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囧妈:妈妈,我不想你这辈子只为我而活
日期:2020-01-28 16:45:16 作者:十二 来源: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阅读:

囧妈:妈妈,我不想你这辈子只为我而活

  2020的春节,注定是个不安稳节日。席卷全国的冠状病毒,让节日的欢腾气氛不再浓烈

  原本计划春节上档的《囧妈》在宣布撤档后,做出了破天荒的举动初一上线免费播出

  又哭又笑!

  这是看完电影后真实写照,披着喜剧外衣的《囧妈》,一对中国式的母子,让我们从中都看到了自己影子

  “一个事事不耐烦儿子一个样样都要管的妈妈。”

  有一种冷,叫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

  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头发中年男人伊万在打电话时, 坐在一边的妈妈直往他嘴里塞东西,各种水果零食,一直塞、一直塞,根本不能停下。

  妈妈觉得这是表现,可是儿子却不胜其扰。

  徐伊万说自己不饿,妈妈说“你怎么会不饿呢”;

  徐伊万说自己不喜欢小番茄,妈妈说“小番茄这么好吃你怎么会不喜欢吃呢”;

  徐伊万说自己不想生孩子,妈妈说“人怎么能不生孩子呢”……

  好几次,徐伊万都崩溃地冲母亲大喊:“我说话你听不见吗?”

  在妈妈眼中,孩子论多大,永远都是孩子。面对孩子的愤怒反驳,她们也很委屈,我明明是为你好呀?

  可是在孩子眼中,这种爱已经远远超过了界限

  而没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像“直升机一样父母时刻盘旋在孩子上空监控干预孩子的一切,恰恰是亲子关系中的杀手

  1

  过度关注孩子,

  亲子关系失去界限

  电影中的徐伊万在和妈妈闲聊时, 妈妈问他关于“那个事情”的问题

  徐伊万大囧,“那个事情也要向你汇报吗?”

  在妈妈眼中,儿子的性生活并不是个人隐私,而是像你今天晚饭吃的什么,你明天要几点出门一样习以为常

  孩子的生活,不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中国式父母,容易陷入一种怪圈,只要是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从孩子生下来,通过各种渠道买最好的奶粉和尿不湿。

  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已经开始节衣缩食,争取换套学区房, 各种社会关系利用上,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等到孩子成家立业,又要忙着催生,拍着胸脯保证,带孩子包在我们身上。结果,就是又出钱又出力,有时候还要忍受孩子对自己育儿方法的反驳。

  我最怕听到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一辈子,活的就是孩子。”

  仿佛除了孩子,他们就完成人生大事,自己的需求重要,一切为了孩子。如果孩子过不好, 就是他们的错。

  因此,他们必须把孩子紧紧握在手里,在父母眼中,你永远是个孩子,他们有责任参与你的生活,干预他们认为不对的事情。

  在《巨婴国》里把这样的关系称为“浆糊逻辑”,即,我和你是粘合在一起的。

  可是孩子离开母亲身体那刻,注定与父母的关系是一场分离的过程

  有时候,看着小小的孩子,里忍不住希望,她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她将拥有独立人格,不再依赖父母,而自己被需要感觉会越来越少。

  这种焦虑随着孩子的长大,会慢慢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控制

  一方面,是不断想要逃离父母控制的孩子,另一边,又是拼命用干涉孩子的行为证明自己被需要的父母。

  多少父母和孩子,就这样成为了相爱相杀的关系。

  2

  失去边界的亲子关系

  成了一个轮回

  在电影里有一幕是,徐伊万偷偷顺着车窗户把小番茄扔掉。明明不喜欢,却被强迫吃,扔掉这盘小番茄成了徐伊万对母亲控制的反抗

  他反感母亲的控制,但是又不自觉地变成了有控制习性的人。

  在和妻子的一段对话里,我们看到了一对完全不在一个交流频道夫妻

  两人离婚后,张路出差把猫送来寄养。临走前,徐伊万一定要她把里的一个台灯带走,并且强调这是自己特意修好的。

  但是张路告诉他,自己从来没喜欢过这个灯。

  徐伊万自己设定老婆应该是什么样,应该喜欢什么,但是却从来没有问过张路,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这个台灯,我给了你我认为你应该喜欢的,但是从没想了解你要的是什么。

  一句“我为你好”,徐伊万像他的母亲一样,想把一切自己的想法都强加给妻子。

  就像张路说的,“你难道还没有意识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这句话,徐伊万其实也和母亲说过:“难道你就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

  初不被“看见”的孩子,长大后,也不愿意去“看见”别人。

  看过一个网友故事,她有一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成长期间过的非常痛苦。于是,在她有女儿后,就立志一定不像妈妈那样去强迫孩子。

  可是时间长了,日常琐碎的事情越多,她发现自己和母亲越像。歇斯底里,强势,要孩子按照她说的做。

  尽管她要摆脱母亲的阴影,但是潜意识里她又受到妈妈的影响,不自觉地想要控制孩子。

  这就像心理学上所学,你与母亲相处方式,就是你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徐伊万被母亲控制,与他去控制妻子的生活,其实是个悲伤的轮回。

  3

  冷漠”,

  是亲子关系的一剂良药

  微博曾经有个话题, “比一比谁的妈妈更冷漠”。网友们纷纷晒图,“哭诉”自己妈妈冷漠的行为。

  “给妈妈发了7条信息, 喊了7次妈,直接被妈妈怼回来,“烦死了,我准备去遛狗。”

  “给妈妈打电话,客套地问了一句忙不忙,让妈妈顺势一个字忙挂断了电话。”

  “三句不离猫,关心猫却没有一句关心自己的孩子,让人情何以堪。”

  看似是控诉妈妈的冷漠,其实完全没有悲伤。反而,让人很羡慕这样的妈妈。

  这或许是因为,“冷漠”的背后是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妈妈也有自己的世界。我们彼此都是独立的。”

  最怕的是把自己的人生与孩子捆绑, 父母觉得为孩子而活,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彼此纠缠,难以各自独立。

  高晓松这么评价中国的父母,“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也没有独立的人格。”

  众所周知, 高晓松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妈妈,张客群。

  在她看来, “家长没有权利教育孩子,只有权利做榜样。”对于孩子而言,她是妈妈,更是一位人生中偶像

  小时候, 母亲很少管孩子的学习,做的最多的不过是带着孩子在颐和园中, 讲解每一件古建筑历史

  长大后, 母亲更是把全部热情投入到古建筑研究中, 对于兄妹两人的生活完全不插手。

  这样的母亲被高晓松视为骄傲,他不止一次赞美母亲,认为“是母亲给了我生活的道路理想。”

  这样的父母,是孩子之幸。他们没有把孩子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生命来看待。

  最怕的是,从一开始父母就亲手模糊了界限。

  小时候, 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学习,婚姻都是我的责任。长大后,孩子觉得买房子,看孩子这些事理所当然是父母的事。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分不清自己与父母, 同样是你和我的关系。

  而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彼此一定会有界限感。

  如果你的人生就是我的人生,你的不幸福就是我的不幸福时,那么这段关系势必变成控制与被控制。

  其实,身为父母, 谈起给孩子独立自由,是件明白却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那么就先从倾听孩子说话,给他们选择机会,明确规则尊重他们的隐私开始。

  很喜欢尹建莉的一句话,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子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父母与子女,注定在彼此牵挂中中渐行渐远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子女不是他们的私产,更不是父母的复刻版。孩子首先是他们自己,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

  好的亲子关系,有爱,也有点“冷漠”。

  END

  作者十二&卡卡辛。

  长按图片识别程序

  即可购买十二签名版

  ▼

  向上滑动,认识十二

  

  扫码关注

  最正能量女性公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囧妈:妈妈,我不想你这辈子只为我而活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