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的怪物》是一部由杨·史云梅耶执导,Monika Belo-Cabanová / Ol'ga Vronská / Aleksandr L主演的一部动画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室的怪物》观后感(一):为何没人评论....
一下让我回到小时候 想起了我经历的楼下小屋惊魂记......
挖哈哈哈哈 儿时那无穷的想象力 对一切事物的陌生与新鲜感 靠了 差点看哭了我...诶 原谅我这么粗俗的评论吧..................
《地下室的怪物》观后感(二):金鱼佬
史云梅耶,是个文学迷,这一集明显是受到爱伦坡的人设影响,一只黑猫却在黑漆隆冬的地方注视着小女孩,满足着金鱼老史云梅耶的幻想。
黑皮鞋是小狗,争抢着小女孩嘴里掉出来的面包,旺旺的叫声划破了黑夜。一个奇怪的老头在刷牙,用铁锹刮着地面,穿囚犯的服装,用煤炭把自己埋起来,像是做煤炭浴。地下室另外他的老太太,为他做着黑漆漆的小饼。
就是一种黑暗中的冒险。—
小女孩又出了地窖,满脸都是摩擦,他什么也没得到,出了几行泪。—
这是1983年以后,对话的维度以后的烂片啊。真就为了满足自己的小欲望。
没想到的是
小女孩在看过那么多怪物之后居然没有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而是继续向地下室的深处走去
这本身就是件怪异的事
一直到她到达了装土豆的箱子那里
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经历这么多的事居然只是为了拿几个土豆
却变得异常的固执
好不容易可以回来了
又一次重温那些怪物
结果呢
这也不打劲
果然是小孩子啊
大师也果然是大师
这样的心境
当我们年少的时候
结果你就不干
但是却莫名其妙的固执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
你亏也吃了
苦也受了
最后却什么都得到不了~~~
向我心中的大师致敬!
脱帽~
《地下室的怪物》观后感(四):看第二遍你会有新发现
看第二遍的时候,开始看出点端倪来喇。小女孩提着篮子下地牢是有备而来的,看她篮子里面放的东西就知道喇。下楼梯时遇见的老爷爷和老奶奶都知道她要下地牢,它们都有看到小女孩篮子里面的东西:电筒,钥匙。还没进门就见到黑猫警长。黑猫就像地牢的门卫一样守护着地牢。小女孩看到各种怪异的事情:在一间房子里,皮鞋长着鳄鱼的嘴在互相撕咬着;老爷爷用煤炭当被子来睡觉,而且他还邀请小女孩一同盖着煤炭来睡觉;对面房的老奶奶正在用煤炭来做蛋糕,见到小女孩后也很热情的想要递给她一块,小女孩脸上惊恐万状,甩头示意不要...小女孩没有忘记她来地牢的目的,是要偷土豆的。可装土豆的盖子想要阻止她的行动,故意落下来砸在小女孩的脖子上。小女孩也很聪明,从旁边捡起一块木头卡住盖子不让它再次落下来。这时小女孩可以行动喇。可土豆也好像有生命一样,会从篮子里滚回箱子里。小女孩很坚持,一次又一次把它们放回篮子里。放好后准备走的时候,黑猫警长在叫喇,好像在响警报一样让各单位注意警戒。小女孩在回去的一条长廊上,见到一堆放在长廊一角的废弃塑料灌桶突然移动位置,阻挡小女孩的去路。不畏恐惧的小女孩好不容易跑回通向地面的楼梯时,又由于紧张慌乱而突然摔跤,篮子弄翻在地上,土豆们又自动滚回地牢里喇。不甘心的小女孩坐在阶梯上思考了几秒,最后还是毅然走向地牢...在经历了那些荒诞恐怖的事情后,小女孩任然不死心,继续走向地牢,到底是为什么呢?导演难道要告诉我们,小孩子有一颗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心吗?
《地下室的怪物》观后感(五):37号房的土豆
开片的布景----走廊,楼梯,做家务的妇女。而且在此布景下仅有一成年男子和一成年女子出现,所以可以理解为家庭。女孩在走廊遇到成年男子时像走廊旁边避让的特写,可以理解为在父权下的让步(真是让步本让的镜头了)。地下室里面拥有成堆煤炭的成年男子也就拥有成框的糖果,所以可以把糖果理解为资源和诱惑。走廊上的父亲有且仅有少量的糖果。可以理解为父权可以给予的资源,有,且稀少,且不能阻止女孩来到地下室。女孩躲避着做家务的成年女子的水桶,小心翼翼的go down stair,展现的是孩子和母亲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年女性在家庭中和血缘关系中的无力。
地下室里的百态和应有尽有的一切,与之前家庭布景的走廊和楼梯形成反差,象征社会。女孩从家里带出来的唯一东西就是钥匙和手电。一个用来认知社会,一个用来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
社会中有两种资源,一种是37号房间的土豆,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资源是,黑色煤炭。导演用成年男人拥有的成堆煤炭来象征社会上最有权力最有资源的男性。而一整筐糖果的镜头,只在小女孩刚看到这个男性的时候存在,而后,就用铺满黑色煤炭的床和网组成的小陷阱代替了这堆糖果,还有成年男子勾勾手指的动作,代表了女孩看出诱惑之下的陷阱本质,我觉得性暗示很明显了。这里成年男子还洗漱擦脚才躺在煤炭堆里高枕无忧,洁净和肮脏的反差非常讽刺。
隔壁的烹饪妇女,代表社会上的成年女性。地位居于男性之下,掌握远远少于男性的资源,用这些资源烘焙出黑色的面包,再试图用黑色的面包来吸引女孩。暗示社会中成年女性对食物链下层的女孩的态度,所谓的面包,不过是黑色的煤渣包装后的样子。因为之前女孩从家里出来时候,啃的是真正的面包,所以挺明显能看出,地下室里的那些“面包”,绝不是一个孩子从小吃到的那种面包,也可以说,不是真正的面包。
接着女孩来到37号房门外,这里真的好难看懂,37号房间里传来女性哭泣挣扎的声音,里面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女孩,被飞舞的木柴击打(但是不是我多想,那段哭泣和挣扎绝对不是出自一个小女孩,也不是出自被击打而产生的那种声音),小女孩终于排好了木柴之后,对着镜子吐舌头我也是没看懂。
在这里,女孩试图把土豆装进篮子从地下室带走,但是难度远远超过女孩想象。地下室除了黑猫带来的惊吓,还有甚至食材本身自己都像长了脚一样会逃跑。个人理解黑猫就是社会本身的一个符号,它的活动范围是整个地下室。它即开门迎接女孩的到来,又在女孩想要带着食材全身而退时带给女孩惊吓。女孩最后的眼神既悲伤又绝望。虽然回到了地下室影片就结束了,算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但是最后一个镜头给在黑猫神秘莫测的眼神上,个人理解算是一种不好的暗示8。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的暗示,比如从牢笼里钻出来吃掉女孩面包的男士皮鞋。能变成嘴巴的皮鞋真的算导演作品中常见的符号了。还有钥匙上的数字37,到底为什么选37这个数字,个人怀疑跟宗教有关8。
《地下室的怪物》观后感(六):童年那莫名的恐惧
你还记得童年那莫名的恐惧吗?也许在如今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事,但那时却怕的要命,任父母如何解释还是莫名的害怕,然后不知哪一天,你忽然不再恐惧那些东西了,至此,你告别了自己心理上的童年。
史云梅耶是大师级的,大师级的很多人都有神经质,神经质得以细致而准确的描摹出人类的情感。
这部《地下室的怪物》是我看到的史云梅耶的第二部短片,第一部是《对话的维度》,充满了荒诞意味,但一切的镜头又印照着现实,很有意思,极力推荐。
回来说说这部短片,只有十四分钟,故事也十分的简单,不过是一个小女孩去地下室取土豆的经历。但却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童年从来不是无忧无虑的,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我在9岁以前都惧怕黑暗,每次写完作业回家(我小学的时候习惯在学校写完作业再回家),天差不多都黑了,小村路上也没有人影,没有路灯,顶多是月光照着路。从学校到家里,短短的五百米不到的路程,我每次都是跑着回去,总觉得有个人在身后跟着,于是越跑越快,可是更加害怕,还不敢回头看,只是一路奔回家。直到看见院子里亮着的灯,心才放下来。每次到家都是气喘吁吁的,老妈就会说:“跑那么快干嘛,又饿了是不?去把鸡喂喂,一会儿吃饭”。我就把书包一卸,端起桌子上的水一饮而尽,去忙事情了,而之前的恐惧一消而散,甚至作为小小男子汉,开始对之前自己的恐惧而感到羞愧。
所以童年不是无忧,而是会很快的忘记之前的不快,继而很快开始一件别的事情,很难真正的留于心。
影片中的用煤粉和面做糕点的婆婆和拿煤块当做床和被子的老爷爷就是那莫名的恐惧,那只无所不在的黑猫更是恐惧之源,也许,它象征着自然,象征着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有句话是,恐惧来源于未知,但有时,并不尽然。
记得小的时候还有一个惧怕的食物——回家路上的一只大公鸡,这只公鸡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养的,可能是生的“雄壮”,被用来看家,一直没被宰,从我二年级开始,每次我回家路过那,它都追我老远,其实想来它也没怎么攻击过我,但“气势汹汹”,我只好拿个小棍子,可它一点没有退却的意思,依旧追着我,为此,有段时间,我甚至改道绕回家。可是到我四年级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个“魔王”没有了先前的锐气,不再追我了,只是在远远地站着,又或是我走过之时,它只是在那懒洋洋的觅食,有次,我壮着胆子去追它,当离它很近时,它开始“逃跑”,至此,我再也不再惧怕它。也是在四年级左右,我开始不再怕黑,回家的小路才变得有趣。
那只鸡在我六年级的时候再也没见过,不知是老死了还是让人宰了吃了,总之,我很怀念它,真是一只特立独行的鸡。这之后,老婆婆也故去了,我的小学也结束了,很少再走那条路。去年冬天去看,那条小路已经被人圈进了自家的菜园子,被开垦成菜地,不复当年。
再回到影片之中,最后,小女孩经过千辛万苦取到了一篮子土豆,可却在快到出口的时候不小心掉了,望着空空的篮子和坐在旁边悠然舔着毛的黑猫,她又毅然决然的下去了。真是勇敢!真是像极了我们的童年。因为这些恐惧是难以言说的,和大人说了他们也只是置之一笑,所以,只好说服自己去“战胜“那莫名的恐惧。
法国的《电影手册》这样评论史云梅耶:“对于人生超现实的悲观诠释,只有文学巨擘卡夫卡可以和史云梅耶相提并论......",这么说挺恰当。或者说,他是一个深受童年影响的超现实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