彻侯为列侯。汉武帝匈奴大捷后,国库积蓄耗尽,便向社会售卖关内侯以下的十九级爵位,也就是公开的“卖官鬻爵”。爵位因为售卖而降低了其尊贵的地位昭示功能,故而武帝又重新设置十一等武功爵位制度。爵位制度到了明朝就演化成为八级爵位制度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充分吸取了宋朝和元朝“主弱臣强”的教训,按着与皇帝的亲缘关系分封了爵位,爵位父死子继但旁支却要降一级,直至降至奉国中尉爵位便不再降级。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灭亡。由于爵位和俸禄都世袭罔替,随着皇室人口膨胀,食禄者越来越多,全国的财政收入都不足以供应他们的俸禄。那些远支宗亲虽然拥有爵位,却难以温饱。远支宗亲们拥有高贵的血统、特殊的身份,家世的缘故让他们缺乏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能力,有些人甚至故意犯罪入狱以图温饱。

  爵位制度本是为了彰显血统和身份地位而产生的,但是统治阶级的利己性和爵位制度的不健全决定了爵位制度注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盛转衰直至给封建制度陪葬的发展历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学梯级公开课6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